短暫休整後,丁孟德回到了永康市第一人民醫院外科診室。除了解答患者的疑問,他還收到不少新的提問:「雪龍號是什麼樣子?」「南極是什麼樣子?」若時間充裕,丁孟德會打開電腦說:「我做了一份PPT,你們關心的裡面都有。」
其實,對這位80後醫生來說,剛剛結束的航行,並不是一份PPT就能說完的。1個多月前,他搭載的我國第35次南極科考隊「雪龍」號,歷時131天、航行30800餘海裡,順利停靠上海,圓滿完成各項科考工作。
這次南極科考中,丁孟德是「雪龍」號唯一的隨隊醫生,也是我省首位派駐「雪龍」號的隊醫。
為國出徵,滿是自豪
35歲的丁孟德,是永康市一醫院的外科副主任醫師。眼前的他身披白大褂,戴著黑框眼鏡,或許是長時間航行的緣故,他本人和記者拿到的資料照片對比,似乎瘦了一圈。
「去年夏天,院裡轉發了『中國極地研究中心』的通知,說要徵招一名雪龍號隨隊醫生。」他說,「對於南極,大家都很嚮往,何況是搭乘雪龍號去。」面對難得的機會,和家人商量後,丁孟德報名了。本想著應該是大城市、大醫院的機會更多一些,但兩個月後,他「意外」地接到通知:你入圍了。激動之餘,同為醫生的妻子也寬慰他,會照顧好家庭和女兒,這也更堅定了他勇往直前的信心。
2018年10月,丁孟德參加了雪龍號為期3天的東海試航。「那是我第一次見到雪龍號,紅白相間的塗裝很醒目,船體有7層,艦長160多米,非常壯觀。」他說,「有趣的是,試航那天遇見了『康妮』颱風,正式啟程那天又遇上了『玉兔』颱風。」剛上船,他就切身體會到了太平洋並不太平的天氣。
2018年11月2日,丁孟德正式成為第35次南極科考隊雪龍號的一員。「起航前,全體隊員唱起了國歌。」他回憶說,「那時,我感覺自己加入了『國家隊』,為國出徵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丁孟德和「雪龍」號的合影。 丁孟德供圖
作為雪龍號上唯一的隨隊醫生,丁孟德要為船上的科學家和船員等300多人做好診療服務。面對特殊的自然條件和診療環境,他提前做足了功課:買什麼藥、備多少藥,都得熟稔於心;船上沒有護士,他就自學輸液、扎針等護理技能。
雪龍號是目前我國最大的極地考察船,裝備精良。「船上有一間醫務室,裡頭有基本的醫療設備。醫生住在單人間,帶熱水洗浴和洗手間,相比較而言,條件算是很優厚了。」丁孟德向我們描述道。
「為應對突發狀況,我必須24小時待命。」雖說住在單間,但丁孟德的心一刻也不能放鬆。從中國出發經停澳大利亞,再到南極洲,一路要穿越整個太平洋,還要遭遇「魔鬼西風帶」。「其實,這次穿越總體是順利、平穩的。」他說,但即便如此,很多隊員還是沒頂住。
丁孟德供圖。
2018年11月21日18時23分,雪龍號經過3天航行,到達東經142°、南緯60°,順利穿越了船員們所說的「魔鬼西風帶」。但丁孟德的心裡,依然牽掛著一名隊員。他叫小鄭,18日開始暈船,頭暈、嘔吐得厲害,在床上躺了3天,滴水未進。21日下午,當船長通過廣播告知大家已穿過西風帶時,小鄭卻「崩潰」了——剛好又遭遇一個氣旋,船體搖晃得更加劇烈。這時小鄭癱在床上,連眼睛都睜不開。
「我判斷他已出現電解質紊亂,決定輸液,當配好液體準備扎針時卻傻眼了。小鄭體重達92.5公斤,手上的血管卻幾乎看不見,扎了3針才成功。」丁孟德給小鄭輸了1500毫升液體,服了兩片茶苯海明(暈船藥),小鄭終於沉沉入睡,度過險情。
暈船是遠洋航行中最常見的問題。而在總計300餘例診療次數中,丁孟德還處理了不少意外險情。一次除冰時,有位隊員被冰鎬劃破了臉,身為外科醫生的丁孟德,果斷進行清創縫合……4個多月裡,他完成皮下異物取出術、咽喉部魚刺取出術、面部創口清創縫合術等臨床處置15例次,完成心電圖、血壓、血糖等監測檢查80例次,及時掌握隊員的身體健康情況,為他們建立醫療檔案。
丁孟德(左)給記者講述在「雪龍」號當隊醫的故事。 時補法 攝
劈波斬浪,一往無前。2018年12月12日15時19分,丁孟德和隊友抵達中國南極中山站。「這是我第一次踏上南極大陸,感覺人生到達了新境界,但更多的還是因祖國強大而產生自豪感。」回憶起當時的情景,他仍激動不已。
一路向南,依靠的是團隊。從9月23日到次年3月21日,南極進入長達6個月的極晝天,自然環境多變,在航行中還相繼度過春節、元宵節,雪龍號團隊要想方設法調節大家的情緒。船上,圖書館、籃球場、遊泳池等文體設施一應俱全,還時常舉辦卡拉OK大賽、橋牌比賽、投籃比賽、元宵燈謎等文體活動。「我喜歡打桌球,還拿過全隊桌球賽第二名。」丁孟德說,船上有極地、動物、氣象、地理等各方面的專家,空閒時他們會上上課,講講工作中的趣事。在他看來,雪龍號不僅是一艘科考船,更是一處精神家園。
也許正是這種「家」的氛圍,讓雪龍號不畏艱險。2019年1月19日,雪龍船在阿蒙森海密集冰區航行中,因受濃霧影響與冰山碰撞,船艏桅杆及部分舷牆受損。幸運的是,這次意外無人員受傷,船上設備也運行正常。
意外讓大家更加團結。「在船上不分你我,在站上不分你我,大家分工不分家。」這次經歷,讓丁孟德對團隊的理解更深了,「其實隊裡並沒有要求我們去做什麼,但大家都會主動去幫忙,真正體現了『同一條船上』的精神。」
踏上南極大陸。丁孟德供圖
南極故事,珍藏心間
3月12日,當雪龍號靠近祖國大陸時,丁孟德的眼眶溼潤了:「看到鮮豔的五星紅旗和碼頭上的人群,特別是看到女兒舉著寫有我名字的牌子,這一刻的感覺,無法用言語形容。」
靠岸後,他和前來接他的妻女久久擁抱,女兒送上自己的一幅畫——《企鵝一家人》。丁孟德笑著說:「我離開時,女兒還小,就讓她在網上看看南極的資料,看看企鵝,她很聽話。」
回到永康的丁孟德,又投入緊張忙碌的工作中。業餘時間,他用PPT和同事們分享南極故事,空下來,心裡依然牽掛著雪龍號。作為一名「老隊醫」,他還有些話想對下一任說,「現在如果有新醫生去南極,我會告訴他,遠航不易,要特別做好心理上的準備。我也會告訴他,可以增設可攜式拍片機,開設心肺復甦課程,讓『雪龍號』的行程更安心。」
丁孟德的微信頭像,是一張他站在南極冰蓋上的照片。他說,閉上眼,依然會想起航行的131個日夜,雖然沒有參與到具體的科考工作,但能在平凡的醫療崗位上為大家服務,為雪龍號的平安歸來付出,一切都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