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粥喝完,奶奶就帶你出去玩」:哄騙式教育只會毀了孩子!

2021-01-09 功夫媽咪

前幾日,在後臺看到一位媽媽的留言,說家裡的老人帶孩子的時候喜歡哄騙他們。

大寶7歲,小寶3歲。奶奶帶小寶去玩,大寶也要跟著,但是他的粥又沒有喝完,奶奶就說「等你喝完粥了一起去」,等大寶狼吞虎咽把粥喝完,奶奶已經走了;

小寶喜歡讓奶奶背,有一次小寶自己在那裡玩,奶奶就忽然蹲下叫他:來背背,小寶興衝衝跑過去,她又突然起來不背了……類似的事情不勝枚舉。

為此,這位媽媽也跟老人談過幾次,但是老人說孩子都是這樣騙著長大的……多次溝通無果後,這位媽媽只能尋求外援了。

這位媽媽說的問題絕非個例,在我身邊也非常常見,「乖孫,我們回家了好不好,媽媽下班回到家了呢」「下次帶你去玩」「待會帶你去超市買玩具」……一樣的配方,熟悉的味道,我們小時候也是這樣「傷」過來的,所以希望我們的孩子不用再經歷一遍。

馬上讓老人改變不現實,所以解決問題的關鍵還是看我們怎麼協調這三者。

不要一味指責老人

雖然老人有豐富的帶娃經驗,但這並不意味著帶孩子對他們來說就很容易。相反,老人帶孩子真的很累,也很難。

近幾年,老年人抑鬱症的問題不斷被提及,在談及病因的時候,紹興市中心醫院精神心理門診主治醫生全豔玲表示,有超過七成都是因為帶孩子引發的。

63歲的李阿姨在幫女兒帶娃兩個月就暴瘦了十多斤,每天又管孩子又管家務,讓她累得直不起腰。但最讓她憋屈的是,經常因為養育的問題發生爭執。最後去醫院檢查,憋出了抑鬱症。

父母幫帶孩子是情分,不是本分。所以,即便他們在帶孩子的過程中有一些哄騙孩子或者其他不太好的行為習慣,身為兒女的我們也不應該過多地指責和埋怨。

想辦法讓「謊言」成真

講一個我閨蜜的故事。

雖然在家帶孩子,但閨蜜還是會接一些比較自由工作,因此時常要外出溝通一些工作的細節。帶孩子去肯定不方便,把孩子一個人留在家裡更不安全,於是她只好把孩子暫時放在她爸媽那裡讓他們照看。

儘管外出前跟孩子解釋了很久,但等到了她爸媽家,孩子還是不願意讓她走。孩子的外婆看不下去了,上來就一句「外婆帶你去吃冰激凌」,結果孩子乖乖地跟著外婆走了。

老人家家裡哪裡會有什麼冰激凌啊,閨蜜就趕忙去小區的小賣部給孩子買一個。

老人哄騙孩子大多數並不是真的想騙,而是想要更快地解決問題,所以在方法上就會比較簡單粗暴。這個時候,就需要我們把這個「謊」圓上,這樣既能夠安撫孩子,也能維護老人的面子。

所以如果奶奶扔下大寶,只帶小寶一個人出去玩,媽媽可以跟大寶說:「奶奶有急事先走了,把粥喝完了,媽媽帶你去找奶奶。」這樣「謊言」也就成真了。

明確告訴孩子,「騙人」是不對的

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心理學家Chelsea Hays和Leslie Carver通過實驗得出這樣一個結論:經常被大人欺騙的孩子,會更傾向於歪曲事實。他們會刻意模仿說謊的行為,甚至質疑大人威信,覺得沒有必要聽一個曾經騙過自己的人說的話。

哄騙還會影響到孩子安全感的建設。安全感是兒童心理健康的基礎,一個從小沒有得到足夠安全感的人,會漸漸變得敏感而多疑,在人際交往中也常常遇到困難。

如果孩子經常被老人哄騙,或者哄騙已成事實,我們就應該明確告訴孩子,「騙人」是不對的。

「奶奶不等你喝完粥就出去玩,她說話不算話,這樣是不對的。」「奶奶這一次又不等你,在這件事情上,奶奶的話已經不可信了。」

跟孩子指出老人的錯誤,不是為了故意製造孩子跟老人之間的矛盾,在指出錯誤的時候,要針對的是老人的行為,而不是質疑老人的人品。我們要給孩子傳遞的信息是,爺爺或者奶奶的這個做法不對,而不是他們人不好。

我們在指出老人的錯誤時,也要顧及他們的面子,要儘量迴避,單獨跟孩子說。

不帶負面情緒地溝通,慢慢改變老人的做法

老人的很多固有的觀念是很難改變的,但也不是一點都不能改變,這需要我們保持跟老人經常溝通,一點點地去影響他們。

在跟老人溝通的時候,需要注意一些方式方法:

(1)不要帶有負面情緒

在溝通的過程中,不要一直抓著錯誤不放,直接講述他的做法可能給孩子帶來不良影響,這個影響最好是對老人的影響。比如經常哄騙孩子,可能會讓孩子漸漸疏遠他們,這樣老人家會比較願意去反思自己的做法。

(2)及時表揚老人的改變

老人和孩子一樣,都喜歡聽到他人的表揚,所以在他們做出改變,哪怕這個改變只是一點點,也不要忘記及時表揚,比如今天沒有哄騙孩子,就可以說:「哎,今天大寶告訴我,奶奶沒有騙他,他好開心啊!」

功夫媽咪說:

與老人打交道,跟與孩子打交道一樣,需要我們更多的耐心,平靜、溫和地去跟他們溝通,一切都要慢慢來。不要覺得沒有耐心或者嫌麻煩,上有老下有小的我們,本來就是為了解決家庭中的各種問題而存在的。

如果遇到那些完完全全不講理的老人,敬而遠之可能是最好的辦法。

相關焦點

  • 爺爺奶奶帶孩子,有哪些「好心辦壞事」的教育方法?
    原標題:爺爺奶奶帶孩子,有哪些「好心辦壞事」的教育方法?表面看來,寶寶吃得很快,實際上,食物沒有充分粉碎直接進入寶寶胃裡,沒有唾液的參與,只靠胃液,很難消化。 2、過度保護,破壞孩子的直覺 寶寶坐在凳子上時,老人們會經常把手放在寶寶背後,這樣的確不會摔倒,但是寶寶的直覺就被你們糊弄了。
  • 爺爺奶奶帶孫子,兒子要帶孩子姥爺姥姥一家5口出去遊玩,怎麼看
    孩子的媽媽告訴帶孫子的奶奶,要和姥姥姥爺一家五人去旅遊,如果我是正在帶孫子的爺爺奶奶,會很高興的不會生氣。婆媳矛盾我媽給大哥帶孩子5年,嫂子的爸媽有的時候會來他們家裡玩幾天。第一次他們來的時候,大哥帶他們到處去玩,就讓我媽回老家幾天。當時我媽很傷心,覺得大哥大嫂的舉動對她很不公平,出去玩都會拋下自己。
  • 為什麼美國老人每天出去玩,不幫忙帶孩子,而中國老人卻要帶娃?
    最近,陽陽接女兒的時候發現,每到接送孩子的時候,幼兒園門口經常能看到中國的爺爺奶奶在等孩子放學,接孩子回家,但卻很少見到西方的老人來接他們的孫兒,問了其中一個家長後,陽陽才知道發生了什麼。女兒同學的媽媽說:我婆婆是美國人,來我這主要就是來玩的,老兩口平時沒事就跑到其他城市旅行,正好這也退休了,大把時間也就剩玩了,我知道他們很喜歡自己的孫女,平時會寄回來一大堆各種特產禮品,我感覺挺好的,老人應該有他們的時間,接送孩子的事,我們有時間就我們自己接,沒時間就讓孩子多等一會,沒什麼的。
  • 家長:帶孩子出去玩,到了公共場合孩子就會又哭又鬧,怎麼辦才好
    很多家長對於帶孩子都會很無奈,因為通常都是母親帶孩子,出去玩的時候也會帶上孩子,但是有的時候母親帶著孩子在商場逛,如果孩子想吃糖葫蘆,但是媽媽說我們吃那個好不好,糖葫蘆太甜了,這時候孩子就有可能哭鬧,而商場人很多,孩子媽媽當然不免尷尬,溫柔的哄兩句之後見孩子還沒有好轉,就會打孩子,
  • 姥姥帶大的和奶奶帶大的孩子,都跟奶奶親嗎?聽聽這3個人的回答
    聽到很多老人在帶孩子的時候,會說:疼外孫也是白疼,無論多疼外孫,以後也是跟那邊親。這是很多姥姥幫忙帶外孫發出的感慨!他們覺得孩子小時候,誰帶就跟誰親,但是等孩子長大了,就會跟奶奶親。在一些人看來,姥姥帶孩子,就是出力不討好的事。帶外孫,有的還出錢出力,孩子如果磕著碰著,孩子奶奶那邊還會責怪。
  • 為什麼德國老人寧願每天出去玩,也不會在家帶娃?中國老人該學學
    而且在這裡也會經常看見很多混血的小朋友,一群小孩子邊玩邊學,學習狀態不錯也不會耽誤學習進度。其實,很多家長將孩子送進這樣的幼兒園,更多的是想要孩子在這裡接受到先進的教育,從小就優於其他孩子,以後長大也會變得更優秀。
  • 父母帶孩子和爺爺奶奶帶孩子的差異,太「寶貝」孫子未必是好的!
    父母帶孩子和爺爺奶奶帶孩子的差異,太「寶貝」孫子未必是好的!! 首先,我帶孩子出去玩:孩子基本都是放開了玩,我就看著他,只要是不傷害自己不傷害別人的行為,不指導,不評論,不催他回家;孩子奶奶帶孩子出去玩:哎呀,不能,不行,走,快點回家,你不回我回去了!
  • 「把飯吃了就帶你去玩」,「哄騙教育」會透支孩子信任,要慎用
    閨蜜見這情形,便和兒子說:"寶寶乖,把飯吃完,一會兒讓爸爸洗碗,媽媽和阿姨帶你去遊樂場玩。"我聽了,正疑惑我什麼時候答應閨蜜和她兒子去遊樂場。只見閨蜜拉拉我的手,將我引到廚房,小聲地對我說:"剛才是開玩笑的,你別當真啊。這段時間孩子總是不好好吃飯,我只能騙他說吃完了帶他去遊樂場玩。"再回到桌上,果然看見閨蜜兒子果然提起精神了,雖然吃得不情不願,但還是很快把飯吃完了。
  • 7個月寶寶喝完奶放床上睡,奶奶忙完發現異樣,走近看後笑噴了
    這是上輩子做了多少好事,才能擁有如此省心的孩子啊都說有怎樣的父母,就有怎樣的孩子。有的父母呢,很幸運中了一個天使般的寶寶,只需要稍稍的花一點點功夫,甚至是不花功夫就可以把孩子帶得很好。他們吃飽了睡、睡醒了吃,很少哭鬧,擁有這樣的孩子是父母上輩子拯救了銀河系吧!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吃得好、睡的好、很少哭鬧。這樣就會很省心,可事實上並不是每一個寶寶都是「小天使」,也有很多的「惡魔」寶寶該怎麼辦呢。他們困了哭、醒了哭、餓了哭,足以讓你懷疑人生。你會覺得無論你做得有多好,都會被別人說是你沒有照顧好。
  • 四歲孩子就整天學數學、英語?不讓孩子學會玩,很有可能毀了孩子
    教育可以明智,也可以改變命運,自古以來就有「學而優則仕」的傳統;即便是現在倡導素質教育,優異的學習成績依然是學生跨向更高平臺的重要條件。於是,基本上的家長都會傾自己所能,集中整個家庭的資源條件讓孩子可以接受到「更好的」教育。小學補習、中學補習是比較普遍的了,但是有的還有胎教、幼兒專項輔導和培訓等「開掛」的模式。Ⅰ,幼齡期的學習真的重要嗎?
  • 當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寵得小孩無法無天,做為父母的你會怎麼做?
    寶媽提問:當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寵得小孩無法無天,做為父母的你會怎麼做?魚媽回覆:你好,我是魚媽。我小孩最近就在經歷這樣的事。最近早上有時候帶孩子出去吃早餐,沒帶圍兜,結果幾天之後她就不願意用,本來可能就有點勒脖子,就給她買了一個新的不勒脖子的,再給她穿,她也是不願意,公公就在旁邊說,不穿就算了,我立馬回道,一天換下來6件,窗戶上都掛滿了,我手都要洗斷了,他立馬就過來哄孩子,寶寶,穿上吧。
  • 爺爺奶奶整天說無聊,我媽帶了一條狗回來,老兩口開心得像個孩子
    爺爺奶奶整天說無聊,我媽帶了一條狗回來,老兩口開心像個孩子待會兒在家裡面有兩個活寶,他們整天嘻嘻哈哈,像一個孩子也要東奔西跑。房間裡面堆滿了玩具,他們不是我得父母,也不是我得弟弟妹妹,更不是我養的寵物,而是我的爺爺奶奶。
  • 「毀掉」一個孩子很容易,只要待在家裡就行,父母該醒悟了
    小夢是一個兩個孩子的媽媽,平時工作忙,只有周末的時候,會帶孩子出去玩玩,常去一個地方就是家裡的樓頂,上面有一個公用花園,大家會在這裡種一些蔬菜,茶餘飯後也會來這裡,聊聊家常,各家的孩子們也會在這裡玩沙子,非常和諧快樂。
  • 老人幫忙教育孩子 很多好處你不知道!
    讓我們從下面這幾位媽媽的故事中,體會在隔代教育中,有老人參與的寶貴之處在哪裡。優勢1:耳濡目染+耐心、細心婆婆一生勤勞,可可也非常勤快:看到奶奶洗碗或洗衣服,就會過去幫忙;很小就開始自己吃飯;爺爺奶奶累了,她會幫著捶捶背、揉揉肩……婆婆自己文化水平不高,但是非常有心。
  • 奶奶帶孩子逛超市「試吃」草莓,被制止後,孩子的話讓人搖頭嘆息
    但因為公司打來電話,所以周小姐便讓婆婆帶著孩子先去水果區選購水果,但沒想到,一會的功夫,孩子的奶奶竟然和工作人員吵了起來,而且這個時候周女士的孩子還向工作人員大喊了一聲:「我打死你!」這讓周小姐很驚訝。原來是水果區正在做試吃活動,因為產品中有草莓,孩子便哭著鬧著要吃,這一吃就再也沒有停下來。
  • 在寶寶心目中,是跟奶奶親還是跟姥姥親?孩子的答案很現實
    現在的年輕父母多為雙職工,白天需要上班的他們幾乎是顧及不到孩子的。為了讓小傢伙能夠獲得更好的照顧,同時也讓自己放心,寶爸寶媽就會讓父母來幫忙照顧孩子,於是老人帶娃就成了一種普遍現象。 但你知道嗎?雖然都是家裡的老人幫忙帶孩子,但奶奶和姥姥之間也會存在攀比心理,非要在孩子心目中爭出個高低來。
  • 「寶貝,奶奶和外婆你哪個親?」孩子這樣回答,讓大人無話可說
    「不管孩子是誰帶大的,將來肯定跟奶奶親」,這是許多奶奶的口頭禪。在小區裡,許多帶娃的奶奶都這麼說。當然了,那些外婆帶娃的,肯定不願意聽到這類話。那麼很多人都會轉移到孩子身上:你跟奶奶親還是跟外婆親呢?但要是你這樣說了,別人還是問你哪個親,你怎麼辦呢?牛牛說:那你說,我應該跟誰更親?牛牛這種回答也算很厲害了,把問題又拋了出去:你總是這樣問我,我說的又不滿意,那你說我到底跟誰親呢?應該跟誰親呢?我們再來看另一個孩子悠悠的回答吧。
  • 4歲萌娃背古詩,拼爹拼媽拼奶奶,怎樣教育,才能成為別人家孩子
    根據節目中奶奶的介紹,他喜歡古詩,背誦古詩,是在他1歲左右的時候,那個時候還並不怎麼會說話,家長(主要是奶奶、爺爺)就開始給他念古詩,培養他的語感等等。孩子也提到,說奶奶告訴他,古詩是中國傳統文化,雖然他不知道中華傳統文化是什麼意思,但是他覺得還挺有意思的。
  • 國慶節,你是帶狗出去玩,還是自己出去玩
    那麼,你是決定自己出去玩?還是帶著狗子一起呢?或是哪都不去待家裡陪狗?好不容易有個小長假,不打算好好陪狗玩,你良心過得去嗎?(畢竟小編哪都不去,比較嫉妒出去玩的!)如果是帶狗狗出去玩,人多密集的地方肯定是不適合帶著狗狗一起了。
  • 我只帶孫子,孫女讓她奶奶帶!孫女長大後的做法,奶奶感到慚愧
    這對女孩是不公平的,所以很多女孩的童年記憶裡沒有奶奶,她們更多的是和父母在一起,或者被爺爺奶奶照顧。妞妞出生在一個農村家庭,聽媽媽說,妞妞一出生,奶奶就很不高興。可能是因為兒媳的第一個孩子是女兒,奶奶從來沒有抱過妞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