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日,在後臺看到一位媽媽的留言,說家裡的老人帶孩子的時候喜歡哄騙他們。
大寶7歲,小寶3歲。奶奶帶小寶去玩,大寶也要跟著,但是他的粥又沒有喝完,奶奶就說「等你喝完粥了一起去」,等大寶狼吞虎咽把粥喝完,奶奶已經走了;
小寶喜歡讓奶奶背,有一次小寶自己在那裡玩,奶奶就忽然蹲下叫他:來背背,小寶興衝衝跑過去,她又突然起來不背了……類似的事情不勝枚舉。
為此,這位媽媽也跟老人談過幾次,但是老人說孩子都是這樣騙著長大的……多次溝通無果後,這位媽媽只能尋求外援了。
這位媽媽說的問題絕非個例,在我身邊也非常常見,「乖孫,我們回家了好不好,媽媽下班回到家了呢」「下次帶你去玩」「待會帶你去超市買玩具」……一樣的配方,熟悉的味道,我們小時候也是這樣「傷」過來的,所以希望我們的孩子不用再經歷一遍。
馬上讓老人改變不現實,所以解決問題的關鍵還是看我們怎麼協調這三者。
不要一味指責老人
雖然老人有豐富的帶娃經驗,但這並不意味著帶孩子對他們來說就很容易。相反,老人帶孩子真的很累,也很難。
近幾年,老年人抑鬱症的問題不斷被提及,在談及病因的時候,紹興市中心醫院精神心理門診主治醫生全豔玲表示,有超過七成都是因為帶孩子引發的。
63歲的李阿姨在幫女兒帶娃兩個月就暴瘦了十多斤,每天又管孩子又管家務,讓她累得直不起腰。但最讓她憋屈的是,經常因為養育的問題發生爭執。最後去醫院檢查,憋出了抑鬱症。
父母幫帶孩子是情分,不是本分。所以,即便他們在帶孩子的過程中有一些哄騙孩子或者其他不太好的行為習慣,身為兒女的我們也不應該過多地指責和埋怨。
想辦法讓「謊言」成真
講一個我閨蜜的故事。
雖然在家帶孩子,但閨蜜還是會接一些比較自由工作,因此時常要外出溝通一些工作的細節。帶孩子去肯定不方便,把孩子一個人留在家裡更不安全,於是她只好把孩子暫時放在她爸媽那裡讓他們照看。
儘管外出前跟孩子解釋了很久,但等到了她爸媽家,孩子還是不願意讓她走。孩子的外婆看不下去了,上來就一句「外婆帶你去吃冰激凌」,結果孩子乖乖地跟著外婆走了。
老人家家裡哪裡會有什麼冰激凌啊,閨蜜就趕忙去小區的小賣部給孩子買一個。
老人哄騙孩子大多數並不是真的想騙,而是想要更快地解決問題,所以在方法上就會比較簡單粗暴。這個時候,就需要我們把這個「謊」圓上,這樣既能夠安撫孩子,也能維護老人的面子。
所以如果奶奶扔下大寶,只帶小寶一個人出去玩,媽媽可以跟大寶說:「奶奶有急事先走了,把粥喝完了,媽媽帶你去找奶奶。」這樣「謊言」也就成真了。
明確告訴孩子,「騙人」是不對的
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心理學家Chelsea Hays和Leslie Carver通過實驗得出這樣一個結論:經常被大人欺騙的孩子,會更傾向於歪曲事實。他們會刻意模仿說謊的行為,甚至質疑大人威信,覺得沒有必要聽一個曾經騙過自己的人說的話。
哄騙還會影響到孩子安全感的建設。安全感是兒童心理健康的基礎,一個從小沒有得到足夠安全感的人,會漸漸變得敏感而多疑,在人際交往中也常常遇到困難。
如果孩子經常被老人哄騙,或者哄騙已成事實,我們就應該明確告訴孩子,「騙人」是不對的。
「奶奶不等你喝完粥就出去玩,她說話不算話,這樣是不對的。」「奶奶這一次又不等你,在這件事情上,奶奶的話已經不可信了。」
跟孩子指出老人的錯誤,不是為了故意製造孩子跟老人之間的矛盾,在指出錯誤的時候,要針對的是老人的行為,而不是質疑老人的人品。我們要給孩子傳遞的信息是,爺爺或者奶奶的這個做法不對,而不是他們人不好。
我們在指出老人的錯誤時,也要顧及他們的面子,要儘量迴避,單獨跟孩子說。
不帶負面情緒地溝通,慢慢改變老人的做法
老人的很多固有的觀念是很難改變的,但也不是一點都不能改變,這需要我們保持跟老人經常溝通,一點點地去影響他們。
在跟老人溝通的時候,需要注意一些方式方法:
(1)不要帶有負面情緒
在溝通的過程中,不要一直抓著錯誤不放,直接講述他的做法可能給孩子帶來不良影響,這個影響最好是對老人的影響。比如經常哄騙孩子,可能會讓孩子漸漸疏遠他們,這樣老人家會比較願意去反思自己的做法。
(2)及時表揚老人的改變
老人和孩子一樣,都喜歡聽到他人的表揚,所以在他們做出改變,哪怕這個改變只是一點點,也不要忘記及時表揚,比如今天沒有哄騙孩子,就可以說:「哎,今天大寶告訴我,奶奶沒有騙他,他好開心啊!」
功夫媽咪說:
與老人打交道,跟與孩子打交道一樣,需要我們更多的耐心,平靜、溫和地去跟他們溝通,一切都要慢慢來。不要覺得沒有耐心或者嫌麻煩,上有老下有小的我們,本來就是為了解決家庭中的各種問題而存在的。
如果遇到那些完完全全不講理的老人,敬而遠之可能是最好的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