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2013年11月1日至3日,雲南省佛教協會與大理崇聖寺聯合舉辦2013崇聖論壇,全國著名佛教文化專家、大德高僧發表真知灼見,共論雲南佛教在中國國際文化戰略中的地位和作用。獨立研究員阮麗發表了題為《劍川石鐘山石窟第六窟八大明王源流考》的主題演講,論文全文如下:
雲南劍川石窟位於大理市北100公裡,分為沙登箐、石鐘山、獅子關三個區域,石鐘山石窟建造年代大約在南詔晚期至大理國晚期,以第六窟的造像內容最為豐富,也是規模最大的一窟。第六窟高4米、長11.63米,又稱為「八大明王堂」、「明王堂」。洞窟為仿木結構,刻簷三重,有角替,六柱將全窟分為五龕。內塑中央以觸地印如來與二比丘侍者,及其左右各四身的八忿怒明王、毗沙門天、四臂大黑天的十三尊造像。斷代在南詔晚期至大理國初期。
關於八大明王,主要有李霖燦、宋朗秋、侯衝、羅炤、川崎一洋等前賢學者的研究成果,然而就其尊像的經典依據與圖像的源流等問題學者間尚存有分歧。
早在1939年李霖燦首先對劍川石窟進行了學術性考察。此後,他又通過與臺北故宮藏《張勝溫畫梵像卷》的對比,認定劍川石窟是唐宋南詔大理國時期的斷代,並認為劍川石窟第六窟與北方石窟迥然不同,有著強烈的密宗特點,屬於西藏風格。
宋朗秋通過與大足寶頂山大、小佛灣比較推測,三處的明王像中小佛灣及劍川石窟是出自於唐達磨棲那譯《大妙金剛大甘露軍拏利焰鬘熾盛佛頂經》(大正藏No.965,以下略稱《大妙金剛佛頂經》),大佛灣的十大明王是依據宋代法賢譯《幻化網大瑜伽教十忿怒明王大明觀想儀軌經》(大正藏No.891)。劍川石窟造像既受到西藏宗教文化的影響,也受到中原、巴蜀文化的影響。
羅炤依據八大明王的榜題亦認為劍川石窟第六窟是依據晚唐漢地密教僧達磨棲那譯《大妙金剛佛頂經》雕鑿,雖然明王像的尊形與經典有明顯的差別,但第六窟是在《大妙金剛佛頂經》出現三四百年之後才雕鑿的,八大明王的形態與經文出現差異是正常的事情。因此,第六窟的祖本來自於長安。
侯衝從造像下的海浪紋、水波紋,諸主像背屏雕有眾多的小佛,印證該窟是「大日海會」。因為一般在南詔大理國時期的佛教造像中看不到水波紋或浪花紋,但石鐘山石窟第六窟北方步擲明王、大黑天神等數尊造像寶座下都有「雲塊海浪」、「水浪雲紋」、「海浪雲紋」,「為海與雲組合」,表現了「海」的形;而八大明王蓮花瓣葉形背屏屏面雕火光焰紋,火光焰紋間皆各列五尊小佛,表明參加佛會的佛菩薩數量眾多,可喻為「海會」。所以該窟可以按照《海會八明王四種化現歌贊》第一句話定名為「大日海會」。
近年,日本學者川崎一洋提出劍川石窟第六窟的八大明王是依據《幻化網大怛特羅王》所繪,其特徵是尊像均為多面多臂像,手印除降三世明王以外,左第一手皆結期克印並持羂索。雖然《大妙金剛佛頂經》與《海會八明王四種化現歌贊》出現有同樣的八大菩薩對應八大明王,但《大妙金剛佛頂經》中未見有八佛和八女尊,亦不見八大明王的尊位。此外,因《海會八明王四種化現歌贊》提及的《幻化網大怛特羅王》中四女尊漢譯尊名,採用的是梵文音寫。與《幻化網大怛特羅王》的漢譯經典法賢譯《佛說瑜伽大教王經》(大正藏No.890,以下略稱為《瑜伽大教王經》)中使用的尊名相異,說明雲南的《幻化網大怛特羅王》圖像可能參照的是與法賢本不同的譯本(或梵文原典),其粉本的來源問題仍不明確。
由於八大明王的持物殘毀嚴重,研究中對圖像的分析甚少,大多學者著重於對榜題內容以及八大明王相關經典的討論。本文通過對劍川石窟第六窟八大明王圖像與宋法賢譯《瑜伽大教王經》及其藏文本《幻化網大怛特羅王》、梵文本《究竟瑜伽鬘》第20章的文殊金剛四十三尊曼荼羅進行對比發現,八大明王與漢譯本法賢譯《瑜伽大教王經》基本一致,表明其圖像來源並非由印度或西藏傳入,而是與漢傳系統有著密切的關係,是宋代密教傳入雲南的印證。
八大明王像的相關經典及《瑜伽大教王經》
《大妙金剛佛頂經》的八大明王
八大明王(或十大明王)通常位於曼荼羅的最外院,或者在觀想守護輪時出現。據《大妙金剛佛頂經》中記載八大明王是由八大菩薩化現而來,即「金剛手菩薩現作降三世金剛明王……妙吉祥菩薩現作大威德金剛明王……虛空藏菩薩現作大笑金剛明王……慈氏菩薩現作大輪金剛明王……觀自在菩薩現作馬頭金剛明王……地藏菩薩現作無能勝金剛明王……除蓋障菩薩現作不動尊金剛明王……普賢菩薩現作步擲金剛明王」。經典中對八大明王尊像特徵也有具體的描述:「降三世金剛明王,放青色光明口現二牙,阿吒(入)吒笑聲以右手擲五股金剛杵……六臂六頭六足金剛明王,放青黑色光明。齒咬下唇豎兩目及眉,手持利劍……大笑金剛明王,放灰黑色光明。口現大笑形二牙上出。以左手柱一青棒,右手把罥索……大輪金剛明王,遍身黃色放大火。右手持八輻金剛輪,左手柱一獨股金剛杵……馬頭金剛明王,碧色放赤色光明。以右手高於頂上,橫把一蓮華作打勢,左手把軍持印……無能勝金剛明王,遍身黃色放火光焰。以右手擲一金剛杵,左手作擬印向口……不動尊金剛明王,遍身青色放火光焰。以右手執劍,左手把索。左垂一髻……步擲金剛明王,以右手把一旋蓋,左手把金剛杵」。
《瑜伽大教王經》及其梵藏文本
《瑜伽大教王經》是法賢於北宋至道元年(995年)譯出。《瑜伽大教王經》的梵文原典尚未發現,僅在因陀羅菩提(Indrabhūti)的《智慧成就》(J¤anasiddhi)斷片中發現引用了其中的內容。藏譯本現存新譯和舊譯兩種,《瑜伽大教王經》相當於新譯,即仁欽桑布(Rin chen bzang po)譯《幻化網大怛特羅王》(梵:Màyàjàlamahàtantraràja,藏:rGyud kyi rgyal po sgyu 'phrul dra ba zhes bya ba,東北No.466,北京No.102),在《西藏大藏經》中是無上瑜伽父續怛特羅中毗盧遮那族的根本經典,但其註疏卻又歸於瑜伽怛特羅之中。舊譯是指吐蕃時期由堪布無垢友(Vimalamitra)、闍那古瑪羅(J¤ànakumàra)譯《金剛薩埵幻化網一切秘密鏡續》(梵:Vajrasattvamàyàjàlaguhyasarvàdar÷a-nàma-tantra,藏:rDo rje sems dpa'i sgyu 'phrul dra ba gsang ba thams cad gyi me long zhes bya ba'i rgyud,東北No.833,北京No.456),屬古怛特羅部(rNying rgyud),並收錄於寧瑪派古怛特羅全集(rNying ma rgyud 'bum),此怛特羅包含在寧瑪派寂靜忿怒百尊儀軌中,與新譯是完全不同的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