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麗:劍川石鐘山石窟第六窟八大明王源流考

2021-01-22 手機鳳凰網

編者按:2013年11月1日至3日,雲南省佛教協會與大理崇聖寺聯合舉辦2013崇聖論壇,全國著名佛教文化專家、大德高僧發表真知灼見,共論雲南佛教在中國國際文化戰略中的地位和作用。獨立研究員阮麗發表了題為《劍川石鐘山石窟第六窟八大明王源流考》的主題演講,論文全文如下:

雲南劍川石窟位於大理市北100公裡,分為沙登箐、石鐘山、獅子關三個區域,石鐘山石窟建造年代大約在南詔晚期至大理國晚期,以第六窟的造像內容最為豐富,也是規模最大的一窟。第六窟高4米、長11.63米,又稱為「八大明王堂」、「明王堂」。洞窟為仿木結構,刻簷三重,有角替,六柱將全窟分為五龕。內塑中央以觸地印如來與二比丘侍者,及其左右各四身的八忿怒明王、毗沙門天、四臂大黑天的十三尊造像。斷代在南詔晚期至大理國初期。

關於八大明王,主要有李霖燦、宋朗秋、侯衝、羅炤、川崎一洋等前賢學者的研究成果,然而就其尊像的經典依據與圖像的源流等問題學者間尚存有分歧。

早在1939年李霖燦首先對劍川石窟進行了學術性考察。此後,他又通過與臺北故宮藏《張勝溫畫梵像卷》的對比,認定劍川石窟是唐宋南詔大理國時期的斷代,並認為劍川石窟第六窟與北方石窟迥然不同,有著強烈的密宗特點,屬於西藏風格。

宋朗秋通過與大足寶頂山大、小佛灣比較推測,三處的明王像中小佛灣及劍川石窟是出自於唐達磨棲那譯《大妙金剛大甘露軍拏利焰鬘熾盛佛頂經》(大正藏No.965,以下略稱《大妙金剛佛頂經》),大佛灣的十大明王是依據宋代法賢譯《幻化網大瑜伽教十忿怒明王大明觀想儀軌經》(大正藏No.891)。劍川石窟造像既受到西藏宗教文化的影響,也受到中原、巴蜀文化的影響。

羅炤依據八大明王的榜題亦認為劍川石窟第六窟是依據晚唐漢地密教僧達磨棲那譯《大妙金剛佛頂經》雕鑿,雖然明王像的尊形與經典有明顯的差別,但第六窟是在《大妙金剛佛頂經》出現三四百年之後才雕鑿的,八大明王的形態與經文出現差異是正常的事情。因此,第六窟的祖本來自於長安。

侯衝從造像下的海浪紋、水波紋,諸主像背屏雕有眾多的小佛,印證該窟是「大日海會」。因為一般在南詔大理國時期的佛教造像中看不到水波紋或浪花紋,但石鐘山石窟第六窟北方步擲明王、大黑天神等數尊造像寶座下都有「雲塊海浪」、「水浪雲紋」、「海浪雲紋」,「為海與雲組合」,表現了「海」的形;而八大明王蓮花瓣葉形背屏屏面雕火光焰紋,火光焰紋間皆各列五尊小佛,表明參加佛會的佛菩薩數量眾多,可喻為「海會」。所以該窟可以按照《海會八明王四種化現歌贊》第一句話定名為「大日海會」。

近年,日本學者川崎一洋提出劍川石窟第六窟的八大明王是依據《幻化網大怛特羅王》所繪,其特徵是尊像均為多面多臂像,手印除降三世明王以外,左第一手皆結期克印並持羂索。雖然《大妙金剛佛頂經》與《海會八明王四種化現歌贊》出現有同樣的八大菩薩對應八大明王,但《大妙金剛佛頂經》中未見有八佛和八女尊,亦不見八大明王的尊位。此外,因《海會八明王四種化現歌贊》提及的《幻化網大怛特羅王》中四女尊漢譯尊名,採用的是梵文音寫。與《幻化網大怛特羅王》的漢譯經典法賢譯《佛說瑜伽大教王經》(大正藏No.890,以下略稱為《瑜伽大教王經》)中使用的尊名相異,說明雲南的《幻化網大怛特羅王》圖像可能參照的是與法賢本不同的譯本(或梵文原典),其粉本的來源問題仍不明確。

由於八大明王的持物殘毀嚴重,研究中對圖像的分析甚少,大多學者著重於對榜題內容以及八大明王相關經典的討論。本文通過對劍川石窟第六窟八大明王圖像與宋法賢譯《瑜伽大教王經》及其藏文本《幻化網大怛特羅王》、梵文本《究竟瑜伽鬘》第20章的文殊金剛四十三尊曼荼羅進行對比發現,八大明王與漢譯本法賢譯《瑜伽大教王經》基本一致,表明其圖像來源並非由印度或西藏傳入,而是與漢傳系統有著密切的關係,是宋代密教傳入雲南的印證。

八大明王像的相關經典及《瑜伽大教王經》

《大妙金剛佛頂經》的八大明王

八大明王(或十大明王)通常位於曼荼羅的最外院,或者在觀想守護輪時出現。據《大妙金剛佛頂經》中記載八大明王是由八大菩薩化現而來,即「金剛手菩薩現作降三世金剛明王……妙吉祥菩薩現作大威德金剛明王……虛空藏菩薩現作大笑金剛明王……慈氏菩薩現作大輪金剛明王……觀自在菩薩現作馬頭金剛明王……地藏菩薩現作無能勝金剛明王……除蓋障菩薩現作不動尊金剛明王……普賢菩薩現作步擲金剛明王」。經典中對八大明王尊像特徵也有具體的描述:「降三世金剛明王,放青色光明口現二牙,阿吒(入)吒笑聲以右手擲五股金剛杵……六臂六頭六足金剛明王,放青黑色光明。齒咬下唇豎兩目及眉,手持利劍……大笑金剛明王,放灰黑色光明。口現大笑形二牙上出。以左手柱一青棒,右手把罥索……大輪金剛明王,遍身黃色放大火。右手持八輻金剛輪,左手柱一獨股金剛杵……馬頭金剛明王,碧色放赤色光明。以右手高於頂上,橫把一蓮華作打勢,左手把軍持印……無能勝金剛明王,遍身黃色放火光焰。以右手擲一金剛杵,左手作擬印向口……不動尊金剛明王,遍身青色放火光焰。以右手執劍,左手把索。左垂一髻……步擲金剛明王,以右手把一旋蓋,左手把金剛杵」。

《瑜伽大教王經》及其梵藏文本

《瑜伽大教王經》是法賢於北宋至道元年(995年)譯出。《瑜伽大教王經》的梵文原典尚未發現,僅在因陀羅菩提(Indrabhūti)的《智慧成就》(J¤anasiddhi)斷片中發現引用了其中的內容。藏譯本現存新譯和舊譯兩種,《瑜伽大教王經》相當於新譯,即仁欽桑布(Rin chen bzang po)譯《幻化網大怛特羅王》(梵:Màyàjàlamahàtantraràja,藏:rGyud kyi rgyal po sgyu 'phrul dra ba zhes bya ba,東北No.466,北京No.102),在《西藏大藏經》中是無上瑜伽父續怛特羅中毗盧遮那族的根本經典,但其註疏卻又歸於瑜伽怛特羅之中。舊譯是指吐蕃時期由堪布無垢友(Vimalamitra)、闍那古瑪羅(J¤ànakumàra)譯《金剛薩埵幻化網一切秘密鏡續》(梵:Vajrasattvamàyàjàlaguhyasarvàdar÷a-nàma-tantra,藏:rDo rje sems dpa'i sgyu 'phrul dra ba gsang ba thams cad gyi me long zhes bya ba'i rgyud,東北No.833,北京No.456),屬古怛特羅部(rNying rgyud),並收錄於寧瑪派古怛特羅全集(rNying ma rgyud 'bum),此怛特羅包含在寧瑪派寂靜忿怒百尊儀軌中,與新譯是完全不同的系統。

相關焦點

  • 須彌山石窟第一窟
    作者:邱承彬邱承彬攝影寧夏固原須彌山石窟邱承彬攝影寧夏固原須彌山石窟邱承彬攝影寧夏固原須彌山石窟邱承彬攝影寧夏固原須彌山石窟邱承彬攝影寧夏固原須彌山石窟邱承彬攝影寧夏固原須彌山石窟邱承彬攝影寧夏固原須彌山石窟
  • 劍川石鐘山16窟距今1000多年,精美絕倫,堪比敦煌
    石寶山上的石窟群是讀解這一現象的最好素材。石寶山的另一個名字叫「石鐘山」,它的巖質更類似於天水麥積山和張掖馬蹄寺三十三天崖壁。16窟139尊佛像是石寶山的驚世之作,開鑿於晚唐至兩宋(850~1179年)。學者們習慣稱其「石鐘山石窟群」,並由衷讚嘆它是祖國的「西南敦煌」。石窟形成的這300多年間,劍川受南詔、大理國段氏政權支配,有政教合一的社會背景。
  • 【邯鄲石窟】 北響堂山石窟之三
    【邯鄲石窟】 北響堂山石窟之三 2019-03-16 15:1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甘肅麥積山石窟推「5G+VR」雲遊窟:古遺址煥新體驗
    李亞龍 攝(抗擊新冠肺炎)甘肅麥積山石窟推「5G+VR」雲遊窟:古遺址煥新體驗中新網蘭州4月22日電 (閆姣 李亞龍)點擊「5G雲遊麥積山」的微信小程序,映入眼帘的是航拍麥積山全景,及蒙蒙煙雨中高聳入雲的麥積山風景圖片。
  • 須彌山石窟:西望長安第一窟絲綢之路見證佛法東來
    須彌山石窟開鑿早,佛造像是採用石刻手法雕造的。有研究者認為,這種石窟造像藝術手法的更替和定型,是在須彌山完成的,它為雲岡石窟、龍門石窟以後的石窟造像奠定了基礎。十大石窟之一據史料記載,須彌山石窟初創於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間477至499年,興盛於北周和唐代,是中國開鑿最早的十大石窟之一,也是古代絲綢之路沿線著名的佛教石窟之一,其開鑿規模、造像風格、藝術成就可與大同雲岡、洛陽龍門等大型石窟媲美。
  • 麥積山石窟:雕塑背後的東方微笑
    麥積山石窟第44窟麥積山石窟,中國四大石窟之一。位於甘肅省天水市麥積區,是小隴山中的一座孤峰,高142米,因山形酷似麥垛而得名。麥積山石窟始建於384-417年,存有221座洞窟、10632身泥塑石雕、1300餘平方米壁畫,以其精美的泥塑藝術聞名世界,被譽為東方雕塑藝術陳列館。
  • 石窟寺及石刻之五:道教傑作,龍山石窟
    有的龕內兩側、前壁留有元代題記,是研究道教發展史和道教石窟藝術的珍貴資料。第一窟虛皇龕,始建於元代,該窟為圓形,共有雕像二十一尊,正壁主像為「虛皇」,即太虛之神,為老子的化身,高居九清、司掌玄化、總御萬靈。東西兩壁為祖師神像,各有雕像十尊,呈環形排列,窟頂雕刻一條盤旋的巨龍浮雕。第二窟三清龕,始建於元代,該窟弧角方形,平頂。共有雕像十五尊。
  • 驚豔絕倫的古印度阿旃陀石窟佛像
    古印度阿旃陀石窟佛像,位於馬哈拉施特拉邦北部溫迪亞山的懸崖上,歷時1000年之久。中國唐代僧人玄奘曾對它作了最早的記載。1819年英國人又重新發現。該石窟今存洞窟29座,窟形分支提和毗訶羅兩大類,以後者居多。支提窟內中央置窣堵波,依天然巖鑿成,內殿四周,建造柱,在早期的支提窟中有明顯的仿竹木構造痕跡,且裝飾簡樸;至中晚期後則趨於精美。毗訶羅窟內部有石床、石枕、佛龕等,陳設較簡單。
  • 敦煌220窟是翟氏家窟,因北宋的重塑得以保留,是人類藝術瑰寶
    敦煌莫高窟雖然不是中國最早的石窟,但其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地,也是最魂牽夢繞的石窟,因為敦煌莫高窟及其發現的遺書、文物,在國家上還形成了一門學科,敦煌學,1961年,莫高窟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 旅遊勝地天龍山風景名勝區,山以窟出名,有空一定要去看看
    旅遊勝地天龍山風景名勝區,山以窟出名,有空一定要去看看大家都看過金庸的武俠小說或電視吧,尤其是天龍八部,裡面的各大英雄豪氣沖天,這回小喵和大家就說一個和也有天龍這兩個字的地方,那就是天龍山風景區,天龍山原來的時候叫方山,在太原市西南30多公裡處,距離晉祠景區有10多公裡,它們中間有專用公路相連
  • 古印度佛教藝術遺址:阿旃陀石窟
    印度著名景點古印度佛教藝術遺址 阿旃陀石窟 古印度佛教藝術遺址。位於馬哈拉斯特拉邦境內,背負文底耶山,面臨果瓦拉河。始鑿於公元前2世紀,直延續到7世紀中葉。現存30窟(包括一未完成窟)。從東到西長550米,全部開鑿在離地面10~30米不等的崖面上。
  • 邱承彬淺談甘肅天水麥積山石窟奇觀
    邱承彬說:「麥積山石窟就建在麥積山的懸崖峭壁上,始創於十六國後秦(公元384~417年),其後屢有修葺擴建,至公元6世紀末的隋代基本建成,並基本完整的保留至今。麥積山石窟在東崖保存有洞窟54個,西崖140個。窟龕鑿於高20~80米、寬200米的垂直崖面上。」
  • ——麥積山第142窟懸塑造像考辨
    除壁畫和浮雕外,採用泥塑形式來表現這類故事的案例,在整個中古時期佛教遺存中目前僅見於以泥塑著稱的天水麥積山石窟。麥積山第142窟   正壁立面一、麥積山第142窟正壁牛頭與象頭形象辨識麥積山第142窟   正壁右上角麥積山第142窟   正壁左上角麥積山142窟開鑿於北魏晚期,在窟內正壁上方近左右壁拐角處分別懸塑一身動物頭像,在以往研究成果中,或被釋讀為牛頭山瑞像和象頭山瑞像,或被釋讀為象頭瑞像和鹿頭瑞像
  • 古印度佛教藝術遺址——印度阿旃陀石窟(中)
    前期石窟結構簡單,其中第9、10窟為支提窟(caitya),形制與早期薩塔瓦哈納王朝的其他支提窟類似,正面有支提窗,窟內平面呈馬蹄形,兩排貫穿大廳的列柱支撐著仿木結構的拱頂,後部雕鑿的窣堵波結構簡單。窟內殘存有印度最早的壁畫遺蹟。阿旃陀石窟第9窟佛陀度化三迦葉圖位於阿旃陀石窟(AjantaCaves)第9窟大廳壁面。
  • 雲岡石窟罕見露齒菩薩像重見天日 笑容詭異
    中新網太原1月4日電  記者4日從山西省雲岡石窟研究院獲悉,在此間舉行的「雲岡石窟研究院職工書畫攝影雕塑作品展」上,一幅雲岡第8窟後室南壁明窗西側壁的合掌露齒供養菩薩攝影作品,引起民眾關注。該院研究員張華表示,露齒菩薩像在世界佛教領域極為罕見。
  • 河北峰峰發現一瘞窟 為響堂山石窟研究增添新資料
    新華社石家莊10月24日電(記者白明山)記者從河北省邯鄲市峰峰礦區獲悉,近日在峰峰礦區南響堂森林公園的響堂金頂對面山坳裡發現一「黑洞」,據考證該「黑洞」為一座瘞窟,為研究響堂山石窟文化增加了新資料。瘞窟是埋僧尼和世俗信徒骨灰及屍骨的窟龕。
  • 漲知識 | 上海雲岡石窟展覽這麼多「人」 都什麼來頭
    展覽入口處,雲岡石窟第20窟最著名的露天大佛佛頭(3D復刻)自家窟內「人」的老大哥,就是入門處,觀眾不由自主打卡的大佛頭。它其實是雲岡石窟第20窟最著名的露天大佛,從全國範圍來比較,它也是佛像藝術中的精品。這尊13.7米的結跏趺坐像本來也身在窟中,可惜窟前帶可能大約在遼代以前就崩塌,導致如今造像完全露天狀態。那時候認為,皇帝是當今的如來,所以有推測,這尊佛是依照北魏開國皇帝道武帝形象所雕刻,不過造像外形依舊受印度佛教僧人形象影響。
  • 一起來保護,麥積山石窟藝術研究所發起數位化公益籌款項目
    新甘肅客戶端蘭州訊(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施秀萍)近日,麥積山石窟藝術研究所和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共同開展「絲綢之路沿線石窟數位化保護」項目,為麥積山石窟第165窟數位化工作公益籌款。項目採用網上公益籌款的模式,計劃籌集款項492900元,項目將由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執行。
  • 遊山西 讀歷史 | 穿越千年的凝眸 雲岡石窟線上展(四)
    與曇曜五窟其他洞窟相比,第16窟北壁向北凹進呈弧狀,加之主佛像身軀體量雕刻相對較薄,所佔空間較小,因此洞窟空間較為寬綽。佛像髮式呈波狀、捲曲有序。面部天庭闊平、鼻梁挺直、面相俊逸,目視前方、神情端凝。由此還可以看到明窗向西擴展部分雕刻的千佛龕,下部存八排,上部存兩排,中間多剝落。第16窟明窗西壁第 1 層龕主尊交腳菩薩菩薩俯視下方、下顎尖圓、頸佩項圈,右手上舉為施無畏印,左手撫膝。斜披絡腋、帔帛纏臂,下身著長裙。
  • 井上豪:法國藏克孜爾石窟壁畫斷片的原位置及其意義
    本文討論的吉美美術館所藏壁畫斷片,就是從庫車及克孜爾石窟切下的一部分。克孜爾石窟總窟數超過三百,是中亞最大的石窟寺院,窟內龐大的壁畫是見證佛教美術東漸的珍貴資料,備受矚目。克孜爾石窟成了德國最重要的調查對象,報告書裡也特別有篇幅加以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