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自在王佛示現成佛的那個時代是太平盛世,眾生的壽命有四十二劫之長。
每尊佛的名號都有內在深刻的意蘊,比如釋迦牟尼佛,釋迦是能仁的意思,牟尼是寂默的意思。能仁寂默是教化眾生的二大科目。
因為這個世間眾生大都缺乏仁慈惻隱之心,所以用能仁來對治;這個世間眾生心緒散亂,識劇猿猴,於是便用寂靜沉默來對治。
能仁表無量光,寂默乃無量壽,無量光壽即是阿彌陀,即是眾生本具的性德,也是眾生的佛性。是故釋迦牟尼佛名號內涵能有效地對治煩惱,開顯佛性。
世自在王佛的名號亦具甚深含義。世是指五欲六塵的時空態中的眾生世界,是一個時間的概念;時間亦含攝著空間的概念。
這尊佛超脫了時間和空間的制控,於一切法得最勝無倫的大自在,是故稱之為王。
這尊佛的示現告訴那個時代享樂的眾生,應處塵不染,享樂而不貪戀,以般若空慧修行一切善法,便可於世間得大自在,否則難免六道生死輪迴。
這尊佛的名稱向那個時代的眾生傳遞著這樣一個教化的信息。
在那個時代,有一位轉輪聖王,名世饒王,因聞世自在王佛說法,歡悅愉快,即發無上菩提心,捨去王位,走上出家修行的菩提正道,號曰法藏。
法藏比丘才高德尊,意志堅韌,修行精進,心智明哲,禮敬諸佛,稱讚如來。
以偈頌讚嘆世自在王如來的功德,並向佛前初發無上菩提正願:「令我作佛,國土第一,其眾奇妙,道場超絕。國如泥洹,而無等雙。我當愍哀,度脫一切。十方來生,心悅清淨,已至我國,快樂安隱。」
其大願中,以「一切恐懼,為作大安」作眼目。吾輩眾生由業力所感,總是生存在諸種恐懼不安中。
免於恐懼的自由作為人的基本權利,而恰恰正是這種權利在現實生活中卻難以得到保證。
當面臨解聘下崗的時候,我們會有沒飯吃的恐懼;當非典流行時,我們有染疫喪命的恐懼;在道德風氣不良的環境中,我們有受騙上當的恐懼;
面對漆黑的夜空,我們有對某種神秘力量的恐懼;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運作一家公司,有不知何日會破產的恐懼等等。
這些恐懼都是建立在一種無法了解不能把握的狀態中。種種物質的、感情的、精神的恐懼,令眾生苦不堪言。
所以,法藏菩薩要為一切恐懼的眾生作依怙,惠以安心安慰與安樂。所以他發起這樣的大願之後,就希望世自在王佛為他講經說法,能夠快速成就清淨莊嚴的剎土,令一切眾生快速生到這個剎土,快速圓成佛道。
當時世自在王佛讚嘆法藏菩薩的發願,肯定地讚許:「一定可以實現大願!譬如大海的水甚多深廣,一個人想用量鬥去把海水全部取幹,只要有恆心,經過無量劫,最終可以把大海水取盡,得到大海裡的妙寶。
假使修菩薩道的人,也能這樣有恆心,至誠專一地修道,建構淨土,經歷無量劫,必然也會獲得與他所願求相當的果報。」
世自在王佛為法藏菩薩開示至心精進之修行心要後,接著對他廣說二百一十億諸佛剎土中種種功德,廣大嚴淨之相狀。
其中有淨土,也有穢土,令法藏菩薩有所選擇,擷其精華,摒棄弊陋,用以成就純淨無穢的剎土。
法藏菩薩聽佛開示完畢,又承佛威神目睹諸佛剎土,發起更殊勝的大願。起初是佛給他講解,講解時用神通加持讓他看到,好像現代的視聽教育。
然後法藏菩薩自己發起大心,得到了天眼通,自己隨時可以睹見他方國土,對他方剎土善惡粗妙諸情狀瞭然於胸。
於是法藏菩薩入一寂靜處,專志思惟, 攝 取 莊 嚴 佛 國 清淨 之 行。 如 何 建 造 超勝 妙 嚴 的 淨 土, 用 何方 法 度 盡 一 切 眾 生。
對此法藏菩薩思惟了五 劫, 用 五 劫 的 時 間思惟建構西方淨土的藍 圖, 足 證 法 藏 菩 薩恭 謹 的 態 度, 五 劫 思惟的成果即是從大慈悲心、大平等心、無上智慧心中流現出四十八大願。——大安法師《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講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