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與沿革
張家集鎮地處襄陽古城東(略偏北)約 40 公裡(襄州區政府駐地張灣東約 30 公裡)的滾河南岸,東與棗陽市七方鎮(偏北)、琚灣鎮接壤,南與襄州區黃龍鎮、峪山鎮比鄰,西與東津新區相連,西、北兩邊與雙溝鎮交界。
張家集(即張家集鎮政府所在地)依滾河(北)岸邊等地理優勢,過去叫張家店,因張姓人家在此開店鋪而得名。後來,由於居民越聚越多,形成了集鎮,於是便「張家集」了。
清光緒年間屬東鄉,宣統年間屬第八區(雙溝),民國十九年(1930)屬第五區(雙溝);民國25 年(1936)屬第五區(雙溝);1948 年 1 月屬第八區(雙溝);1951 年 8 月設張集區;1953 年 9 月稱襄陽縣第十二區(張集);1954年 12 月復稱張集區。1956 年 3 月,張家集區被撤銷,併入雙溝區(滾河南岸部分劃歸峪山區,後又劃歸東津區);1984 年 3 月,恢復張家集區建制:下轄原雙溝公社所轄的張集、張咀、官溝三個管理區,黃龍公社所轄的高莊管理區(加上峪山公社所轄的施營村、新白村,後改為楊莊鄉)、東津公社所轄的打夥管理區共 5 個鄉。1987 年 9月改稱張家集鎮。
張家集鎮共轄 30 個村(社區),即:張集社區、郭灣村、張咀村、何崗村、孟集村、何營村、史畈村、周壋村、韓集村、方寨村、汪莊村、宋營村、張集村、楊榜村、中營村、王崗村、官溝村、李營村、邵棚村、聶崗村、梅鋪村、施營村、新白村、王營村、劉寨村、韓崗村、徐窩村、高莊村、黃窪村、範灣村。
地形與交通
張家集地處南陽盆地南緣,地勢南北高、中間低:南部為丘陵,北部為崗地,滾河沿岸為衝積小平原。唐白河從其西部邊緣流過,其支流一一滾河,自東而西,貫穿全境。境內還有官溝水庫、陳家壋水庫等中小型水庫 13 座,另有滾河百裡長渠、熊河西乾渠、官溝東西乾渠和大崗坡一級泵站南乾渠。
境內福銀高速公路、孝(感)襄(陽)高速公路、雙(溝)黃(龍)路、張(家集)陳(灣)路和漢丹鐵路穿境而過;北距 316 國道 9 公裡,西北距襄陽機場約 20 公裡,西南距襄陽東站(高鐵)約 25 公裡,西距唐白河主航道約 20 公裡。構成了水陸空立體交通網絡。
滾河與防洪
滾河,長江水系漢水支流之唐白河的支流,古稱白水。它和白河、唐河、淳河等屬於襄陽的東部水系,發源於大洪山脈棗陽大阜山,向西南流經興隆,再南與昆河水會流,又西流經吳店、梁集、琚灣、蔡陽,在楸樹井南出棗陽境,經襄州區的張家集、孟集至東津新區(經濟技術開發區)唐店村西注入唐白河。
滾河全長 136 公裡,在襄州區張家集鎮內長達 42 公裡。支流大部在棗陽境內,主要有:沙河、熊河、華陽河、清潭河、伍河等。
資料記載,清代 267 年間(1644——1911),滾河發生較大洪水災害15 次,平均 18 年一次。
滾河河道由於兩岸沒有防洪堤防,發生洪水時,在河床窄的地方和低洼的河岸很容易出現洪水翻岸和漫溢。加之河岸兩側岸坡沒有護砌,致使岸坡崩塌嚴重。河床由於受泥沙淤塞嚴重、局部抬高,特別是大的河溝入口嚴重淤塞,成為河道行洪障礙,造成河道排水不暢。河岸洩水建築物數量也嚴重不足。
2005 年 8 月,受上遊洩洪影響,張家集段滾河水突然暴漲,張家集鎮地勢較低的農田、村莊一片汪洋。張家集大橋被淹沒,導致省道雙黃公路交通中斷。張家集鎮區,部分路段積水成災,最深處達 60 釐米。張家集中學操場全部被淹,校外馬路積水至膝蓋。
2013 年,政府投資 2000 多萬元,對滾河流域張家集段河道進行了治理,提升了滾河防洪能力。
2018 年,為實現村鎮道路區域循環,方便滾河兩岸民眾出行,政府投資 1600 餘萬元,在張家集鎮區滾河上架設滾河二橋。滾河二橋連接南岸的梅鋪村和北岸的張集村。該橋為一座七孔標跨 20 米的預應力空心板橋,全長 146 米,寬 12 米。
劉秀與滾河
傳說,西漢末年,王莽四十萬大軍圍困了昆陽城(今河南葉縣),欲一舉消滅城內的農民起義軍。當時城內只有幾千守軍,城池危在旦夕。城裡的義軍首領經過商量,決定派劉秀突圍,以求援兵。劉秀一出昆陽城,便被王莽盯上了。
這天黃昏時分,劉秀跑到一條小河邊,急忙跳上一隻小船,拼命向南岸划去。待登岸回頭一望,人喊馬叫,殺聲震天。王莽率兵已追至北岸。
劉秀望著悠悠西去的一河流水,想怎能阻擋王莽追兵呢?順口說道:「要是這河水像滾燙的開水一般,那該多好哇!」他剛一說罷,只見眼前的河水,竟像被熊熊烈焰燒開了似的,瞬時熱浪滾滾,沸沸揚揚,河面上濃煙大冒。
隔著滾滾沸水、熱浪滔天的河流,王莽站在河的北岸,眼巴巴地看著劉秀漸漸遠去,心急如焚,可他只有望河興嘆:「天不助我也!」
傳說,這便是「滾河」名字的由來。
古遺址與古墓
【老墳坡遺址】老墳坡遺址,東距韓家營約 1.1 公裡,北至聶崗村約 1.2 公裡,西南
約 100 米處為雙(溝)黃(龍)公路。屬張家集鎮宋營村所轄。
該遺址地處滾河北岸衝積平原的一臺地上,臺地略高於四周 1 米,遺址範圍呈正方形,邊長約 300 米,東臨滾河一小支流,自斷面處可見文化層厚約 2.3 米,其內夾雜有大量紅燒土碴(塊)及殘碎陶片。地表現為耕地,南部為一處現代墓地。
採集標本除一件石鑿外,其餘皆為陶器殘片。陶片以夾砂紅陶居多,夾砂灰陶和泥質灰陶次之,兼有少量泥質紅、黑陶;多素麵,個別用籃紋、繩紋、附加堆紋、指窩墳、刻劃方格紋裝飾;可辨器類有鼎、杯、豆、盂形器、碗、缽、罐、甕等。
該遺址分布面積較廣,文化層厚,內涵豐富,採集標本多。其中鴨嘴型鼎足、喇叭狀鏤空豆圈足及盂形器等,具有屈家嶺文化晚期風格;其餘大部分則為石家河文化比較典型的器物。綜觀整個遺址,它應為一處以石家河文化為主體並含少量屈家嶺文化因素的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存。
2017 年 12 月,襄州區文物管理處會同張家集鎮人民政府,在遺址處樹立「湖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石碑。
【劉寨遺址】劉寨遺址,東南距劉寨約 400 米,南至漢丹鐵路約 450 米,東北臨滾
河。屬張家集劉寨村所轄。
該遺址地處滾河南岸一級臺地上,高出河床約 2 米。南為連綿起伏的襄東崗丘,分布範圍不清。從臨河斷面處可見文化層厚達 70 釐米,內含一定數量的陶器殘片。因長期的河水衝刷,使遺址遭到嚴重的破壞。自斷面處採集到部分標本,全為殘陶片。包含有新石器時代及西周兩個時代。
新石器時代遺物。該期遺物以夾砂紅陶為主,夾砂灰陶次之;多素麵,個別飾附加堆紋、籃紋、指窩紋;器類有鼎、杯、盆等。
西周遺物。採集到的遺物以夾砂紅陶為主,泥質褐陶次之,泥質灰陶再次,有少量泥質紅陶;多素麵,少量飾繩紋、弦紋。可辨器類有鬲、缽,盆等。
該遺址因破壞嚴重,所採標本不多,但器物特徵明顯,窄扁柱足仰折沿罐形鼎、厚胎杯為石家河文化典型器物;翻沿截錐足分襠鬲則為中原地區西周中、晚期所常見,其時代當屬此段。
【邵家棚遺址】
邵家棚遺址,東靠雙(溝)黃(龍)公路,南距姚家營約 0.5 公裡,西至前劉莊約 0.5 公裡,東南到邵棚村約 400 米。屬張家集鎮邵棚村所轄。該遺址地處滾河北岸衝積平原的一臺地上,臺地高出周圍約 1 米,整個地勢北高南低。其範圍略呈正方形,邊長約 80 米。從遺址東部一水溝斷面處可見文化層厚約 1 米,地表暴露有大量器物殘片,從中採到部分標本。
採集標本除一件石器外,其餘皆為陶器殘片,其陶系以泥質灰陶為主,夾砂灰陶次之,有少量泥質紅、褐陶和夾砂紅陶;多素麵,個別用籃紋、繩紋、弦紋、刻劃墳裝飾;可辨器類有鼎、豆、缽、碗、罐、壺、瓶等。
該遺址採集陶片以泥質灰陶為主,多索麵,器形有圓錐足、寬扁足、仰折沿罐形鼎、仰弧折沿盆、小口高領罐、喇叭形高圈足豆、小直口壺、小平底碗等,這些特徵同石家河文化風格幾乎一致。由此推斷,該遺址屬一處新石器時代晚期的石家河文化遺址。
【梅鋪遺址】
梅鋪遺址,西距梅鋪村約 0.5 公裡,南靠漢丹鐵路,北連雙(溝)黃(龍)公路。屬張家集鎮梅鋪村所轄。
該遺址地處滾河南岸衝積平原之一不規則的臺地上,南接連綿起伏的崗丘。遺址呈長方形分布,東西長約 500 米,南北寬約 60 米,從鐵路路基斷面處可見文化層厚約 1 米。由於修建漢丹鐵路,致使遺址損壞嚴重。所剩部分地表為農田。採集標本均為泥質灰陶殘片;多素麵,少量以繩紋裝飾;可辨器類有豆、罐及瓦、瓦當等。
該遺址破損嚴重,採集標本不多,豆柄、罐口沿(也可能為鬲口沿)有戰國風格,筒、板瓦則可能為漢代遺物,瓦當的形制為六朝時期。
【鐵莊遺址】
鐵莊遺址,東距張營約 150 米,東北離雙(溝)黃(龍)公路約 0.5 公裡,西靠宋營村委會所在地一一鐵莊,南至滾河約 0.5 公裡。為張家集鎮宋營村所轄。
遺址地處滾河北岸的衝積平原上,地勢平坦,其範圍南北長約 100 米,東西寬約 70 米,未見文化層。滾河一支流傍其東南緣而過。遺址現為窯場取土揚,其地層已被破壞殆盡。
自地表採集的標本皆為瓷器殘片,多是豆青釉,質地粗糙,胎較厚,可辨器類僅有碗。根據標本特徵分析,該遺址當為元代遺址。
【姚家營明墓】
姚家營明墓,東距雙(溝)黃(龍)公路約 0.5 公裡,西至下梁崗村約 1.2公裡,西北到前劉莊約 0.5 公裡,南約百米處為姚家營。屬張家集鎮邵棚村所轄。
該墓坐落在滾河北岸的衝積平原上,地勢北高南低。傳說它為明代當地富豪孟惠夫婦合葬墓,墓前所立墓碑上世紀「文革」中「破四舊」被毀。現存墓封土呈圓形,高約 1.5 米,底徑約 25 米,表面現為耕地,保存完整。
張家集何崗村蓮藕豐收
「集」與「寨」
張家集地處南陽盆地南緣,唐白河從其西部邊緣流過,滾河自東而西貫穿全境,滾河沿岸為衝積平原。地勢平坦,土地肥沃,物產豐富,故這裡人類居住早,聚集的人口多。
人口多,集市就多。
【孟集】孟集,俗稱混家集(不知何故)。東鄰韓集,北鄰孟莊,西鄰北張咀,南隔滾河鄰東津七裡灣。孟集始建於明未。
過去,孟集可謂商鋪林立、萬商雲集。滾河繞孟集而過,當時孟集東有上碼頭、西有下碼頭,水路交通十分發達。孟集是上至河南、下至鍾祥、東至棗陽的物資集散地、交易地。
過去,孟集四周有寨河,寨牆上有東、西、南、北四個門,寨河遺址猶存。寨北有泰山廟,寨東有楊泗廟、孟氏祠堂,老街內有百年槐抱椿(樹)。
孟集孟姓第一代始祖孟應朝,明朝時從東律孟家巷(孟浩然故裡)遷至孟集處(今孟集石橋上的古碑有記載),因此,孟集的孟姓為唐代詩人孟浩然後裔。
2009 年,老孟集有一部分遷往「張陳公路」邊和孟莊合併建了新街,成了新孟家集。
【張集】張集東接張莊,西鄰張營,南連滾河,北靠小莊。因張姓人家居住,後逐漸形成集鎮而得名,形成於明代。
【朱集】朱集東接宋營,西鄰方寨,滾河南連施營,北靠前黃營。因朱姓人家居住,後逐漸形成集鎮而得名,形成於明代。
【侯集】侯集東接任莊,西鄰譚營,南連方寨,北靠周壋。因侯姓人家居住,後逐漸形成集鎮而得名,形成於明代。
【韓集】韓集東接宋灣,西鄰晏前,南連何咀,北靠榮後。因韓姓人家居住,後逐漸形成集鎮而得名,形成於清代。
由於歷史上,戰亂不斷,土匪橫行。為了確保生命財產安全,就建了不少村寨。
【方家寨】方家寨東接宋營,西鄰韓集村,南連施營村,北靠汪莊村。因方姓人家居住於此,後建寨,故名。方家寨形成於清代。
【郭家寨】東接蘭灣,西鄰王崗,南連丁灣,北靠韓崗村委會。因郭姓人家居住於此,後建寨,故名。郭家寨形成於清末民初。
【李家寨】李家寨東接王崗,西鄰聶崗,南連楊榜,北靠小李家寨。因李姓人家居住於此,後建寨,故名。李家寨形成於明末清初。
【孟寨】孟寨東接徐崗,西鄰石橋,南連孟莊,北靠史畈。因孟姓人家居住於此,後建寨,故名。孟寨形成於清代。
【劉寨】劉寨(前寨)東接鄧灣,西鄰後寨,南連韓崗村,北靠西鄉。因劉姓人家居住於此,後建寨,故名。劉寨形成於明末清初。後分前寨、後寨。
【雙寨】雙寨東接金衝,西鄰黃窪,南連西王崗,北靠高莊。清嘉慶年間清軍為鎮壓白蓮教,在這裡修建了兩個營寨,故稱雙寨。
【楊寨】楊寨東接小單莊,西鄰陳崗,南連範灣,北靠何窪。因楊姓人家居住於此,後建寨,故名。楊寨形成清代。
【章寨】章寨東接小單莊,西鄰陳崗,南連範灣,北靠何窪。南宋鹹淳年間,蒙古大軍為攻佔襄陽,在滾河一線每隔大約七裡建有土寨,封鎖宋軍北上,章寨處為戰略要地,建有土寨。明朝洪武年間,章姓人家遷移至張家咀定居,後從張家咀分出,居住在土寨遺址處,故名章寨。
張家集韓營村土豆豐收
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
張家集鎮耕地丘陵、崗地、河地三分。崗地、丘陵種植林果、糧油,可為養殖提供飼料;滾河兩岸的河地,地勢平坦、土質肥沃、水源充足,發展蔬菜。按照「崗丘糧油果、河地擴種『蔬』、家家都養豬」的思路,促增收。
張家集汪莊村葡萄園
張家集鎮在種植以糧、棉為主,兼有蔬菜。是國家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馬鈴薯生產名鎮、生薑種植百年鎮和生豬養殖大鎮。主要農特產有土豆、生薑、芥菜(大頭菜)。
張家集周壋村稻蝦植養
現今,張家集鎮各項各業得到了飛速的發展,建設突飛猛進,社會和諧穩定,人民安居樂業。
補註:
此文得到鄒會生老師的斧正,在此深表感謝!
文中」古遺址與古墓「所涉及地址,方位等,由於地名、地形變化等原因,有一些與現在情形不符。由於資料不全、時間久遠,加之缺少核對,遺漏、錯誤,在所難免,敬請指正。
圖片來自網友或網絡,若有侵權,請告知刪除。
(楊立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