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集鎮地處鄂豫兩省交界處、南陽盆地南緣、襄宜平原北沿,襄陽市北30餘公裡處。隸屬於襄陽市襄州區。東與襄州區古驛鎮接壤,南與襄州區夥牌鎮相連,西與襄州區石橋鎮毗鄰,北與河南省鄧州市、新野縣交界。故俗語稱黃集「一腳踏兩省,雞鳴聞三縣」。
明末清初以來,黃集是河南省鄧縣(現鄧州市)至樊城的交通節點。現今,黃集是襄北交通樞紐。貫穿河南、湖北、湖南、廣西四省的焦(作)柳(洲)鐵路及鄂豫兩省交通大動脈——207國道(襄)樊魏(集)路段呈平行狀南北橫貫全鎮,正在建設的襄(樊)十(堰)高速公路,穿越境內。黃(集)老(河口)公路西接老河口市,在鎮中心與焦柳鐵路、樊魏高速公路和207國道交叉。
黃集鎮是湖北省重點邊貿口子鎮。
黃集鎮境內曾駐有湖北省襄北監獄、解放軍總後二基地教導大隊、解放軍裝甲兵後方基地、武警四支隊二大隊、610研究所等7家縣團級單位。
黃集鎮歷史悠久
相傳,北宋時,黃姓人家在此設集,故名黃家集,俗稱黃集。
明洪武年間,屬襄陽縣襄北梅林裡(駐黃家集東側)。
清康熙10年(1671),屬襄陽縣淨土寺;清光緒20年(1894),屬襄陽縣北鄉薛家集。宣統年間,設薛家集為第三區,區設自治局。
民國9年(1920)薛家集為第九區,馬家集為第十區,區設團防局,區下設保、甲、牌。民國19年(1930),薛家集為第三區,駐薛家集。民國30年(1941),實行「新縣制」,為薛集區。
1948年1月,中共襄陽縣委、襄陽愛國民主縣政府建立襄陽縣第四愛國民主區政府,駐薛家集。
1951年,設薛集區為第七區。區公所駐馬張河東岸楊家祠堂。1953年,薛集區改稱第六區,區公所駐白馬王。1958年,撤區並鄉,同時建立薛集人民公社。1961年,薛集公社改稱黃集區公所。1965年,將原黃集區分為薛集區和古驛區。
1971年,薛集區公所及區直單位由薛集遷至黃集。1975年11月,撤區改稱薛集人民公社。
1981年7月1日,薛集公社改稱黃集公社。1984年3月設區(鎮)建鄉。黃集公社改為黃集區和黃集鎮。1987年9月22日,撤區(鎮)建鄉(鎮),原黃集鎮分為黃集鎮和馬集鄉。2001年3月1日撤銷馬集鄉,併入黃集鎮,鎮政府駐黃集。
太平天國革命時期,襄陽北鄉(薛集)紅巾軍起義
鹹豐元年(1851),洪秀全起義於金田。次年冬,太平軍進至湖南嶽州,湖北震動。
襄陽北鄉農民在郭大安(新集陳家人)領導下舉行起義,佔據鄧湖一帶,累敗清軍.並奪得四尊大炮。起義軍迅速發展到三千餘人,以新集陳家、葉家店、董家埠口古城營為據點。其領導人除郭大安外,還有董如林、易有道、鄢鳴琴、鄢鳴友、孫貴、樂玉石、劉見、劉子槐等。與此同時,襄陽南鄉王家集(今屬宜城縣)駙近亦有劉朝義等豎旗起義。
郭大安起義後,清政府十分恐慌,襄陽知府畏罪自殺,清帝奕濘急諭大臣向榮調遣雲貴總督羅繞典統帶滇黔官兵及湖北鄖陽鎮兵共二千七百人駐襄鎮壓;河南省巡撫陸應谷亦遣將柏山帶領大名鎮兵及新野縣防兵共一千四百餘人往鄂豫交界處攻剿。
鹹豐三年(1853年)農曆三月,郭大安率領起義軍數千人離開襄北,擬往武漢參加太平軍。不料行至鍾祥,遭到鍾祥知縣李橛所率清軍及鄉團的伏擊,郭大安被鍾祥團首伍天池所俘,押至襄陽遇害。
起義農民遭到野蠻的屠殺,僅被清將羅繞典所屬兵丁殺害的就達三百四十五名,柏山所統豫軍在黃渠河一帶共殺一百數十人。部分起義農民突圍潰散。
郭大安起義軍中的成員高二先、馮三典、範正昌等從鍾祥突圍後潛回襄陽.藏匿於樊城西三十裡之竹條鋪,繼續進行反清活動。
高二先本名高維成,襄北老範崗人,家貧,父為儒生,其兄高炳南鹹豐元年貢生,在北京教書。高二先幼曾讀書,愛交遊,結識友人頗多,因憤於清政府及本地惡霸對人民的殘酷壓迫,決心推翻清朝統治。
馮三典是襄北馮馬家村人,僱農出身,在黃山窪劉姓地主家當過長工,後販私鹽,曾受清政府緝私馬隊的迫害。
範正昌又名範二娃,襄北河裡範家檸人,也是黃山窪劉姓地主家的長工。他們在竹條鋪活動地點為街南王家祠堂和街北馮家壩村。
大革命時期,襄北農民赤衛軍的革命活動
襄北石橋李莊村人李自修,1923年以優異成績考入湖北省立第十中學(原鹿門中學),1926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黃集前薛村人薛斌,1925年參加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後由黨組織派往廣州黃埔軍校學習,轉入中國共產黨黨員。1927年進入武漢軍政學校學習,3月4日同襄陽籍毛定方(毛庭方,襄州區雙溝鎮人)、王卓賓等聯名在漢口《民國日報》上發表文章,揭露「襄陽北方駐軍摧殘農會」的反動行徑。
黃集張崗村人張星若,在省立十中讀書時即參加學生運動。1926年回鄉開辦農民夜校、組織農會,後為第三區農會主要負責人之一。
李自修、薛斌、張星若三人是襄北老鄉,也是湖北省立第十中學的同學。1926年8月,李自修、薛斌、張星若三人奉中共襄陽縣委派遣到襄北秘密開辦農民夜校,宣傳革命道理,開展農民運動,領導農民打土豪、分田地。
1927年春,薛斌從武漢帶回兩支手槍,一支長槍,李自修也想方設法搞到兩支手槍。他們以農協會會員為骨幹,成立了三四十人的農民自衛軍。
1927年8月,中共襄陽縣執委成立後,襄北農民自衛軍改稱襄北農民赤衛軍。1928年3月,李自修、薛斌、張星若領導襄北農民武裝300多人,舉行武裝暴動,擊斃薛家集保安團師爺張保金,活捉匪首梁信子,消滅土匪400多人,繳獲大批武器彈藥。
1930年5月,李自修親自帶領30多名農民自衛隊員,乘廟會之際,擊斃了光化縣(今老河口市)張集團防局團總周君勝,智取了團防局。
1930年10月,隊伍達800多人,擁有2挺機槍、300多支步槍、10門土炮、24匹戰馬,加上附近的土匪統戰武裝,人槍已過千,成為鄂豫邊境上一支具有較強戰鬥力的革命武裝隊伍。
在襄陽縣委統一安排下,襄北農民赤衛軍積極與紅九軍二十六師取得聯繫。在二十六師師長張秀山的幫助下,襄北農民赤衛軍進行了整編,擬成立紅九軍二十七師,由李自修任師長、薛斌任副師長、張星若任政治部主任。師部駐薛家集。
1931年1月14日,李自修、薛斌、張星若集合部隊攻打仙人渡團防局。勝利後返回途中,在八裡川遭到國民黨軍隊和地方武裝的四面包圍。李自修率部進鄧莊後被逼到一個凹裡與敵對陣,終因彈盡無援被俘。
李自修、薛斌等9人被捕後,當晚被殺害於仙人渡東街口。
張星若帶領餘部在上川大溝衝誤中敵人奸計後繳槍,手無寸鐵的80餘名戰士全部被屠殺於趙莊。第二天,趙莊反動民兵團頭子趙子秉令人用8頭牛拉了半天,把烈士的屍體全部拉到趙莊東南黑水河的大溝埡中,獻血染紅了黑水河。
後來當地人民為了紀念紅九軍第二十七師在趙莊犧牲的烈士,把黑水河易名紅水河(即今紅水河水庫,位於襄州區龍王鎮西)。
解放戰爭時期,襄陽縣愛國民主政府駐黃集黃山窪
1947年10月23日,襄陽愛國民主縣政府在河南新野白河灘成立。隨後遷入湖北襄陽縣境,駐呂堰驛(今屬古驛)張坡村。
1948年12月27日,從張坡村遷到黃山窪(今黃集鎮姚劉村6組)。
中共襄陽縣委、縣愛國民主政府在宋匪石、耿岑、洛克等人的領導下,主要開展徵糧工作,支援解放大軍南下,鼓勵青年參軍參戰,組織縣大隊,配合解放軍戰鬥;發動人民群眾,組織戰地擔架隊,做好軍需物資的供應、糧草供應及建立地方區級、村級人民政權。在解放襄陽、血戰薛集寨、激戰黃山窪、夜襲油訪崗等戰鬥中屢建功勳。
l949年1月16日,襄陽縣愛國民主政府遷至王傢伙。
黃山窪(姚劉村)現保存有當時的縣委、縣政府以及工商科、財政科、公安局機關用房5處。其中縣委舊址面積72平方米,縣愛國民主政府舊址面積64平方米,縣工商科70平方米,縣財政科48平方米,縣公安局72平方米。該舊址為清末民居建築,一大地主私房。新中國成立後,分配給貧苦農民居住,大部分房屋保存完好。
文化大革命時期,朱鎔基曾下放到襄樊「五七幹校」(黃集襄北農場)
1968年10月,毛澤東批示,「廣大幹部下放勞動,這對幹部是一個重新學習的極好機會,除老弱病殘者外都應這樣做。在職幹部也要分批下放勞動。」
1970年元旦,朱鎔基被下放到國家計委設在襄樊的「五七幹校」,一幹就是5年,直到1975年才回到北京。
國家計委襄樊(今襄陽)「五七幹校」位於湖北北部,和河南接壤,幹校原先是一個勞改農場,由於有這些人到來,原來的勞改犯被遣散。幹校實行軍事化管理。
由於朱鎔基過著平民百姓的生活,也接觸到了各種各樣的人,對老百姓的生活疾苦有了深刻的了解,使他染上了深厚的「平民情結」。(據《南方周末》)
黃集鎮文化底蘊深厚。
黃集沿小清河北岸及馬張河一線,有大量秦漢文化斷層。
現已發掘出唐代修建的千佛寺、彌陀寺、泰山廟等大型寺廟遺址。明末農民起義領袖李自成率軍曾駐紮泰山廟。
黃集鎮存有清代「石勒寺遵碑」「億萬斯年碑」等碑刻。
黃集地方戲曲有:打獅子、舞龍燈、騎毛驢、玩旱船、扭秧歌、耍皮影、踩高蹺、說評書等,形式多樣,豐富多彩。
(此文參閱《太平天國革命時期襄陽紅巾軍起義》、宋鵬飛《清明時節憶「三傑"》以及尹榮華等人文章,在此一併致謝。)
(楊立武 張有成 劉根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