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杜陵已經成為了重點保護單位,但是早在公元二十六年九月,卻曾經發生了一次十萬赤眉起義軍,攻擊割據勢力延岑的戰役。由於戰爭的地點就是杜陵,所以又被時人稱作杜陵之戰。可以說這場戰役所暴露出來的問題,早已預示了赤眉起義的失敗。
西漢末年由於到了王朝的尾聲,所以各種社會矛盾一股腦地翻湧而至。尤其是烽煙四起的農民起義,更是將這種矛盾推向了萬劫不復深淵。這其中規模較大的農民起義軍,有綠林和赤眉兩股勢力,而杜陵之戰的主角便是赤眉軍。
赤眉起義中的關鍵一役杜陵之戰
公元9年曾經叱詫風雲的西漢王朝滅亡,取而代之的是由王莽篡漢之後建立的新朝。這個短命的朝代建立之後,不僅沒有緩解當時的社會矛盾,反而為這種矛盾火上澆油。各地的農民起義依然此起彼伏,其中聲勢最大的便是綠林赤眉起義。
可以說這場有組織、有章法、有實力的農民起義,一直持續到了劉秀建立東漢才逐漸銷聲匿跡。在前後長達20年之久的時間,從先後發生過大小几百場戰役,而杜陵之戰便是這次起義中的一次戰鬥,起因便是想要推翻佔據關中三輔,自立為王的延岑的割據勢力。
杜陵之戰:開局多轟轟烈烈,結局就有多慘烈
赤眉軍起義的目的就是對抗官府,主要構成體系是農民群體,很多人甚至都目不識丁。起義的組織者由於文化程度不高,所以無法架構比較完善的起義綱領和周全的官制,所以領導層職位多延用漢朝鄉官名稱。
公元25年即劉秀建武二年十月,赤眉軍再一次攻入了長安。由於杜陵距離都城長安距離較近,也就是今天的西安市三兆村南,所以當到達這個地方的時候,十餘萬起義軍便與延岑屯軍交戰,由於延岑實力無法抵抗起義軍,所以在杜陵兵敗逃走。
但由於起義軍內部出現了矛盾,再加上延岑援軍到來使得已經疲憊的起義軍大敗,於是便自投川谷死者可謂不計其數,餘者僅有數千人歸無奈之下歸於長安。
《後漢書》岑走天水,公孫述遣將侯丹取南鄭。嘉收散卒,得數萬人,以寶為相, 從武都南擊侯丹,不利,還軍河池、下辨。復與延岑連戰,岑引北入散關,至陳 倉,嘉追擊破之。
總 結:
縱觀古代歷史中的農民起義,真正能夠成就大事者可謂寥寥無幾,類似於劉邦、朱元璋這樣的人物更是千年不遇。所以絕大多數農民起義軍,最後的下場都以失敗告終,綠林赤眉軍在杜陵之戰中遭遇滑鐵盧,實際上也暴露出了農民起義的弊病。那就是根本沒有統一的綱領和遠大的抱負,尤其是這次戰爭發生在東漢已經建立之時,所以無論從大環境還是輿論角度來講,赤眉軍都不可能在杜陵之戰中獲勝。
參考文獻:《漢宣帝與杜陵》、《西漢末年的綠林赤眉起義》、《綠林赤眉起義的原因_綠林赤眉起義的經過》
圖片部分來源於網絡,侵權請聯繫刪除。本文系易天放魯莽原創,如需轉載,請聯繫授權,侵權必究!歡迎評論分享轉發關注,您的支持是對我最大的鼓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