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西漢末年,大臣王莽通過自己高超的演技,瞞天過海式的當上了皇帝,改元新政。可王莽這位大儒皇帝執政的能力並不非他的演技那樣高超,當政沒幾年就民不聊生、流民四起,天下再一次陷入混亂。
在混亂的起義軍勢力中,聲勢最浩大的要數綠林軍和赤眉軍。原本名氣最大的當屬劉演,可他屬革命沒成功就被人殺害;雖然弟弟劉秀笑到了最後,但劉秀所建立的政權性質,已經不是農民階層,在他的陣營中,知識分子和豪族勢力色彩太過明顯。
劉秀建立東漢之前,綠林軍和赤眉軍相繼登上歷史舞臺,雖然時間短暫,但作為流民起義能建立農民政權已屬不易。
可兩個政權都是曇花一現,很快就結束了。
為什麼呢?這就講到了本期的主題:農民政權的局限性,因為一個政權的建立和發展,並非帶領一幫流民或者武裝勢力攻下都城,插杆旗立個皇帝那麼簡單,這裡面學問可大著呢。
俗話說「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難」,綠林軍和赤眉軍最大的短板,就是守江山的能力不足,而這個「守」字中,就包含太多的能力需要。
目光短淺,導致綠林軍建立的更始政權失敗
綠林軍自起義以來,流民氣息很重,雖然是一支起義軍,但大的作為基本都是靠劉演劉秀兩兄弟完成的。如劉秀幫綠林軍打贏了昆陽保衛戰,這一仗的歷史意義在於它幾乎打垮了王莽政權的全部主力軍,這無疑加速了王莽政權的滅亡;再如而昆陽保衛戰之後,宛城守將又迅速投降,而圍困宛城的正是劉秀的哥哥,劉演。
這兩次勝利中劉演劉秀兄弟功不可沒,但勝利的果實卻被綠林軍竊取了。綠林軍首領先擺「鴻門宴」逼劉演放棄競選皇帝之位,而他們則設立了能任其擺布的傀儡劉玄為帝,同時,又暗殺了劉演。這樣一來,綠林軍徹底擺脫了劉演等人,建立了一個完全由農民操控的政權。
建立政權後,綠林軍進攻已經腐朽的王莽政權,長安很快被攻下,王莽被殺新政結束,更始政權正式登上歷史舞臺。
綠林軍掌握政權以後,大肆封王,隨後便在長安開始大肆享受生活,醉生夢死的糜爛生活就此在綠林軍建立的政權中拉開序幕。
如果以上內容都不能說明綠林軍目光短淺,那放走劉秀和對赤眉軍的拒絕足以證明他們的眼光不長遠!
先說放走劉秀。劉秀是劉演的弟弟,當初劉演被殺以後,劉秀沒有表現出絲毫悲傷,只有沒人時才會偷偷哭泣。這說明什麼?說明劉秀此人胸懷大志,能忍常人不能忍之事,當年韓信能受胯下之辱,日後才會有齊王與楚王的成就。
可惜在綠林軍眼中,他們攻入長安建立政權,就已經不再畏懼劉秀了。經綠林軍內部商討來商討去,最終決定把劉秀放到當時局面最為複雜的河北,讓他去啃這塊最難啃的骨頭。
可誰知,劉秀這一去卻是蛟龍入海,為日後建立東漢埋下歷史伏筆。
再說赤眉軍。赤眉軍當時擁兵30萬,盤旋在河南。當赤眉軍向更始政權靠攏時,被綠林軍操控的劉玄居然拒絕了赤眉軍,這儼然引發了赤眉軍首領大怒:都是流民起義,你憑什麼拒絕我?!
赤眉軍可怕不?可怕。
歷史證明,赤眉軍的戰鬥力是真的恐怖,自山東起義以來,赤眉軍未嘗敗績,而更始政權的拒絕又使得赤眉軍攢足了怒氣西進報復。
這為後面綠林軍被赤眉軍打敗攆出長安又埋下了伏筆。
綠林軍建立的政權會失敗,最大的缺點就是目光短淺,沒有審時度勢的能力,這個短板並非他們自己有意疏忽,而是綠林軍這個團體的階級導致的,知識分子的短缺加上傀儡皇帝沒有發言權,導致這個政權只能任憑一群流民擺布,最終走向滅亡也在所難免。
土匪行徑,註定赤眉軍擁立的放牛娃會被趕下臺
赤眉軍是推翻綠林政權的主力軍,但這股赤眉軍並非什麼先進階級的代表,而是與綠林軍相對的另一股流民力量。被長安的綠林政權拒絕以後,赤眉軍首領樊崇為首的赤眉軍立志一定要報復!
於是赤眉軍分兩路:一路由徐宣等率領,過陸渾關向關中開進;一路由樊崇等率領,過武關奔向函谷關。
果然,自身腐敗的綠林軍不堪一擊,赤眉軍很快就攻入了長安。攻入長安的赤眉軍在建立自己的政權時,開始從內部選皇帝,甄選標準就是劉家血脈。
最終人選確定從原西漢故式侯劉萌兒子劉茂、劉盆子以及前朝西安侯劉孝三人中產生,可最後怎麼選出這個皇帝呢?
說了各位看官可能不信,人家赤眉軍選皇帝的方式是:抽籤!
沒錯,就是抽籤,一個叫劉盆子的放牛娃,就是通過抽籤選出來的天子,「朝為牛郎,暮為天子」就是這麼來的。
皇帝貴為天子,後世叫儲君,那是從小選擇,從小培養,然後經過輔佐才可以委以重任的皇帝,可赤眉軍的皇帝卻是通過簡單的抽籤確定的。
雖然赤眉軍能徵善戰,但抽籤決定皇帝的方式,可見這個群體的水平,實在讓人不敢恭維。
除了抽籤確定皇帝之外,赤眉軍更讓人失望的,莫過於搶劫。
古代戰爭之所以耗費國力,除了戰場廝殺導致勞動力下降之外,更多的是養兵所需輜重糧草太多,國家擔負不起,這也成了一個朝代在用兵之前所需要考慮的首要問題。
然而赤眉軍卻從不考慮這個問題,因為他們的糧草輜重不需要投放,獲取的方式簡單粗暴:搶劫。
這就是赤眉軍的特點,流民起義的他們天生就帶山大王性質,搶劫是他們的主要獲取方式,這也註定他們的政權不能持久。自赤眉軍入駐長安以後,當地豪族紛紛自立,沒有人願意與他們有交集,自然給了後來鄧禹、馮異包括還未完全散盡的綠林軍機會。
赤眉軍能起義而且短時間不被消滅,最大的屏障是他們的戰鬥力,兇狠能戰是他們創建政權的最大利器。然而一個政權要存活,僅僅依靠槍桿子是不夠的,槍桿子只是需要經濟、農民、土地餵養的,而赤眉軍高層從來不會考慮這個問題,這也是他們最終一定會走向滅亡的主要原因。
最終,在馮異和劉秀大軍的前後夾擊下,八年裡以兇狠搶劫為生的赤眉軍退出了歷史舞臺。
農民階級的劣根性,是農民政權走向滅亡的根本原因
王莽新政期的流民起義是被迫的,是為了生存而發起的自救活動,而並非一個優越的階級推翻另一個落後的階級,這與後世革命起義推翻清政府有本質區別。
一個政權的掌權者意志,最能代表一個政權的意志,以及它能否存活與發展。西漢末年流民起義建立的政權,也註定有它流民色彩的劣根性:
第一,綠林軍和赤眉軍以滿足自我為最終目的,即使建立政權也不會考慮發展和持續生存問題,卻被奢靡和享樂侵蝕。他們何曾想過,一個政權的建立,除了滿足自己還要讓天下百姓也得以生存,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百姓、土地和經濟才是供應他們這個政權的基礎。
第二,綠林軍和赤眉軍互不共容,爭利思想嚴重。同為起義軍,特別是更始政權對赤眉軍的拒絕,直接導致從最開始對王莽政權的同仇敵愾到後來的兵戎相見,目光短淺成了這兩個團體的共同短板,他們只盯著眼下的利益,想不到也看不到身邊的潛在危機與日後的可能危機,這也註定這樣的政權是要被撲滅的。
第三,對土地、百姓和經濟沒有概念,缺乏治國的謀略和智慧,是綠林軍和赤眉軍被滅的根本原因。赤眉軍從起義之日起,就過著搶劫燒殺的日子,除了自身具備的兇狠戰鬥力之外,沒有任何可以維護政權的能力,更談不上對土地、百姓和經濟的治理能力。
與這兩個團體相比,劉秀的優越性就顯示出來,正如後世的謀臣朱允升給朱元璋建議的那樣,「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才是一個政權建立和穩固發展的正確思路,這也是綠林軍和赤眉軍兩個團體永遠不可能企及的高度,同時 ,這也是劉秀這個以豪族階層的優越性的充分體現。
結語
優勝劣汰是自然法則,歷史更會自己做出選擇。
綠林軍和赤眉軍之所以會相繼失敗是由他們的性質決定的,回顧綠林軍和赤眉軍剛興起的時間,南陽豪族劉演的起義和加入,原本能為他們帶來可以持久發展的新鮮血液,劉演作為豪族勢力的領軍人物,從制定綱領、組織部隊、行軍章法等方面,原本有農民起義軍不具備的優越性,可他的疏忽和盲目自負被鑽了空子,而劉演死後的綠林軍,更是陷入一種盲目發展的局勢,這種發展勢頭也最終只能帶它走向滅亡。
回顧後世的多次農民起義,黃巢起義、李自成起兵等,那些想要稍有建樹的農民政權,就不能脫離一個團體的輔助:知識分子,因為智慧和謀略,是一個政權最不可缺少的發展因素,而非簡單的依靠暴力徵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