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溪縣白驛鎮岫雲村黨支部書記李君:讓鄉親們過上小康日子是我最大...

2021-01-09 四川新聞網

  【人物名片】

  李君廣元市蒼溪縣白驛鎮岫雲村黨支部書記,2017年榮獲全國農村青年致富帶頭人標兵,同年10月獲全國脫貧攻堅貢獻獎。

  小康心願

  之前我曾通過媒體呼籲鄉村振興需要有思想、有文化的年輕人加入。現在,我還是希望有更多像我一樣的年輕人回歸鄉村,投入到鄉村振興事業中。

  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張庭銘

  「這周末請大家加個班,儘快把園區規劃的前期工作做好。另外,還有幾戶村民的動員工作,等我回來再做……」近日,當記者在成都見到廣元市蒼溪縣白驛鎮岫雲村黨支部書記李君時,他正在通過電話交代村上的工作。原來,蒼溪縣準備在岫雲村落地一個萬畝農業園區,這幾天李君和同事正在做村民的動員工作。「一方面要大家明白這個園區的好處,一方面要吸引更多的年輕人返鄉,只有這樣我們的農村才能發展起來。」李君說。

  今年,是李君返鄉的第12年。12年前,他為什麼要放棄年薪18萬的工作回到岫雲村?12年裡,李君又給鄉親們帶來了哪些變化?脫貧後,岫雲村又將如何發展?

  榜樣故事

  當村支書

  只為修通出村水泥路

  2008年,李君做了一個不同尋常的選擇——從成都回鄉當兼職村主任助理。

  「最開始,我只是想兼職幹幾年,讓村上有條水泥路。」說起返鄉的初衷,李君這樣回答。岫雲村地處秦巴山區,再加上受到汶川特大地震影響,基礎設施缺乏。「那些年每年春節返鄉,我都只能把車停到附近山頂上,然後再步行2.8公裡回家。」

  2011年,看到水泥路依然沒有著落,李君決定放棄成都的工作,回村競選村支書,籌資修路。這一決定幾乎遭到了一家人的反對。在父母看來,好不容易才供出一個大學生到成都讀書工作,現在卻要回來,那麼多年豈不是都白費了?

  不僅是家人不理解,返鄉的李君還面臨著鄉親們的質疑。擔任村支書時,李君才25歲,是蒼溪縣最年輕的村支書。「年輕再加上又沒有什麼成績,自然會受到鄉親的輕視。」李君上任時定下目標——「化緣」也要把出村水泥路修起來。但只是修2.8公裡的路就需要100多萬元。當時,村上只有國家補助的20多萬元,還有80多萬元的缺口。

  要想贏得鄉親們的信任,把路修好成為李君唯一的選擇。李君拿著介紹信去籌集資金。在火車上站20多個小時、睡小旅館、現場攔截企業負責人……半年時間裡,李君先後到成都市彭州市寶山村等地籌資。

  功夫不負有心人。修路的錢籌齊了:寶山村、中國大唐集團等單位支持85萬元;國家配套20多萬元,再加上鄉親們的投工投勞,2012年年初,岫雲村出村水泥路修通了。李君還記得,通車那天是農曆臘月二十九,「很多鄉親都哭了。」

  賣農產品

  打通供需對接渠道

  路通只是第一步。如何讓鄉親們富起來,成為李君頭疼的問題。

  岫雲村地處山區,自然條件惡劣,村集體曾嘗試發展了幾次產業都無疾而終,以至當地流傳著這樣一種說法:只要是村上提倡發展的產業,最後都會失敗。

  要過上好日子,必須發展產業。但是具體發展什麼?李君也一時拿不定主意。一次,他偶然發現城裡居民需要村裡的生態食材,而村裡的生態食材卻沒有合適的渠道走出來。

  「如果能將雙方的利益結合起來,說不定能讓村民過上好日子。」李君決定,從自己熟悉的成都做起。

  但如何讓成都市民知道300多公裡外的岫雲村有他們需要的生態食材?李君決定從路邊發傳單做起。2014年,李君和村幹部開始在成都街頭髮傳單賣生態食材。「這期間,我們經常被認為是騙子。」李君回憶,當時面臨兩方面的困難:一方面是不少成都市民不相信傳單上的食材是真的。另一方面,村民不相信自己的食材能夠賣出去。「除了發傳單,我們還打電話、發簡訊,凡是能夠想到的辦法都用了。」

  不久後,一位貧困戶家的肥豬以一頭4999元的價格被李君賣給了一位成都市民。「當時一頭生豬的市場價才1000多元。」李君告訴記者,此後,相信他的人越來越多。

  渠道建好後,岫雲村三組的村民譚偉德成了受益人之一。「以前,我們村菜籽油只賣15元一公斤,現在可以賣到20元。」譚偉德說,多虧了李君,他們的土特產才能以好價錢賣出大山。

  2014年,李君通過網絡邀請了60多家企業來到岫雲村開展以購代捐活動。2017年,以岫雲村為品牌的湯鍋店開業。在李君的帶動下,2019年,岫雲村人均收入達2.8萬元。岫雲村以及周邊54個村2000多農戶農產品年銷售額達1800多萬元。

  「現在,我們村正在和縣上規劃一個萬畝農業園區,未來還將引進龍頭企業一起打造農業公園。」李君告訴記者,按照規劃,第一步是在現有農產品進城的基礎上,將農業園區中生產的產品交由龍頭企業集中銷售。第二步,打造好農業園區基礎設施,建成農業公園,讓城裡人下鄉。「拉長增收鏈條,讓鄉親們過上小康生活。」

相關焦點

  • 息縣:黨支部引領小康路,迷迭香香透香蒲園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胡巨成 河南報業全媒體記者 劉宏冰 通訊員 李梅5月25日,息縣包信鎮香蒲園村的迷迭香種植基地內,放眼望去,綠油油的迷迭香布滿田間地頭,微風拂過,芳香撲鼻。香蒲園村團結村民組65歲的脫貧戶方瑞和鄉親們一起,正在田間育苗、起苗。她的老伴兒張海民也在這裡幹活,負責基地的抗旱、除草工作。一家人靠著發展迷迭香產業穩定脫貧,日子越過越紅火。剪枝備苗而在香蒲園村,像方瑞一家這樣,通過扶貧產業發展增收脫貧的貧困農戶還有很多。據香蒲園村黨支部書記馬波介紹,他們村不斷探索產業扶貧新模式,逐步壯大村集體經濟,鞏固脫貧實效。
  • 鄉親們的滿意是我最大的幸福
    40年滄海桑田,變的是家鄉的面貌、鄉親們的好日子;不變的是的共產黨員的初心、一心一意為鄉親們謀幸福的使命。 我,就是龍虎山景區上清鎮泉源村黨支部書記鄧良生,1953年7月出生,1987年入黨,1979年任泉源大隊幹部,1989年起至今任該村支書。任村裡支書期間,一直深受組織的厚愛,深受鄉親們的喜愛。
  • 馬俊楠:帶領鄉親們共同致富奔小康
    馬俊楠在家鄉發展蔬菜種植業的目標是帶領鄉親們共同致富奔小康。  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馬俊楠種植的溫室蔬菜大棚前期也受到了一定的影響。  「哥哥姐姐婚後都各自有了自己的家庭,父母隨我們過。回想剛來時的那些苦日子,很多時候眼淚都會不由自主地流下來。現在,黨的各項惠民政策這麼好,只要努力拼搏,我們都會過上好日子。」馬俊楠說。  包括自家的承包地和流轉土地在內,馬俊楠全家共有土地130畝,去年,36座拱棚蔬菜大棚,棚均純收入4000餘元。
  • 艾爾肯•麥麥提尼亞孜:帶領鄉親們富起來才是真的富
    他帶領鄉親們過上了好日子,也贏得了群眾的心。2011年,生長在博斯坦鄉巴格貝希村,靠零散打工謀生,39歲的艾爾肯向村黨支部提交了一份開一家磨麵榨油坊的創業計劃,村黨支部書記為他做擔保申請了1.5萬元農村扶貧無息貸款,他從此踏上了創業之路,通過近三年的努力,2014年成功摘掉了貧困的帽子。
  • ...鄉親們日子越過越紅火丨播州區平正鄉葛藤村黨總支書記 雷小偉
    昔日窮山溝,今朝幸福屯,這是遵義市播州區平正仡佬族鄉葛藤村戰脫貧、奔小康的真實寫照,也是我當初回鄉的夙願。  我叫雷小偉,地地道道的葛藤村人,出生在山高路遠、交通不便,基礎設施薄弱、土地資源石漠化嚴重的山村。
  • 發揮黨支部的吸鐵石作用
    黨組織領辦創辦發展農村經濟的合作社,順應了村民的願望和訴求,代表了村民的利益,自然就把村民的心凝聚在一起,實現了「村裡領辦合作社,百姓過上好生活」的目標。恰如習近平總書記給新疆尉犁縣興平鄉達西村黨支部書記沙吾爾·芒力克和全體村民的回信所說,希望村黨支部像吸鐵石一樣把鄉親們緊緊凝聚在一起,把生產搞得更好,讓鄉親們的日子一天比一天更好。
  • 鄉親們稱他「鐵書記」丨記中國鐵路烏魯木齊局集團公司駐村幹部亞...
    他入戶走訪,聽民聲、講政策,徵求意見建議;帶領鄉親們修水渠、剪果樹,抓春耕生產。他就是該村黨支部第一書記、中國鐵路烏魯木齊局集團公司駐村工作隊隊長亞庫甫·阿沙木都。5年來,亞庫甫·阿沙木都先後在和田縣拉依喀鄉達奎村、罕艾日克鎮吉格代艾日克村駐村,幫助達奎村摘掉了「貧困村」帽子;帶領吉格代艾日克村從落後村發展為致富示範村。
  • 百名記者進百村丨關廟村為啥有倆黨支部
    比地貌更獨特的是,這個村裡有倆黨支部。關廟村全貌5月23日,信陽市淮濱縣10餘位鄉鎮黨委書記來到關廟村,參觀、學習當地脫貧致富經驗。展板前,聽工作人員稱呼安民香和李應賢都叫「書記」,來自淮河之濱的客人們十分不解。
  • 「我的扶貧故事」千金難換鄉鄰富丨仁懷市長崗鎮藺田村黨支部書記...
    這是在村民楊優兵家中,我們開的一場群眾會,現場充滿濃濃的「火藥味」,大家對於藺田村鄉村旅遊和農莊景區打造之後的後續工作說了自己的想法和意見,我也一一記錄,希望在年前把問題處理掉。我叫楊遠幫,是土生土長的長崗鎮藺田村人。20年前,因為貧窮,我不得不走出大山,在外拼搏。經營過酒樓、木材加工等產業,當時每天有上萬元的收入。
  • 我曬我村|蒼溪縣誌願村:產業振興富口袋,鄉風文明富腦袋
    廣元觀察 樂虹辰 青涼 謝建英 四川在線記者 燕巧00:00/00:00100%用戶鑑權失敗,請先 註冊成為百度雲用戶百度雲11月16日,蒼溪縣東青鎮志願村村民王明秀正在蔬果產業園裡忙著種植油菜。廣元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派出的第一書記楊濤介紹,通過流轉百姓的撂荒土地來種植蔬果,既解決了土地撂荒問題,使農戶有收益,村集體經濟也有了收入。產業園優先使用貧困勞動力,並且不限年齡,農戶一年能通過在產業園裡務工能收入兩三千元,今年77歲的王明秀就是產業園裡年齡最大的勞動者。
  • 2021,我們的小康願景|把種植中藥材變成打開致富大門的「金鑰匙」
    「去年是第一次種中藥材,收益不錯,還積累了經驗,今年我們還要繼續擴大種植面積,增加品種,帶領鄉親們致富奔小康。」用種植中藥材這把「金鑰匙」打開致富門,阿城區雙豐街道辦事處興隆村黨支部書記陸英信心十足。興隆村原來一直以種植玉米為主,農民收益不高,村黨支部書記陸英一直在調整種植結構上想辦法。2020年,興隆村嘗試種植了1300畝中藥材,其中,板藍根佔了一半以上,當年種當種收穫;鄉親們還種了防風、黃芪、黃芩和甘草等,需要兩三年才能收穫。陸英介紹,去年秋天收穫的板藍根在元旦前幾天已經全部賣完了,每畝地純收入在1500元以上,達到了預期目標。
  • 紅土地上小康路:駐村第一書記的「兩萬五千裡」
    中新網江西上饒1月16日電 題:紅土地上小康路 駐村第一書記的「兩萬五千裡」  作者:王昊陽 王成前 俞亦鵬  冬日暖陽斜照在江西上饒市信州區秦峰鎮佔村一大片油菜田裡,信州區委統戰部常務副部長徐平等人趴在田間地頭,察看油菜長勢。  「今年油菜長得比去年茂盛,一定會迎來豐收。」望著田間這一片綠色,徐平滿面欣喜。
  • 烏林鎮黨支部書記廖鵬:堅守一線 以堤為家
    烏林鎮鐵橋村黨支部書記廖鵬自從上堤防汛以來,以堤為家,日夜堅守在防汛一線。巡堤查險、清障除雜、挖濾水溝,連續幾天的晴好天氣並沒有讓廖鵬放下戒備,他每天安排了三班,由自己領班,還安排了兩名值守幹部。他主動要求自己每天擔起晚上巡堤的任務。
  • 百合世家四代堅守——記袁家灣村致富奔小康的領頭雁高作旺
    蘭州日報社全媒體記者王忠德「我們家是地道的百合世家,從我太爺那一代人開始種一直延續到現在,連續四代人堅守百合種植及加工產銷,我們的下一輩已接過了接力棒,致力在百合深加工和電商銷售產業鏈上發展。」天下百合第一村——七裡河區西果園鎮袁家灣村支書高作旺如是說。
  • 蒼溪縣黃貓埡商會榮獲全國「先進民營企業」
    只為我們摯愛這方熱土 ——蒼溪縣黃貓埡商會榮獲全國「先進民營企業」的背後 曾經,有這樣一群人,因為家裡貧窮紛紛走出大山頑強打拼,有了自己的企業和產業。他們就是——蒼溪縣黃貓埡商會的會員們。 10月10日,全國工商聯、國務院扶貧辦、中國光促會、中國農業發展銀行表彰116家民營企業、商協會為全國「萬企幫萬村」精準扶貧行動「先進民營企業」,四川省8家企業和商協會受到表彰,黃貓埡商會獲此殊榮,是我省唯一獲此殊榮的商協會。 窮著走出去 富了不忘家鄉建設 這裡是一片紅色的熱土。
  • 攻堅在行動 黨旗在飄揚|王龍鋒:把黨支部建成一塊「吸鐵石」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日照市發起「9+3」重點工作攻堅行動,全市上下正以時不我待的緊迫感,只爭朝夕的精氣神,銳意改革開放,聚力攻堅克難,全力奪取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雙勝利」。
  • 追記貴州黎平縣管團村黨支部書記吳聲海
    他們找來竹竿,邊走邊在電線上敲打除冰,8公裡的路整整走了一上午,終於保住了這條線路。     「不能讓災害給鄉親們帶來恐慌與不安。」吳聲海找來春聯,在鼓樓掛起彩帶,又找來足夠的柴火,他要讓全村人都熱熱鬧鬧地過春節。     晚上8點,忙了一整天的吳聲海還沒吃晚飯。幾個村民勸他早點回家吃飯休息。吳聲海笑道:「為村民做事的時候我不在前頭,哪還像個夠格的支書?」
  • ...我的入黨初心故事》:沙子口街道東麥窯社區黨支部書記李紹亮
    【不忘初心 牢記使命】《我的入黨初心故事》:沙子口街道東麥窯社區黨支部書記李紹亮 2019-09-27 18:3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