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李君廣元市蒼溪縣白驛鎮岫雲村黨支部書記,2017年榮獲全國農村青年致富帶頭人標兵,同年10月獲全國脫貧攻堅貢獻獎。
小康心願
之前我曾通過媒體呼籲鄉村振興需要有思想、有文化的年輕人加入。現在,我還是希望有更多像我一樣的年輕人回歸鄉村,投入到鄉村振興事業中。
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張庭銘
「這周末請大家加個班,儘快把園區規劃的前期工作做好。另外,還有幾戶村民的動員工作,等我回來再做……」近日,當記者在成都見到廣元市蒼溪縣白驛鎮岫雲村黨支部書記李君時,他正在通過電話交代村上的工作。原來,蒼溪縣準備在岫雲村落地一個萬畝農業園區,這幾天李君和同事正在做村民的動員工作。「一方面要大家明白這個園區的好處,一方面要吸引更多的年輕人返鄉,只有這樣我們的農村才能發展起來。」李君說。
今年,是李君返鄉的第12年。12年前,他為什麼要放棄年薪18萬的工作回到岫雲村?12年裡,李君又給鄉親們帶來了哪些變化?脫貧後,岫雲村又將如何發展?
榜樣故事
當村支書
只為修通出村水泥路
2008年,李君做了一個不同尋常的選擇——從成都回鄉當兼職村主任助理。
「最開始,我只是想兼職幹幾年,讓村上有條水泥路。」說起返鄉的初衷,李君這樣回答。岫雲村地處秦巴山區,再加上受到汶川特大地震影響,基礎設施缺乏。「那些年每年春節返鄉,我都只能把車停到附近山頂上,然後再步行2.8公裡回家。」
2011年,看到水泥路依然沒有著落,李君決定放棄成都的工作,回村競選村支書,籌資修路。這一決定幾乎遭到了一家人的反對。在父母看來,好不容易才供出一個大學生到成都讀書工作,現在卻要回來,那麼多年豈不是都白費了?
不僅是家人不理解,返鄉的李君還面臨著鄉親們的質疑。擔任村支書時,李君才25歲,是蒼溪縣最年輕的村支書。「年輕再加上又沒有什麼成績,自然會受到鄉親的輕視。」李君上任時定下目標——「化緣」也要把出村水泥路修起來。但只是修2.8公裡的路就需要100多萬元。當時,村上只有國家補助的20多萬元,還有80多萬元的缺口。
要想贏得鄉親們的信任,把路修好成為李君唯一的選擇。李君拿著介紹信去籌集資金。在火車上站20多個小時、睡小旅館、現場攔截企業負責人……半年時間裡,李君先後到成都市彭州市寶山村等地籌資。
功夫不負有心人。修路的錢籌齊了:寶山村、中國大唐集團等單位支持85萬元;國家配套20多萬元,再加上鄉親們的投工投勞,2012年年初,岫雲村出村水泥路修通了。李君還記得,通車那天是農曆臘月二十九,「很多鄉親都哭了。」
賣農產品
打通供需對接渠道
路通只是第一步。如何讓鄉親們富起來,成為李君頭疼的問題。
岫雲村地處山區,自然條件惡劣,村集體曾嘗試發展了幾次產業都無疾而終,以至當地流傳著這樣一種說法:只要是村上提倡發展的產業,最後都會失敗。
要過上好日子,必須發展產業。但是具體發展什麼?李君也一時拿不定主意。一次,他偶然發現城裡居民需要村裡的生態食材,而村裡的生態食材卻沒有合適的渠道走出來。
「如果能將雙方的利益結合起來,說不定能讓村民過上好日子。」李君決定,從自己熟悉的成都做起。
但如何讓成都市民知道300多公裡外的岫雲村有他們需要的生態食材?李君決定從路邊發傳單做起。2014年,李君和村幹部開始在成都街頭髮傳單賣生態食材。「這期間,我們經常被認為是騙子。」李君回憶,當時面臨兩方面的困難:一方面是不少成都市民不相信傳單上的食材是真的。另一方面,村民不相信自己的食材能夠賣出去。「除了發傳單,我們還打電話、發簡訊,凡是能夠想到的辦法都用了。」
不久後,一位貧困戶家的肥豬以一頭4999元的價格被李君賣給了一位成都市民。「當時一頭生豬的市場價才1000多元。」李君告訴記者,此後,相信他的人越來越多。
渠道建好後,岫雲村三組的村民譚偉德成了受益人之一。「以前,我們村菜籽油只賣15元一公斤,現在可以賣到20元。」譚偉德說,多虧了李君,他們的土特產才能以好價錢賣出大山。
2014年,李君通過網絡邀請了60多家企業來到岫雲村開展以購代捐活動。2017年,以岫雲村為品牌的湯鍋店開業。在李君的帶動下,2019年,岫雲村人均收入達2.8萬元。岫雲村以及周邊54個村2000多農戶農產品年銷售額達1800多萬元。
「現在,我們村正在和縣上規劃一個萬畝農業園區,未來還將引進龍頭企業一起打造農業公園。」李君告訴記者,按照規劃,第一步是在現有農產品進城的基礎上,將農業園區中生產的產品交由龍頭企業集中銷售。第二步,打造好農業園區基礎設施,建成農業公園,讓城裡人下鄉。「拉長增收鏈條,讓鄉親們過上小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