樣本取自廣州南沙,專家稱檢出量極微,對人體無危害
信息時報訊 (記者 李楠楠 蔡勝龍)廣東蔬菜首次檢測出日本福島核電站洩露的放射性核素碘131。昨晚,據衛生部食品飲用水放射性汙染檢測沿海哨點單位、廣東省職業病防治院通報,當天送檢的本地常見葉菜莙薘菜(廣東又稱「豬乸菜」)被檢出少量碘-131。
信息時報記者昨晚採訪本次檢出廣東莙薘菜含核汙染物的廣東省職業病防治院,該院專家表示,取樣的莙薘菜來自南沙一下風向的露天菜場,可確認是日本核洩漏漂浮物所致。專家同時表示,市民不用過於擔心,由於檢出的碘-131量極其微小,為限值的千分之一左右,即便食用到該蔬菜,只要多洗幾次即可清洗掉汙染物。
每天都會選送兩三種菜抽檢
作為衛生部食品飲用水放射性性汙染監測哨點單位,廣東省職業病防治院反射所所長楊宇華表示,自日本地震發生後第三天,衛生部便在沿海14個省市設點監測,主要針對食品和飲用水進行檢測,其中農產品及蔬菜便是其中很大部分。「基本每天都會挑選兩三種蔬菜輪流取樣送檢,目前市民比較常食用的大葉蔬菜如油麥菜、大白菜、萵筍等都已有檢測,它們都比瓜果等更容易附帶核汙染物,而莙薘菜則在4月7日送檢後被檢出含有少量碘-131。」楊宇華表示,本來想取菠菜送檢,因其葉子大,葉片上有絨毛,最容易檢出汙染物,但近期市場上售賣的菠菜基本是外省運送進來的,所以也選擇跟菠菜最為接近的莙薘菜進行檢測。
抽檢蔬菜周邊無汙染源
據楊宇華介紹,本次檢出含有碘-131的莙薘菜取樣自廣州南沙一處於下風向的菜地,周邊無河流和醫院,「沒有導致汙染的汙染源,所以其所附著的碘-131並非自然產生,而是日本核洩漏漂浮物所致。」楊宇華稱,由於檢出的量極其微量,和日前北京天津河南檢測出來的數據差不多,相當於《國家輻射防護和輻射源安全基本標準》規定水平的千分之一到千分之三,而要對人體造成影響至少要達到限量的幾十倍,「兩者相差數萬倍,市民不用過於擔心。」
飲用水和海產品未檢出異常
楊宇華表示,就目前監測到的情況,空氣中一直存在有少量汙染物,飲用水和海產品中則還未檢測出有異常,本次也是首次在廣東檢出蔬菜有這類問題。現在蔬菜的取樣基本來自南沙和番禺等露天種植場,因這兩地受其他因素如醫院輻射源等影響較少,比較有代表性。
廣東一日一報檢測結果
據介紹,廣東將定期公布檢測結果,如果未來測得的放射性核素數值逐步增加,或者其他蔬菜也檢出放射性核素,將考慮提升警戒級別。「目前都是通過日報制的,這次測出後將會增加抽檢品種和頻率,或者有條件的話在全省範圍內也進行監測。」楊宇華稱,除了衛生以外,目前還有海洋、環境等多條線路在進行實時監測。下一步,廣東檢測哨點將擴大食物飲用水放射性汙染檢測範圍,廣州各區均將選點取樣檢測,檢測蔬菜品種將擴大。而粵東沿海各市如有技術條件,可自行對蔬菜和海產品進行檢測。
能通過葉片吸收進入人體?不太可能
信息時報訊 (記者 李楠楠 蔡勝龍) 專家表示,這次在莙薘菜中檢出碘-131,和近期廣州有少量降雨有關,雨水將空中漂浮物帶到地面。
對於碘-131既然可落到蔬菜上,是否也會沉落在土壤中形成汙染?楊宇華表示,理論上是可以被土壤吸收,但目前土樣也還沒監測到有異常。他同時表示,核汙染物中除了碘-131外,還包括銫-137等上百種物質,相對碘-131,銫-137的半衰期更長,對環境的汙染也較大,但由於量大容易被檢出等原因,一般最早會被檢出。
而對於近期廣東時有下雨,雨水中含有的核汙染物是否會粘附到皮膚上會引起不良後果的問題,專家表示,通過雨水落到皮膚上的量也是很小的,因為皮膚很容易幹,「通過葉片吸收後進入人體也不太可能,一般需要一個較長的過程。」
能否去除菜葉上的碘-131?多次衝洗即可
信息時報訊 (記者 孫婷婷) 蔬菜是如何受到核輻射汙染的?省環境輻射監測中心有關負責人告訴信息時報記者,京津地區蔬菜之所以受到放射性物質汙染,是由於少量的汙染物通過空氣傳輸後沉降,被菜葉吸附後,在經檢測時發現的。
該負責人表示,該中心前日緊急從廣州市內農田中摘取紅薯葉作為樣本進行監測,結果顯示沒有發現放射性物質。
為何選紅薯葉不選菠菜?對此,該負責人解釋說,由於取樣農田的菠菜剛被澆過水,擔心即便吸附到了放射性物質也被水衝掉了,而紅薯葉的葉子也比較大,同樣具有代表性。
該負責人進一步解釋說,京津地區菠菜樣本監測到的碘-131含量極低,遠遠低於日本蔬菜安全標準的2000貝克/公斤,即便吃下去也沒有大問題,而且去除方法也比較簡單,通過清水浸泡衝洗就可以去掉大部分。
廣東省職業病防治院反射所所長楊宇華也表示,由於量很微小,市民洗一次菜就可衝刷掉50%汙染物,洗兩三次基本上都沒有了。
名詞解釋
莙薘菜(廣東又稱「豬乸菜」)
莙薘菜又稱官達菜,俗稱豬乸菜。由於豬乸菜長得飛快,向來給人「賤生賤養」的感覺,加上葉有澀味,柄帶泥土氣,舊時農村人多用來餵豬。上世紀中葉,國家經濟困難時期莙薘菜成為桌上菜。如今,不少人厭倦了大魚大肉,莙薘菜再次備受推崇。
廣東本地莙薘菜分青梗和白梗兩種。青梗葉厚莖粗,口感爽脆,用來白焯最能保持菜味。更多廣州街坊喜歡購買青梗莙薘菜。
莙薘菜收穫季節在春、冬兩季,現今廣東市面上銷售的莙薘菜已經處於尾季。
粵空氣再現微量
銫-137和銫-134
信息時報訊 (記者 孫婷婷) 連續「消失」五日後,昨日,廣東的空氣中再次監測到極其微量的銫-137和銫-134。
國家環保部有關負責人表示,結合近年來輻射環境監測數據分析,初步確認各地所檢測到的人工放射性核素來自日本福島核事故。但劑量極其微弱,只有10-7微希沃特/小時量級,小於巖石、土壤、建築物、食物、太陽等自然輻射源形成的天然本底輻射劑量率(0.1微希沃特/小時左右)的十萬分之一,仍在當地本底輻射水平正常漲落範圍之內。
該負責人說,公眾暴露在這樣的環境中,一年之內所接受的附加輻射劑量,僅相當於乘坐飛機飛行兩千公裡所受輻射劑量的千分之一,因此,不會對環境和公眾健康造成影響,無需採取防護措施。
(責任編輯:UN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