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頭新聞記者 王萌
「上回書咱們說到……」每當盛錫軍老師說出這句開場白,學生們保證都會聚精會神地聽他的「詳細分解」,他們知道這是盛老師又要開講評書課的一個信號,於是,不論盛老師的課安排在什麼時候,上午下午,第一節還是最後一節,都會獲得熱烈的響應,他的課被學生們稱為評書歷史課,學生們說:「上盛老師的課提神兒。」
從2011年開始,盛老師正式把評書表演引入課堂,形成了成熟的教學模式,受到學生們的熱烈歡迎,他帶的班級歷史成績提高了十來分,他教過的學生還想回到課堂聽盛老師的課。
看歷史紀實片 模仿人物表情和動作
富裕縣第三中學負責教學的副校長黎曦介紹,盛錫軍是該校有25年教齡的歷史高級教師、縣委黨校的客座講師,曾與其他兩名教師一起奪得齊齊哈爾市普高聯合體高考文綜平均分第一的佳績。
盛老師現在帶高一年級的歷史課,這段時間講的是近代史,他為配合授課總共設計了《虎門銷煙》、《火燒圓明園》、《南京條約籤訂》等十來段評書。對於盛老師來說,評書內容與歷史教學內容密不可分,重要的史實就在生動的評書表演中。
「啪」地一聲,盛老師手拍課桌,評書歷史課正式開講:「別說了,說什麼呢,大家一看這是誰呀,你猜這個人是誰?」同學們異口同聲回答「林則徐」。
「我們中國人是有骨氣的,我們四萬萬同胞,難道就被嚇倒嗎?鴉片算什麼,我們眾志成城,我們要抵抗啊,同學們你們說是不是。」學生們又一起回答「是」。
這段由盛老師自己提供的視頻,是他講虎門銷煙時的課堂場景,短短幾句話,就把林則徐的大義凜然表現得淋漓盡致,再加上身段和表情,激發了學生們的愛國熱情,對學生們進行了一場愛國主義的教育。
盛老師說,課堂教學是要用敘述的語言講出來,而講評書的難度在於要把歷史事實表演出來,評書主要是人物對話,旁白比較少,比如他講「從中日甲午戰爭到八國聯軍侵華」這段歷史時,就要用評書的形式,把列強的狂傲狀態和中國人民同仇敵愾的抗爭精神表現出來。
為此,盛老師要做的功課還真不少,學評書不在話下,還要借鑑京劇、電影和話劇等其他的表演藝術,還要多觀看歷史紀實片,模仿歷史人物的表情和動作,多方面的努力,最終形成了風格獨特的歷史評書課。
最會講評書的歷史老師
「把評書引入課堂的想法,其實在我參加工作的時候就有了。」盛錫軍今年50周歲。1995年,盛老師從克山師範專科學校政史教育專業畢業,專業對口進入三中教歷史課,此後就一直奮戰在歷史教學的第一線。
「我當時教了5年初中,當時的歷史課在學生中並不太受重視,被稱為『小科』,我那時就想引起學生們的重視,把他們的興趣吸引到歷史課堂上來。」盛老師說,他本身的性格開朗,喜歡搞笑,在學校上學的時候還時常表演小品之類的,那時候他就想,能不能讓課堂活起來,最先想到的就是借鑑評書的形式。
盛老師說,其實相對於其他的科目,歷史課是故事性最強的,而把生動的歷史故事變成人名、地名、時間等,就會變成枯燥的死記硬背。為讓課堂活起來,他那時就開始進行了評書的嘗試,由最初的幾分鐘「評書時間」觀察學生的反應,逐漸增加評書內容在教學時間裡的比重,直到現在的十多分鐘,約佔一堂課的三分之一。
「看到我表演評書,學生們馬上就興奮起來了,講評書的過程中我還增加了提問的環節,幾乎所有的學生都舉手回答,基本上能達到一呼百應的效果。」盛老師說,評書教學的優勢在於語言上的生動,有動作還有表情,能夠逼真地把現場還原出來,不僅僅是課堂氣氛上的火爆,更為難得的是在學生的記憶裡形成了形象思維。
從2011年開始,盛老師的評書講課法就固定下來,成為課改教學科研上的新模式。
「草根評書第一人」
俗話說,臺上三分鐘,臺下十年功。想把評書講好沒有那麼容易,本來是個普通的歷史教師,非要引入表演藝術,付出的辛苦自然也少不了。現在網上搜索「草根評書第一人」,就能找到三百餘段盛錫軍上傳的評書視頻,這都是平時磨練技藝的作品。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盛老師從小就喜歡聽評書,說起評書藝術,盛錫軍如數家珍,像單田芳、袁闊成、劉蘭芳、陳清遠等這些名家,小時候都在收音機裡聽到過,當老師後他又下載視頻等影音資料仔細研究過,這些評書名家都可以算做盛錫軍沒見過面的師傅。
盛老師說,別人備課只要圍繞著教學和課本,而他由於在課堂上要進行額外的發揮,要做到課堂上的形象逼真、引人入勝,課下要對動作、表情還有語言仔細研究和預演一番,這也算是另外一種形式的備課,所以他備課的時間比別人要多一倍。
另外,作為歷史教師,盛老師還經常閱讀《資治通鑑》和《二十四史》等歷史典籍。盛老師告訴記者,不論是中國還是世界史,都存在歷史的進程、情節和背景介紹,而背景故事的介紹,恰好就是適合評書教學發揮的部分,比如他最為擅長的《地道戰》、《地雷戰》、《太平天國》等課堂評書的「名段」都是結合背景介紹完成的。
「評書其實是一種輔助的手段,要把握好與教學活動結合的尺度,意在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學生的分數,畢竟今後還要面臨高考。」盛老師還重點強調,他的課堂評書與真正的評書藝術有本質上的區別,課堂評書雖然形式上創新,但是史實不能「創新」,也不能渲染,要保證絕對的準確,這是教學與真正的舞臺評書根本上的區別。
畢業的學生還想回課堂聽評書
據盛老師介紹,採用評書教學之後,學生們學歷史的興趣提高,班級的歷史平均分提高了,與同類的普通高中比較平均分高出十多分,現在他的學生還對他的評書課記憶猶新。
據盛老師曾經的學生王羽喆介紹,2003年至2007年期間他上過盛老師的課,那時候盛老師已經開始評書課的嘗試,聽第一堂課就有耳目一新的感覺,沒想到歷史課可以這麼講,以往歷史課給人的印象就是背誦的學科,把知識點記住了應付考試,沒想到課上得這麼有意思,讓人回味無窮,從那時起他就對歷史及其他學科的學習都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高考時考出了不錯的成績,最終考上了哈師大。在盛老師的鼓勵下,他大學也學的是歷史,現在是依安縣實驗中學的歷史老師,他現在最大的願望就是回到課堂再聽一次盛老師的課。
富裕三中一年八班的張曉宇(化名)說:「盛老師的課比較特別,我們喜歡聽,他的課能把我們帶入到歷史的場景中,不用死記硬背,就能留下深刻的記憶。」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