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書大師單田芳去世,還記得那句「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2021-01-17 深夜堂堂

-謹以此文紀念,陪伴了我們30後到90後的半個世紀之久的單田芳先生。先生一路走好,願天堂也會有「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2018年9月11日,從小陪伴在我們耳邊的評書大師單田芳先生去世,在那個還沒有智慧型手機的時代,單田芳先生總是用生動形象,有趣的語言為我們講述帝王將相,還有各種人生百態的故事。多想在聽一次老先生再說一次:「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聽過的老先生為我們講故事,今天,我們就講一講,單田芳老先生的故事。

單田芳先生出生於1934年,那是一個動蕩的時代,他的外祖父是闖關東過來東北的,也是瀋陽最早的竹板書藝人,母親王香桂是三十四年代著名的西河大鼓演員,人稱「白丫頭」父親單永魁是弦師,大伯單永生是西河大鼓演員,三叔單永槐是評書演員。可以說是藝術世家,從小耳聞目染,從小時候開始就記得住一些長篇評書。要說基礎肯定是夠結實,一個個鮮活的人物在單田芳先生嘴裡仿佛是活了一樣!

1954年,單田芳登上評書舞臺,在五六十年代,單田芳聲名大震,其實單田芳本來是在1953考上了東北大學,但是卻陰差陽錯生了病導致退學,在1953年,單田芳拜李慶海先生為師,正式開始了他的說書生涯,並且同時在遼寧大學歷史系學習,是那種函授的。這樣的基礎學習註定是為單田芳先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也正是單田芳先生一生傳奇評書生涯的開始。1955年加入鞍山曲藝團,六十年代成名,是一名正式演員。

由於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的十年浩劫,也造成了單田芳先生聽力模糊,1979年,單田芳先生東山再起,評書《隋唐演義》隨後在鞍山廣播電臺播出,一直有十多年,這段時間風行全國,根據不完全統計,單田芳先後有111部1.5萬多集評書,先後在全國500多家廣播電臺,電視臺播出,風靡全國,可以說在那個娛樂很少的年代,收音機可以說是家家必備的娛樂產品,而單田芳的評書更是廣受歡迎,單田芳幽默風趣,他特殊的嗓音,與時俱進,講的不僅是故事,聽來就像發生在眼前的一樣。無論是千軍萬馬打仗,還是鬥智鬥勇王侯將相在他的嘴裡,仿佛都活了,那特殊的語氣詞,讓人聽完酣暢淋漓。

評書《天京血淚》在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播出後,聽眾最多時多達六億。可以說中國人的舊時代記憶裡,肯定每個人心裡都有一個特殊的單田芳先生。1981年以來,出版了四十多部評書,可以說單田芳先生,這樣的高產量,為評書給全國的普及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單田芳先生,幾十年如一日,他就是為評書而生的,一生一世評書相隨,無論過去多久經典還是經典,越來越少能聽到這樣生動的評書了。因為有了電視,有了電腦,還有了智慧型手機,評書已經不像以前有那麼多人喜愛了,但是人人都知道單田芳。因為在心裡單田芳先生就等於評書。評書就是單田芳。

相關焦點

  • 繼相聲大師常寶華後,評書大師單田芳也去世,曾獲「單國嘴」美譽
    相比前幾天,大家一定被相聲大師常寶華去世的消息給刷屏了。自此,中國的十大笑星已經離開了5位。9歲就登臺表演的常寶華,在相聲領域有著極高的天賦,更是拜馬三立為師加入了天津曲藝團。常寶華的一生弟子無數,曾被授予了曲藝界的最高榮譽。
  • 緬懷單田芳,一代評書大師隕落!
    今天下午網易新聞一則「評書大師單田芳在北京中日友好醫院病逝」的消息觸動了我。我雖然是個九零後但是每天晚上都要聽一段單老的評書。記得第一次聽到單老的評書那是我21歲那年。那時候的手機帶有收音機的功能我無意間調到了我們地方廣播評書電臺,正好在播單老師的《明英烈》這部書。一開始聽的單老沙啞的聲音覺得蠻特別的,試著聽下去覺得越來越有意思。之後我便從網上下載了《明英烈》全套來聽。
  • 七零八零年代的愛豆,未見其人先聞其聲,評書大師單田芳
    今年的雙十一,想必大家都在買買買,其實還是一代評書大師單田芳的生日。以前還沒有這麼多電子產品的時候,人們晚上吃完飯之後的娛樂活動也很單一,只能在搬個板凳坐在村頭跟大夥一塊看看露天電影,要麼就是在家裡自個兒聽收音機,收音機裡的節目無非也就那麼幾種。可最受人喜歡的還是評書,一段只有聲音的表述,卻能讓人有身臨其境的感覺,這門藝術可是大有講究。
  • 單田芳頭條帳號更名單田芳留聲機 網友:斯人已逝 經典長存
    希望更多年輕人通過這個帳號了解我父親的評書,希望更多年輕人了解中國的評書藝術。再次感謝大家!」單田芳今日頭條帳號截圖此舉一出,再一次引起了大家對於單田芳大師的緬懷,網友紛紛留言表示悼念。網友@海派紫砂許四海:「向大師致敬 評書世界永存」網友@鄉土生活園藝:「單田芳老師的離世,我心裡很難過,從小聽著他的聲音長大,他老人家永遠活在心中」網友@薛白袍:「斯人已逝,聲音永存。」網友@善良:感謝單老留聲,願他天堂安好。
  • 一代評書大師單田芳故去,他的那些經典語錄你還記得多少?
    "凡有井水處,皆聽單田芳!"備受人們喜愛的一代評書大師單田芳於今日故去,驚聞噩耗令無數評書迷們為之惋惜!作為老一輩的藝術家,單老為廣大觀眾奉獻了很多膾炙人口的經典佳作——《三俠五義》、《白眉大俠》、《龍虎風雲會》等等,至今想起來還言猶在耳,仿佛如昨!
  • 金庸去世:這個時代,我們還來不及告別,就已經被「拋棄」
    這個時代,還沒來得及等我們告別,就已經在拋棄我們。那顆非常6+1的金蛋再也無法砸開,再也等不到他的幸運52在,再也等不到下期再見。2018年,著名評書表演藝術家單田芳老師病逝,享年84歲。在那各種娛樂項目還不豐盛的時代,抱著收音機聽單老師的書,每次都很期待他的「下回分解」。然而,再無「下回分解」。
  • 單田芳評書中總會提到「虛晃一招跳出圈外」,圈外是什麼意思呢?
    單田芳是一位評書大家,他的評書以武俠見長,尤其是《三俠五義》《白眉大俠》等傳統評書,更是膾炙人口,好評如潮。單老先生和袁闊成先生、劉蘭芳女士、田連元先生四個人被譽為當代中國的評書四大家。如題主問,評書中經常有這樣的描寫:兩個人鬥到酣處,各不相讓,使出看家的本領,各逞絕活兒。突然間,一人高叫一聲跳出圈兒外……這個所謂的圈外,其實是指交手過程中,兩個人的拳腳施展範圍所能達到的極限,並非真的要在地上畫一個圈兒。練過武術的人都知道,有的拳放長擊遠脆快一掛鞭,像通臂拳(通背拳)。而演練過程中手腳擊出的最遠距離就是那個圈兒的範圍。
  • 單田芳武俠評書中有四個霸氣側漏的名字,他們皆為江湖上的武聖人
    在單田芳的評書中經常會聽到這首詩,其含義也比較直白,這首詩鼓勵人們多去學能耐來增長知識,這樣才會進入「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的人生層次。其實,評書中所引的這首詩是由明神宗朱翊鈞的《勸學詩》改良而來,這首詩的原句為,「鬥大黃金印,天高白玉堂。
  • 緬懷單老,回顧「評書」發展史一一歷朝歷代說書人的驚豔一瞬
    評書大師單田芳已辭世整整一年了,在緬懷這位德藝雙馨的平民藝術家的同時,讓小福帶大家再次翻開歷史的畫冊,查看傳統評書的在歷朝歷代的興衰與過往。在北宋,曲藝就已大興。京都汴梁,滿街都是生意紅火的「肆院」和「勾欄」,就是民營的小劇場。
  • 1987年單田芳購買夏利車,竟用麻袋裝錢,買完車他就後悔了
    單田芳是我國著名的評書藝術大師,他播講的評書傳遍了大江南北,受到了聽眾們的熱烈好評。單田芳性子直爽,是一個敢想敢做之人,可是他曾經的一個「轟動壯舉」,卻讓自己煩惱倍至。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單田芳做了一件怎樣的大事?
  • 用評書的形式講歷史課 這位老師是「網絡紅人」
    龍頭新聞記者 王萌「上回書咱們說到……」每當盛錫軍老師說出這句開場白,學生們保證都會聚精會神地聽他的「詳細分解」,他們知道這是盛老師又要開講評書課的一個信號,於是,不論盛老師的課安排在什麼時候,上午下午,第一節還是最後一節,都會獲得熱烈的響應,他的課被學生們稱為評書歷史課,學生們說:「上盛老師的課提神兒。」
  • 評書「三大家將」故事簡介
    評書作為經典的曲藝藝術,有許多故事被評書藝術家表演的繪聲繪色。評書類型主要是鬼神類、袍帶類、公案類、演義類等,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演義類的三大經典評書。這部書可以說是內容非常長,著名的京劇表演藝術家單田芳曾經說過《薛家將》一書。二:楊家將楊家將發生在北宋年間,主要是遼國兵馬進犯中原,宋仁宗命國丈潘仁美為帥,金刀令公楊繼業為先鋒,鐵鞭王呼延贊為壓糧運草官。後來潘仁美為一己之私致兵敗楊繼業兵困兩狼山,最後楊繼業撞碑自盡,楊五郎出家,楊六郎喬裝改扮回到北京。寇準審案,潘仁美最終正法。
  • 新白娘子傳奇:小青芳心暗許,借還劍為由,與張公子私定終身
    白素貞還不知小青與張公子看對了眼,還調戲她怎麼開始魂不守舍了。當然她也不知姐姐竟然偷聽到談話,找來許仙問詳情,許仙被逼急了才將娘子報恩的來龍去脈一一拖出,姐姐才知白素貞與許仙之間的孽緣,一點也不害怕還告誡許仙,弟妹善良真心難覓,兩人好好相守以後的日子,有個小要求就是不許告訴李公甫,畢竟他是一根筋,怕知道了真相會橫生枝節。
  • 當評書先生說起了流行動漫
    只見他坐在桌後,雙手搭在桌上,桌上除了醒木還有一把摺扇和一塊白絹,來人一看便知,這是說書先生!但定眼一瞧,桌帷前有五個大字——火影豪俠圖。「從今天開始,我給大傢伙說這麼一段動漫評書。不都得聊點電影,什麼《復仇者聯盟》、日劇韓劇、追個小鮮肉,誰還聊哪個書館出了個新書吶?尤其是00後,十幾歲的孩子忙著玩王者榮耀,他聽嗎?」這樣的體會謝巖在2001年上大學時就有感受。「我在宿舍聽評書相聲,舍友都認為我不正常,說你這聽的什麼呀,你怎麼還聽這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