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木蓮媽媽,原創內容
哈佛大學歷時75年的格蘭特實驗研究表明:家庭行為習慣會對孩子的智商產生影響。
生活中,相信大多數父母都罵過孩子笨,比如,「你怎麼這麼笨,連這麼簡單的題都不會做」、「你怎麼看起來呆頭呆腦的,笨死了」、「別人怎麼那麼聰明,你就這麼笨」……
每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聰明、智商高,可是孩子聰不聰明,家庭行為習慣也是影響因素之一,所以孩子被貼上「傻瓜」、「蠢笨」的標籤,可能是父母自己沒處理好家庭因素。
孩子題不會做,經常被媽媽怒罵「笨」,誰想竟是父母沒做到位
兒子上學之後,為了讓他贏在起跑線,馨月每天除了工作、做家務之外,重要的任務就是輔導他的功課。
每次輔導功課,馨月都有一種感覺,為什麼明明以前看著那麼聰明的孩子,怎麼做起作業來這麼笨。
「你的腦子是怎麼長的,這就是簡單的加減題,都掰完手指頭了,怎麼答案還寫錯,我和你爸小時候學習成績都挺好的,怎麼到你這,連這麼簡單的題都不會做,笨死了……」
馨月為此是愁的不行,而且她發現,自己說的多了,好像兒子看起來越來越笨了。
這個孩子真的像她媽媽說的那麼笨嗎?後來兒子在培訓班上班的小姨知道後,跟馨月說,是不是平常對孩子照顧不到位,導致孩子大腦發育沒跟上?
就這一句話,馨月瞬間想起來,好像平時確實沒怎麼注意這方面,因自己和老公工作都比較忙,早上都是隨便做一些快餐,給孩子吃,有幾次發現這些早飯孩子好像都沒動過。
是不是真像兒子小姨說的,孩子營養沒跟上,影響了大腦發育呢?
別去給孩子貼標籤
心理學上有這麼一種效應:當一個人被貼上某種標籤時,他自己會因此作出自我形象管理,以圖自己的行為跟標籤達到一致,這種效應就叫做「標籤效應」。
孩子本身缺乏對事物的邏輯思考和客觀判斷能力,而且父母又是自己最依賴的人,所以父母說什麼,孩子就會相信什麼,所以「標籤效應」很容易印證在孩子身上。
為什麼上述案例中,那位媽媽懷疑自己的兒子越來越笨,這就是她經常說孩子笨,給孩子貼上了「笨」的標籤,讓孩子為之信服,最後不得不相信自己真的是笨。
語言是有力量的,在孩子的眼中,父母的語言力量性更強。因此,當意識到孩子某方面優勢不足時,不建議父母給他們貼上「標籤」,否則孩子的情況可能會越來越糟。
在孩子的教育上,與其給孩子「貼標籤」,不如從家庭行為習慣去影響孩子,讓孩子得以成長。
處理好這些問題,孩子就會聰明
1)一定要吃早飯
研究顯示,經常吃早飯的孩子比不吃或少吃早飯的孩子,數學成績要高出40%。
早飯是一天的能量來源,具有增強大腦功能、提高記憶力的作用,如果孩子不吃早飯,很可能會出現倦怠、腦力無法集中、反應遲鈍等問題。
2)建議母乳餵養
調查研究發現,母乳餵養長大的寶寶比奶粉餵養長大的寶寶,其智商更高。
這是因為母乳中含有奶粉無法比擬的營養素,比如促進大腦和神經發育的營養素、阻止細菌病毒的活性成分等。因此,建議母乳餵養到孩子六個月以上。
3)培養孩子閱讀的習慣
在閱讀中,孩子能夠學習知識、增長見識、提高修養與氣質……因此,從小培養孩子閱讀的習慣,對開發孩子的大腦有促進作用,孩子也會越來越聰明。
4)保持充足的睡眠
一般來說,0-1歲的寶寶每天的睡眠時間需達到12-20小時,1-3歲則為12-13小時。
充足的睡眠能夠讓孩子身體的各個器官得到休息、放鬆,其中包括大腦,只有大腦有足夠的時間休息,才能為更好的發育提供動力。
5)不吃或少吃垃圾食品
有研究發現,經常吃垃圾食品的孩子相較於健康飲食的孩子,在智力方面存在劣勢。
垃圾食品多高糖、高油、多添加劑等,多吃不利於孩子的發育。因此,建議父母從小控制孩子的飲食,儘量健康飲食。
6)不要吃太飽
有研究發現,經常吃太飽會抑制大腦智能區域的生理功能,久而久之可能會出現大腦過早衰老、智力發育緩慢的問題。
因此,當孩子不想吃飯的時候,家長最好及時停止,不要給他們餵的太飽,而且要防止孩子暴飲暴食。
7)讓孩子玩遊戲
玩遊戲能夠促進孩子的大腦發育、開放智力,尤其是一些智力遊戲,比如數獨、填字、猜謎等。
養育孩子要有耐心,不要把問題怪罪寶寶身上
生活中,一旦孩子出現問題,很多父母都有一種「本能」,那就是把問題怪到孩子身上,比如孩子成績不好,家長只會說孩子「笨」,而不思考一下孩子為什麼成績不好,真的是因為笨嗎?
這種將任何問題都推到孩子身上的做法,一則孩子的問題不會得到解決,可能會越來越遭;二則孩子心理可能會出現壓抑、焦慮、不安等健康問題。
因此,父母與其給孩子「貼標籤」,不如耐心的找到孩子「笨」、「蠢」、「傻瓜」的根源,然後慢慢的解決問題,這才是真正促進孩子進步的教育行為。
孩子身上所有的「標籤」,會對他們的身心發展、性格、人生方向等產生影響,為人父母,不應成為孩子的「貼標籤者」,而應幫助孩子擺脫掉那些對他們成長有負面影響的「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