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在給孩子貼「傻瓜標籤」,是你沒做好這些事,做父母要了解

2021-01-17 木蓮媽媽

文丨木蓮媽媽,原創內容

哈佛大學歷時75年的格蘭特實驗研究表明:家庭行為習慣會對孩子的智商產生影響。

生活中,相信大多數父母都罵過孩子笨,比如,「你怎麼這麼笨,連這麼簡單的題都不會做」、「你怎麼看起來呆頭呆腦的,笨死了」、「別人怎麼那麼聰明,你就這麼笨」……

每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聰明、智商高,可是孩子聰不聰明,家庭行為習慣也是影響因素之一,所以孩子被貼上「傻瓜」、「蠢笨」的標籤,可能是父母自己沒處理好家庭因素。

孩子題不會做,經常被媽媽怒罵「笨」,誰想竟是父母沒做到位

兒子上學之後,為了讓他贏在起跑線,馨月每天除了工作、做家務之外,重要的任務就是輔導他的功課。

每次輔導功課,馨月都有一種感覺,為什麼明明以前看著那麼聰明的孩子,怎麼做起作業來這麼笨。

「你的腦子是怎麼長的,這就是簡單的加減題,都掰完手指頭了,怎麼答案還寫錯,我和你爸小時候學習成績都挺好的,怎麼到你這,連這麼簡單的題都不會做,笨死了……」

馨月為此是愁的不行,而且她發現,自己說的多了,好像兒子看起來越來越笨了。

這個孩子真的像她媽媽說的那麼笨嗎?後來兒子在培訓班上班的小姨知道後,跟馨月說,是不是平常對孩子照顧不到位,導致孩子大腦發育沒跟上?

就這一句話,馨月瞬間想起來,好像平時確實沒怎麼注意這方面,因自己和老公工作都比較忙,早上都是隨便做一些快餐,給孩子吃,有幾次發現這些早飯孩子好像都沒動過。

是不是真像兒子小姨說的,孩子營養沒跟上,影響了大腦發育呢?

別去給孩子貼標籤

心理學上有這麼一種效應:當一個人被貼上某種標籤時,他自己會因此作出自我形象管理,以圖自己的行為跟標籤達到一致,這種效應就叫做「標籤效應」。

孩子本身缺乏對事物的邏輯思考和客觀判斷能力,而且父母又是自己最依賴的人,所以父母說什麼,孩子就會相信什麼,所以「標籤效應」很容易印證在孩子身上。

為什麼上述案例中,那位媽媽懷疑自己的兒子越來越笨,這就是她經常說孩子笨,給孩子貼上了「笨」的標籤,讓孩子為之信服,最後不得不相信自己真的是笨。

語言是有力量的,在孩子的眼中,父母的語言力量性更強。因此,當意識到孩子某方面優勢不足時,不建議父母給他們貼上「標籤」,否則孩子的情況可能會越來越糟。

在孩子的教育上,與其給孩子「貼標籤」,不如從家庭行為習慣去影響孩子,讓孩子得以成長。

處理好這些問題,孩子就會聰明

1)一定要吃早飯

研究顯示,經常吃早飯的孩子比不吃或少吃早飯的孩子,數學成績要高出40%。

早飯是一天的能量來源,具有增強大腦功能、提高記憶力的作用,如果孩子不吃早飯,很可能會出現倦怠、腦力無法集中、反應遲鈍等問題。

2)建議母乳餵養

調查研究發現,母乳餵養長大的寶寶比奶粉餵養長大的寶寶,其智商更高。

這是因為母乳中含有奶粉無法比擬的營養素,比如促進大腦和神經發育的營養素、阻止細菌病毒的活性成分等。因此,建議母乳餵養到孩子六個月以上。

3)培養孩子閱讀的習慣

在閱讀中,孩子能夠學習知識、增長見識、提高修養與氣質……因此,從小培養孩子閱讀的習慣,對開發孩子的大腦有促進作用,孩子也會越來越聰明。

4)保持充足的睡眠

一般來說,0-1歲的寶寶每天的睡眠時間需達到12-20小時,1-3歲則為12-13小時。

充足的睡眠能夠讓孩子身體的各個器官得到休息、放鬆,其中包括大腦,只有大腦有足夠的時間休息,才能為更好的發育提供動力。

5)不吃或少吃垃圾食品

有研究發現,經常吃垃圾食品的孩子相較於健康飲食的孩子,在智力方面存在劣勢。

垃圾食品多高糖、高油、多添加劑等,多吃不利於孩子的發育。因此,建議父母從小控制孩子的飲食,儘量健康飲食。

6)不要吃太飽

有研究發現,經常吃太飽會抑制大腦智能區域的生理功能,久而久之可能會出現大腦過早衰老、智力發育緩慢的問題。

因此,當孩子不想吃飯的時候,家長最好及時停止,不要給他們餵的太飽,而且要防止孩子暴飲暴食。

7)讓孩子玩遊戲

玩遊戲能夠促進孩子的大腦發育、開放智力,尤其是一些智力遊戲,比如數獨、填字、猜謎等。

養育孩子要有耐心,不要把問題怪罪寶寶身上

生活中,一旦孩子出現問題,很多父母都有一種「本能」,那就是把問題怪到孩子身上,比如孩子成績不好,家長只會說孩子「笨」,而不思考一下孩子為什麼成績不好,真的是因為笨嗎?

這種將任何問題都推到孩子身上的做法,一則孩子的問題不會得到解決,可能會越來越遭;二則孩子心理可能會出現壓抑、焦慮、不安等健康問題。

因此,父母與其給孩子「貼標籤」,不如耐心的找到孩子「笨」、「蠢」、「傻瓜」的根源,然後慢慢的解決問題,這才是真正促進孩子進步的教育行為。

孩子身上所有的「標籤」,會對他們的身心發展、性格、人生方向等產生影響,為人父母,不應成為孩子的「貼標籤者」,而應幫助孩子擺脫掉那些對他們成長有負面影響的「標籤」。

相關焦點

  • 你被人貼過什麼樣的標籤?是否被標籤同化了?
    那麼在外人的眼中,他們對你的認知是否和你自己的認知是一樣的呢?其實大部分都是不一樣的。有的時候你覺得自己在崗位上兢兢業業,工作完成的還不錯,也很穩定,但是在他人看來你就是一個只能做基礎工作,沒上進心的人,於是他們就會給你貼上一個標籤「你沒有上進心」。
  • 你喜歡被貼「標籤」嗎?
    ……顯然,這是蓋在這些人臉上的遮羞布,是讓人不齒的「標籤」。如果要問「你喜歡被貼標籤嗎?」我想,所有人都想吧,都想讓人給自己貼一張好看的、好聽的、好使的、好用的標籤,誰也不想讓人給自己臉上貼上一張難看、難聽、不好使、不能用的壞標籤吧?!因此,這個問題「你喜歡被貼標籤嗎?」,應該說沒有意思。
  • 教育孩子,請先理解孩子,而不是給他貼上你心裡的那道標籤
    知你冷暖,我是途知君,一名熱愛寫作的情感創作者,在這裡,我用文字帶給您溫暖,願這個寒冷的冬天,你不在孤獨。生活中很多的父母,他們喜歡給孩子貼上各式各樣的標籤,或許在你說著自己不可能是這樣一類父母時,你的做法,可能已經默默給孩子貼上了標籤。如你希望孩子按照你給他規劃的人生路線走,比如讓她當老師,考公務員或者各式各樣的要求?
  • 你對自己最大的不愛,是輕易相信別人給你貼的標籤
    我在真正了解自己之後,才意識到給自己貼任何一個標籤,都是一種對自己的殘忍。而人對自己最大的不愛就是:輕易給自己貼標籤,又輕易的相信別人給自己貼的標籤。但事實上我們都喜歡貼標籤,不管是給別人,還是給自己。比如說:這孩子太懶了,在家裡什麼都不做,就知道看電視,玩遊戲。
  • 心理測試:人一旦被貼上某種標籤,就很極端,測你是否是那樣的人
    由於幼童傾向於相信父母和老師,把他們的話當作事實,因此這種負面標籤的破壞力就更大。人生中,有太多的父母喜歡給孩子貼標籤。經常聽到父母對自己的孩子說:「他太膽小了」,「她有點內向」,縱使孩子剛開始抵制那些貼在自己身上的負面標籤,不願承認自己膽小、內向,但隨著父母或老師的反覆評價,孩子會陷入「自我證明預言」的心理模式,慢慢地,真正變得「膽小」、「內向」了。
  • 孩子做事拖拉,寫作業磨蹭,父母要的解決辦法全在這
    實際上,你去網絡搜看看,關於孩子磨蹭,拖拉的帖子有大把,絕對的高頻次,高展現。那我們不禁要問,孩子磨蹭,拖拉,究竟是怎麼個情況?為毛他們總是需要父母反覆催促?有沒有什麼辦法,可以讓孩子們改掉這些毛病?回答這些問題,正是本文的目的。
  • 對不起,請不要在我身上貼「標籤」!
    在這個社會上,認識一個人最快的方式就是給他或者是她貼上標籤,仿佛你給她貼上標籤之後,你不用去了解她,你只要記住她身上的標籤就行了。、生得了娃、養得起家、抗的了壓如果你一處沒做好,便會貼上以下標籤: #大齡剩女#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有了「大齡剩女」這個詞,傳統觀念認為女性到了法定年紀就應該結婚,不少女性20歲就開始被父母催婚了,
  • 我們為什麼要給自己貼「標籤」
    在長期積累的過程中,他們已經成功給自已貼上了標籤,讓人一進門就直接想到:我來這裡就是來買吃的,並且是精品。1,人性總喜歡給某個人,或者某件事,或者某件感覺,第一次貼上標籤,下定義2,接觸得越多,了解得越多,我們腦袋裡就會有一種印象標籤,產生在我們記憶中,潛意識裡,並且總是在腦袋裡迴轉這種印象和標籤。尤其是我們自己默認下的標籤和定義。
  • 孩子被貼了「膽小鬼」「害羞」的標籤,家長該怎麼辦?
    她說:我並不是大家想的如此的優秀,我很焦慮,而且我有完美主義,希望每件事都能做到盡善盡美。最主要的是,我不自信。在公眾場合我不敢說話,我對自己的評價極低。後來,和心理醫生的聊天中,她得知:這些來自於父母對他的負面評價,尤其是批評,以及對他的「標籤」定位。初中考試的時候,她的媽媽就嚴格要求她一定要往全班,全校第一名發展,如果達不到要求,就批評她是個不求上進的孩子。
  • 拒絕「刻板效應」,家長用全新的眼光看待孩子,撕掉固有標籤
    那麼,現實中家長用「刻板效應」看待孩子的現象有哪些?1、你一定做過,別人才都會這麼說有些家長固守著"空缺來風必有原因"的所謂道理,認為孩子一定是做過這樣的事,才會導致別人有如此說法,絲毫沒有考慮過消息的真假性。比如孩子拿到了好成績,卻有人在班上散布他作弊的謠言,家長就認定孩子一定是作弊了。
  • 我給你貼了個標籤
    人比較容易做的一件事是給人貼標籤,這也給自己的雙眼蒙上了一層薄紗。第一次見到你我感覺你有些反應遲鈍,於是我給你貼了一個呆萌的標籤。跟他相處我感覺他為人直白爽快,於是我給他貼了一個直爽的標籤。後來我再同他們相處,這個標籤都被貼在了他們身上,我不用抬頭都看得見。
  • 標籤效應:貼上什麼樣的標籤,你就會成為什麼人
    結果,半年後這些士兵發生了很大變化,他們真的像信上所說的那樣去努力了。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上被稱為標籤效應。 心理學認為,「標籤」具有定性導向作用,無論「好」「壞」,對一個人的「個性意識的自我認同」都有強烈影響。給一個人貼什麼樣的標籤,往往會使這個人向「標籤」所喻示的方向發展。
  • 「我看你就是懶」,父母喜歡給孩子貼標籤,會帶來什麼樣的後果?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心理變化要比影視劇裡面複雜的多,而父母也不可能想看電影一樣,把孩子看的那麼透徹。於是,在生活中,父母不自覺的就會給孩子貼上「壞」的標籤。父母在說的時候,可能察覺不到,但是「被說」的孩子卻能夠深深的感受到父母的「惡意」。我一個同事10歲的孩子,看《哪吒》看了6、7遍,孩子對這個電影是有共鳴的。
  • 「發現孩子偷錢,我該怎麼辦?」家長千萬別給孩子貼變壞的標籤
    表姐這些日子非常鬱悶,她發現錢包裡的錢總是莫名其妙的減少,有時候少十塊,有時候五塊。一天早上,表姐上小區的超市裡去買東西。超市的老闆一邊拿東西一邊跟表姐說,你怎麼自己來了,怎麼不讓你兒子幫你跑腿兒了?表姐非常納悶,這些日子她沒讓兒子買過東西呀。通過詢問超市的老闆,表姐得知兒子這些日子經常來超市買東西,都是些零食之類的。
  • 對不起,媽媽不該給你貼標籤
    (特此鳴謝所有坦率的質疑,是你們讓我改進)特別是我這樣先上崗再培訓的媽媽,心明眼亮的群眾,一下子就給我指出幾點要害。😄從善如流的我,不由得仔細思量。在此,我把那篇文章裡錯誤的觀念,在這裡做一個觸及靈魂的檢討。
  • 還在頭疼和孩子分房?不如先了解孩子
    其實,無論是孩子「膽小、沒主見」這件事,還是孩子無法獨立睡覺這件事,都跟孩子的自我意識發展有關(自我力量不足的孩子,很難有力量去獨自面對陌生的人、事,以及陌生的環境)。而要談孩子的自我發展,就不能脫離安全感跟依戀關係。如果依戀關係不好,孩子的安全感沒有建構起來,那麼他所有的精力都會放在「得到爸爸媽媽(的關注和愛)」這個重點上。
  • 為什麼你不安安心心做一個傻瓜?
    如果小的時候誰要和我說「你是個傻瓜」,我一定暴跳如雷。說不定還動起了手腳。我同樣也一直認為自己不是絕頂聰明的,但是很聰明。那麼就讓我們一起來思考一下:為什麼你如此聰明,如此有才華,卻依然貧窮?你的夢想成功與否,你的聰明決定因素又有多少?為什麼你身邊富裕了的人都沒有你聰明?
  • 一個人總對你做這些事,趕快遠離吧
    從心理學角度來看,如果一個人總是對你做以下四件事,你一定要趕快遠離,因為他便在試圖用特殊手段摧毀你。即使你再強大,也難免受影響。 第一種手段:持續給你壓力 壓力人人都有,很多人覺得這不值一提。但是據心理研究表明,長期的輕微壓力,比短期的強壓更具摧毀力。
  • 用發展的眼光看孩子成長,打破「刻板效應」,父母別給孩子貼標籤
    父母用「刻板」的眼光看待孩子的成長,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1.你肯定有做過,其他人才會這樣說你有些家長會擁有事出必有因的邏輯思維,認為孩子肯定是做過,其他人才會這樣指責孩子。他們從來沒有打心底信任自己的孩子,也沒有想過這件事情的前因後果,沒有考慮過事情的真實性,一下就主觀判定孩子的問題。
  • 為什麼「父母越禁止,孩子越要做」?「白熊理論」告訴你答案
    生活中,很多家長都會對孩子說"不":不能看電視、不能吃零食、不要玩手機……但是父母越禁止,孩子就越要做,難道是叛逆期到了?其實,"你越禁止,孩子越要做"這個現象,跟一個心理學理論息息相關,那就是白熊理論。01什麼是白熊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