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阿Q正傳》,方知魯迅先生掉過門牙

2021-01-10 歌文詩說

最近讀完了魯迅先生所作的《阿Q正傳》,只有50多頁的小故事,阿Q沒有自己的姓氏,魯迅便給他造了一個名字。阿Q總是被人欺負,他卻總能在心理上戰勝一切,有時挨了打,就把打他的人當成兒子或孫子,心裡落個痛快。

後來他進了城,務工了一段時間,回鄉後又風光了幾天,不過後來他找不到活幹,還遇到了剪辮子等一些社會變革,最終他被槍斃了。

小說裡還講了一些其他的故事或是雜文,他前期的作品多是文言文,讀起來十分費解,索性就「改二片三」的看了一些,後期的白話文倒是通俗易懂。

看他的作品,有過一段真實經歷,他的門牙曾掉了兩顆,本來他在家靜養呢,而報紙上卻說他參加什麼活動,被打掉了兩顆門牙,很多報紙都拿他的門牙做文章,與他毫不相干的事都被吹上了天,當時的輿論也是如此的斷章取義。

文中自然有一些美好的句子值得收藏。

但願這本書能夠暫時躺在書攤上的書堆裡,正如博厚的大地,不至於容不下一點小土塊。

人生最痛苦的是夢醒了無路可走。

悲劇將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喜劇將那無價值的撕破給人看。

青年應當天真爛漫,非如她們的陰沉,她們卻以為中邪了;青年應當有朝氣,敢作為,非如她們的萎縮,她們卻以為不安本分了:都有罪。

「犯而不校」是恕道,「以眼還眼以牙還牙」是直道。中國最多的卻是枉道:不打落水狗,反被狗咬了。

逝去,逝去,一切一切,和光陰一同逝去,在逝去,要逝去了。

我還記得「被發大叫,抱書獨行,無淚可揮,大風滅燭」是大家傳誦的警句。

相關焦點

  • 《阿Q正傳》是魯迅的一部經典之作
    《阿Q正傳》是魯迅的一部經典之作.這篇小說十分的短,但從幾個方面寫出了當時我們國人的靈魂,阿Q他有些卑怯,善於投機取巧,自高自大,狡猾.正想魯迅先生所說的,阿Q有著「農民式的質樸,但也沾染了遊手之徒的某些油滑」。如阿Q的日常生活就是「割麥便割麥,舂米便舂米,搖船便搖船」。這不僅正面說明了阿Q作為一個流浪僱農的貧困生活,而且從側面表現了阿Q從本質上說來那種勤勞、老實、淳樸的農民性格。當然,阿Q也有一些流氣,但這除了社會的影響以外,應該說主要是受了壓迫的結果。這些地方都很簡單,也很明顯,一般人也都承認的。
  • 淺談阿Q精神
    《阿q正傳》是魯迅寫於20世紀20年代的深刻揭露當時社會醜陋一面的典型的代表作。
  • 魯迅先生的《阿Q正傳》,精神勝利法難道無可取之處?我偏要說不
    魯迅先生的《阿Q正傳》,精神勝利法難道無可取之處?我偏要說不阿Q正傳電影劇照魯迅先生的文壇生涯中,塑造了不少讓人印象深刻的經典人物,比如一生悽苦的祥林嫂,比如那個呆若木偶人的閏土,比如那個吃了人血饅頭依然一命嗚呼的小栓,還有這個潑皮無賴似的阿Q。
  • 來一部經典看電影《阿q正傳》
    阿q正傳《阿Q正傳》是魯迅唯一的一部中篇小說,創作於1921年12月,最初發表於北京《晨報副刊》,後收入小說集《吶喊》。阿Q正傳作者魯迅下面說說咱們的主人公阿Q,他很卑怯,他喜與人吵嘴打架,但必估量對手。口訥的他便罵,氣力小的他便打。與王胡打架輸了時,便說君子動口不動手,假洋鬼子哭喪棒才舉起來,他已伸出頭顱以待了。對抵抗力稍為薄弱的小D,則揎拳擄臂擺出挑戰的態度,對毫無抵抗力的小尼姑則動手動腳,大肆其輕保都是他卑怯天性的表現。
  • 魯迅發表《阿Q正傳》後名聲大噪,弟弟周作人的一個動作讓人心寒
    1921年12月,新文化運動正在火熱進行中,魯迅給運動加了一把火,他以白話文語言發表了小說《阿Q正傳》,為人們塑造了一個經典而可憐的人物形象,一時間震動了當時的文化界和思想界。人們對小說產生的強烈反響,是魯迅都沒有預料到的。
  • 《阿Q正傳》與精神勝利法
    現代文學的開端,通常會被追溯到魯迅的作品,而現代文學的成熟更是出自魯迅先生的筆端。魯迅的小說並不多,但是堪為佳作的卻不少,其中又以《阿Q正傳》家喻戶曉、深入人心。不僅阿Q的形象深入人心,以「精神勝利法」為特徵的阿Q精神也成為了慣用語,可見先生的作品的巨大的影響力。
  • 《阿Q正傳》:阿Q最大的悲劇,在於他的無知
    原創:王子涓涓《阿Q正傳》是魯迅的一篇中篇小說,收入《吶喊》中的《阿Q正傳》是魯迅先生的代表作,以連載的形式發表於1921年12月至1922年2月的《晨報副刊》。小說以辛亥革命前後為社會為背景,故事發生在農村未莊,主要描寫了阿Q這樣個典型人小人物形象。
  • 《阿Q正傳》中「Q」念什麼?魯迅明明說清楚了,為何多數人念錯
    近些年,提起魯迅先生,總有這樣一種質疑聲:「魯迅是否被高估了?」曾有30多篇文章被收錄進中小課本,網絡上風靡著各種真真假假如的魯迅名言,從沒有一個文人像他這麼風光過,哪怕是早就被神化了的李白、杜甫。老對頭郭沫若在魯迅死後,高度評價了他;賈平凹,餘華,莫言都稱魯迅的作品是對自己影響最大的。特別是得了諾貝爾獎的莫言,更是意味深長地說了這樣一句話:「如果能寫出一部類似《阿Q正傳》那樣在中國文學史上地位的中篇,那我會願意把我所有的小說都不要了。」
  • 魯迅先生弟弟周作人,還是周作人先生哥哥魯迅?中國人很在乎這個
    近日看一些介紹周作人藝術成就的文章,常常在其名字的前面加上「魯迅弟弟」的頭銜,好像非此便不足以說明其成就似的,這讓人頗感困惑。因為周作人在其哥哥崛起文壇之前早已名聲大噪。(魯迅的《狂人日記》和《阿q正傳》編入《吶喊》作為北大新潮社叢書出版,其主編正是其弟周作人。)
  • 1981年《阿Q正傳》獲國際大獎,嚴順開在計程車上得知後:不會的
    1982年,《阿Q正傳》提名第35屆坎城電影節金棕櫚獎。《阿Q正傳》這部電影能夠使中國人首次登上坎城電影節,其中不乏嚴順開老師的努力,但是更離不開他的原作家,魯迅先生對人物形象的經典塑造。我們都知道《阿Q正傳》是魯迅先生創作的中篇小說,後收入小說集《吶喊》。
  • 重讀《阿Q正傳》:是誰的大團圓?一個摸不清頭腦的結局
    阿Q這一形象在魯迅的思想意識中已經醞釀許久了,最終魯迅先生也非常成功地塑造了這麼一個人物,魯迅先生用辛亥革命前後落後封建的農村小鎮末莊作為小說的背景,塑造了一個無論從物質還是精神方面都受到嚴重迫害的庸農的典型。
  • 《阿Q正傳》的「精神勝利法」
    強行讓自己在床上膩歪了一個多小時,實在是躺不住了想做點什麼,想到之前一直有個電影叫《阿甘正傳》來著還沒看,就拿起電腦誤搜了《阿Q正傳》也沒注意就一股腦的看了起來。魯迅先生筆下的阿Q被言順開老師演活了,精彩詮釋了他悲慘的一生。
  • 魯迅筆下的阿Q,是怎樣被封建官僚一步步誘進深淵的?
    最近幾天,看了一遍嚴順開主演的故事電影《阿Q正傳》後,緊接著又重溫了一遍魯迅先生的原著同名小說。在小說快要結束時,阿Q被知縣和把總投進了監獄,並押上刑場槍斃。那一刻我突然想到一個問題,如果阿Q是生活在現代社會,能否避免冤死的悲劇?
  • 魯迅《阿Q正傳》詳細分析解說,辛亥革命背景下的典型人物的命運
    一、作者簡介魯迅,原名周樹人,中國現代文學奠基人。主要作品:小說集《吶喊》《彷徨》《故事新編》;散文詩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雜文集《墳》《熱風》《華蓋集》《二心集》《偽自由書》《且介亭雜文》。
  • 再讀魯迅的《阿Q正傳》:生活中,我們也需要一點兒阿Q精神!
    阿Q是魯迅寫的《阿Q正傳》裡面的主人公。《阿Q正傳》是以辛亥革命前後的農村為背景,通過貧苦,落後,愚昧的農民阿Q的一生,揭開了當時窮苦農民在封建地主統治下,走投無路的生活場景,精神上也嚴重遭到了摧殘,而主人公阿Q在每次被人欺負完之後,卻用了獨特的方法轉敗為勝。阿Q,沒有家,也沒有固定的職業,哪裡需要就在哪裡做短工,做完就走。
  • 魯迅阿Q正傳中的主人公阿Q精神,永遠是得意的,為何值得我們學習
    《阿Q正傳》的作者是魯迅,而阿Q是魯迅寫的文章中的主人公.阿Q在文章中是永遠得意的,被稱為阿Q精神,阿Q精神是值得我們學習和推廣的,何為阿Q精神呢?
  • 《阿Q正傳》:阿Q的精神勝利法,何嘗不是當時國民的鏡子
    《阿Q正傳》選自魯迅先生小說集《吶喊》中最長的一篇,阿Q這一角色也是魯迅先生的《阿Q正傳》中塑造的一個不朽的文學經典 魯迅作為一個愛國作家,當時的中國正處於半殖地半封建社會,社會動蕩不安,封建愚昧思想根深蒂固。《阿Q正傳》就是以"辛亥革命"前後作為時代背景,虛構了"未莊"這樣一個舊中國農村的縮影。
  • 《阿Q正傳》與《百萬英鎊》:愚昧麻木的時代,個體能否反抗命運
    而魯迅先生所創作的中篇小說《阿Q正傳》創作於1921年,在我國家喻戶曉,「阿Q"這一文學藝術形象現今在世界文學之叢已然成為不朽豐碑。《百萬英鎊》與《阿Q正傳》《百萬英鎊》,《阿Q正傳》的成書時間相差僅有30年左右,在中國和美國這兩個不同國家的文化和歷史的土壤之中成長的文學名著,具有著不同的內容特徵,但卻有著相似的悲劇式的幽默品格,折射出時代帶給個人的悲劇
  • 1981年《阿Q正傳》在國際上獲獎,主演嚴順開:不會的
    在1982年,《阿Q正傳》還被提名在坎城電影節上,這是中國的作品第一次登上這個國際的大舞臺,這背後的努力是無法想像的。當然也少不了電影裡的主角嚴老師的演藝,和背後作家魯迅的塑造。《阿Q正傳》本來是魯迅先生的一個中篇的作品,後來又收錄到了小說集裡面。
  • 《長江叢刊》文學評論(域外聽風) ▏裴 亮:中國現當代文學日譯本過眼錄——之林守仁譯《阿Q正傳》
    正如魯迅研究者竹內好在寫於1948年的《<阿Q正傳>的世界性》一文中所言:「中國的近代作家當中,在日本,魯迅是最有名的;在魯迅的作品當中,《阿Q正傳》是最有名的。要是講到中國的近代文學,無論誰,最先都會舉出魯迅的名字。要是講到魯迅的代表作品,大概人們都會舉出《阿Q正傳》。」而在眾多譯本中,魯迅先生曾親眼見過的就有井上紅梅、松浦矽三、林守仁、增田涉所譯的四個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