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讀完了魯迅先生所作的《阿Q正傳》,只有50多頁的小故事,阿Q沒有自己的姓氏,魯迅便給他造了一個名字。阿Q總是被人欺負,他卻總能在心理上戰勝一切,有時挨了打,就把打他的人當成兒子或孫子,心裡落個痛快。
後來他進了城,務工了一段時間,回鄉後又風光了幾天,不過後來他找不到活幹,還遇到了剪辮子等一些社會變革,最終他被槍斃了。
小說裡還講了一些其他的故事或是雜文,他前期的作品多是文言文,讀起來十分費解,索性就「改二片三」的看了一些,後期的白話文倒是通俗易懂。
看他的作品,有過一段真實經歷,他的門牙曾掉了兩顆,本來他在家靜養呢,而報紙上卻說他參加什麼活動,被打掉了兩顆門牙,很多報紙都拿他的門牙做文章,與他毫不相干的事都被吹上了天,當時的輿論也是如此的斷章取義。
文中自然有一些美好的句子值得收藏。
但願這本書能夠暫時躺在書攤上的書堆裡,正如博厚的大地,不至於容不下一點小土塊。
人生最痛苦的是夢醒了無路可走。
悲劇將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喜劇將那無價值的撕破給人看。
青年應當天真爛漫,非如她們的陰沉,她們卻以為中邪了;青年應當有朝氣,敢作為,非如她們的萎縮,她們卻以為不安本分了:都有罪。
「犯而不校」是恕道,「以眼還眼以牙還牙」是直道。中國最多的卻是枉道:不打落水狗,反被狗咬了。
逝去,逝去,一切一切,和光陰一同逝去,在逝去,要逝去了。
我還記得「被發大叫,抱書獨行,無淚可揮,大風滅燭」是大家傳誦的警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