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阿Q正傳》大家腦海中都會浮現出文中那個可憐又可悲的角色,隨即便會回想魯迅這篇小說中的種種故事,尤其是小說最後的一章「大團圓」,這一章的標題相信每一個剛看到的人都會習慣性的認為這篇小說的主角阿Q終於在經歷種種苦難和不幸後迎來了屬於自己的春天。
但是小說的最後一章「大團圓」卻是以主角阿Q被槍斃而為這篇小說畫上了句號。這種不同尋常的寫法,相信讓很多讀者一時都摸不清頭腦,我也是,那不如讓我們一起來重新探討一下原因,如何?
阿Q這一形象在魯迅的思想意識中已經醞釀許久了,最終魯迅先生也非常成功地塑造了這麼一個人物,魯迅先生用辛亥革命前後落後封建的農村小鎮末莊作為小說的背景,塑造了一個無論從物質還是精神方面都受到嚴重迫害的庸農的典型。悲慘的現實生活,主角愚昧可笑的「精神勝利法」,在魯迅先生的筆下展現的淋漓盡致。
一、寫作時代和作者內心的感應
首先我們需要了解一下魯迅先生當時寫這篇小說的社會背景,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剛結束,華夏正式成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華夏處於水深火熱之中,朝廷的墮落,民眾長期處於小農經濟封建社會環境下,思想的落後和愚昧無知,中華民族面臨著滅亡的危機。
魯迅先生用思想家的冷靜和沉著思考,靠著長期寫作得來的敏感和專注能力,觀察和分析著自己所經歷所思考的一切,感受著時代的脈搏變遷,逐漸認識到自己所經歷的革命、所處的社會和所接觸的民眾的精神狀態。
《阿Q正傳》的初章發表於《晨報副刊》的「開心話」這一欄,開頭便是諷刺那些考證家的那些近似滑稽可笑的寫法,其目的就是為了切合這「開心話」欄的題旨。之後便愈寫愈認真,再之後便收入了他的小說集《吶喊》。作者塑造的傳主阿Q是一個沒有家,沒有固定職業的一個庸農,一個徹徹底底的無產階段。
從阿Q的生活地位來看,他受到地主趙太爺,地保等人的嚴重剝削,他失去了生活的依憑,甚至失去了自己的姓。只因喝了兩碗黃酒,說自己也姓趙,便被趙太爺扇了一個巴掌,又辱罵他「不配姓趙」,被趕走後又被地保剝削了200文的酒錢。
同時,我們也不難看出阿Q的現實處境是十分悽慘的,但是他在其精神上卻是「常處優勝」。小說的前兩章「優勝記略」,詳細的描述了阿Q這種性格的特點。阿Q的「精神勝利法」其實質就是一種自我安慰,自我麻木的手段,這種手段讓他不能正視自己的現狀,只不過是充滿了血與淚以及恥辱的奴隸生活的記錄。
作者塑造的阿Q的性格的某些特徵是當時華夏一般封建農村裡普通農民所沒有的。他既看不起城裡的人,又看不起鄉下的人;自尊自大又自輕自賤,這是當時處於半半社會華夏裡的典型的性格。阿Q身上的這種「精神勝利法」,一方面是外國資本主義勢力入侵之後近代華夏農村複雜的社會矛盾的表現,另一方面也是阿Q親身經歷所決定的。這也成了阿Q一步步走向死亡的一個主要因素。
阿Q一生的命運,反映的是當時的華夏社會和華夏革命,這是當時辛亥革命社會背景,革命的進行情況和革命後的情形通過作者內心的感受的再現。
二、時代的變化與作者內心情感的變化
辛亥革命給當時處於半半社會的華夏帶來了新生,同時也給作者帶來了新的希望,但隨著革命的進行,作者內心的疑惑卻愈來愈多;革命失敗如同洪水一般衝熄了作者內心剛燃起的希望之火,這巨大的失望讓作者用了種種辦法來麻痺自己。
在一個度日如年的階段中,作者產生的各種思想相互矛盾起來,各種情緒相互交織,作者內心產生了深廣的憂愁和憤慨。這便是魯迅先生後來創作《阿Q正傳》時生活處境和感情基礎。《阿Q正傳》這篇小說的全部內容都和他在辛亥革命進行前後的感情有密不可分的聯繫。
小說內容劇情的進行和當時社會的變遷都是有聯繫的,小說主人公在經歷種種壓迫剝削的悲慘情況下迎來了「革命」,但是其地下的身份和「奴隸的本性」,致使他被「不準革命」。革命的到來給了阿Q希望,同時也將阿Q推進了死亡的深淵,這些都真實的再現了當時華夏社會的真正情況,特別是農村社會的現狀。
《阿Q正傳》反映的是當時社會的黑暗,殘酷,這使作者感到阿Q需要解放,但是革命黨為了革命,為了改變這樣黑暗、殘酷和「吃人」的社會,為了解放阿Q這樣底層的人而被殺頭,阿Q卻覺得「好看」,這又讓作者內心所受的刺激和產生的矛盾再次劇增,並也因這種矛盾和刺激釀成了創作的動機。
在寫作《阿Q正傳》時,魯迅先生看到了大多數「國民」還是如同革命時期一樣的愚昧無知,麻木不仁;出於作者對革命對「國民精神」影響的深入研究,魯迅先生認為改造「國民性」是首要的任務,於是便把普遍的「國民性」集中表現在了阿Q這樣一個底層無產階級身上,諷刺阿Q的「精神勝利法」,這種諷刺意義在於勸人自省,希望處於奴隸地位的人正視自己的處境,不要繼續庸人自擾,要養成革命的自覺性,不要當阿Q這樣的無腦「革命者」。
魯迅先生深知這種「國民精神」的成因,於是極其注重對阿Q所處的病態社會環境的描寫,也極其注重對阿Q性格的描寫。作者將當時封建的社會制度和阿Q精神緊密地聯繫在一起,目的就是為了不讓這種害人的「國民性」繼續在華夏「傳承」下去。作者雖然對此感到無比困難,但是從沒想過放棄,內心對成功的希望是有的,這種希望在小說中也是有的,阿Q在知道革命來臨的時候果斷選擇要「革命」這也不難看出作者的希望並不是憑空而來。
參考文獻:《魯迅研究月刊》1980年創.
《阿Q正傳》魯迅,1921年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