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讀《阿Q正傳》:是誰的大團圓?一個摸不清頭腦的結局

2021-01-09 網易

2020-09-04 13:41:08 來源: 趙賀瀾說史

舉報

  提到《阿Q正傳》大家腦海中都會浮現出文中那個可憐又可悲的角色,隨即便會回想魯迅這篇小說中的種種故事,尤其是小說最後的一章「大團圓」,這一章的標題相信每一個剛看到的人都會習慣性的認為這篇小說的主角阿Q終於在經歷種種苦難和不幸後迎來了屬於自己的春天。

  但是小說的最後一章「大團圓」卻是以主角阿Q被槍斃而為這篇小說畫上了句號。這種不同尋常的寫法,相信讓很多讀者一時都摸不清頭腦,我也是,那不如讓我們一起來重新探討一下原因,如何?

  

  阿Q這一形象在魯迅的思想意識中已經醞釀許久了,最終魯迅先生也非常成功地塑造了這麼一個人物,魯迅先生用辛亥革命前後落後封建的農村小鎮末莊作為小說的背景,塑造了一個無論從物質還是精神方面都受到嚴重迫害的庸農的典型。悲慘的現實生活,主角愚昧可笑的「精神勝利法」,在魯迅先生的筆下展現的淋漓盡致。

  一、寫作時代和作者內心的感應

  首先我們需要了解一下魯迅先生當時寫這篇小說的社會背景,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剛結束,華夏正式成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華夏處於水深火熱之中,朝廷的墮落,民眾長期處於小農經濟封建社會環境下,思想的落後和愚昧無知,中華民族面臨著滅亡的危機。

  魯迅先生用思想家的冷靜和沉著思考,靠著長期寫作得來的敏感和專注能力,觀察和分析著自己所經歷所思考的一切,感受著時代的脈搏變遷,逐漸認識到自己所經歷的革命、所處的社會和所接觸的民眾的精神狀態。

  

  《阿Q正傳》的初章發表於《晨報副刊》的「開心話」這一欄,開頭便是諷刺那些考證家的那些近似滑稽可笑的寫法,其目的就是為了切合這「開心話」欄的題旨。之後便愈寫愈認真,再之後便收入了他的小說集《吶喊》。作者塑造的傳主阿Q是一個沒有家,沒有固定職業的一個庸農,一個徹徹底底的無產階段。

  從阿Q的生活地位來看,他受到地主趙太爺,地保等人的嚴重剝削,他失去了生活的依憑,甚至失去了自己的姓。只因喝了兩碗黃酒,說自己也姓趙,便被趙太爺扇了一個巴掌,又辱罵他「不配姓趙」,被趕走後又被地保剝削了200文的酒錢。

  同時,我們也不難看出阿Q的現實處境是十分悽慘的,但是他在其精神上卻是「常處優勝」。小說的前兩章「優勝記略」,詳細的描述了阿Q這種性格的特點。阿Q的「精神勝利法」其實質就是一種自我安慰,自我麻木的手段,這種手段讓他不能正視自己的現狀,只不過是充滿了血與淚以及恥辱的奴隸生活的記錄。

  作者塑造的阿Q的性格的某些特徵是當時華夏一般封建農村裡普通農民所沒有的。他既看不起城裡的人,又看不起鄉下的人;自尊自大又自輕自賤,這是當時處於半半社會華夏裡的典型的性格。阿Q身上的這種「精神勝利法」,一方面是外國資本主義力入侵之後近代華夏農村複雜的社會矛盾的表現,另一方面也是阿Q親身經歷所決定的。這也成了阿Q一步步走向死亡的一個主要因素。

  

  阿Q一生的命運,反的是當時的華夏社會和華夏革命,這是當時辛亥革命社會背景,革命的進行情況和革命後的情形通過作者內心的感受的再現。

  二、時代的變化與作者內心情感的變化

  辛亥革命給當時處於半半社會的華夏帶來了新生,同時也給作者帶來了新的希望,但隨著革命的進行,作者內心的疑惑卻愈來愈多;革命失敗如同洪水一般衝熄了作者內心剛燃起的希望之火,這巨大的失望讓作者用了種種辦法來麻痺自己。

  在一個度日如年的階段中,作者產生的各種思想相互矛盾起來,各種情緒相互交織,作者內心產生了深廣的憂愁和憤慨。這便是魯迅先生後來創作《阿Q正傳》時生活處境和感情基礎。《阿Q正傳》這篇小說的全部內容都和他在辛亥革命進行前後的感情有密不可分的聯繫。

  小說內容劇情的進行和當時社會的變遷都是有聯繫的,小說主人公在經歷種種壓迫剝削的悲慘情況下迎來了「革命」,但是其地下的身份和「奴隸的本性」,致使他被「不準革命」。革命的到來給了阿Q希望,同時也將阿Q推進了死亡的深淵,這些都真實的再現了當時華夏社會的真正情況,特別是農村社會的現狀。

  《阿Q正傳》反映的是當時社會的黑暗,殘酷,這使作者感到阿Q需要解放,但是革命黨為了革命,為了改變這樣黑暗、殘酷和「吃人」的社會,為了解放阿Q這樣底層的人而被殺頭,阿Q卻覺得「好看」,這又讓作者內心所受的刺激和產生的矛盾再次劇增,並也因這種矛盾和刺激釀成了創作的動機。

  

  在寫作《阿Q正傳》時,魯迅先生看到了大多數「國民」還是如同革命時期一樣的愚昧無知,麻木不仁;出於作者對革命對「國民精神」影響的深入研究,魯迅先生認為改造「國民性」是首要的任務,於是便把普遍的「國民性」集中表現在了阿Q這樣一個底層無產階級身上,諷刺阿Q的「精神勝利法」,這種諷刺意義在於勸人自省,希望處於奴隸地位的人正視自己的處境,不要繼續庸人自擾,要養成革命的自覺性,不要當阿Q這樣的無腦「革命者」。

  魯迅先生深知這種「國民精神」的成因,於是極其注重對阿Q所處的病態社會環境的描寫,也極其注重對阿Q性格的描寫。作者將當時封建的社會制度和阿Q精神緊密聯繫在一起,目的就是為了不讓這種害人的「國民性」繼續在華夏「傳承」下去。作者雖然對此感到無比困難,但是從沒想過放棄,內心對成功的希望是有的,這種希望在小說中也是有的,阿Q在知道革命來臨的時候果斷選擇要「革命」這也不難看出作者的希望並不是憑空而來。

  

  參考文獻:《魯迅研究月刊》1980年創.

  《阿Q正傳》魯迅,1921年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重讀《阿Q正傳》,圈點阿Q精神中蘊含著的積極意義
    今天筆者重讀《阿Q正傳》,試圖從另外一個角度,圈點阿Q精神中蘊含著的積極意義。海邊風景·選自Pexels網站|魯迅寫《阿Q正傳》的目的魯迅的《阿Q正傳》以辛亥革命前後的江南農村未莊為背景,那時國家積貧積弱,國民麻木愚昧,魯迅通過塑造阿Q這麼一個形象,試圖喚醒愚昧的民眾,拯救黑暗的中國
  • 淺談阿Q精神
    《阿q正傳》是魯迅寫於20世紀20年代的深刻揭露當時社會醜陋一面的典型的代表作。
  • 來一部經典看電影《阿q正傳》
    阿q正傳《阿Q正傳》是魯迅唯一的一部中篇小說,創作於1921年12月,最初發表於北京《晨報副刊》,後收入小說集《吶喊》。阿Q正傳作者魯迅下面說說咱們的主人公阿Q,他很卑怯,他喜與人吵嘴打架,但必估量對手。口訥的他便罵,氣力小的他便打。與王胡打架輸了時,便說君子動口不動手,假洋鬼子哭喪棒才舉起來,他已伸出頭顱以待了。對抵抗力稍為薄弱的小D,則揎拳擄臂擺出挑戰的態度,對毫無抵抗力的小尼姑則動手動腳,大肆其輕保都是他卑怯天性的表現。
  • 魯迅《阿Q正傳》詳細分析解說,辛亥革命背景下的典型人物的命運
    (2)《阿Q正傳》,中篇小說,魯迅唯一的中篇小說。(3)小說集《吶喊》和《彷徨》是中國現代小說的奠基之作。二、《阿Q正傳》故事內容背景:辛亥革命前後的未莊人物:阿Q、趙太爺、假洋鬼子、王胡、小尼姑、吳媽、小D故事:挨揍說是兒子打父親、和王胡比誰身上蝨子多、罵錢太爺兒子是假洋鬼子背打、欺負更弱小的小尼姑、勾引吳媽、和小D打架、盲目玩兒革命丟了性命。三、人物形象1、身份:阿Q是辛亥時期未莊僱農。
  • 難忘的回憶:《阿Q正傳》8條經典語錄
    其中,讓我印象最深的是《阿Q正傳》,時隔幾十年了,書中一些經典句子還沒忘記。這次重讀,書中熟悉的人物,熟悉的句子,讀起來親切無比,少年時讀書的回憶撲面而來,有時光倒流的感覺。只是,現在心境已不同,已非當初懵懂少年時了!讓我們重溫一下那下經典語錄:1、「我們先前——比你闊得多了!你算是什麼東西!」2、從來不朽之筆,須傳不朽之人,於是人以文傳,文以人傳。
  • 重讀《阿Q正傳》:渴望愛情的萌動,悲慘的幸福人生
    阿Q是魯迅先生《阿Q正傳》裡面的小說人物,他講述了當時社會農民出身的阿Q悲慘的一生。在小說中阿Q是個沒有真正姓名的可憐人,他連自己姓什麼也不是很清楚。他沒有固定的職業,只給人家做短工。他唯一最痛恨的是他的頭皮上,有幾處不知道什麼時候的癩瘡疤。
  • 《阿Q正傳》:阿Q最大的悲劇,在於他的無知
    原創:王子涓涓《阿Q正傳》是魯迅的一篇中篇小說,收入《吶喊》中的《阿Q正傳》是魯迅先生的代表作,以連載的形式發表於1921年12月至1922年2月的《晨報副刊》。小說以辛亥革命前後為社會為背景,故事發生在農村未莊,主要描寫了阿Q這樣個典型人小人物形象。
  • 影評|電影《相親吧兄弟》:為什麼這版「同桌的你」是大團圓結局?
    大眾網·海報新聞 記者 孫秀青 青島報導以前許多青春片都講過同桌的故事,男女主角在懵懂的青春歲月裡相識,又往往在人生的三岔路口分別,一旦錯過就是一生……這種不圓滿的結局賺取一大波觀眾的眼淚,大家直呼意難平。
  • 《阿Q正傳》與《百萬英鎊》:愚昧麻木的時代,個體能否反抗命運
    而魯迅先生所創作的中篇小說《阿Q正傳》創作於1921年,在我國家喻戶曉,「阿Q"這一文學藝術形象現今在世界文學之叢已然成為不朽豐碑。但是,卻在另一方面,產生許多精神不正常似的行為。這種精神不正常背後,是來自於周圍人,來自於旁觀者的迫害。對於阿Q來說,旁觀者的迫害,主要表現在於他的生活中,常常被人耍笑逗樂,遭受欺辱。
  • 《阿Q》的形象、思想、藝術成就
    《阿Q正傳》是魯迅唯一的中篇小說。 人物形象 是辛亥革命時期的落後貧苦僱農,性格質樸、愚昧又狡猾,主要性格特徵是精神勝利法,表現為不敢正視現實
  • 各奔東西還是大團圓?銀魂的結局大概會哭死吧
    畢竟是幕末時期的故事,幕末又沒有經歷很多時間,一代人也就結束故事了,確切說是在那一代的幕府將軍離開後就不成氣候了。而銀魂的將軍篇也已經是過去了,說明留給銀魂的時間不多了,而他的最終大boss也出現了,從頭至尾都是這個人,打敗他也就結束,無論是勝利或者是失敗,都是一個結局。銀魂的結局會是怎麼樣的呢?
  • 他演活了我心中的「阿Q」
    最近皮哥重讀了魯迅的《阿Q正傳》,這篇課文入選了中學課本,記得那時候讀還一知半解,現在讀立刻有了不一樣的體會,用魯迅自己的話說就是「深味到了一種濃黑的悲涼」。讀完了以後我摸了摸已經發禿的腦門,真真察覺到自己也到了讀懂魯迅的年紀。
  • 《阿Q正傳》是魯迅的一部經典之作
    《阿Q正傳》是魯迅的一部經典之作.這篇小說十分的短,但從幾個方面寫出了當時我們國人的靈魂,阿Q他有些卑怯,善於投機取巧,自高自大,狡猾. 阿Q是一個落後的僱農.作為一個落後的流浪的僱農.他的個性是非常突出的.他的生活方式,個性、心理活動和精神面貌不僅與趙太爺迥然不同,就是與王胡、小D等也顯然有別。正想魯迅先生所說的,阿Q有著「農民式的質樸,但也沾染了遊手之徒的某些油滑」。如阿Q的日常生活就是「割麥便割麥,舂米便舂米,搖船便搖船」。
  • 「阿Q」嚴順開逝世,經典角色回顧
    (出自《阿Q正傳》)君君依稀還記得小時候坐在電視機前看《阿Q正傳》和看春晚時候的情景。優秀的老藝術家們是需要被我們記住和敬仰的。今天君君跟大家一起來回顧嚴老的一些經典作品。永遠的阿Q,一路走好。《阿Q正傳》阿Q1981年,嚴老飾演了《阿Q正傳》中的男主阿Q。電影是為紀念魯迅先生誕辰100周年而攝。
  • 《阿Q正傳》與精神勝利法
    魯迅的小說並不多,但是堪為佳作的卻不少,其中又以《阿Q正傳》家喻戶曉、深入人心。不僅阿Q的形象深入人心,以「精神勝利法」為特徵的阿Q精神也成為了慣用語,可見先生的作品的巨大的影響力。《阿Q正傳》創作於1921年底,小說以辛亥革命前後的中國農村為背景,描寫了未莊流浪僱農阿Q,幹起活兒來「十分賣力」,但到頭來什麼都沒有,甚至連自己的姓名都被遺忘,以至於阿Q宣稱自己姓趙而遭到趙太爺的毆打。小說深刻地批判了當時中國社會的封建、保守、愚昧、腐朽的社會特點,揭示了舊中國人民生活的場景和其處在水深火熱之中的病態的生存法則。
  • 假面騎士的國內翻譯:戰騎令人摸不清頭腦,永騎讓人笑出了聲!
    但與此同時對於老粉絲來說新創華的引進最大的煩惱應該就是國內的翻譯了,當然這個事情也不能怪新創華,畢竟規定就是名字裡不能出現英文,但有些騎士的翻譯真的是令人摸不清頭腦!01戰騎和烈騎(ixa)第一次聽到這個翻譯的時候自己也是有點摸不清楚頭腦,畢竟整個平成時代的騎士相對來說是比較多的。之後才知道戰騎和烈騎實際上是同一位騎士,他就是假面騎士kiva裡的二騎ixa。最初的翻譯是戰騎,後來又翻譯成為了烈騎。
  • 《阿Q正傳》的現實版意義:自欺、欺人、被人欺,勸君思量莫入戲
    《阿Q正傳》寫於1921年12月到1922年2月間,最初發表於1921年12月至1922年2月的《晨報副刊》,後收入小說集《吶喊》。這部作品一經發表,90多年來,阿Q獨特生動的藝術形象,成為中外讀者心目中的一個代名詞,尤其在指責某人時,也多以「阿Q」揶揄。
  • 張小虹|阿Q為什麼叫阿Q
    果然《阿Q正傳》從一九二一年十二月四日第一周在《晨報》副刊連載起,各種被撩撥起的「歷史癖與考據癖」就爭議不斷。首先不要說不知「阿Q」是誰,就連作者「巴人」是誰都眾說紛紜。魯迅原意取「下裡巴人」,簡為「巴人」自嘲,就像他後來用「阿二」(上海黃包車車夫)的筆名一樣,既與他不屑為伍的城市跳梁文人作區隔,又有認同下層勞動階級聯合陣線的本意,更可開發出插科打諢的創作破格空間。
  • 《阿Q正傳》的「精神勝利法」
    本文文字:1537字閱讀時間:4分鐘今早我不到7點就醒了,一點睡意也沒有就告訴自己說:這麼美好的周末,不睡懶覺豈不可惜?強行讓自己在床上膩歪了一個多小時,實在是躺不住了想做點什麼,想到之前一直有個電影叫《阿甘正傳》來著還沒看,就拿起電腦誤搜了《阿Q正傳》也沒注意就一股腦的看了起來。魯迅先生筆下的阿Q被言順開老師演活了,精彩詮釋了他悲慘的一生。
  • 相較於《遇見王瀝川》,《彩虹的重力》真的是大團圓結局?非也!
    作者採用對比的形式來解讀這兩部電視劇,看看這兩部同樣由施定柔老師書寫的故事誰更加的虐人?也許在看到這樣一個話題之後,只要是看過電視劇的朋友可能都會不假思索的表示:「當然最虐的就是《遇見王瀝川》了!」這部劇從頭到尾最大的懸念就是男主角瀝川先生和女主角謝小秋女士能否最終幸福的走在一起?王瀝川是否能夠擺脫病痛的折磨,最終存活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