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夠解決任何煩惱的「佛系」思考法

2021-01-12 新堂悅讀

《 佛系:如何成為一個快樂的人》(日)草薙龍瞬著

人生中的每一天都會發生各種事,我們時常有這樣的體會:人生,就是一條艱辛的路。其實,有一種方法能夠幫助我們走出人生的迷思。

實際上,所有的煩惱都來源於「唯一的原因」。只要明白這一點,再加上「正確的思考法」,那麼任何煩惱都能迎刃而解。這便是本書最想要傳達給讀者的主旨。

大多數人煩惱都來源於「心靈的反應」。我們的心靈因為煩惱而動搖,這就是煩惱產生的「唯一的原因」。如果你能避免所有不必要的反應,那麼人生會變得多麼輕鬆!不動搖,不沮喪,不生氣,拒絕壓力,在他人面前能放鬆自我,回首過去時不後悔,也不為將來的事情憂心……這些都是自我拯救的方法。讓你的心靈擺脫枷鎖,那麼幸福也會離你越來越近。

古代印度的聖人佛陀的教義中提到過「如何練習不反應」。原本佛陀的教義就旨在傳授「停止心靈多餘的反應,擺脫煩惱和痛苦」的方法,其內容主要包括兩部分:第一,正視心靈的反應;第二,進行合理的思考。

正視心靈的反應包括人們常說的「坐禪」,以及最近常聽到的「正念」和「內觀冥想」。當你正視自己心靈的反應和動向時,躁動的心就能恢復平靜,這對於消除壓力和轉化情緒是一種非常好的方法。正確地理解和思考自己的煩惱,這將給我們的人生帶來平靜、滿足和幸福。

人們常說,人生總是擺脫不了煩惱,但是真正明白什麼是煩惱的人卻為數不多。總感覺不滿意,總覺得維持現狀會出問題,之所以有類似這樣的想法,是因為人們不明白煩惱的真正含義,所以面對問題時便無法解決。佛陀的思考法,首先是從理解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各種煩惱開始的。正視煩惱的存在,踏出自己的第一步。

在佛教世界中,人們常常認為痛苦的根源在於「執著」。所謂執著,就是擁有一顆「捨不得放手的心」。無論如何都不願意放棄,深陷於憤怒、後悔、欲望等痛苦的心理狀態中不能自拔。實際上,通過那些讓人放下執著的修行法(常見的有「坐禪」或「內觀冥想」),我們能夠找到更深層次的原因。

人心永遠都在索求,因此才永遠感到饑渴。如果我們無法理解這一點,對「索求之心」不停地做出反應的話,就會被不滿所驅使,不斷尋求「人生的變化」。「不斷索求卻總感到不滿足,這就是人心。」過多的心靈的反應往往是適得其反的。

用語言來確認內心的狀態,「用語言確認」在佛教世界中有時候被稱為「標記」——貼上標籤。給各種內心狀態都貼上一張寫了「名字」的標籤,進行客觀確認。

人們為什麼總是無法擺脫煩惱,其原因就在於「無法看清自己的內心」。例如當你始終覺得心中不暢快時,如果你未曾知曉「審視內心狀態」這一思考法的話,這種不暢快的狀態可能就會一直持續下去。

此時,我們可以模仿佛陀,觀察內心的負面情緒究竟是貪慾還是憤怒,抑或是妄想。在心中明確「我被欲望所左右」「我感到憤怒」或者「這是我的妄想」這件事——大多數情況下,這三種情緒會同時存在——只需要做到這一步,不暢快的心情就能一掃而光。這個實踐過程就是佛教中所說的「淨化心靈的修行」。

此外,「貪慾」「憤怒」和「妄想」這三種內心狀態在佛教中的表達為貪、嗔、痴,即「三毒」,也就是「人類的三大煩惱」。現代佛教倡導人們要「戒除」上述這些煩惱,但是佛陀在世的那個年代,卻主張把這些煩惱當作「讓人們理解內心狀態的『工具』」。

佛陀的原意是指「能夠徹底正確理解萬物的人」,也被稱為「覺醒的人」或「覺者」。可能有的讀者對佛教不是那麼感興趣,但是也請謹記:「正確理解」並不是「自己覺得正確」,並不是「按照自己的看法或思考方法進行理解」,而是要將自己的思考、判斷、解釋和對事物的看法徹底拋棄,承認「存在」的事物確實「存在」,以客觀的、中立的眼光來理解和分析事物。

我們的內心不會對「正確的理解」做出「反應」,這僅僅是一種客觀的審視,不會引起心靈的動搖和思考。只有一動不動地注視著事物,以單純的心來理解自己、他人和世界,才能稱為「正確的理解」。

「正確的理解」才是超越痛苦的有效方式,我想讀者現在都已經明白了這一點。能夠徹底地、正確地理解萬物的佛陀,他所達到的境界被稱為「解脫」。

人們煩惱的原因之一就在於「過度判斷的心」。「判斷」是指權衡某個工作是否有意義、自己的人生是否有價值、和他人相比自己是更優秀還是更差勁等等,類似這樣的思考方法,覺醒的人,不會被他人的見解、意見、知識、決定所左右。他們不會妄斷善惡,不會因為判斷而蒙蔽心靈,也不會種下蒙蔽心靈的禍根。佛陀只指引正確的道路,如此才能擺脫「我覺得」的自我意識。如果「判斷」只是讓人覺得高興,那也是無可厚非的,但是有時候人們過於執著於自己的判斷,反而會讓自己或他人備受折磨。

當人們感到痛苦的時候,必然是因為內心有所「執著」。原本人心就如同潺潺溪流一般,不會留下任何痛苦,但是由於執著而陷入停滯,就會產生痛苦。如果讓自己、對方,或者其他任何人感到痛苦,那麼這件事本身一定有問題。

判斷——判定、偏執、單方面的期待和要求——就是一種「執著」。用比較通俗的話來說,就是一種「心理疾病」。原本人們的頭腦中不存在任何判斷,但是我們從家人、老師和朋友那裡獲取各種各樣的信息,學會了「必須這樣做才行」的判斷方法。

確實,面對工作、生活和未來,我們必須做出判斷,有時候「下定決心」反而能讓我們看清內心的方向。但是不管是怎樣的判斷,一旦陷入執著,就會產生痛苦。這是因為現實是無常的,它總是在時刻變化著。既不隨意判斷自己,也不隨意判斷他人,這才是最理想的狀態。我們應該將內心的注意力放在別的喜悅和滿足之上,這樣才能成就坦誠和解脫的自我。判斷本身包含了大量的負面情緒,越是對自己親近的人,越要注意減少不必要的判斷。

很多人永遠活在索求、反應和苦惱之中,若要擺脫這樣的貪慾,尋求最終的圓滿,就必須擁有全新的心態。

相關焦點

  • 佛系女孩有幾個性格特徵?
    後來我們又延伸出來了,「佛系女孩」「佛系父母」,「佛系中年」等等。而今天我給大家介紹一下佛系女孩是什麼呢?我理解的佛系可以概括成一切隨緣,愛咋咋地。而這種生活方式有好處也有壞處,好的是什麼事情都能看得很淡,不必斤斤計較,傷心傷肺,而且有益身心;反面呢,是指自己不積極不上進,幹什麼都不走心,其實我覺得佛系挺好的,可以修身養性,但是該有新的地方還是要走心,不要盲目隨大流,不要消極避世。而佛系女孩有幾個性格特徵?我們來看一下。
  • 佛系養魚到底值不值得推廣,怎樣才算是真正的佛系養魚?
    任何宗教都離不開真善美的教義,我們的所作所為,能夠對得起真善美三個字,回頭才有資格來談論佛不佛系的問題首先聲明,養魚老道是無神論者,但並不代表我就要去詆毀任何的宗教,至少我知道所有的正規教義,都離不開真善美三字。
  • 這貨就是「網紅佛系生物」水豚?可以和任何物種和平相處!
    近來來動物圈的寵兒水豚深受大家的喜愛,而且還成了「網紅」,被大家稱為佛系動物,不過還有很多人對這個水豚還不是很了解,下面就帶大家一起來了解一下,看看這貨是怎麼成為網紅動物的。一般情況下成年水豚可以長到1米以上,體重超過60千克,為什麼說水豚是是佛系動物呢?那是因為水豚安靜,不愛玩耍,再加上一副與世無爭,歲月靜好的模樣,剛好符合現在流行的「佛系」文化,所以大家稱水豚為佛系動物。
  • 不雞娃,不佛系,我們要的是:雞佛
    兩派都是焦慮派 雞娃派的焦慮不言而喻,你們可能想佛系派有啥焦慮的呢? 佛系只是雞娃派的外衣。 大家都說如今的焦慮是所謂的階層滑落的焦慮,真是如此嗎?
  • 佛教:不空成就佛、多寶佛,成就一切的智慧,成就度化眾生
    佛教的歷史傳承中,每一位佛陀皆代表著不同的寓意,今天就為大家介紹佛教中的不空成就佛、多寶佛:不空成就佛不空成就佛又稱不空成就佛。代表一切成就。他乃金剛界五佛之一。居北方勝業淨土,轉嫉妒煩惱,淨行蘊,成所作智。
  • 般若貓捕捉煩惱鼠,煩惱心化慈悲心,就能得到一切的福報
    金剛經裡面告訴我們:「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 應作如是觀」一切外境現象都是變化無常的、幻化的,我們就是要用這觀念在生活中去修行、去對治煩惱。般若貓捕捉煩惱鼠,日常生活中會生起很多「相執」,眼會見相、心會想相,因此常常生起煩惱,怎麼辦啊?這時就用「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把這幾句話當作是修行的捕手,把煩惱捕捉起來。
  • 眾生謗佛,佛也不起煩惱,這一念菩提心、涅槃心,就是無上道
    「佛」,是果位上的聖者;是自覺、覺他的聖者。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成道──上半夜悟四諦之理,證阿羅漢道;中半夜悟十二因緣,證緣覺道;後半夜目睹明星,大徹大悟,圓成佛果,入不思議解脫境界。先證到空性,最後不住空、有,契入中道實相這念心。聖,有深淺之別。至聖先師孔子,是世間的聖人;佛則是出世間的大聖人,超越聲聞、緣覺和菩薩。
  • 為什麼有人會誤以為「阿羅漢就是佛」?
    阿羅漢是依照 佛所教導的四聖諦、八正道,他在蘊、處、界裡面去作觀行;他去觀一切法苦、空、無我、無常,漸漸地、慢慢地去斷盡三界貪愛;從斷我見斷掉我見煩惱,再來斷掉我執煩惱,所以在這一生舍壽的時候,他願意將自己、自我把他滅盡;所以當自我滅盡以後,他就不在三界中出生,所以就脫離生死輪迴的苦,就直接入無餘涅槃,這樣的一位聖者,我們就稱他叫作阿羅漢。所以阿羅漢是經過須陀洹、斯陀含和阿那含,來成就阿羅漢。
  • 【日語實用課堂】「佛系」用日語怎麼說?
    「佛系」是一種文化現象,指那種無欲無求、不悲不喜、雲淡風輕而追求內心平和的心境,也指「不在乎、不計較,看淡一切、隨遇而安」的生活態度。 那麼「佛系」用日語怎麼說呢。
  • 佛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是什麼意思?很多人理解錯了
    佛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我第一次見到這句話,是在北大天才柳智宇出家前寫給父母的一封信上。在信中,他說佛陀早已告訴了我們六道輪迴、因緣果報、苦空無常等等事實真相。然後,又例舉了許多苦。譬如說:上自官僚富翁,下至乞丐民工,哪一個人不苦?誰騙得了誰呢?再仔細地觀察周圍的人,哪一個不都是煩惱重重,問題一大堆?
  • 在家裡供七珍八寶能夠廣結財源消除違緣
    八吉祥有不同的解釋,今天我講的就是佛的三十二相。上堂課的時候我講過寶傘,今天我再詳細地講一講寶傘的功德。  供養佛陀寶傘,給佛陀頭頂遮蔭,表示遮擋一切眾生所受的熾盛的煩惱,庇護有情,使眾生遠離一切痛苦與煩惱。  供養金魚,代表佛陀的眼睛,金魚的眼睛非常亮,供養佛陀金魚能夠給我們開智慧的眼,並且能引領我們智慧圓滿無礙。
  • 佛說一切法,為治一切心,假如不執著任何事物,當下就是見性
    佛有三身,釋迦牟尼佛曆劫勤苦,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的應化之身,最後入涅槃也是了不可得;轉輪聖王也有三十二相,也是屬於有為法、也是生滅。真正的佛是無念、無住、無為、無求、無得,就是當下這念心,這才是真真實實的,其他的都是方便,如眼前華虛妄不實。
  • 第二講:認識煩惱是修行的開始(1)
    緣念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諸佛正法眾中尊直至菩提我皈依我以所行施等善為利眾生願成佛(三遍)聽聞軌理:思惟聞法所有勝利,生歡喜心好樂心。須以五想聽聞正法:作珍寶想,作眼目想,作光明想,作大勝利想,作無罪想。於法法師發起承事,專信恭敬聽聞法,不應於彼起毀謗,於說法師供養者,謂於師起如佛想。斷器三過:斷覆器,斷汙器,斷漏器。依六種想:於自安住如病想;於說法師住如醫想;於所教誡起藥品想;於殷重修起療病想;於如來所住善士想;於正法理起久住想。
  • 闢支佛:否定佛三法印者,皆非佛弟子!學佛精舍
    那麼請一切善男子與善女子,來看看,佛三法印都說了什麼:諸行無常,諸法無我,(四法印,這裡在加一句:諸漏皆苦)寂靜涅槃!那麼又為何要說:否定佛三法印,皆非佛弟子呢?第一,諸行無常,講的是世間一切皆無常變化,因變化所以究竟不圓滿,所以無常是苦根!
  • 「佛系」鬥魚和「鬥」魚
    如果不是這次有人爆出不知道何方神聖給鬥魚下的一個「套」,怕是向來以「佛系」態度去處理公關事宜的鬥魚,要吃個大虧。   原來近日,一則「深刻剖析」鬥魚、有時間節點有針對性,甚至定點打擊鬥魚高級管理層的「黑公關計劃」在網上曝光。
  • 貓和老鼠:佛系貓逼瘋貓玩家,尊嚴和忍忍選哪個?佛系貓正確做法
    話不多說,今天咱們要聊的內容是《貓和老鼠》中的一個任務,叫做佛系貓。一般來說,桔子主玩鼠,為了完成任務,才會去玩一下子貓。在第一次碰到貓說:我不打你們,我就是為了做任務的時候,我是看得一臉懵。啊?莫不是在忽悠我,這是什麼任務?當局結束以後,趕緊去任務列表看了一眼,還果真是有這個任務,就叫佛系貓。這個任務的要求就是在四局比賽中不能夠放飛任何一隻老鼠。那這個貓不就差不多等於自動投降?
  • 不要做職場的偽努力者,最小化思考法讓你提高10倍價值
    最小化思考法,就是用最小的力量取得最大的成果的思考法。  在時間有限的情況下,要學會果斷捨棄不重要的工作。  「能夠快速完成工作的人」並不等於「工作做得好的人」。用只有你才能想出的創意和只有你才能做出的行動來取得成果的工作,才是高品質的工作。  你的工作能夠保證品質和速度嗎?  如果不能的話,那麼就從現在開始朝著這個目標努力吧。  德魯克曾經對最小化思考法的人進行過非常準確的定義。
  • 萌寵:佛系肥肥萬人迷參上!水豚來了!
    你見過佛系的人,見過佛系的寵物嗎?來看看下面這隻半眯著眼睛肥頭肥腦的大老鼠,有沒有感覺到一陣撲面而來的佛氣?它的名字叫做水豚,棲息於植物繁茂的沼澤地中,多以家族集群,每群不超過20頭。是一種半水棲的食草動物,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齧齒動物。身體胖、頭大、脖子短、耳朵小、眯眯眼,完全一個憨態可掬的軟胖子嘛。
  • 佛前上供水果,牢記這兩個字,讓你的功德更圓滿!
    我們在佛前做任何供養,都不是做給佛菩薩看的,佛菩薩也並不缺我們的任何物質供養。做供養,是為了培養大眾的慈悲利他心,放下貪吝、自私,懂得利益大眾,也是成就自己的一份功德。關於供養方式,佛門裡主要包括供花、供果、供水、供燈、供香、供樂等等。每一種供養都有其代表性的寓意,都是一些吉祥的表法。比如佛前供燈,意為照破世間無明黑暗,點亮心中的光明和智慧,遠離愚痴煩惱、顛倒妄想。
  • 降白吉村堪布:什麼叫佛油子
    這種人用佛法、正法也調伏不了,這叫佛教的油子。雖然接觸的多,學的多,但是法沒有融入相續,修行沒有融入生活。相續沒有改變,生活沒有改變,法和相續是兩條道路,修行和生活是兩個世界,這樣的人就是佛教的油子。不怕不學佛,怕的是成為佛教的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