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系:如何成為一個快樂的人》(日)草薙龍瞬著
人生中的每一天都會發生各種事,我們時常有這樣的體會:人生,就是一條艱辛的路。其實,有一種方法能夠幫助我們走出人生的迷思。
實際上,所有的煩惱都來源於「唯一的原因」。只要明白這一點,再加上「正確的思考法」,那麼任何煩惱都能迎刃而解。這便是本書最想要傳達給讀者的主旨。
大多數人煩惱都來源於「心靈的反應」。我們的心靈因為煩惱而動搖,這就是煩惱產生的「唯一的原因」。如果你能避免所有不必要的反應,那麼人生會變得多麼輕鬆!不動搖,不沮喪,不生氣,拒絕壓力,在他人面前能放鬆自我,回首過去時不後悔,也不為將來的事情憂心……這些都是自我拯救的方法。讓你的心靈擺脫枷鎖,那麼幸福也會離你越來越近。
古代印度的聖人佛陀的教義中提到過「如何練習不反應」。原本佛陀的教義就旨在傳授「停止心靈多餘的反應,擺脫煩惱和痛苦」的方法,其內容主要包括兩部分:第一,正視心靈的反應;第二,進行合理的思考。
正視心靈的反應包括人們常說的「坐禪」,以及最近常聽到的「正念」和「內觀冥想」。當你正視自己心靈的反應和動向時,躁動的心就能恢復平靜,這對於消除壓力和轉化情緒是一種非常好的方法。正確地理解和思考自己的煩惱,這將給我們的人生帶來平靜、滿足和幸福。
人們常說,人生總是擺脫不了煩惱,但是真正明白什麼是煩惱的人卻為數不多。總感覺不滿意,總覺得維持現狀會出問題,之所以有類似這樣的想法,是因為人們不明白煩惱的真正含義,所以面對問題時便無法解決。佛陀的思考法,首先是從理解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各種煩惱開始的。正視煩惱的存在,踏出自己的第一步。
在佛教世界中,人們常常認為痛苦的根源在於「執著」。所謂執著,就是擁有一顆「捨不得放手的心」。無論如何都不願意放棄,深陷於憤怒、後悔、欲望等痛苦的心理狀態中不能自拔。實際上,通過那些讓人放下執著的修行法(常見的有「坐禪」或「內觀冥想」),我們能夠找到更深層次的原因。
人心永遠都在索求,因此才永遠感到饑渴。如果我們無法理解這一點,對「索求之心」不停地做出反應的話,就會被不滿所驅使,不斷尋求「人生的變化」。「不斷索求卻總感到不滿足,這就是人心。」過多的心靈的反應往往是適得其反的。
用語言來確認內心的狀態,「用語言確認」在佛教世界中有時候被稱為「標記」——貼上標籤。給各種內心狀態都貼上一張寫了「名字」的標籤,進行客觀確認。
人們為什麼總是無法擺脫煩惱,其原因就在於「無法看清自己的內心」。例如當你始終覺得心中不暢快時,如果你未曾知曉「審視內心狀態」這一思考法的話,這種不暢快的狀態可能就會一直持續下去。
此時,我們可以模仿佛陀,觀察內心的負面情緒究竟是貪慾還是憤怒,抑或是妄想。在心中明確「我被欲望所左右」「我感到憤怒」或者「這是我的妄想」這件事——大多數情況下,這三種情緒會同時存在——只需要做到這一步,不暢快的心情就能一掃而光。這個實踐過程就是佛教中所說的「淨化心靈的修行」。
此外,「貪慾」「憤怒」和「妄想」這三種內心狀態在佛教中的表達為貪、嗔、痴,即「三毒」,也就是「人類的三大煩惱」。現代佛教倡導人們要「戒除」上述這些煩惱,但是佛陀在世的那個年代,卻主張把這些煩惱當作「讓人們理解內心狀態的『工具』」。
佛陀的原意是指「能夠徹底正確理解萬物的人」,也被稱為「覺醒的人」或「覺者」。可能有的讀者對佛教不是那麼感興趣,但是也請謹記:「正確理解」並不是「自己覺得正確」,並不是「按照自己的看法或思考方法進行理解」,而是要將自己的思考、判斷、解釋和對事物的看法徹底拋棄,承認「存在」的事物確實「存在」,以客觀的、中立的眼光來理解和分析事物。
我們的內心不會對「正確的理解」做出「反應」,這僅僅是一種客觀的審視,不會引起心靈的動搖和思考。只有一動不動地注視著事物,以單純的心來理解自己、他人和世界,才能稱為「正確的理解」。
「正確的理解」才是超越痛苦的有效方式,我想讀者現在都已經明白了這一點。能夠徹底地、正確地理解萬物的佛陀,他所達到的境界被稱為「解脫」。
人們煩惱的原因之一就在於「過度判斷的心」。「判斷」是指權衡某個工作是否有意義、自己的人生是否有價值、和他人相比自己是更優秀還是更差勁等等,類似這樣的思考方法,覺醒的人,不會被他人的見解、意見、知識、決定所左右。他們不會妄斷善惡,不會因為判斷而蒙蔽心靈,也不會種下蒙蔽心靈的禍根。佛陀只指引正確的道路,如此才能擺脫「我覺得」的自我意識。如果「判斷」只是讓人覺得高興,那也是無可厚非的,但是有時候人們過於執著於自己的判斷,反而會讓自己或他人備受折磨。
當人們感到痛苦的時候,必然是因為內心有所「執著」。原本人心就如同潺潺溪流一般,不會留下任何痛苦,但是由於執著而陷入停滯,就會產生痛苦。如果讓自己、對方,或者其他任何人感到痛苦,那麼這件事本身一定有問題。
判斷——判定、偏執、單方面的期待和要求——就是一種「執著」。用比較通俗的話來說,就是一種「心理疾病」。原本人們的頭腦中不存在任何判斷,但是我們從家人、老師和朋友那裡獲取各種各樣的信息,學會了「必須這樣做才行」的判斷方法。
確實,面對工作、生活和未來,我們必須做出判斷,有時候「下定決心」反而能讓我們看清內心的方向。但是不管是怎樣的判斷,一旦陷入執著,就會產生痛苦。這是因為現實是無常的,它總是在時刻變化著。既不隨意判斷自己,也不隨意判斷他人,這才是最理想的狀態。我們應該將內心的注意力放在別的喜悅和滿足之上,這樣才能成就坦誠和解脫的自我。判斷本身包含了大量的負面情緒,越是對自己親近的人,越要注意減少不必要的判斷。
很多人永遠活在索求、反應和苦惱之中,若要擺脫這樣的貪慾,尋求最終的圓滿,就必須擁有全新的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