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賣理論」折桂 斯坦福兩教授獲諾貝爾經濟學獎

2020-11-26 東方財富網

原標題:「拍賣理論」折桂 斯坦福兩教授獲諾貝爾經濟學獎

摘要

【「拍賣理論」折桂 斯坦福兩教授獲諾貝爾經濟學獎】當地時間10月12日,瑞典皇家科學院常任秘書戈蘭·漢松宣布,202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保羅·米爾格羅姆(Paul R Milgrom)和羅伯特·威爾遜(Robert B Wilson),獲獎理由為「對拍賣理論的改進和發明了新拍賣形式」。(21世紀經濟報導)

  當地時間10月12日,瑞典皇家科學院常任秘書戈蘭·漢松宣布,202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保羅·米爾格羅姆(Paul R Milgrom)和羅伯特·威爾遜(Robert B Wilson),獲獎理由為「對拍賣理論的改進和發明了新拍賣形式」。

  米爾格羅姆1948年生於美國密西根州底特律市,威爾遜1937年出生於美國日內瓦市,兩人都是美國史丹福大學教授,他們將分享1000萬瑞典克朗獎金(約合760萬人民幣)。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以往於12月10日在斯德哥爾摩市政廳舉辦的諾獎晚宴被取消,頒獎典禮改為在線上舉行。

  漢松宣布,米爾格羅姆和威爾遜將於今年底前收到他們的獎牌和證書,並通過線上的方式發表演講。等到疫情過去之後,他們將被邀請到斯德哥爾摩參加慶祝活動。

  在音頻連線中,威爾遜對自己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並沒有顯得太興奮,或許是由於他所在的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已經是凌晨三點。他說,這是一個非常值得高興的好消息,但他還沒有想好如何使用這筆獎金。

  儘管對拍賣進行了大量的研究,但他說,他從來沒有親自參加過拍賣。他指出,我們每天都在拍賣的接收端,只是沒有意識到,「有些事情是隱性的,我們都是在被拍賣包圍的」,比如搜尋引擎上的廣告可能是在拍賣會上出售的。

  當被問到網際網路如何改變了拍賣市場時,羅伯特·威爾遜說,它的影響是非常深刻的,各種企業都可以利用網際網路連續進行拍賣。他列舉了搜尋引擎上的廣告銷售以及eBay之類的公開拍賣形式。

  此外,他還提到了網際網路對金融交易的「深刻影響」,那裡有許多買賣資產的場所,並且都通過網際網路緊密聯繫在一起,使得金融市場可以進行即時交易。

  當被追問如何慶祝得獎時,羅伯特·威爾遜回答道,由於有疫情,他無法去旅行,「我可能會為我的妻子和孩子們存起來」,也許等以後可能拿出來使用。

  發明了新的拍賣理論

  在生活中,拍賣無處不在。人們不僅以拍賣的形式在網際網路上買賣物品,電力市場、金融資產、碳排放配額、無線電頻譜也均通過拍賣運轉。但是,人們在拍賣中的動機各不相同。一些賣家追求最大化收益,而另一些賣家則有其他目標,比如以拍賣作為一種工具減少碳排放或最大化公共價值

  諾貝爾獎項委員會主席彼得·費吉森(Peter Fredriksson)說,米爾格羅姆和威爾遜提供的拍賣理論是理解如何實現這些目標的關鍵。「今年的經濟學獎得主從基礎理論開始,後來將其研究結果用於實際應用中,這些應用已遍及全球。他們的發現對社會大有裨益。」

  米爾格羅姆和威爾遜不僅研究了拍賣的運作方式,還為難以以傳統方式出售的商品和服務(例如射頻)設計了新的拍賣形式。諾貝爾經濟學獎委員會稱,「他們的發現使世界各地的賣方、買方和納稅人受益」。

  在現實生活中,人們總是把東西賣給出價最高的人,或者從出價最低的人那裡買下來。如今,天價商品每天都在拍賣中易手,不僅是家用物品、藝術品和古物,還有股票、礦產和能源。公共採購也可以以拍賣方式進行。

  研究人員試圖使用拍賣理論了解不同拍賣規則下的競價結果和最終價格,但分析很困難,因為投標者會根據可用信息進行策略性行為。他們既考慮自己的信息,又考慮其他投標者的信息。

  威爾遜提出了具有共同價值的物品拍賣的理論,這種價值事先不確定,但最終每個人都一樣。例如,射頻的未來價值或特定區域內礦物質的數量。威爾遜展示了為什麼理性的競標者傾向於將競標價格置於他們對共同價值的最佳估計以下:他們擔心中標者的「詛咒」,也就是,出價太高而輸掉。

  米爾格羅姆涉及了更為概括的拍賣理論,不僅承認共同的價值,而且認可不同投標人之間的私人價值。他在分析了多種眾所周知的拍賣形式的出價策略後證明,當出價者在出價過程中了解彼此的估計價值時,這種形式將給賣方帶來更高的預期收益。

  隨著時間的流逝,社會已經在用戶之間分配了越來越複雜的對象,例如著陸點和無線電頻譜。對此,米爾格羅姆和威爾遜發明了新的拍賣形式,可以代表社會廣泛利益而非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賣方,同時拍賣許多相互關聯的物品。1994年,美國政府首次使用其拍賣形式之一——將頻譜許可證銷售給電信運營商。從那以後,許多其他國家也紛紛效仿。

  諾貝爾經濟學獎是如何選出的?

  每年9月,諾貝爾經濟學獎委員會向數千名科學家、學會成員和大學教授寄發邀請函,請他們提名下一年度的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獲獎候選人,瑞典皇家科學院院士與歷屆經濟學獎得主也有提名權,不允許提名自己。被提名人選及評選意見直到50年後才能被公布。最終獲獎者由瑞典皇家科學院投票選出,每屆得獎人數不超過3人。

  實際上,諾貝爾經濟學獎並非依照已故瑞典工業家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的遺囑設立,而是由瑞典國家銀行1968年為紀念諾貝爾而創立,獎金由瑞典國家銀行支出。

  從1969年首次頒獎至202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累計頒發52次,共有86人獲得過諾貝爾獎。其中,有2位女性獲得過該獎,最年輕的獲獎者46歲,最年長的獲獎者90歲。

  1895年11月,在即將辭世之際,諾貝爾立下了遺囑:「請將我的財產變做基金,每年用這個基金的利息作為獎金,獎勵那些在前一年為人類做出卓越貢獻的人。」諾貝爾獎由此誕生,於1901年開始每年頒布一次。

  諾貝爾基金會董事會已決定,今年每個類別的諾貝爾獎獎金為1000萬瑞典克朗(約合760萬元人民幣),比2019年增加了100萬瑞典克朗(約合76萬元人民幣)。今年6個學科的獎金總額為6000萬瑞典克朗(約合4560萬元人民幣)。

  按照諾貝爾的遺願,他的大部分財產(超過3100萬瑞典克朗,今天約合17.94億瑞典克朗))被設為基金,並投資於「安全證券」。每年用這個基金的利息作為獎金,獎勵那些在前一年為人類做出卓越貢獻的人。

  諾貝爾基金會是根據遺囑於1900年成立的私人機構,其使命之一就是對諾貝爾的遺產進行投資。最初,「安全證券」僅限於金邊證券或有房地產抵押的貸款。在兩次世界大戰後,基金會拓寬了投資範圍,包括房地產債券、有抵押貸款、大多數類型的股票等。

  諾貝爾獎官網信息顯示,截至2019年底,諾貝爾基金會資本的市場價值為49.02億瑞典克朗。總投資資本的市場價值(總投資資本不包括直接擁有的財產)為46.18億瑞典克朗。在2019年期間,該投資資本的回報率為16.6%。基金會披露的2019年資產管理報告顯示,所投資資產的具體分布為:股票基金和股指期貨佔47%,物業基金佔9%,固定收益資產佔13%,另類資產佔31%,應計貨幣對衝損失佔0.1%。

(文章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

(責任編輯:DF075)

相關焦點

  • 【國際金融】「拍賣無處不在」——「斯坦福師徒」獲2020年諾貝爾...
    北京時間10月12日17時45分,瑞典皇家科學院召開新聞發布會,將202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保羅·米爾格羅姆(Paul R. Milgrom)和羅伯特·威爾遜(Robert B. Wilson)兩位美國史丹福大學教授,以表彰他們在「用於改進拍賣理論和新拍賣形式」方面作出的貢獻。  「拍賣無處不在,影響著我們的日常生活。」
  • 歷屆諾貝爾經濟學獎思想全景
    本文共分上中下三篇,將全景式回顧歷屆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的生平和主要思想貢獻,51年84人,梳理現代經濟學的發展歷程與演進脈絡,本篇為上篇,將系統介紹現代經濟學的發展歷程以及1969-1986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 2015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迪頓:成功源於強烈的社會情懷
    前言 今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頒給了普林斯頓大學的迪頓教授。他的研究範圍很廣,橫跨計量經濟學、微觀經濟學和發展經濟學。但他在每個領域的貢獻都是一流的。很少經濟學家有他這樣的研究廣度和深度。他為什麼能在看似不同的領域能取得這麼大的成績呢?
  • 陳永偉:為何201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備受爭議?
    來源:經濟觀察網原標題:為何201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備受爭議?用實驗方法探索貧窮本質有用麼陳永偉/文瑞典斯德哥爾摩當地時間10月14日中午,201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揭曉,獲獎者為兩位來自麻省理工學院(MIT)的教授阿比吉特·巴納吉(Abhijit Banerjee)、埃絲特·迪弗洛(Esther Duflo),以及哈佛大學教授麥可·克雷默(Michael Kremer),以表彰他們「在減輕全球貧困方面的實驗性做法」。
  • 關於17位諾獎經濟學得主的22本書(值得推薦)
    瑞典皇家科學院北京時間10月10日公布了2016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獲獎的兩位經濟學家分別為哈佛大學經濟學教授奧利弗·哈特(Oliver hart)和麻省理工學院經濟學教授本格特·霍姆斯特羅姆(Bengt Holmstrom)。 獲獎理由為對契約理論的貢獻。 那麼,諾貝爾經濟學如何改變著我們的生活?
  • 英日科學家獲諾貝爾醫學獎 物理學獎將今日揭曉
    原題: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由英日科學家分享 物理學獎將於今日揭曉  國際在線報導(駐歐洲記者塗贇):2012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昨天公布,英國科學家約翰-格登和日本科學家山中伸彌因在幹細胞領域的貢獻共同分享這一獎項。物理學獎定於今天揭曉,到底哪位科學家會獲得這一殊榮?
  • 邵宇:問題意識與工具理性——2019諾貝爾經濟學獎啟示
    來源:財經雜誌作者邵宇為東方證券首席經濟學家、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理事,陳達飛為東方證券宏觀分析師201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對經濟學研究有兩層含義,第一,問題意識;第二,合適的方法論,而非工具至上,將我們自己變成了工具的奴隸。
  • 川普獲諾貝爾和平獎提名,白宮:實至名歸
    川普又雙叒叕獲諾貝爾和平獎提名了。2020年的荒唐事真是一件接一件,不勝枚舉。據美國福克斯新聞網9日報導,川普被挪威議員克裡斯蒂安·泰布林-傑德提名2021年諾貝爾和平獎,理由是他參與斡旋阿聯和以色列關係實現正常化。
  • 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他們的發現顛覆了對宇宙的認知!
    由瑞典皇家科學院頒發獎金,每年的獎項候選人由瑞典皇家自然科學院的瑞典或外國院士、諾貝爾物理和化學委員會的委員、曾被授予諾貝爾物理或化學獎金的科學家、在烏普薩拉、隆德、奧斯陸、哥本哈根、赫爾辛基大學、卡羅琳醫學院和皇家技術學院永久或臨時任職的物理和化學教授等科學家推薦。 這三位諾獎得主是誰?
  • 他用行為經濟學概念解釋經濟問題
    他的實證研究和理論觀點,幫助行為經濟學成為經濟學領域快速發展的新領域,對經濟研究和政策產生了深遠影響。  ⊙張鑫   在現實生活中,最好的東西往往會遲來一步,我們需要有足夠的耐心等待和堅守。這也可以用來說明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產生過程。今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頒給了72歲的美國芝加哥大學教授理察·塞勒,以表彰他在行為經濟學領域作出的重大貢獻。而學界普遍認為,他早該得諾獎了。
  • 兩名反戰爭性暴力者獲諾貝爾和平獎
    10月5日,挪威奧斯陸,諾貝爾委員會宣布,2018年諾貝爾和平獎授予剛果(金)醫生穆奎格和伊拉克人權活動家穆拉德。圖/視覺中國分別為剛果(金)醫生穆奎格和伊拉克人權活動家穆拉德;為提高對戰爭性暴力的打擊做出重大貢獻北京時間10月5日下午,挪威諾貝爾委員會在挪威首都奧斯陸公布了2018年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剛果(金)婦科醫生德尼·穆奎格(Dr.
  •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加裡·貝克爾:觀察生活的經濟方式
    貝克爾 (199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來源:本文為作者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時的現場演講本文共計18227字數,閱讀約需要21-25分鐘。一、經濟學方法我的研究利用經濟學方法,分析一些大多數經濟學家並不涉及的社會問題。這篇演講將簡單說明一下這種研究進路,並用本人以往研究和當下關心的工作中的一些例子,對之做進一步的詮釋和說明。
  • 愛麗絲的經濟學兔子洞
    到了1864年的聖誕節,道奇森把《愛麗絲漫遊仙境》的手稿送給愛麗絲當做禮物(1928年,在道奇森去世後30年,愛麗絲把手稿以15400英鎊的價格拍賣掉)。沒想到這本故事書廣為流傳,在朋友的慫恿下,道奇森用劉易斯·卡羅爾的署名出版了這本童話。 道奇森沒想到,這個信口編來的故事會如此受歡迎,這本書後來被翻譯成至少125種語言,其流傳之廣據說僅次於《聖經》和莎翁的作品。
  •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免疫學家艾利森和本庶佑獲獎
    截至201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共頒發109次,其中有39次是授予單個科學家。曾獲此殊榮的女科學家共計12位。2015年,憑藉在青蒿素方面所做的貢獻,藥學家屠呦呦成為第一位摘得該獎的中國科學家。獲獎者簡歷:James P Allision(詹姆斯·艾利森),70歲,他在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獲微生物學學士學位,後又獲生命科學博士學位。他是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研究員。
  •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埃德蒙·菲爾普斯:中國的創新發展可能比美國...
    「中國的創新發展可能比美國還要快」,日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埃德蒙·菲爾普斯(EdmundS. Phelps)在騰訊微講堂對其的訪談中高度評價了中國的創新能力。菲爾普斯是在參加由《北大商業評論》主辦的第二屆諾貝爾獎經濟學家中國峰會期間(3月14日-16日)接受此次訪談的。
  • 華生、張維迎等獲中國經濟理論創新獎
    【財新網】(綜合媒體報導)據新華社報導,11月6日,中國經濟理論創新獎評委會宣布,以經濟學家華生、何家成、蔣躍等人組成的研究組和田源、張維迎為主要貢獻人的「價格雙軌制理論」以高票獲得第四屆中國經濟理論創新獎。
  • 關於諾貝爾物理學獎,你知道多少
    有人兩次獲獎   從1901年到201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一共頒發給204人次,但由於美國物理學家約翰·巴丁因電晶體效應和超導的BCS理論兩次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1956、1972年),所以總獲獎人數是203人。
  • 梁建章:追憶Edward Lazear教授
    來源:新浪財經梁建章:追憶Edward Lazear教授作者 梁建章美國時間11月23日,我的導師、史丹福大學商學院-人力資源管理與經濟學教授Edward Lazear(愛德華·拉澤爾)因病離去。我第一次見到Lazear教授是在2008年,那時正是我在史丹福大學攻讀經濟學博士的第二年,選了他的人力資源經濟學的課程。他一出現就給我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他特別擅長只用寥寥數語就把複雜的經濟學邏輯講清楚。而且他的研究興趣很廣,幾乎涉及到人力資源領域的各個方面。伴隨著課程學習,我閱讀了他的那些經典論文,從而意識到他在學術界的卓越成就。
  • 諾貝爾化學獎花落「基因剪刀」,張鋒錯失諾獎,三巨頭「恩怨」落幕?
    Doudna,素有「CRISPR女神」之稱,1964年生於美國華盛頓,現為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研究員,2016年曾獲得世界傑出女科學家成就獎。在為兩位女科學家祝賀的同時,不少人對於另一位基因編輯巨頭張鋒「落選」諾獎感到惋惜。事實上,一直以來對於這位最早將CRISPR基因編輯技術應用於哺乳動物和人類細胞的華人科學家是否該獲諾獎的爭議不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