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初一場暴雨過後,海門常樂鎮麒新村黨員志願者朱惠忠在村裡巡查,發現一農戶家附近涵洞堵塞,雨水淹到了宅前,便主動找來工具,疏通涵洞。村部負責人獲悉後,在朱惠忠「黨員黨性增值銀行」本上,記上20分。
去年12月,海門被確定為全國首批鄉村治理體系建設試點單位。當地探索推行以基層黨建為引領,法治、自治、德治、綜治「四治融合」的鄉村治理模式,村民群眾獲得感、滿意度不斷增強。
法治惠民零距離
「多虧海門司法行政在線的律師,解除了我購買保險的後顧之憂。」前不久,四甲鎮的張大媽計劃為自己買一份商業保險,但面對複雜的保險法律文書,心中忐忑。她將相關材料拍照發送至司法公眾號後臺,後臺律師快速研判,將其中的利益點和法律風險一一列出,指導張大媽購買了適合自己的保險。
海門在開通12348法律服務熱線的同時,將公證處、法援中心等法律服務資源導入海門司法行政在線微信公眾號,實現「微服務、微諮詢、微活動」等功能有機整合。今年以來,依託網際網路,已開展法律諮詢服務逾1000次,惠及群眾2000多人。
海門還不斷優化法律服務平臺建設,通過在區、鎮建立鎮級公共法律服務中心,各行政村設立司法行政服務站,各村(居)小組配備法律服務聯絡員,使法律服務向基層延伸,讓老百姓在家門口即可享受「法律門診」,面對面點對點化解處置低收入人口中老人贍養、私人借貸、危房改造、鄰裡糾紛等涉法問題。
此外,當地整合司法行政和法律隊伍等資源,創新實施「點援」「聯援」「巡援」「網援」「評援」五援行動,在全省率先實現了村居法潤民生微信群、行政訴訟和刑事案件法律援助全覆蓋。聚焦減證便民,打造了「快速跑」「就近跑」「反向跑」等公證便民服務新通道,對法律關係簡單、事實清楚、無爭議的6大類15項公證事項,實現了群眾辦理公證「最多跑一次」的承諾。
今年以來,辦理的法律援助案件群眾滿意度100%。 (下轉A2版)
海門「四治融合」推進鄉村治理
(上接A1版)
村民自治聚民心
民主監督是村民自治的重要環節。海門街道建南村成立專門的村民監督委員會,反映社情民意,贏得了民心。6月的一天,村委要對倉庫門窗進行改造,村監委成員冒著烈日,與村幹部一起,通過現場對比產品規格、質量、價格等,確定生產商,並全程參與施工監督,用有限的資金完成最優質的工程。
推進村民自治,村民小組長是關鍵。海門注重對村民小組長隊伍的推選、培養,每個村民小組長既是矛盾調解的「老娘舅」,又是平安的「守護員」、便民的「服務員」。疊石橋國際家紡產業園區召良村村民小組長劉天意在入戶巡查時,發現3名外籍人員形跡可疑,立即報告。後經當地警方查證,3人中,一個為非法入境人員,另兩個屬非法滯留,當即依法進行了妥善處置。
海門重視村民小組作用,推行「1234工作法」(即在每個村民小組中建立1個黨小組,形成村民小組議事會與村民自治理事會2項機制,明確矛盾調解、平安巡查、便民服務3大職責,推行「微組織」「微信群」「微服務」「微文化」4種形式。)今年以來,全區各村民小組長辦理各類便民服務事項超10萬人次。
德治築牢新風牆
早在10多年前,海門四甲鎮就率先開設「道德銀行」,引導居民圍繞「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和個人品德」開展志願活動,參與情況作為「道德存款」存進「銀行」。這一做法,如今已在全區推廣,並結合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建設,建成中心總行、區鎮支行、村(社區)網點共301個。
在今年7月「江蘇好人榜」上,海門曾嬿榮列「敬業奉獻」類「江蘇好人」。曾嬿2009年國外學成歸來,在海門創立了「蘇洪鮮食」生鮮品牌,先後吸納971名「4050」人員就業,扶持500名微商成功創業。企業還在四川、陝西、新疆、海南等地建立了27個訂單種植基地,先後帶領近7000名農民脫貧致富。
海門注重榜樣模範引領和文明實踐培育。近年來已產生17名「中國好人」、29名「江蘇好人」和307名「海門好人」,還評出各類榜樣、模範逾3000人,其中1人獲「全國道德模範」提名,1人獲評江蘇省道德模範。在江蘇省文明辦組織的社會道德指數測評中,海門列南通縣(市、區)之首,位居全省第一方陣。
疫情防控期間,海門有近2萬名志願者參與信息排查登記、卡口值守、代買服務等,累計解決實際問題超15萬個。今年以來,全區有6282名黨員幹部開展「戶聯繫」,人均服務時長超100小時。
綜治管理更精準
「請向指揮中心報告一下今天工作開展情況。」「我正在復興新村巡查走訪,現場提醒勸導文明停車,同時協同社區處置了一處消防安全隱患。」6月10日上午,海門區域治理現代化指揮中心啟用,「一屏觀天下、一網管全城」。各鎮社會治理現代化指揮中心也同步推進,實現了「便民服務一窗口、綜合執法一隊伍、鎮村治理一網格、指揮調度一中心」的基層治理模式。
7月28日,某品牌汽車銷售部將銷售車輛停在道路及綠化帶上,指揮中心接報後,隨即調度聯繫相關部門實地查核,督促店主當即整改。
今年以來,海門進一步完善農村地區治安防控體系,加快「天網工程」「智安村居」等建設,強化風險預警管控,確保農村地區和諧穩定。此前,根據網格劃分要求和「綜合網格+專屬網格」思路,還將全區301個城鄉社區劃分成1141個綜合網格,運用「大數據+網格化+鐵腳板」工作法,提高精準防控、精細治理、整體聯動水平。在區指揮中心和11個鎮級指揮中心的指揮調度下,網格員累計流轉辦理社會治安、城市管理、民生服務等各類事件29.9萬餘件,辦結率達99.9%,群眾滿意率超過90%。 本報通訊員 俞新美 本報記者 陳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