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魚友大家好,我是養魚老道,和大家一起輕輕鬆鬆養水、寬寬鬆鬆養魚,敬請魚友們關注!
很多魚友問到了滴流盒和整理箱過濾,哪個形式好?
關於這個問題,就不是看原理了,而是在於我們個人的偏好和動手能力究竟如何了?
都是為了擴大濾材面積、加強過濾,都是上下水流設計
整理箱過濾,就是把幾個整理箱摞起來,裡面加入部分濾棉、濾材,一般的都是上下兩層或者三層設計,裡面的構造和滴流過濾差不多,第一層也是乾濕分離的物理過濾,可以放置濾棉、生化棉等。
第二層大部分都是陶瓷環,大量的陶瓷環,第三層細菌屋或者其他濾材,底部有沉澱倉的位置,然後設置下水區和溢流孔即可。
滴流過濾即使再複雜,也是這個原理,無外乎多幾個格罷了,看起來濾材更為規整,道理同上,有些其他小細節區別,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整理箱大部分都是自己動手製作,需要有一定的動手能力,當然也可以網上購買成品
至於說設計多少層,需要多少濾材,多大的整理箱?
那個要看我們的魚缸水體大小,以及承重能力還有觀賞魚的飼養密度,並不是說,整理箱越高、越多層、濾材添加的越多它就越好。
這是完全不正確的。
很多魚友使用一個六十釐米的魚缸,偏偏要飼養金魚和錦鯉,而且密度很大,然後用幾個諾大的整理箱,加在魚缸之上,飛流直下三千尺的衝擊著魚缸水面,然後不斷前來詢問,為什麼我的觀賞魚會紅血絲,水面上一堆泡沫?
這是正常現象,如果沒有哪些症狀就不對了。
所以說,我們要根據自己的魚缸和觀賞魚量力而行,差不多就可以,就算是想要極致過濾,那也不能魚缸水體多大、濾材就多少升吧?
這樣的養魚方式,觀賞魚也遭罪、魚缸也遭罪,我們的水質也未必會好,過猶不及就是這麼來的。
最多,濾材佔到水體的五分之一,已經很多、很多、很多了,我們到底是養魚還是在養濾材呢?
我們看看一個錦鯉池,才放了幾個整理箱,大致也就心中有數了,不是因為濾材過度,而是觀賞魚的密度太大,不管加多少濾材,它都不會舒服。
滴流盒也是同樣的道理,沒有必要添加過多
滴流盒的添加也是同樣的道理,能夠橫跨魚缸後半部分的長度,加個兩三層,也就足夠足夠了。
觀賞魚的密度適合,即使是單層,也可以做到乾濕分離加點濾材的,這也會比原有的三合一成品水族箱,濾盒要強很多。
如果密度稍大點,兩層足矣,再大些,三層也就夠了,動輒一排五六個隔斷、上下五六層,完全沒有那個必要,尤其是一米以下的小魚缸,很多濾材其實都是浪費掉了,還不如不放。
我就不明白了,如果觀賞魚產生不了那麼多的有機物,我們放置那麼多的濾材在幹嘛?就是個人喜歡欣賞濾材的各種形態?
這樣導致的問題和整理箱一個道理,也是水面衝擊力太大,泡沫不斷、觀賞魚東倒西歪,這是不會有好結果的。
任何事情都講究一個比例,這個比例拿眼一看,大致上就應該差不多,不是說,要靠別人告訴我們,必須加多大的,必須加多少層,已經嚴重比例失調了,過濾都比魚缸大了,我們會看不出來?
所以說,這兩個東西是各有優缺點的,整理箱比較省事、方便,就是不美觀,滴流盒過濾價格較貴、相對美觀點罷了。
我是養魚老道,更多觀賞魚問題敬請關注,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