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尚球,74歲,廣西鳳山人,我們更習慣叫他老駱。他有著「猴精猴精」一般的眼神。
小時候家長總對孩子說,你是石頭縫裡蹦出來的,這句話放在石漠山區再應景不過了。「當時石頭縫裡種玉米,種滿坡都養不活自家人。」駱尚球回憶起那些日子,能吃飽肚子就是一家人最大的渴望。
駱尚球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2001年,55歲的他偶然在報紙上看到一篇文章,報導的是同在石漠山區的雲南文山,有人依靠種核桃發家致富的事情。駱尚球看得眼睛一亮,鳳山這氣候更合適啊!核桃樹耐旱,種下去也不用澆水,最適合石頭地了。核桃曬乾以後來年都能賣,又不會放壞。這筆買賣划得來!
駱尚球原本是中亭鄉的赤腳醫生,頭腦一轉簡單一算,那個時候核桃5毛錢一個,一擔兩擔就能有幾百塊的收益,比種玉米效益好得多。說幹就幹!
那個時候誰也沒種過核桃,誰也不敢盲目下手。縣政府發了政策吹風小冊子,裡面清清楚楚寫了,種核桃就是退耕還林,核桃歸自己,核桃樹還能有退耕還林的補助。
做了大半輩子赤腳醫生,駱尚球不論到哪去,一見到事情,講什麼話群眾都能聽得進,他就拿著小冊子挨家挨戶宣傳。鄰村村民覺得這個老頭有點意思,聽到這個消息,還高興地殺雞給他吃。
這年,一共有22戶村民加入了種核桃的隊伍。駱尚球找縣水果局要來了300畝林地指標,大家風風火火幹勁十足,挖坑挑水埋土,300畝2天就幹完了。
從種下第一棵核桃樹到現在,已經快20年了。在駱尚球的帶動下,全村都種起了核桃,十幾年時間,廣西全區核桃種植面積超過了3000多萬畝。山還是那樣高,水還是那樣長,大石山裡的人們,卻換了種活法。
如今,村裡已經看不到一塊石頭地了,改造過的三保臺地、各家各戶的水櫃、漫山的核桃樹,貧窮的感覺逐漸遙遠了。核桃的效益從第七年結果開始,蔭庇著村裡的子孫後代,那些吃不飽肚子的年代,終於過去了。
這是駱尚球家的老房子,草色已經布滿了臺階。種核桃的第二年,就在這扇門前,他招呼著全家拍下了這張全家福。照片上沒有一個人能想到,他們會因為一顆顆核桃,改變了命運。小兒子也受老爸的影響,成為了農民技術員,給核桃搞起了嫁接。
日子好了,駱尚球蓋了一棟4層的新房子,這是全村第一棟樓房。房子一代代變遷,只有廚房裡掛著燻的老臘肉味道從來未變過。原來過年過節才能吃上的肉,覺得天天吃都吃膩了。想到這些,駱尚球的笑容就沒有停過。
現在,駱尚球有了甜蜜的煩惱,漫山遍野的核桃樹讓環境也跟著好起來了,山裡那批猴子以為這裡是森林,像是懂國家要保護它的政策一樣,紛紛都來了,還跟著學會了砸核桃吃。
正是有了駱尚球這樣的帶頭人,先人一步摸索經驗,闖出一條路子,才讓更多的村民放下顧慮,有勇氣跟隨他的步伐,走向一條共同富裕的大道。
現在村裡開始在核桃樹下,間作一種具有清熱解毒的中草藥——十大功勞,不僅讓核桃得到更好的管護,還給村民增加了新的收入來源。林下還散養了一些雞,產業路也修到了家門口,來收草藥和雞的人絡繹不絕。
「這附近好多村的村民都很愛我,凡是栽核桃樹的沒有後悔的,沒栽的都後悔了。」駱尚球想想以前的日子,再看看現在的生活,「好苦我也過過,好甜我也過過,日子再也不會苦了。」
相關推薦
有一條路,能繞地球104圈
讀書真的可以改變命運
生態扶貧 | 一個戰場,兩場戰役!
杜林強:一座「站」在牛羊間的雕塑
易地扶貧搬遷 | 搬出來的新生活
產業扶貧 | 小產業釋放大能量
李華明:當代愚公和他的錘頭
扶貧幹部 | 田野裡的290萬顆「種子」
作者: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王巖 李鵬 張健楠
監製:杜蘭萍;編輯:王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