噪音是怎樣令蝙蝠發狂的?研究發現:它們的食慾也因此變大了

2021-01-08 奇點使者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

審核-小文

從今年一月末開始,蝙蝠這種動物就因為新冠病毒而被推上風口浪尖,不少人紛紛對這種動物表示厭惡。即使後來有研究表明蝙蝠並不一定是新冠病毒的源頭,蝙蝠給人類留下的「猙獰」印象恐怕是難以改變了。但對於科研工作者來說,自然界每一種動物的存在都有其意義,因此他們對於蝙蝠的研究並不會因此而停止。

根據環球科學網7月9日的新聞,東北師範大學馮江教授團隊近期在國際權威期刊《應用生態學雜誌》上發表了一篇關於研究長期的交通噪聲對蝙蝠造成的生理影響。該研究論文指出噪聲環境使得蝙蝠的食慾大增,但同時它的新陳代謝和基因表達情況受到影響。蝙蝠在噪聲環境中受到了哪些影響?研究人員如何得到這些發現的?

研究人員發現噪聲在無形中影響著蝙蝠

眾所周知,長期的噪聲會對人的身心健康造成影響,但很少有人關注噪聲是否也會對自然動物造成影響。馮江團隊的研究人員發現他們城市裡的橋梁、房屋等建築物中都有蝙蝠出沒,而城市裡總是充滿了各種各樣的噪聲,其中交通噪聲最為明顯,因此他們想知道城市裡的交通噪聲是否會對蝙蝠的生存產生影響。

研究人員提前錄製好真實環境中的交通噪聲,將實驗蝙蝠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然後長時間給實驗組的蝙蝠播放交通噪聲,而對照組則置於正常的環境中。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後,研究人員發現實驗組的蝙蝠明顯增加了食物的攝入,而且經過後續的甲狀腺激素檢測,結果表明其體內的新陳代謝水平受到了影響。

為什麼在噪聲環境中蝙蝠的新陳代謝會受到影響?

對此研究人員表示,交通噪聲對於蝙蝠來說也是一種壓力源,為了應對持續的環境壓力,它們發現可以通過增加食物攝入來增加體內能量,這部分附加的能量可以抵消噪音所引起的能量消耗。即使如此,從蝙蝠的激素檢測水平來看,長期的噪聲還是會對其生理健康造成損害,例如降低其免疫能力從而導致患病的概率。

蝙蝠雖猙獰,但也需關注

蝙蝠雖然長著一副猙獰的樣貌,但是它在生態系統中的重要性是其他生物無法替代的,例如它的存在能控制住夜行性昆蟲的種群數量、幫助種子和花粉的傳播、促進生態系統物質和能量的循環等等,因此從某種角度來講,如果蝙蝠的生存受到了威脅,人類也應該對其採取保護措施。

而此研究正好從人們平時關注不到的噪聲切入,揭露城市交通噪聲對蝙蝠的身心影響。該研究不僅能夠為如何保護蝙蝠提供理論依據,還可以延伸到人類身上。同為哺乳動物,人類或許也能夠通過增加食物攝入來抵消噪聲的影響,但這也可能引起身體健康問題。

參考資料:

環球科學 7月9日 《城市噪音環境下蝙蝠吃得更多,體重也增加了》

相關焦點

  • 噪音是怎樣令蝙蝠發狂的?研究發現:它們的食慾也因此變大了
    審核-小文從今年一月末開始,蝙蝠這種動物就因為新冠病毒而被推上風口浪尖,不少人紛紛對這種動物表示厭惡。即使後來有研究表明蝙蝠並不一定是新冠病毒的源頭,蝙蝠給人類留下的「猙獰」印象恐怕是難以改變了。但對於科研工作者來說,自然界每一種動物的存在都有其意義,因此他們對於蝙蝠的研究並不會因此而停止。
  • 受城市噪音幹擾,蝙蝠食慾越來愈大,它們遲早會餓死自己
    因此蝙蝠給不少人留下了不良的影響,以至於網絡上有情緒激昂的網友提議將蝙蝠趕盡殺絕。然而對於科學家來說,蝙蝠在生態系統中具有重要意義,我們不但不能將其滅絕,反而需要關心它們的生存狀況。據報導,來自東北師範大學的馮江教授和他的團隊近日在《應用生態學雜誌》上發表了一篇將蝙蝠與城市噪聲聯繫起來的研究論文。
  • 蝙蝠變聲應對人類噪音汙染
    研究顯示,噪音汙染能改變蝙蝠習性。圖片來源:MERLIN D. TUTTLE 蝙蝠利用聲音「看」它們的世界。因此,當身處人類噪音汙染的迷霧中時,這種動物需要怎樣做?一些蝙蝠似乎選擇尋找更安靜的地點和改變它們的叫聲。 科學家正試著解密蝙蝠如何應對現代社會的喧囂,他們來到美國新墨西哥州北部的天然氣油田。這裡,許多油井裝備有壓縮機,這種設備會持續產生噪音,同時,其他油井則更安靜。 研究人員花費2個月時間傾聽了蝙蝠用於定位獵物的叫聲,結果發現,巴西犬吻蝠處於壓縮機附近的時間少40%。
  • 最新研究發現食肉植物奇特習性:與蝙蝠共生-最新研究發現食肉植物...
    氮是植物生產蛋白質和DNA的關鍵成分,因此植物為了生存,不得不改變口味,尋找氮含量豐富的肉類作為食物。近期的研究成果顯示,自然界其實還有很多種大型食肉植物。有些大型食肉植物,莖幹可達6米長,花朵可達1米高,捕蟲籠深度達40釐米,其中可以裝多達2升的肉類消化液。有些食肉植物是以昆蟲為食,而還有些會與其它動物配合捕食,比如它們為捕食的動物提供經停的場所。
  • 研究發現吸血蝙蝠生病時會「保持社交距離」
    新研究發現,蝙蝠會在生病時保持社交距離,減少與其他同類在一起的時間,也會與種群中更少的成員結合。這種行為過去曾在實驗室中被觀察到,但是科學家在中美洲貝里斯的野生蝙蝠群當中也發現同一現象。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的科學家在學術期刊《行為生態學》(Behavioural Ecology)上發表了他們的研究成果。
  • 美國研究發現吸血蝙蝠生病時會「保持社交距離」
    新研究發現,蝙蝠會在生病時保持社交距離,減少與其他同類在一起的時間,也會與種群中更少的成員結合。這種行為過去曾在實驗室中被觀察到,但是科學家在中美洲貝里斯的野生蝙蝠群當中也發現同一現象。他們追蹤了一組生活在一棵空心樹裡的野蝙蝠,給它們裝微型的距離感應器,去了解它們彼此如何進行社群互動。作為研究的一部分,研究人員給16隻蝙蝠注射了一種叫脂多醣(lipopolysaccharide)的物質,這會令蝙蝠的免疫系統發生短暫反應,好像它們生病了一樣,來看看它們的行為是否會出現變化。樹裡總共有31隻蝙蝠,其餘的15隻注射不會影響它們免疫系統的鹽水。
  • 專門研究蝙蝠的四川動物學家:該如何與蝙蝠相處
    原標題:專門研究蝙蝠的四川動物學家:該如何與蝙蝠相處 前不久,有科研人員發文懷疑蝙蝠極有可能是此次新型冠狀病毒的宿主。一時間,不少人談「蝠」色變。蝙蝠是不是真如網文所描述的那樣可怕?該怎樣與它和平相處?記者採訪了四川專門研究蝙蝠的動物學家、綿陽師範學院教授石紅豔,讓我們一起更科學地認識蝙蝠。
  • Nature:又是蝙蝠!研究人員從蝙蝠身上發現風疹病毒近親
    研究人員在非洲國家烏幹達捕獲的蝙蝠身上發現了一種與科學家此前從未確認過這種病毒的近親,因此風疹病毒是風疹病毒屬中唯一的一種。 但是,10月7日美國和德國的兩個研究團隊聯合在Nature發表的的一篇論文表明,風疹有了自己的「大家庭」。
  • 為什麼有些聲音能讓人發狂? 是哪些原因導致的?
    為什麼有些聲音能讓人發狂? 是哪些原因導致的?時間:2017-02-08 11:53   來源:360問答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為什麼有些聲音能讓人發狂? 是哪些原因導致的? 人們咀嚼、啜泣、敲擊或哼唱的聲音會令一些人發怒,現在科學家已經發現了導致這種奇怪狀況的神經連接。
  • 以色列研究發現蝙蝠藉助「認知地圖」導航
    新華社耶路撒冷7月10日電(記者陳文仙 尚昊)蝙蝠具有超強導航能力,它們是如何在幾小時內飛行幾十公裡覓食、然後又準確回到起點呢?以色列研究人員發現,蝙蝠具有與人類相似的空間記憶能力,能利用標誌物對周圍空間建立「認知地圖」並以此導航。蝙蝠可利用聲波分辨近處物體的能力已廣為人知,而它們前往遠處覓食時如何在更大的地理尺度上導航,吸引了兩個以色列團隊進行研究。
  • 蝙蝠這麼能飛,它和鳥類的祖先一樣嗎?研究發現蝙蝠祖先更早出現
    按照進化論的觀點,現今世界上任何一種動物都是由自己的祖先進化而來,蝙蝠作為哺乳動物中唯一一種能夠進行長距離飛行的物種,自然受到了特殊關注。關於蝙蝠的祖先是哪種動物的問題,起初有觀點認為蝙蝠和鳥類同樣擁有飛翔的能力,它們應該擁有共同的祖先。但後來古生物學家通過大量研究發現,情況還真不一定是這樣的。
  • 研究發現新型蝙蝠絲狀病毒並鑑定其特徵
    先前研究結果證實蝙蝠是MARV的自然宿主;而Lloviu病毒(LLOV)和邦巴利病毒(BOMV)的發現表明蝙蝠可能攜帶有更多新型絲狀病毒。日前,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研究員石正麗團隊聯合杜克-新加坡國立大學醫學院王林發團隊對新發現的一株蝙蝠絲狀病毒(命名為:勐臘病毒,MLAV)進行了特徵鑑定,相關研究結果發表於Nature Microbiology(《自然-微生物學》)。
  • 蝙蝠是很特別的生物,它們是變溫動物,它們是"模範母親"
    蝙蝠是很特別的生物。它們是&34;,有些種類會養育其他個體的後代;它們能夠在完全黑暗的空間裡以高達50千米/小時的速度飛行;動物界裡少數幾個有說服力的利他主義行為之一便是由蝙蝠上演的。它們是變溫動物,體溫可以從飛行時的41℃變化到休眠時的2℃以下。它們能夠形成2000萬隻的大群體——脊椎動物裡已知最大的群體。它們奇妙的多樣性和特性一直在激勵著世界範圍內關於它們的保護項目的施行。
  • 研究發現:蝙蝠可以「預測未來」,這種生物的秘密太多了
    這項研究就揭示了為何蝙蝠捕獵本領如此出色的原因。下面我們就詳細說下這樣研究主要說的是啥?一個不簡單的生物蝙蝠作為哺乳動物,它竟然長出了一雙翼手,因此它是唯一一個能飛行的哺乳動物。就光這一點就能說明蝙蝠這種生物著實不簡單。
  • 噪音對孩子危害大 如何降低噪音對孩子的危害
    從生理學觀點來看,凡是幹擾人們休息、學習和工作的聲音,即不需要的聲音,統稱為噪聲,且噪音的危害對孩子是很大的。那麼噪音對孩子有哪些危害?在日常生活中如何預防噪音的危害?   2、影響睡眠   表面上看來寶寶睡得很熟,但實際上噪音很可能使寶寶並未進入深層睡眠,無法進入深層睡眠就說明睡眠質量不好,會造成生長激素和其他有助於生長的內分泌激素的分泌減少,都說長個子就是在睡眠中才最快,因此會影響到嬰幼兒的正常發育,個子也長不高。
  • 研究發現:能控制炎症是蝙蝠長壽的主要原因
    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經濟新聞網9月3日發表了題為《我們從不喜歡它們,疫情讓我們憎惡它們,但蝙蝠能為我們的很多問題提供答案》的報導,蝙蝠進化出的能保護它們免受病毒襲擊的分子機制或許是它們長壽的主要原因。越來越多的研究指出,蝙蝠控制炎症的能力可能是它們長壽的重要原因。相關內容摘編如下:人類自成為農民和牧主之日起,就與家養動物及它們的疾病相伴。
  • 科學家研究蝙蝠叫聲,發現它們大部分時間都在吵架
    以色列臺拉維夫大學教授研討發現,除了人類及海豚外,具社會性、群居的埃及果蝠也同樣會透過特定的叫聲相互交流、傳遞訊息。
  • 海洋聲學專家發現:小鬚鯨正努力在海洋噪音的喧囂中溝通
    新的研究表明,這是一種瀕臨被海洋噪音淹沒的動物交流方式。通過分析42000多隻小鬚鯨的叫聲,科學家們發現,隨著背景噪音的加劇,鯨類正在失去遠距離溝通的能力。這可能會限制它們尋找配偶和與其他鯨魚進行重要社會接觸的能力。
  • 親眼見過蝙蝠,絲毫沒有食慾,請愛護野生動物
    今年春節前夕,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擾亂了人們的生活,起因就是有人食用了蝙蝠。網上都在傳美女吃蝙蝠的視頻,以為她就是那個吃蝙蝠的人。據說她也是一個旅遊博主,2016年在帛琉因為錄製節目需要而吃的蝙蝠湯。不過視頻內的畫面的確非常的噁心,手撕蝙蝠還有蝙蝠的內臟等等。還看到一個視頻,主角是男性,也是手撕著還帶有毛的蝙蝠大快朵頤,實在是不忍直視。
  • 有人說蝙蝠是老鼠演化而來的,這可信嗎?蝙蝠的起源到底是怎樣的
    蝙蝠的起源是怎樣的,聽人說蝙蝠是老鼠進化而來的,這顯然是子虛烏有的,老鼠與蝙蝠長得也不像,更沒有任何關係,兩者之間八竿子打不著。不過,老鼠與蝙蝠同屬於哺乳動物,如果按這個輩分來算的話,它們在2.08億年前擁有共同祖先,其實並不僅是它們兩個,就連人類以及現如今世界上所有的哺乳動物在2.08億年前都擁有共同的祖先,而地球上所有的生命在大約38億年前也都擁有共同的祖先。那蝙蝠的起源是怎樣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