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都在為知識而焦慮,你有想過「學習」的本質是什麼嗎?

2020-12-06 中關村在線

題圖來自:視覺中國

The illiterate of the 21st century will not be those who can’t read and write but those who can’t learn, unlearn, and relearn. 21世紀的文盲,不再是那些不能讀和寫的人,而是那些不能學習,否定之前學習所得,和再學習的人。

                                    ——《第三次浪潮》作者,社會思想家Alvin Toffler

我們幾乎每天都在使用「學習」這個概念,但到底什麼是學習?

我想以這個問題開始這個系列文章,並不是想咬文嚼字,而是這個問題對於我們更好的學習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要回答這個問題,需用到一些哲學的基本常識:我們如何理解真實的世界。

如下圖所示,右側是我們眼前的真實世界。

這個真實世界是非常非常複雜的:聲音、光、顏色、各種眼得見看不見的信息……

我們最理想的情況是能夠完整的理解真實的世界,但現實是人腦的容量和處理能力是很有限的。

以一個簡單的「彩虹」為例,從嚴格的物理理論來說,彩虹包含一切可見光,是連續光譜,也就是說要理解彩虹,就要理解無窮盡的顏色集合。

但我們在孩提時代被教導彩虹有7種顏色:紅、橙、黃、綠、藍、靛、紫。

為了處理真實世界中複雜的問題,我們適當地把真實世界簡化,將比較難理解的物理的事實安置到一個尺寸相對比較合適、更容易管理的抽象世界中。

這個抽象世界存在於我們每個人的腦海中,我們可以用人類的語言把它刻畫出來。

我們也可以把這些抽象的刻畫,理解為人類創造的知識。

正如真實世界的構成,是一個個原子,我們抽象的知識世界的構成,其實是一個信息的碎片。

但是我們又將如何理解這些散亂的信息碎片呢?

一個好的類比是樂高積木。當我們把散亂的積木拼接成飛機、輪船和城堡時,我們開始有了清晰的理解。

如積木一樣,我們大腦理解的方式就是將這些信息碎片拼接、組合在一起,形成有意義的組塊。

關於這一點,Barbara Oakley 在《學習之道》一書中,有一段精彩的解釋:

組塊是根據意義將信息碎片組成的集合。 你可以把字母p,o和p連在一起,組成一個有意義的、便於記憶的組塊——單詞pop。

這就像把電腦中繁雜的文件放在一起,保存成.zip格式的壓縮包。在pop這樣一個簡單的組塊下,是神經元之間的琴瑟和鳴,它們通過相互配合形成了和諧一致的音調。 不管是名詞縮寫、想法,還是概念,都依賴於複雜的神經活動,將我們簡化而抽象的思維組塊捆綁在了一起。

可以說,思維組塊都是絕大多數科學、文學和藝術知識的構成基礎。

舉一個例子。

20世紀初,德國研究者阿爾弗雷德·華格納歸納出了大陸漂移學說。

華格納邊分析地圖,邊思考他在研究探索中收集到的信息。突然間,他意識到,不同的大陸塊可以像拼圖一樣拼合起來。不同大陸塊之間巖石和化石存在的相似性更增加了說服力。一旦華格納將線索拼湊起來,很久以前曾集合各大陸於一身的古大陸就躍然眼前。滄海桑田,古大陸崩裂,碎片四處漂移,最終形成了今天被大洋分隔的各個大陸板塊。

把要處理的信息構成組塊,可以使大腦更高效地運轉。在構成組塊後,你就不必糾纏於所有微觀的基礎信息了,因為你已經學會了提綱挈領,抓到問題的關鍵。

知識的本質,其實是一種組合。

概念和規律是知識的基石

而這些組塊,最基礎的構成單位,就是「概念」。

如果你讀過《如何閱讀一本書》,就會知道,作者專門講過「coming to terms with the author」的重要性,簡單來說,就是在重要的概念上要和作者達成共識。

李笑來在《新生》一書也提到過類似的觀點:

概念是一切知識架構的基石。所謂的「獨立思考」 ,對其最樸素的描述無非是:能夠獨立地、正確地使用正確的概念。

對於大部分新領域來說,如果你透徹理解了所有重要的概念,那麼這個領域你已經學會了一半。同樣的道理,使用於你讀一本新書。

那麼構成知識的另一半是什麼呢?

毫無疑問,是概念之間的組塊。這種組塊,有非常多種叫法:

但我想你從這些叫法中,可以看出它們的內涵是一樣的。

美國殿堂級的廣告人 James Webb Young 在《創意的生成》一書有一段精彩的詮釋:

產生創意背後的一般原則有兩個。

第一個已經被柏拉圖完美的解釋過了:一個想法無非就是舊元素的新組合而已。這可能是關於創意最重要的事實。

第二個重要的原則:我們把舊元素重新組合的能力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我們發現關係的能力。我懷疑這是在產生創意時,不同人之間的最大差別。 對一些人來說,每一個事實都是相與分離的知識。對其他人來說,它們在一條知識鏈上緊密相連。

所以,養成在不同的事實之間尋找聯繫的習慣,對於創意來說至關重要。

在這裡,你就可以看出,除了理解基本的概念,發現規律,建立聯繫,形成概念之間的方法論同樣至關重要。

巴菲特在致股東的信裡,提到:

在學習任何領域時,第一重要的事情是原則(principle),第二重要的事情是方法(method)。 某一點孤立的知識毫無用處,原則和方法是一切。 所以產生新想法時,最有價值的是以所有想法產生的方法來訓練我們的大腦,並掌握所有想法背後的原則。

我們可以看到愛因斯坦和賈伯斯與James Webb Young和巴菲特非常相似的觀點,但由於篇幅關係,這裡就不一一贅述了。

我想現在我們可以回答文章開始提出的問題:到底什麼是學習?

在我看來,學習的本質是一種組合。

而直指本質的學習,就是透徹理解基本概念,不斷發現概念間的規律、原則和關係的過程。

相關焦點

  • 反思:你每天都在學習嗎?
    相信生活中的每一個人都在無時不刻的學習即便你是一位即將退休的工作人員你也在一直在追求學習可能有的讀者會反對這句話的絕對性人之初,你什麼都不會做但經過後天的教育你學會了讀書、寫字、參加考試學業結束之後你會為了生活繼續學習不斷的參加單位的各種培訓不斷的外出學習只為讓自己的專業知識更強勁
  • 女大學生狂學英語,因焦慮過度引發抑鬱,學習的壓力這麼大嗎?
    女大學生狂學英語,因焦慮過度引發抑鬱,學習的壓力這麼大嗎?在當今社會,知識可以說是非常重要了,一個人如果受到的教育程度低,出生社會不僅會被人看不起,而且很難在某個領域立足。她對此感到很懊惱,因為自己長時間的把心思放在玩手機上,沒有好好學習。她以為自己能考過,結果都是自己想多了而已。之後小馬又報了一次四級考試。這一次他過了,但是是特別低的分,考了相當於沒考一樣。小馬還是對這個成績不滿意,並且對自己的生活狀態一點也不滿意,她不想整天都活在手機裡,她很焦慮自己應該怎麼做。她知道自己沒有認真努力的學習,她想要用高分通過四六級,她想要還和高中一樣比別人更優秀。
  • 人生的每個年齡段,都有適合你學習的知識付費內容
    現在的知識付費已經不再只是年輕人緩解焦慮的解藥,而是各個年齡段的人都能在其中找到適合自己的內容。 今天飛哥就按年齡給大家分析一下這些不同的內容。 我們首先分析的還媽媽肚子裡的寶寶,他們是知識付費最小的用戶。
  • 你這麼懶,還好意思為知識付費?
    本著結論先行的原則,很遺憾地告訴你,我的答案是:不能。醍醐灌頂卻過目即忘,你還好意思說自己學到了「新知識」?現在這些所謂199元/年的日更的知識欄目(每天更新一篇文章/一段音頻)基本有以下兩大特點:1. 它們倡導碎片化學習;2.它們本質是售賣者產出的二手知識。
  • 不懂高效學習的人,只會越學越焦慮
    大三這年,小美突然慌了,眼看著馬上要畢業,身邊的人不是學習成績好,每次拿獎學金拿到手軟,就是考了很多證書,出門隨手一往出拿就讓人讚不絕口。可小美呢?大學裡雖然沒有掛過科,但是成績一直低迷,除了渾渾噩噩混過了兩年多美好的大學時光,真的就什麼都沒有了。小美不知道自己能幹什麼,想起室友以前經常去口語角學英語,便跟著室友去了英語角。
  • 你焦慮嗎?焦慮自救指南
    例如,領導讓你做一個以前從未處理的工作,一定是有一些焦慮的。因為從沒有辦理過。如果這個焦慮非常大,可能會睡不著覺,自己感覺無從下手,無法勝任,什麼都做不了。許多很焦慮的人一直在煎熬的情緒中忍耐著,也努力的活著,和自己內在的焦慮和衝突在抗爭。對焦慮情緒的處理,都帶有過往處理此情緒的經驗和自動化的反應方式。對焦慮的應對,我們需要嘗試以建設性的方式去處理,改變原有的情緒應對的方式。1、以非評判和嫌棄的態度去體驗、尊重和接納當下的情緒,評估和理解它傳達給你的訊息,同時去看自己可以為自己的情緒做些什麼。
  • 反容貌焦慮:我的美憑什麼你來定義?獻給有外貌焦慮和自卑的朋友
    最近流行的容貌焦慮視頻最近抖音上有一類視頻很流行——容貌焦慮視頻。視頻裡的博主,露出自己的素顏,穿上短褲背心,大大方方露出身上的贅肉,告訴屏幕前的我們,人前光鮮靚麗的她們,其實也有「不為人知」的另一面:比如臉上有雀斑,關掉美顏後有很多肌膚問題,平日視頻裡的好肌膚都是7分靠化妝,3分靠美顏。
  • 寫材料,如何擺脫焦慮?我從這篇文章中找到了答案!
    今天我把這個認知大殺器送給你,願你此生不再受「焦慮」的煎熬。「焦慮」之戰35歲是我的覺醒元年。在此之前,我過得很混沌。那時的我,每天除了正常的工作之外,就是到處和朋友們聚會,時常喝到爛醉。「極其要想卻不能」的心情,你知道嗎?就像一個餓鬼面對食物、一個孩子面對最喜歡的玩具而不能得的心情一樣。好在網絡學習時代來臨,抬頭發現各路牛人現身網絡,也有很多和我一樣希望變好的人出現在各個社群裡。我看到了一些希望,跟著報了很多課,買了很多書,希望能夠改變自己。
  • 學習的本質是尋找自己本心的方向
    學習的本質就是解決自己的內心困惑,人都有天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就是在不斷的學習中解決自己一個個內在的困惑和迷茫,每個人小時候都是好學的,為什麼長大了不愛學習了,其實是我們的教育出現了問題,當教育不在以解惑為單一目的時,摻雜了太多的功利主義時,此教育已不再是彼教育,此學習也不再是彼學習,教育的目的變成了培養學習機器,孩子也就失去了自己的本心,學習的目的也不在是解惑,學習的目的是現在考更好的成績
  • 高三學生學習壓力大,該如何調節焦慮情緒,資深班主任為大家支招
    都說學生時期是最幸福的時候,無憂無慮什麼都可以不想,可是對於高三的學生來講卻比並非如此。 高三的學生們每天都背負著沉重的壓力,學習上的壓力,家長和老師給的壓力,這些都讓他們無法喘息,甚至是崩潰。
  • 幫女兒戰勝厭學,才懂教育真相:媽媽放下焦慮,孩子才能靜心學習
    看著女兒毫無起色的成績,我整天整天焦慮發愁,但女兒卻像沒事人一樣,整天一副無所謂的態度,看得我氣不打一處來!說她幾句,她還特別不耐煩,不停跟我頂嘴,大喊著說:「在你眼裡只有學習!媽,我已經受夠了!你能不能不要每天都盯著我了,你也要過你自己的生活啊!你都不笑的知道嗎?」聽到女兒的話,我腦袋一下蒙了,慢慢才意識到:原來女兒對我的怨言這麼大?
  • 你是不是得了「英語學習焦慮症」?
    現在,你只需要一部手機,或是其他的智能設備,就能隨時隨地,接受各種學習資源,而且絕大部分是免費的。更不用說,各種類型的英語學習APP。二次英語教育市場,特別是在線教育市場也在近幾年每天都在瘋狂的增長,所有要學習英語的人,想要得到一份免費的學習資料,實在是太簡單了。但這樣的局面卻造成了很多人患上了英語學習焦慮症。什麼是英語學習焦慮症?
  • 在線教育的坑,沒踩過不足以談焦慮
    無論是拼勤能補拙的「海澱牛蛙」還是拼資本實力用錢給孩子買個未來的「順義媽媽」,在當下的教育面前,都沒有脾氣。 「我沒有能力讓孩子一生『啃老』,過自己想要的生活,現在拼命逼他學習,只是為了將來他能成為一個996當福報、35歲可能被裁員的普通鏍絲釘。悲哀,但是無奈,你有更好的辦法嗎?」
  • 每天都加班!埋怨領導沒有用,這是你自己的問題
    你加過班嗎?下班時間到,看著同事一個個離開公司,最終偌大辦公室只剩下自己一個人。窗外花燈燃起,辦公室歸於平靜,再接到家人催回家的電話,簡直不要太酸爽。而面對著辦公桌上層疊的文件以及密密麻麻的文字,你的心裡可能就剩下罵領導給自己工作布置太多這條路可走了。可是,這解決不了任何問題!
  • 「知識付費」是智商稅嗎?如何讓知識更好地為我們所用
    在我看來,知識付費市場的發展是必然的,而我最關心的是,為知識付費的人,他們是否在這次知識付費的變革浪潮中受益了。今天我想和大家一起來聊下知識付費的本質,以及作為一個知識產品的用戶,我們如何讓自己收穫最大化。01.我們為什麼要付費?
  • 聽書越多,焦慮越深。那些想走捷徑的人,都離目標越來越遠
    每天上下班都聽,聽了一輪後,感覺心裡空嘮嘮的,好像有哪裡不對,我聽完之後,收穫在哪兒呢?是因為我聽的不夠多嗎? 重複再聽,可怕的事情發生了,我明明知道這部書我聽過,但是我依然想不起來它的內容。我開始思考哪裡出了問題。 最近電影《拆彈專家2》非常火,一掃港片低迷,某瓣評分高達7.9分。
  • 你有成年人的分離焦慮嗎?
    ,那今天過得好嗎? 有沒有遇到,或者聽到過這樣的情況: 一個嬰兒才看到媽媽離開視線時,就會表現得不安,甚至哭泣,任誰的安撫都沒用,直到媽媽再次出現; 在小孩子第一次進什麼幼兒園的時候,家人離開時,TA會立馬表現出不配合,要回家大哭大鬧...
  • 一個心理師告訴你,為什麼偏偏遊戲容易上癮,而學習通常不會?
    有文章稱其「埋藏了『魔鬼的種子』,害人害己」,更借谷歌「打擊」騰訊,督促後者「必須放棄一些短期收益,為社會盡責、為發展盡力、為人類增添價值」。也就是在這個時候,我一個以前的同事找我聊天來著——聊她的寶貝兒子。她兒子這一兩年來,就不肯好好學習,一直沉迷遊戲;其中就有「王者榮耀」。
  • 靠著九款小眾學習APP,我居然在家躺著還能每天「漲知識」
    本著不學習就會落後,落後就要「挨打」的道理。每天在家躺著的我也開始有些緊張,每天在瘋狂刷手機的時候,也想著能不能在間隙時間學點東西。如果說是比較有趣好玩的形式,那再好不過,如果沒有的話至少要有能讓我學下去的動力。所以慢慢君今天也在實際體驗後,盤點了九款還不錯的學習APP。如果你也有興趣在家偷偷學習,那你一定要看下去。
  • 英語啟蒙的路上,為什麼總有媽媽那麼焦慮?
    之前我一直困惑一個問題,寶寶看了那麼多書,中英文繪本都看了不少,可字不認識幾個,到底要不要教他認字,這個問題也跟很多媽媽探討過,大家都有不同的看法,有的覺得,4歲多了,該認字了,這樣小學才會輕鬆,有的說,繪本裡的圖那麼經典,讓寶寶享受圖不是很好嗎?反正是百家之言,各有各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