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氏皇帝一族後代子孫筆墨最頂峰:八大山人朱耷和苦瓜和尚石濤

2021-01-16 瀟湘晨報

明太祖朱元璋《明總兵帖》行書朱標字如其人,性情柔弱,字態文雅,完全是書生意氣。

建文帝《伐燕詔檄》

建文帝留下來的有兩塊匾額,今已毀。現今所看到的這件「作品」,嚴格來說,並不是書法,而是一件傳說中的「紅崖天書」,有人譯為「伐燕詔檄」,目前在貴州安順,留此存照。

明世宗朱厚熜書法相對來說,仁宗朱高熾、明宣宗朱瞻基二位主要寫行草小字,崇禎皇帝則喜歡寫大字,頗見大家風範,可以看出師法朱熹。宋代大儒朱熹書法一直沒有受到足夠的重視,其實,他的大字很有分量,對王鐸等人都產生過很大影響。崇禎皇帝還有一方著名的花押印,對於現代籤名設計,有非常大的影響。花押印的釋文有幾種解釋,大多數人傾向於認為是「朱由檢」三字精心搭配組合而成。

明神宗朱翊鈞書法

明熹宗朱由校書法不過,朱氏皇帝一族的筆墨最頂峰還不在這裡,而是他們的後代子孫,一下子出了兩個藝術大師。一是八大山人朱耷,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寧王朱權的九世孫,寧王改封南昌後,歷代子孫世居南昌等地。一是苦瓜和尚石濤,明靖江王、南明元宗皇帝朱亨嘉之子。八大是嫡系,石濤為旁出。有意思的是,石濤在半百之年還當過「北漂」,來北京尋求發展。朱耷、石濤、髡殘和漸江並稱「四僧」。據年譜和史料研究,八大輩長於石濤,相差四輩,年齡相差16 歲。不管他們在宗族中是什麼關係,彼此交往雖然受很多條件限制,但他們一直心心相印,相互推崇,不僅有書信往來,還有繪畫的合作。這兩個人都曾出家。朱元璋也做過和尚。真是無巧不成書。

明穆宗朱載垕書法

明代宗朱祁鈺書法【來源:北晚新視覺網】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

相關焦點

  • 苦瓜和尚石濤和鈷鉧潭——王府佳餚「苦瓜圓子」傳民間
    存世作品有《石濤羅漢百開冊頁》《搜盡奇峰打草稿圖》《山水清音圖》《竹石圖》等。著有《苦瓜和尚畫語錄》。名言有「一畫論」「搜盡奇峰打草稿」「筆墨當隨時代」等。石濤在全州湘山寺出家期間,與鈷鉧潭、白寶石林、苦瓜結下了不解之緣。
  • 八大山人朱耷向你翻出一對白眼,價值1.187億,畢竟是皇帝的世孫
    墨點無多淚點多,山河還是舊山河八大山人——朱耷朱耷(1626—約1705年)字雪個,號八大山人、個山、人屋、道朗明朝宗室,朱元璋十七子寧王朱權第九世孫與崇禎皇帝同輩祖父、父能詩善畫他八歲即能詩,善書法漢族,江西南昌人看過八大山人的畫嗎?
  • 哭之,笑之 | 八大山人朱耷作品集
    藏在畫中的孤寂、高傲和憤世嫉俗,亡國異鄉的遺民之情,盡隱於畫中。他是八大山人(朱耷)。朱耷朱耷(1626—約1705),明末清初畫家,中國畫一代宗師。本名由桵,字雪個,號八大山人、個山 、人屋、道朗等,漢族,江西南昌人。他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朱權的九世孫。
  • 將中國水墨寫意畫藝術,推向高峰的藝術大師八大山人朱耷
    他與同為明遺民畫家的石濤、弘仁、髡殘合稱「清初四僧」。書法宗王獻之、顏真卿,淳樸圓潤,自成一格。朱耷中晚年,在書畫作品款署中多使用「八大山人」。八大山人為清代著名書畫家朱耷的別號。朱耷中晚年,在書畫作品款署中多使用「八大山人」,直至去世。這幅行書立軸不是單純的對《蘭亭序》臨寫和模仿,而加入了作者的創作。它繼承了八大山人「淳樸圓潤,自成一格」之風,正如跋語所評,其「圓健古厚,專用中鋒,如印印泥,如錐畫沙,布白分行,具有天趣」,堪稱其率性之作。
  • 重估錢瘦鐵:在中華藝術宮看錢瘦鐵與石濤的筆墨淵源
    展覽共展出館藏作品89件,內容涵蓋山水、花鳥和人物,不少作品為首次展出。展覽還將陳列錢瘦鐵作品的出版物和滾動播放專題片,以幫助觀眾理解藝術家和藝術作品。「澎湃新聞·藝術評論」(www.thepaper.cn)特約請並刊發知名畫家了廬的專文《錢瘦鐵與石濤的筆墨淵源》。
  • 地方名菜:桂林全州縣白寶鄉的苦瓜圓子
    #全州十大碗#桂林全州縣白寶鄉地處都龐嶺山脈,屬亞熱帶氣候,晝夜溫差大,種出的苦瓜抗蟲害能力強,他的瘤皺突出,皺狀清晰。苦瓜有很高的營養保健效果和藥用價值。它含有多種維生素、維生素C的含量尤為突出。還含有尼克酸、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無機、鈣、磷、鐵等。
  • 八大山人的筆墨,為什麼這麼厲害?「荷梗就是篆書」
    通過對朱耷代表作品的分析, 可以把朱耷的筆墨語言特點總結概括為造型美、用筆美、節奏韻律美這三大點。朱耷以其繪畫藝術所展現的獨有的筆墨語言美, 對後世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在中國繪畫史中佔有重要的地位。 #1「簡約而深刻」的造型美 八大山人雖然山水和花鳥畫成就都很高, 但就其筆墨造型方面來講, 其花鳥畫作品中的物體形象更具特色。他所塑造的形象, 往往在充分發揮其筆墨韻味的同時, 還達到了藝術性與概括性的高度統一。
  • 清 · 朱耷《貓石圖》卷(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清 · 朱耷《貓石圖》卷(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整理編緝_《當代國畫》文章來源_網絡在計白當黑,虛空容谷上,八大以少敵多,極其嫻熟地運用意象語言,最大限度地把空間布白、書法和印章的視覺作用利用起來,物象雖少而納乾坤,落筆寥寥而畢意態。
  • 朱氏出自曹氏,以沛國一派為嫡系大宗,傳承至今,綿延不息
    如果這樣,朱姓無疑是百家姓中最有優勢的姓氏,南京明孝陵、北京的十三陵,甚至是故宮,對于姓朱的遊客都要免收門票。那我們就講一講朱姓氏族是如何傳承的呢?朱寓死後,她的子孫為躲避迫害,四處逃難。其中的一支從沛國遷徙到朱寓曾任職過的青州,後繁衍成著名的青州朱氏。後世奉朱寓為青州朱氏的始祖。朱寓死後,他的夫人攜子朱俊逃到丹陽避難,後來子孫繁衍,形成著名的丹陽朱氏。
  • 他幾筆勾勒的一隻鳥,被賣出6000萬,被譽為世界上最貴的鳥
    他幾筆勾勒的一隻鳥,被賣出6000萬,被譽為世界上最貴的鳥文/華勇八大山人原名朱耷,為明朝朱元璋後裔,清初畫家,是中國繪畫史上一個不得不提的名字。八大山人擅畫花鳥,在其畫中常有大幅留白,花鳥造型奇特,筆墨沉穩幹練。
  • 司馬懿後代有多悽慘?子孫從皇帝變奴隸,給人刷馬桶當門童!
    東漢末年,時局動蕩,群雄並起,各大軍閥們為了爭奪天下,登上權力的頂峰,連年徵戰,互相討伐,一時之間,風起雲湧,眾多的英雄人物紛紛登上了歷史舞臺,為人們演繹了一幕又一幕的精彩紛呈的大戲。司馬懿的孫子司馬炎建立了西晉,就在西晉建立之後,我們以為會有一個大一統的王朝,帶領著人們過上幸福的生活,可是沒想到西晉的第二任皇帝就是一個傻子皇帝,百姓們鬧饑荒,他都要問為什麼餓了不吃肉粥,試想一下,這樣一個皇帝怎麼可能帶領王朝走向鼎盛,可是無論如何他並沒有亡國,等到他去世之後,他的弟弟繼位,西晉才徹底淪亡。
  • 朱良志談石濤研究:被誤解與被重新發現的石濤
    最嚴重的還是到清末,清末到民初。我初步研究以後發現,石濤流傳的作品有1200件左右,但是應該說他的真跡不到一半。主要是散見在各大博物館和私人藏家手上,還有拍賣行的。拍賣行很多,有很多我也沒有太注意,好多是新仿的,價值不高。拍賣中也有一些真跡,還有一些早期仿作的東西,雖然不是真跡,但是流傳有序,有些具有不錯的水平,主要是想託名名家,獲得更大的利益。
  • 石濤研究|石濤初作《對牛彈琴圖》,曹寅何以題長詩一首
    顧維楨又和曹、和楊各一首,石濤又依韻奉和七古各一首。由此看來,《對牛彈琴圖》可能有多本,一是最初創作的一本,此本經曹寅和楊耑木題跋。石濤依韻分別和曹、和楊的二首,或即汪研山所見本。再就是石濤又作一圖,恭錄三家詩以及自己的和韻於其上,這就是今故宮本(本為龐萊臣所藏)。顧維楨詩對此圖產生背景有所交代。顧維楨和曹詩云:「成連去後鍾期往,大地茫茫誰識賞。忽來妙手寫入神,開卷新奇各鼓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