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俗語「墳頭塌消子孫稀,墳上無草絕家資」,原來是這個意思

2021-01-11 科普菌jun

在我國農村,風俗文化可以說是影響我們一代代人,人生最重要呢三件事就是出生、結婚、死亡,對於一直很看中風俗的農民來說,一直都是很看中這三件事情的,所以這三件事情也是目前農村存在的「封建思想」比較嚴重的三件大事。

在這三件大事中,隨著社會的發展,出生和結婚的很多封建思想正在慢慢地改變,一成不變的就是死亡了,農民對於死亡到安葬十分講究,認為人死了只是一個過程,他可以在天之靈包郵自己的子孫後代,同時也能夠起到家族興衰的作用,這同時也是農村墳墓的作用,農村俗語「墳頭塌消子孫稀,墳上無草絕家資」,這句話就是關於墳的俗語,那麼是什麼意思呢?

【墳頭塌消子孫稀】

在我國農村,墳頭的種類也是千變萬化,有一些墳墓屬於年久失修,而墳頭已經塌陷下去了,村裡的老人認為這種墳屬於「塌墳」,對子孫後代是不好的,塌墳的出現也證明了其子孫後代正在慢慢的變少。

但是從科學的角度而言,村裡的老人也不無道理,每年的清明和春節是上墳的時間,在上墳的時候都會對自家的祖墳進行清理或者修飾,如果是「塌墳」,則代表了子孫後代沒有來祭拜,從一定程度上說明了其子孫的現狀,要麼是人丁稀少,要麼就是被後代遺忘了。

【墳上無草絕家資】

「墳頭草兩米高」,這是近年來網絡上流傳的一個段子,老人們認為墳頭上草越多代表了家族的家產越多,沒有則反之,這句話是沒有科學依據的,墳頭長草與否和地理環境和土壤有關,正常的墳頭都會出現長草的現象,在我們這邊,一般在下葬的時候,會在墳頭進行栽草。

總結:

墳頭從科學的角度來說,並不會影響家族未來的走向,如果非要說什麼才是影響家族走向的關鍵,可能只有「勤奮」二字了,雖然農村的墳頭文化大多數都屬於封建殘餘,但也是農村的一種文化體現。

相關焦點

  • 俗話說「墳頭塌消子孫稀,墳上無草後人愁」,是啥意思?在理嗎?
    俗話說「墳頭塌消子孫稀,墳上無草後人愁」,是什麼意思?在理嗎?以前農村基本上是土葬,歷來農民朋友就很重視祖墳風水,尤其是老一輩農民朋友中甚至認為祖墳的好壞直接關係到家族的興衰,比如地理環境,朝向等等,通常還會請「風水先生」觀察定奪,因此產生很多說法和講究。
  • 農村俗語「女兒吃穿,兒子江山」原來是這個意思
    在我國農村千百年來流傳著很多的俗語,然而每一句俗語都真實地反映了當時的現況,今天,沐珊就和大家來聊一下「女兒吃穿,兒子江山」這句俗語的意思。首先我想告訴大家,在封建社會時期,女兒一旦嫁出去以後,無論和娘家人的關係多麼的融洽,歸根結底都是親戚了,畢竟俗語說的好:「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但是兒子就不一樣了,兒子娶了媳婦以後,不管兒媳婦和婆家人關係是多麼的不好,兒媳婦畢竟是婆家的「功臣」,為婆家人生兒育女立下了汗馬功勞。
  • 農村俗語「明堂如播米,子孫窮到底」是什麼意思?該怎麼理解?
    「明堂如播米,子孫窮到底」。這是算命、看風水書中的一句話。「明堂」有兩種意思,其一是指帝王祭祀、發布政令、祭天的重要建築物。據說明堂距離上天最近,皇帝在此上聽下達上天的旨意,體現天人合一的神聖之地。(如圖)歷朝歷代都建有明堂,最著名的算是武則天建造的洛陽明堂,可惜原來的那個明堂被武則天的情人薛懷義放火燒了。原來薛當初失寵吃醋,一氣之下縱火燒了明堂。事後武則天下旨砍了薛。是武則天的女兒太平公主執行的處決令。這句話中的「明堂」是算命先生所指的陽宅和陰宅地氣聚合的地方。墓地前的「明堂」,這個地方必須聚氣,不能一盤散沙。
  • 農村俗語「寧在墳頭過夜,不進空宅老屋」有啥說法?是不是說反了
    在農村長大的小朋友小時候一定免不了被長輩叮囑不要去這三個地方玩,那就是無人居住的房子、墳地以及淹死過人的池塘,在農村人眼裡,這些地方存在不好的東西。雖然有迷信的味道,但即使大人們不說,我們也是不敢去的。
  • 農村俗語「墳後山探頭,家敗損人丁」,什麼意思?
    在農村,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每個地區都有獨特的文化和傳承。而唯一貫穿始終的莫過於俗語的魅力!在長年累月的生活積澱中,先人靠著不斷的摸索,細緻的觀察,在生活中不斷的總結,形成了一套涉及社會現象,人情世事,農業種植,建築規範等簡短精煉的句子,這就是俗語!
  • 農村老人常說:「家有棕樹和油桐,子孫後代不受窮」,啥意思?
    原創文章,禁止轉載農村老人常說:「家有棕樹和油桐,子孫後代不受窮」,啥意思?農村裡面,種植樹木可謂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情,誰家要是有個大院子,都會在上面種植一些比較茂盛的樹木,這樣能夠在夏天乘涼,很多時候還有美觀的效果。
  • 在農村,俗語「墳後有坑絕人丁,白虎垂頭少男愁」,啥意思?
    文/豬友巴巴在農村,俗語「墳後有坑絕人丁,白虎垂頭少男愁」,啥意思?近年來,社會經濟的發展,農村的變化也是有目共睹的!在不斷發展的科技文化中,很多農村固有的傳統也在不斷地適應著新時期而變化!其中,喪葬習俗也在移風易俗中,逐漸的摒棄落後習俗,為農民減負不少!
  • 農村俗語,「天有雷公,地有舅公」,這話有啥意思,原來是這樣
    農村俗語,「天有雷公,地有舅公」,這話有啥意思,原來是這樣相信大家生活在農村地區的朋友們,都或多或少的,有聽過一些農村俗語或者諺語的,甚至有聽得多的,每天都能聽到,不管是自己說,還是家中的長輩說,當然,這些農村俗語,都有著不同的含義,因為這些農村俗語,都是家中的長輩,根據以往生活的經驗
  • 俗語:蓋屋多個角,子孫恐世勞,是什麼意思?蘊含老祖宗的智慧
    「蓋屋多個角,子孫恐世勞」,這是一句關於農村建房的俗語,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必須給大家普及一點關於中國古建築的知識。在中國古代,建築講究的是四個字,天圓地方。所以我們現在看到的一些古建築,例如故宮裡所有房屋,都是按照天圓地方的標準來建的。
  • 農村俗語:人怕抬頭,狗怕彎腰,這句話是什麼意思?為什麼這麼說
    農村俗語:人怕抬頭,狗怕彎腰,這句話是什麼意思?為什麼這麼說農村很多的俗語都是以前的勞動人民通過自身的經驗總結出來的,阿寧今天就給大家介紹一句俗語,這句俗語就是:人怕抬頭,狗怕彎腰,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
  • 農村俗語:「墳上萬物生土堆,先富後貧子孫虧」,是真的嗎?
    前幾天上網,看到了這麼一句農村俗語:墳上萬物生土堆,先富後貧子孫虧。說句實在話,當我看到這句農村俗語後著實琢磨了好久,但終究沒有琢磨透這句俗語為什麼要這樣說。於是,我便查閱了大量的資料,從資料上得知,這句俗語來自於「風水」理論。「風水」理論上就是這麼說的。
  • 農村俗語「樓上樓騎樓房,不敗也得亡」,什麼意思,有何講究?
    農村俗語「樓上樓騎樓房,不敗也得亡」,什麼意思,有何講究?過去在農村,人們的經濟條件有限,一般都居住在土屋裡。這些年,農村的經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農民的收入高了,也開始追尋更好的生活!因此,很多人也對房屋的建造更加的講究!
  • 農村俗語:「不說36、不提73、不講84」啥意思?老祖宗的經驗之談
    農村俗語:「不說36、不提73、不講84」啥意思?老祖宗的經驗之談莊子曾言道:「睡下可起,為生,不可起,為死。如此,是大恐怖」,自呱呱落地之始,死亡便伴隨著人的成長直到最後迎接死亡,儘管這一過程是必然,但大多數人是無法接受的。
  • 農村俗語「不喝卯時酒,不罵酉時妻」,你知道什麼意思嗎?
    幾千年來,中國一直是農業大國,土地養活了一代又一代的華夏子孫,作為土地的使用者農民,在幾千年的勞作中,不斷積累經驗,把祖先的智慧結晶傳給後世子孫,為了方便記憶,久之就成了言簡意賅的俗語,別看一句俗語的字數不多,裡面蘊含著先人的生活智慧,仔細品讀方能明白其中的道理。
  • 農村俗語「牆上加牆,家敗人亡」是啥意思?老祖宗的話還在理嗎?
    最近這幾年農村外出打工的農民工越來越多,但是由於城市的房價實在是太高,很多農民工在外打拼好幾年依然買不起房子,所以很多農民工選擇回到農村蓋房。蓋房子對農民來說是人生中十分重要的事情之一,在農村中關於蓋房子的忌諱有很多,比如今天要說到的俗語「牆上加牆,家敗人亡」,那麼這句俗語是什麼意思呢?老祖宗的話還在理嗎?牆上加牆,家敗人亡的意思是,在原有房子的基礎之上,再加蓋一層,看起來就像從原來的牆上又加高了一部分似的,這樣做房子的安全性和穩固性就會受到破壞,人居住在這樣的房屋下,很容易發生危險。
  • 農村俗語30望子,40望財,50望人是什麼意思?有什麼講究?
    在農村,一個人一生,分了很多時間段,每一段都有不同的追求,不同的嚮往。因此農村人就形成了這樣一句俗語,「30望子,40望財,50望人」。這句俗語就展現了農村人從30歲到60歲之內的奮鬥過程。~~農村人一生奮鬥過程大概是這樣的。
  • 農村俗語:「門口有橫路,子孫多富貴」,是什麼意思?
    導語,農村俗語:″門口有橫路,子孫多富貴",是什麼意思?農村俗語是老祖宗世世代代相承流傳下來的積累經驗,具有一定的生活哲理,而且內容豐富,貫穿於人們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等各個方面,其中關於農村建房布局和選址方面的俗語也非常多,如"門口有橫路,子孫多富貴",這句俗語就是其中之一。
  • 農村俗語「老屋住人百年不塌,無人居住五年就垮」,老話在理嗎?
    導讀:農村俗語「老屋住人百年不塌,無人居住五年就垮」,老話在理嗎?農村的自建房跟城市的單元樓相比較,不但居住面積會大上許多,而且還都是獨門獨院。大門一閉就是一個獨立的小世界。庭院之中採光充足,通風環境良好,單獨的院落之中種植上一些花草樹木,居住環境更是適宜了許多。
  • 農村俗語:「五十不交友,六十不撿漏」,是啥意思?
    前兩天上網查閱資料時看到了這麼一句俗語:「五十不交友,六十不撿漏」。當我看到這句俗語後,雖然對這句俗語所要表達的意思仔細揣摩了老半天,但終究還是沒有能夠揣摩出這句俗語的意思來,於是,只好向一位老農進行了請教,老農告訴我說,這句俗語的意思是這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