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大細胞增生、表型分化與凋亡研究報告

2020-12-04 我有一堆小蘋果

摘要 介紹肥大細胞生物學方面的一些進展。肥大細胞增生症至少有兩種病理發生機制,一種為W位點基因突變,另一種為幹細胞生長因子的反應性增高。肥大細胞的表型主要受局部微環境中的細胞因子調節,幹細胞生長因子可阻止白介素-3撤退後引起的凋亡。通過研究肥大細胞凋亡,可能為治療肥大細胞增生症及一些炎症性疾病提供新的治療措施。

  關鍵詞:肥大細胞 肥大細胞增生症 表型 凋亡

  近年,肥大細胞生物學在增生、表型分化及凋亡方面取得一些進展,現作一簡要介紹。

  一、肥大細胞增生

  兩種突變類型小鼠為研究肥大細胞增生提供了較好的實驗模型,一種小鼠的突變位於5號染色體上的W位點(c-KIT);另一種為10號染色體上的sl位點突變。這兩個位點的任一位點突變均可導致小鼠肥大細胞的完全缺乏。原癌基因c-KIT編碼酪氨酸激酶受體,W位點突變小鼠缺乏該受體,不能接受相應配體的刺激。c-KIT受體在調節肥大細胞及黑素細胞生長方面起重要作用。Sl位點編碼c-KIT的配體,sl突變小鼠不能產生相應因子,即幹細胞生長因子(SCF),是sl突變小鼠缺乏肥大細胞的根本原因。人肥大細胞及血液中CD34陽性細胞表面均表面c-KIT。給予SCF刺激後,培養的CD34陽性細胞可分化為多種成熟細胞,其中包括含類胰蛋白酶不含胃促胰酶的肥大細胞。

  sCF與c-KIT在肥大細胞增生症的發生機制上起重要作用。1993年longley等觀察到可溶性SCF在肥大細胞增生症患者皮膚中含量增高,但其mRNA卻無異常改變,推測這種可溶性SCF增高是由於蛋白水解酶分解膜型SCF活性增強所致。該項實驗說明SCF可促進肥大細胞增生,從而第一次使人們認識到肥大細胞增生可能是一種反應性的增生,而並不一定向腫瘤或新生物方向發展。另外一些肥大細胞增生症具有與上述不同但相關的病理發生機制。Nagata等於1995年對4例具有惡性增生傾向的肥大細胞增生症患者進行了研究,結果在c-KIT的mRNA上發現一點突變A→T,這種鹼基置換導致產物中的天門冬氨酸被纈氨酸代替。這種置換在一肥大細胞白血病細胞系已證明具有使c-KIT發生自身磷酸化作用,這種自身磷酸化不必依賴配體的刺激。然而相同研究者在對其它病例研究時,無論是單純的肥大細胞瘤、緩慢型肥大細胞增生病或激進型肥大細胞增生病,均未發現有類似的突變。Longley在1例系統性肥大細胞增生症的皮膚與脾臟中,以及1例單純累及皮膚的肥大細胞增生症的皮損處,發現有類似的c-KIT改變。因為頰黏膜上皮及多形核白細胞無類似改變,所以這種體細胞的變異只發生肥大細胞增生的組織內。到目前為止,至少對肥大細胞增生有兩種分子病理機制,一種為SCF表達增高,另一種為體細胞變異所引起的c-KIT自身磷酸化。這兩種類型的分子致病機理與他們的臨床表現並無明確的相關性,即緩慢型的肥大細胞增生症不僅有可溶性SCF產物的增多,還可能有c-KIT的突變;激進型肥大細胞增生症與肥大細胞瘤也不全都是與c-KIT突變引起。

  二、肥大細胞表型分化

  肥大細胞具有遺傳異質性,根據形態學及功能的不同,鼠肥大細胞可分為兩個亞群:結締組織型肥大細胞及黏膜型肥大細胞。免疫細胞化學技術的應用將人肥大細胞分為兩種類型,即含類胰蛋白酶不含胃促胰酶的肥大細胞型與含類胰蛋白酶與胃促胰酶的肥大細胞型。既往認為,含類胰蛋白酶不含胃促胰酶的肥大細胞、含類胰蛋白酶與胃促胰的肥大細胞分別是鼠黏膜型肥大細胞及結締組織型肥大細胞的類似物。近年研究證實,儘管含類胰蛋白酶與胃促胰酶的肥大細胞主要位於結締組織,含類胰蛋白酶不含胃促胰酶的肥大細胞主要位於黏膜表面,但任何組織均可同時含上述兩型細胞,隨著疾病(過敏或纖維化)的改變,兩種類型細胞在組織中的含量可有不同。

  longley對1例系統性肥大細胞增生症進行了表型研究,發現該患者皮膚內的肥大細胞為含類胰蛋白酶與胃促胰酶的肥大細胞,而脾臟肥大細胞為含類胰蛋白酶不含胃促胰酶的肥大細胞,儘管二者均為相同的c-KIT的突變。這個事實說明c-KIT突變是肥大細胞增生的病因,它不改變不同組織內的肥大細胞表型。

  上述觀察與嚙齒類動物的體內實驗結果相一致。1991年Tsai報導,將SCF靜脈注射於Wistar大鼠體內,儘管不同組織內的肥大細胞 數目均有增加,而肥大細胞表型卻無改變,即結締組織型肥大細胞位於皮膚,而黏膜型肥大細胞主要位於黏膜組織與漿膜表面。局部微環境對肥大細胞表型的影響通過下述方式研究,將從正常小鼠骨髓分化來的、具有黏膜型肥大細胞表型的肥大細胞靜注於W位點突變(W/WV),肥大細胞缺乏的小鼠體內,而後突變鼠體內出現了增生的肥大細胞。但表型分布是黏膜型肥大細胞位於黏膜組織,而結締組織型肥大細胞位於結締組織。相反,將結締組織型肥大細胞表型的肥大細胞注入(W/WV)突變鼠,肥大細胞在突變鼠內的表型分化仍是上述結果。由此可以看出,SCF可以增多不同組織內的肥大細胞數量,但對不同組織內的肥大細胞表型分化作用甚微。上述研究結果也提示,局部組織微環境對肥大細胞表型分化起重要作用,以致它可以改變寄居在組織內的不同的肥大細胞表型。

  儘管對決定肥大細胞表型的因素尚未完全了解,但CD34+細胞的體外研究已展現曙光。數個報告證實將SCF加入到CD34+細胞培養液內,可致CD34+分化成含類胰蛋白酶不含胃促胰酶的肥大細胞型肥大細胞。Yanagida於1995報導SCF與IL-6的混合作用可致CD34+細胞發育為含類胰蛋白酶不含胃促胰酶的肥大細胞及含類胰蛋白酶與胃促胰酶的肥大細胞兩種細胞。一些作者報告,IL-3、IL-4、IL-5、IL-6與SCF均可維持肥大細胞的體外生長。無論是外源性的SCF或c-KIT受體的自身磷酸化均不能決定肥大細胞在組織內的表型,特別是含類胰蛋白酶與胃促胰酶的肥大細胞。 yanagida的觀察認為IL-6與其它細胞因子很可能是含類胰蛋白酶與胃促胰酶的肥大細胞生長與存活的必需物質。

三、肥大細胞凋亡

  組織中的肥大細胞數目在一定情況下是相對恆定的,細胞內環境的相對穩定通過細胞增生與死亡的相對平衡而達到。在生理情況下,細胞地喪失主要通過凋亡的方式,細胞凋亡呈現一定的形態學變化,及染色質DNA被特異的限制性內切酶分解。引起肥大細胞凋亡的外源性刺激包括生長因子的耗竭、藥物以及離子輻射與高溫等物理因素。細胞內導致凋亡的因子包括腫瘤抑制因子p53、原癌基因c-mycey bax。抑制凋亡的因素包括營養性生長因子與原癌基因 bcl-2及其類似物。生長因子抑制細胞凋亡促進細胞存活的能力是該生長因子進一步促進細胞生長分化的基本能力,因為肥大細胞主要位於血管外組織,所以它的數目主要通過局部肥大細胞的增生與凋亡來調節。

  有兩個主要的細胞因子促進肥大細胞的增生與分化,IL-3與SCF。IL-3主要促進肥大細胞的增生,而SCF(由基質細胞產生)主要維持細胞的活力及促進肥大細胞成熟。另外,SCF通過促進肥大細胞粘附於成纖維細胞及細胞外基質成分,進一步影響肥大細胞移行及分布。

  iL-3的撤退可致肥大細胞凋亡,但IL-3撤退後,培養肥大細胞的變化可被新加入到培養液內的SCF所阻止。因此,認為SCF促進肥大細胞增生系通過抑制凋亡所致。進一步推論,微環境對肥大細胞數目調節系通過調節局部SCF產生而達到。SCF「挽救」(rescue)由IL-3撤退引起肥大細胞凋亡已被體內實驗所證實。地塞米松、環孢素A均不能抑制SCF的這種效應。因為有報導,地塞米松與環孢素A有抑制肥大細胞衍生的細胞因子產生的作用,且這些細胞因子(IL-3、IL-4)均可促進肥大細胞生長,所以這種「挽救」是SCF而非其它細胞因子的作用。另有報導胰島素生長因子、神經生長因子均可抑制肥大細胞凋亡。

  研究肥大細胞凋亡的調節機制發現,IL-3撤退後,肥大細胞凋亡與內源性bcl-2 mRNA降低相一致。將SCF注入到不含IL-3的肥大細胞培養基中時,SCF不引起bcl-2的表達。有報導IL-3撤退所致凋亡僅部分依賴p53,且SCF阻止凋亡與bcl-2 rNA的誘導的產生無關。然而,SCF可導致bax的表達,而IL-3僅可較小程度地引起bcl-2表達。因此,儘管SCF,IL-3均為信號傳導通路上的成分,但他們促進細胞存活卻依賴著不同的機制。Bcl-2可能不是SCF「挽救」效應的關鍵調節因子。但當bcl-2過度表達時,它可延長IL-3撤退後bcl-2轉染肥大細胞的存活時間。輻射所致凋亡也同樣依賴於p53。SCF對肥大細胞凋亡的作用被其它一些細胞因子所調節。轉化生長因子 (TGF)-β抑制SCF的「挽救」效應,但轉化生長因子對培養在含IL-3培養液中的肥大細胞無確實的作用。另有實驗證明TGF -β對生長因子依賴的肥大細胞系的活性與增生無顯著影響。SCF可介導肥大細胞存活,TGF-β1對該信息傳導的特殊調節效應與下調細胞表面c-KIT含量有關。部分疾病組織中的肥大細胞數目由SCF調節,TGF-β協同其它細胞因子在對該類組織中肥大細胞數目的調節中扮演著重要角色,而不必依賴前體肥大細胞數目的改變,這些前體肥大細胞系產生於骨髓經血液及淋巴循環而達到組織。對於肥大細胞增生症及肥大細胞依賴的炎症性疾病,通過研究肥大細胞凋亡可以提出一些可能的治療措施。

相關焦點

  • 多篇研究揭示軟骨細胞向成骨細胞轉分化在骨組織形成中的作用
    軟骨細胞向成骨細胞轉分化也被稱作軟骨內骨化(endochondral ossification)。雖然轉分化不是一種新現象,而且當成熟細胞從一種分化表型轉換為另一種表型時,它就會發生,但是新數據鑑定出骨折癒合期間軟骨細胞(軟骨)向成骨細胞(骨)轉分化的三種模型。
  • ...avapritinib在治療惰性系統性肥大細胞增多症中對於肥大細胞...
    avapritinib用於治療惰性系統性肥大細胞增多症(SM)的II期臨床研究PIONEER的最新研究結果。在PIONEER研究的第一階段,接受avapritinib治療的患者在第16周症狀總分 (TSS)平均降低了30%,且這一根據《惰性SM症狀評估表》(ISM-SAF)得到的評分在後續治療中得到了進一步降低。同時,接受avapritinib治療的患者在肥大細胞負荷和患者自我報告的生存質量兩項客觀指標上均獲得了改善。研究結果顯示,avapritinib耐受性良好,沒有患者因不良事件(AEs)終止治療。
  • Cell Death&Differ:研究揭示線粒體ROS通過細胞自噬影響肌肉分化的...
    2018年7月26日 訊 /生物谷BIOON/ --肌肉分化是控制肌肉發育和維持肌肉穩態的重要過程。在肌肉分化過程中,線粒體活性氧簇快速增加,並作為關鍵的細胞信號中間分子發揮功能。但是線粒體ROS如何控制肌肉基因信號還未被闡明。
  • 妊娠期小鼠母體腸道菌群影響後代代謝表型
    妊娠期小鼠母體腸道菌群影響後代代謝表型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3/1 10:15:56 日本東京農工大學Ikuo Kimura、慶應義塾大學Koji Hase等研究人員合作發現,妊娠期小鼠母體腸道菌群能夠影響後代的代謝表型
  • 基石藥業(02616.HK):惰性系統性肥大細胞增生症患者皮膚病變症狀...
    格隆匯 6 月 17日丨基石藥業-B(02616.HK)發布公告,公司的合作夥伴 Blueprint Medicines Corporation (納斯達克股份代號:BPMC)於6月6日公布了PIONEER臨床試驗第1部分最新臨床資料,採用多個皮膚病變相關定性、定量指標評估結果顯示,avapritinib在治療惰性系統性肥大細胞增生症
  • 脂肪細胞定向分化研究取得進展
    日前,自然—中國(Nature CHINA)網站在其「研究亮點」(ResearchHighlights)專欄裡,以《細胞分化:一個兩階段的過程》為題,報導了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吳家睿研究組發表在《細胞研究》(Cell
  • 基石藥業-B(02616):avapritinib於治惰性系統性肥大細胞增生症...
    原標題:基石藥業-B(02616):avapritinib於治惰性系統性肥大細胞增生症 患者皮膚病變症狀顯著減輕
  • 研究發現鳥類喙型進化新主效基因
    經典的定量遺傳學研究發現,大多數表型是一種多基因控制性狀(polygenic trait)。在這種模式下,自然選擇往往同時作用於多個基因位點,導致少數具有主要效應(major effect)的基因座和許多具有微量效應的基因座協同控制表型的適應性變化,這對理解表型進化的遺傳機制帶來了挑戰。
  • 研究揭示家犬和人強迫症之間的遺傳趨同
    強迫症是一種異質性較高的精神疾病,其表型、遺傳和病因均有明顯的多樣性,所以在人類群體中探索強迫症的潛在遺傳和生物學機制面臨困難。家犬是最早馴化的家養動物之一,在自然條件下亦受到強迫症的折磨,且與人類強迫症具有多種相似表型。因此,開展家犬強迫症的遺傳和細胞學研究有助於闡明二者強迫症共享的生物學機制。
  • 研究發現鳥類喙型進化新的主效基因—新聞—科學網
    經典的定量遺傳學研究發現,大多數表型是一種多基因控制性狀。
  • TREML4受體調節炎症和先天免疫細胞的凋亡
    TREML4受體調節炎症和先天免疫細胞的凋亡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0/8 22:14:01 在細菌性敗血症個體中TREML4受體調節炎症和先天免疫細胞凋亡,這一研究成果由澳大利亞樂卓博大學Hamsa Puthalakath
  • 全基因組測序揭示 馴養金魚表型遺傳基礎
    《當代生物學》2020.6.22雖然馴化的金魚在形態上表現出高度多樣化,但我們對它們的表型遺傳基礎卻知之甚少。日本大阪大學的崑哲夫等研究人員通過對異源四倍體金魚基因組轉座因子的分析發現,自金魚和鯉魚祖先全基因組重複事件發生以來,金魚的兩個亞基因組發生了不對稱進化。
  • 日本治療心臟肥大的深度解析報告
    01心臟肥大和心臟擴大的區別心臟肥大是指心肌變厚。心臟的空間增大導致心臟變大稱為心臟擴大,這是由區別的。心臟肥大是由各種疾病引起的心臟的狀態,而不是疾病的名稱。當心肌增厚時,每個細胞的大小都會增加,而不是心肌中細胞的數量增加。隨著心肌的擴大,心臟的收縮力減弱,心臟的功率可能降低。另外、還會容易出現心律不齊,並導致猝死。
  • 貓咪耳廓、面部、四肢上的「包包」,可能是致命的肥大細胞瘤
    病例討論貓的肥大細胞瘤是黏膜下層或結締組織中的癌性肥大細胞。肥大細胞瘤(MCT)是貓發病率第二頻發的皮膚腫瘤,佔所有貓咪腫瘤的2-15%。肥大細胞瘤的平均發病年齡在5-10歲。分化較差的肥大細胞瘤在細胞學下的顆粒可能也會較少,但無法藉由細胞學評估腫瘤的惡性程度和預後,組織病理學的判讀仍是被高度建議的。組織學最常用的分級將第一級肥大細胞瘤定位為分化良好,第三級分化最差,而第二級介於中間。
  • 你了解犬的肥大細胞瘤嗎?
    肥大細胞瘤治療方式包含外科手術、放射線、化學療法或合併上述,治療方針如下:a.l期、1-2級:外科手術切除,若切除完全,持續觀察追蹤;若切除不完全,進行二次手術或放射線療法。b.l期、3級:化學療法。c.2期、1-3級:手術切除或放射線療法,接著化學療法。d.3及4期、1-3級:化學療法。
  • ...人類表型組計劃(一期)上海啟動 全面解讀人類生命密碼,為制定國...
    該項目是上海首批市級科技重大專項,也是上海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的重要舉措,由復旦大學牽頭,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學、上海市計量測試技術研究院的專家共同承擔,將聚集國內外百餘名科學家,通過對人體從宏觀至微觀的多個層次的表型特徵進行跨尺度多維度研究,首次在國際上建立先進的人類表型組學研究平臺,全面制定我國人群健康表型組標準化技術體系,構建中國首例健康人群表型圖譜及資料庫。
  • JCPP大規模的臨床數據顯示:自閉症的診斷表型與孩子出生順序有關
    研究發現,出生順序也是與ASD診斷概率增加相關的一種人群風險因素,並且已有少量證據表明出生與ASD臨床表型變異之間的關係。來自西澳大利亞大學的Gail A Alvares等研究人員通過具有代表性的大樣本人群調查了出生順序與ASD診斷表型之間的關係,並於2020年11月8日在線發表在《The 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雜誌上。
  • 鼻炎患者必讀:成都民生耳鼻喉教你看懂報告中的「鼻甲肥大」!
    鼻病患者在臨床觀察中經常能看到檢查報告中會有一句「鼻甲肥大」,實際上,鼻黏膜在炎症刺激下容易形成鼻甲肥大等器質性病變。那麼今天我們就來講講鼻甲肥大是怎麼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