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來入侵物種經誘導化害為利 紫根水葫蘆「吃」藻

2020-11-24 搜狐網

  提起「外來入侵物種」,相信人們並不陌生,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公布的全球100種最具威脅的外來入侵物種中,我國就有50種。目前,在我國外來入侵物種至少已達283種,雖然已治理多年,但每年給我國造成的經濟損失仍高達2000億。

  就在人們對外來入侵物種的治理束手無策時,雲南省生態農業研究所經過4年研究,化害為利,將普通水葫蘆經誘導培育成「巨紫根小柄葉水葫蘆」(下稱「紫根水葫蘆」),經試驗可有效吸附藍藻並淨化水質。

  8月20日,在雲南省生態農業研究所滇池汙染治理示範現場會上,國家環保部生態司生物安全處處長王捷表示:「雲南省生態農業研究所為外來入侵物種化害為利並有效利用探索出一條新路,是一個突破,具有重大的科學意義和實踐意義。」  

滇池是「臭池」的路還要走多遠?

  滇池富營養化日趨嚴重,尤其是近年來藍藻的大面積爆發,使滇池成了「臭池」,滇池已被國務院列為重點治理的「三湖三河」之一。

  被譽為「高原明珠」的滇池原本很美好。作為中國第六大淡水湖,它被昆明人視為母親湖,曾經是昆明人的自豪。

  為了淨化五百裡滇池的渾濁波濤,「七五」以來,中央、地方政府的款項和世界銀行的貸款陸續投入滇池治理,雖然緩解了滇池生態環境的惡化,卻未完全根治滇池汙染,目前仍屬Ⅴ類重汙染湖泊。

  20多年來,國內外專家用盡了各種方法治理滇池,成效卻依然不盡人意。那麼,滇池汙染治理真的無計可施了嗎?  

20多年治理,「投入大收效少」

  「滇池的汙染從上世紀80年代初期顯現,到90年代初期水體富營養化,經歷三個五年計劃,周圍的磷肥廠、冶煉廠、印染廠、造紙廠等形成了點源汙染。隨著昆明市區取消傳統旱廁,全部改用衝水式廁所,一到雨季生活汙水和雨水就直接進入了湖泊,使入湖的幾十條河流全部汙染。」提起滇池汙染原因,昆明理工大學環境科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侯明明對《中國經濟周刊》解釋說。

  上世紀80年代以來,由於城市市政設施建設滯後、人口大量增長,滇池水質富營養化日趨加劇,生態系統受到破壞,成為我國汙染最嚴重的湖泊之一。

  侯明明表示,滇池流域的花卉種植、蔬菜種植、水稻種植大量使用化肥,形成了大面積的面源汙染。沿滇池修築防岸堤,使沿湖的大片溼地退化,城市開發用地使滇池水體失去了與湖濱帶進行能量交換和物質交換的渠道。「滇池汙染問題的形成是綜合的,滇池汙染已成為影響昆明發展的一大瓶頸。」

  目前,滇池治理被納入國家「三河三湖」治理規劃和重點,雲南省把滇池列為該省九大高原湖泊治理之首。根據滇池治理長期規劃,從2008年到2020年,滇池治理投入將突破1000億元人民幣。

  「一提滇池治汙,就是修建汙水處理廠、環湖截汙,底泥疏浚。一提入湖河流整治,就是硬化堤岸,底泥清淤。一提河流湖泊汙染,就是放水衝汙。一提湖泊缺水就開山鑿洞,讓其他的湖水倒流補水,或跨流域長距離調水。所有這一切都是典型的慣性思維,可能在一段時間有一定的效果,但長期的效果不明顯,甚至有些行為嚴重違背了自然規律,對治汙起到了反面的作用。」侯明明向《中國經濟周刊》表示,「正因為一些治理方法嚴重違背了環境保護的自然規律,所以我們付出了相當大的代價。」

  侯明明說,以河流湖泊疏浚為例,河流湖泊底泥中雖然含有大量汙染物,可能會造成水體汙染,但是採用疏浚等工程措施移除底泥等常規的處理方法會嚴重破壞河流湖泊底部生態平衡,使得河流湖泊徹底喪失了自淨能力。這是由於底泥中含有大量原生土著微生物,這些微生物是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在自然界中主要起分解作用,能分解河床底質中的有機碳源及其他營養物質並轉化為菌體,使底泥礦化,是淨化水質和底泥的主力軍,它們能將一些有害的汙染物質加以吸收和轉化,增強整個生態系統的淨化能力。這也正是河流湖泊疏浚後時間不長水質就又會惡化的主要原因。

  他同時表示,疏浚的其他危害是:清除的淤泥在沒有進行無害化處理前,必然會造成二次汙染,本來被固定在底泥深處的各種重金屬和其他汙染物又重新溶出汙染土壤、地下水;危及現在所建堤岸的牢固性;降低了地下水的補給水位。

  「20多年來,各級政府採用多種方案,投入上百億元資金治理滇池汙染,但由於各種原因,滇池目前水質仍為五類、劣五類。」侯明明說。  

20天治理,示範區水質達Ⅲ類

  今年8月20日,滇池西華溼地,兩片漂浮著盛開紫花的「別樣」水葫蘆水域映入記者眼帘,一些不知名的小魚在清澈見底的水中嬉戲。而用沙袋隔離的這兩片水域外的滇池水卻泛著綠色。

  這是怎麼回事?背後又有哪些故事呢?

  這兩塊「別樣」水葫蘆水域是雲南省生態農業研究所滇池汙染治理示範試點區。該所分別於今年8月1日-3日和8月7日-8日,兩次在滇池西華溼地水域近岸的兩臨時隔離塘投放研究成功的紫根水葫蘆來治理藍藻及水汙染,8月19日昆明市環境檢測中心的檢測結果顯示,示範區水質已由劣Ⅴ類分別達到接近國家地表水的Ⅲ類、Ⅱ類水質標準。

  「從2000年開始,我們就開始關注滇池的汙染治理。年年治理,但效果不大,我的感覺是治理方法出現了問題,於是著手研究一種標本兼治的方法,尋求既能治理富營養水質,又能控制藍藻的有效途徑。」雲南省生態農業研究所所長那中元告訴記者,直接在超富營養劣質水體中有效快速治理嚴重藍藻汙染,是全世界科研工作者不懈的追求,過去的物理、化學、生物、機械的治理方法都已經敗下陣來。

  「我們根據物種進化一物降一物的道理,加緊培育既能解決滇池富營養化,又能強勢抑制藍藻的物種,於是在2005年,根據外來物種水葫蘆的生長特性,利用GPIT技術(作物基因表型誘導調控表達技術)有針對性的對水葫蘆的特性加以誘導調控,終於在2008年培育成功了巨紫根小柄葉水葫蘆。」那中元說,

  水花生、水浮蓮、水葫蘆「三水」植物一直被當作重要的水生飼料資源加以發展,而作為飼料引進的傳統水葫蘆隨水汙染嚴重而瘋長,優勢減少負作用加劇,過去人們都把水葫蘆發臭對水體的汙染歸結為根、柄葉腐爛,但太湖2007年、2008年大面積治理應用,定點多次檢測發現,其減少水中多種汙染物效果明顯,但同時又明顯消耗水中溶氧,甚至使水中溶氧趨於零,自淨能力也趨於零,水內生物系統無從循環,加速惡變,這才是普通水葫蘆雙刃劍負效的主要根源。

  記者在現場看到,改良後的水葫蘆根為紫色、根毛粗,和普通水葫蘆相比,形態有很大的改變。

  據了解,紫根水葫蘆和普通水葫蘆相比,根冠增多了近20倍,紫根水葫蘆根系可達一米以上並木質化,不易腐爛,關鍵是能夠分泌化感物質,能快速吸附並抑滅藍藻,在去除重金屬砷方面,是「吸毒之王」蜈蚣草的約52倍。同時與普通水葫蘆會明顯消耗水中溶氧相比,紫根水葫蘆根系具有可供氧功能,淨水功能大大提高,不會象普通水葫蘆一樣因根系缺氧腐爛對水體造成直接或間接汙染。

  另外,紫根水葫蘆與普通水葫蘆相比蒸騰大量減少,抗風浪能力增強,又基本不會瘋長和有性繁殖。只要合理管理,適時移出,並做無汙染無廢物綜合利用,不僅不會汙染水體,還能提高水的自淨能力,為水生態系統恢復良性循環奠定最根本的基礎。  

仇和批示

  「紫根水葫蘆實驗成功後,在示範、試點推廣過程中卻遇到了很大的阻力。」那中元說,在雲南一提水葫蘆人們就頭疼,已經打撈10多年了,「無論我們對紫根水葫蘆治理藍藻的功效如何介紹,各相關部門均不接受,他們說治理藍藻的太多了,國內外專家都來試過,但目前還沒有一個有效的方法。就這樣,成果出來後一直擱淺。」

  在萬般無奈下,雲南省生態農業研究所先後兩次給昆明市委書記仇和打了報告,仇和非常重視,分別做出了重要批示。「在仇和書記的支持下,我們於今年8月初,在滇池西華溼地兩片水質為劣五類的試驗示範水域投放了紫根水葫蘆,不到20天的時間,這裡的水葫蘆已經顯現出明顯的淨化能力。」那中元說。

  8月20日,在雲南省生態農業研究所滇池汙染治理示範現場會上,國家環保部、農業部及雲南省、昆明市的領導及專家分別作出了評價。

  「我國曾採用化學方法治理過水汙染,實踐證明易產生二次汙染,現在又從國外引進微生物治理水汙染,但微生物隨環境的變化會產生變異,存在生態安全問題。」國家環保部生態司王捷處長表示,常規治理方法不是根本出路,水汙染治理最終要找到一種安全、有效的方法。「從示範情況看,利用改良後的紫根水葫蘆治理滇池汙染效果明顯,建議今後加大示範推廣力度,對紫根水葫蘆的資源化利用加緊研究落實。」

  在實地踏查了示範區後,80歲高齡的農業部政策法規司原司長郭書田對記者說了兩個「百聞不如一見」:一個是沒想到滇池經過這麼多年治理,汙染仍如此嚴重,另一個是紫根水葫蘆生物治理藍藻技術與傳統治理不一樣,「自主培育的新品種水葫蘆對治理滇池藍藻很有價值,對其他水體,如太湖、巢湖等也應是有效的。」

  雲南省人民政府副秘書長葉燎原、昆明市人民政府副秘書長和麗川在示範現場也表示,要將紫根水葫蘆治理藍藻納入水資源化利用示範工程,進一步示範推廣,並希望雲南省生態農業研究所做好紫根水葫蘆的後續資源化利用。  

水質五年或達三類

  滇池由於大面積汙染,上世紀80年代末就已不再適合人們遊泳,能重回滇池遊泳,是很多昆明市民多年的夢想。

  「我談戀愛都是在滇池邊上,作為昆明人,面對滇池汙染現狀是很痛心的,現在終於看到了希望。」在看了紫根水葫蘆治理藍藻的效果後,昆明市苗木行業協會秘書長喬智剛告訴記者,春城人對滇池有很深的情結,這裡曾是大多昆明人愛情的港灣。

  8月19日昆明市環境檢測中心的檢測結果顯示,經過近20天的治理,示範區水質已由劣Ⅴ類分別達到接近國家地表水的Ⅲ類、Ⅱ類水質標準。而水體水質達三類水標準,即可遊泳。

  「若明年能在滇池北岸的寶象河及出口河灣和夏之春公園外河灣實施不少於6000畝,在西華溼地白沙灣等實施不少於4000畝,則這些水域近岸處明年可實現水質達遊泳標準。」那中元表示,如果用該方法治理滇池,加上政策、資金到位,滇池水質五年或可達到三類。

  「經測算,十萬畝紫根水葫蘆僅去除總氮(TN)、總磷(TP)的效果,就約等於15座日處理量為10萬噸的汙水處理廠。」那中元說,即使15座10萬噸汙水廠加2倍運行費的效果,也只能部分截汙,而不可能直接抑制藍藻,因而也不能根本改變滇池水質。

  提及大面積種植的安全性與生態社會效益,那中元說,「大面積種植可用圍網方式,這樣很難造成水葫蘆外流,特別是能顯著提高水中溶氧,自身又不會對水體造成汙染,是安全的。」他表示,紫根水葫蘆大面積種植不僅有治理藍藻、除富營養物和重金屬等直接作用,還有物理、化學、工程等方法無可比擬的社會效益,合理運行後將改變治水的「退縮戰略」,從而還益於民。

  「經測算,十萬畝紫根水葫蘆的淨水效果,約等於15座日處理量為10萬立方米的汙水處理廠。」那中元說。

  提及紫根水葫蘆的後續資源化利用,那中元表示,除治理藍藻汙染的強大功能之外,紫根水葫蘆還可作為生物質能源等進行二次利用。

  「由於紫根水葫蘆根系發達且木質化,澳大利亞一家環境公司已前來考察過,並將根系帶回化驗分析,以紫根水葫蘆為原料製造纖維板的合作已達成初步意向。」那中元透露說。(記者馬玉忠) (來源:中國經濟周刊)

相關焦點

  • 警惕「外來物種入侵」——水葫蘆
    「水葫蘆」(2月1日攝)。「水葫蘆」原產於南美洲,20世紀初作為一種觀賞植物引入我國,後作為豬飼料推廣種植,因其大量繁殖,常常布滿整個江河湖面,致使大量水生生物因缺氧和陽光不足而死亡,破壞水中生態平衡。近日,廣西柳州食人鯧咬人事件再次讓社會感受到外來物種入侵帶來的威脅。從福壽螺到食人鯧,從水葫蘆到美國白蛾,我國已成為遭受外來物種危害嚴重的國家之一。入侵性外來物種是指被引入或散布到其原有生活區域之外並威脅到生物多樣性的物種。
  • 科學網—環保部:488個外來物種已入侵我國
    雲南昆明,一條被水葫蘆堵塞的河道,水葫蘆成了當地的「綠色汙染物」。有些外來物種我們還不認識,不了解。它還沒有爆發的時候,我們不知道它是不是會成為入侵物種。 可把入侵物種變成資源 東方早報:外來入侵物種防治困難,是否有防治比較好的案例? 王捷:我們知道的小龍蝦,也是外來入侵物種,現在大家都喜歡吃,而且抓都抓不著,主要是它有利用價值。
  • 巨紫根水葫蘆太湖滅藍藻
    技術人員從水中拉起了一根巨紫根水葫蘆。 宦瑋 攝去年,無錫惠山古鎮龍頭河上的水生植物——巨紫根水葫蘆為殺滅藍藻立了大功。昨天,記者在太湖邊發現,改良後的巨紫根水葫蘆又在太湖邊「吃」起了藍藻,滅藻功效比去年還要顯著。僅一個多月,7畝大小的試驗水域水質就得到明顯改善。
  • 珠江水葫蘆成災 外來物種入侵致年損失千億(圖)
    這再度敲響了外來物種入侵的警鐘。水葫蘆是在100多年作為觀賞植物引進的「生物移民」,憑藉它超強的繁殖能力,在國內很多水域都可見其子孫,是外來入侵生物的代表,屢屢釀成環境事件。  彭少麟指出,並非所有的外來物種都是有害和具有入侵性的,生態學上有個「雙十定律」:只有十分之一的外來物種能夠成功定居繁殖,在成功定居繁殖中的外來物種中只有十分之一成為對當地動植物生存造成危害的入侵物種。  像水葫蘆這樣已被定性為入侵種的「生物移民」,造成的危害是巨大的。
  • 660多種外來物種入侵中國,48種被列入《中國外來入侵物種名單》
    劉玉升介紹,一般而言,外來物種入侵分為自然入侵和人為引進兩種途徑,其中自然入侵往往通過風媒、流水或由昆蟲鳥類傳帶而來。而人為引進又可分為有意引進和無意引進,其中無意引入指人們在旅途中無意識地將外來物種攜帶進來;有意引入通常是出於食用、觀賞、飼養等目的引種,如目前消費者食用較多的黃秋葵、藜麥等。值得一提的是,由於缺乏風險評估,原本被視為優良品種的物種可能演化為有害生物。
  • 最失敗的外來入侵物種—夜市網紅「小龍蝦」
    說起外來物種入侵,大家腦海裡首先會想到什麼?水葫蘆??!對,就是遍布在各個水域的水葫蘆。水葫蘆,原產於南美洲委內瑞拉,1884年在美國博覽會上參展,由於其花朵白、紫、黃相間,美麗動人,受到人們的喜愛,迅速被引種到世界其他國家。水葫蘆繁殖能力極強,很快佔領各國水域,導致船隻無法通行,魚蝦絕跡,水域底層缺氧臭氣燻天,嚴重影響原有的生態環境。福壽螺??!
  • 繼水葫蘆後又一入侵物種,在農村地區泛濫成災,至今沒有天敵
    中國是一個幅員遼闊的國家,這些年來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外國的交流也越來越多,這對於中國的經濟有著重要的作用,不過也給中國帶來了一些麻煩,它就是外來物種入侵事件,隨著國際貿易和民間往來的增多,我國遭受的入侵物種也變得越來越多。
  • 外來物種入侵,該如何防控
    但外來物種的引進是可能有風險的,有的外來物種具有極強的繁殖、生長、抗逆能力,能短時間內迅速繁殖擴散,破壞當地物種的生態平衡,形成外來物種入侵。我國面臨外來物種入侵的形勢越來越嚴峻,建立起外來入侵物種風險評估和監測預警制度十分迫切。
  • 水華和外來入侵物種治理應納入新版綠債目錄
    受洪水影響,環湖藍藻固定打撈設備均遭到不同程度損壞,4座藻水分離港配套的機械化打撈平臺和3座藍藻深井處理平臺均被淹沒,無法作業,打撈效率受到限制,導致短時打撈不及時,部分區段發生藍藻近岸堆積死亡發臭情況,臨湖居民反映強烈。[1]在綠色債券支持項目名錄中,徵求意見稿中有兩項:「1.5.1.8農林廢物資源化無害化利用裝備製造」、「3.2.2.3生物質能源利用設施建設和運營」。
  • 警惕「外來物種入侵」——福壽螺
    警惕「外來物種入侵20世紀80年代初作為食用螺引入中國,因其適應性強,繁殖迅速,成為危害巨大的外來入侵物種。近日,廣西柳州食人鯧咬人事件再次讓社會感受到外來物種入侵帶來的威脅。從福壽螺到食人鯧,從水葫蘆到美國白蛾,我國已成為遭受外來物種危害嚴重的國家之一。入侵性外來物種是指被引入或散布到其原有生活區域之外並威脅到生物多樣性的物種。
  • 牛蛙、小龍蝦都是外來入侵物種,它們會造成本土物種的滅絕嗎?
    先說兩種常見的外來入侵物種:牛蛙和小龍蝦。我們所吃的牛蛙和小龍蝦都是人工飼養的,放到野外,它們的危害不容小覷。小龍蝦原產美洲,進入我國幾十年的時間,它繁殖快,食性廣,喜歡鑽洞,要麼破壞農田,要麼造成潰堤,鉗子還會把水稻夾斷,對農業極其不利。
  • 外來入侵物種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
    下面進入正文:外來物種入侵(invasive alien species)在生物學上有兩層意思,第一,物種必須是外來、非本土的;第二,該外來物種能在當地的自然生態系統或人工生態系統中定居、自行繁殖和擴散,最終顯著影響當地生態環境,損害當地生物多樣性。
  • 水華和外來入侵物種治理應納入新版綠債目錄,綠會BASE建言三部門
    受洪水影響,環湖藍藻固定打撈設備均遭到不同程度損壞,4座藻水分離港配套的機械化打撈平臺和3座藍藻深井處理平臺均被淹沒,無法作業,打撈效率受到限制,導致短時打撈不及時,部分區段發生藍藻近岸堆積死亡發臭情況,臨湖居民反映強烈。
  • 全國已發現外來入侵物種增至660多種,棄用後「黑化」的豬飼料上榜
    與2008年到2010年原環保部開展的第二次全國性外來入侵物種調查數據比較,全國已發現的外來入侵物種多了170多種,增加了三成多。一些外來入侵物種甚至成為新的優勢種群,被錯認為「土著」。 在上海,這樣的外來入侵物種也有不少。
  • 我國已發現660多種外來入侵物種,守好國門刻不容緩
    6月2日,生態環境部發布《2019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所涉及的外來入侵物種數上榜熱搜,引發廣泛關注。#我國發現660多種外來入侵物種#公報顯示,全國已發現660多種外來入侵物種,其中71種對自然生態系統已造成或具有潛在威脅並被列入《中國外來入侵物種名單》。
  • 小龍蝦上榜雲南外來入侵物種 專家:靠「吃」是解決不了的
    近日,雲南發布《雲南省外來入侵物種名錄(2019版)》,這是我國首個省級外來入侵物種名錄。 據新華社報導,雲南省政府發布了新版外來入侵物種名錄,收錄了福壽螺、美洲大蠊(大蟑螂)以及小龍蝦等外來入侵物種441種及4個變種,其中50.1%的原產地來自美洲。
  • 九三學社:控制外來物種 防治生物入侵
    >>進入:落實科學發展觀勾畫「十一五」建設藍圖專題    今日上海「兩會」看點 昨日上海「兩會」盤點  隨著交通手段的改進、國際貿易和旅遊業的發展,外來生物入侵的概率大大增加目前,水葫蘆、松材線蟲等全國共有的入侵生物種類在上海正成為一個比較突出的問題。當這些被攜帶轉移的物種在新環境下由於缺乏原產地的制約因素而大量繁殖擴散,將對當地的物種、生態環境、人們的經濟和生活帶來相當大的影響。因此,九三學社上海市委員會提出,如何採取有效措施,對已經入侵的物種進行防治,對尚未入侵的物種進行預防,是上海目前急需重視的問題。
  • 當外來物種登陸中國:超半數外來有害物種系人為引種
    「不少人抱怨海關沒收了從國外帶回的木質工藝品等,甚至連吃了一半的水果都被禁止攜帶入關」,但是,為了維護生態安全,這些都是必需的措施,李賀說,「每天海關的檢疫實驗室都要高壓滅菌處理掉一批又一批的水果、花草等截獲物」。
  • 遼寧目前發現外來入侵物種已達107種
    遼寧目前發現外來入侵物種已達107種 瀋陽海關集中銷毀禁止攜帶、郵寄進境動植物及其產品154批 作者:經淼 2018-11-12 10:28     遼寧目前發現外來入侵物種107種  據統計,我國確定入侵的外來有害生物已達544種,國際自然保護聯盟公布的全球100種最具威脅的外來入侵物種,有50餘種已經入侵中國,我國已成為遭受外來生物入侵最嚴重的國家之一,每年直接經濟損失超過2000億元,水葫蘆、美國白蛾、巴西龜、美國牛蛙等外來生物入侵案例大家耳熟能詳。
  • 外來物種引全民皆兵反擊入侵 食人魚淘寶價每條僅15元
    調查顯示,中國已成為全球遭受外來物種入侵危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已發現外來入侵物種488種,其中50餘種位列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公布的全球100種最具威脅外來物種,每年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達1200億元,治理投入難以估算。構築牢固的防控體系,以預防為主,防治結合,被認為是目前治理生物入侵的重要方向;同時,立法並建立長效預警機制,從源頭上抵禦危險生物入侵,更是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