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蟌現身白琵鷺安家,深圳生態資源「家底」喜人

2021-01-21 深圳新聞網

「來了,它終於來了!」2020年5月14日下午,華僑城溼地公園工作人員發現,溼地灘涂上出現了一隻從未見過的白色鳥兒,只見它時而翩飛起舞,時而在溼地灘涂覓食。經專家觀察鑑別,最終確認其為白琵鷺。


「這是溼地公園第一次記錄到這種鳥類,白琵鷺現身,令我們倍感興奮,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深圳生態環境改善的成效。」華僑城溼地公園工作人員在接受深晚記者採訪時說。


11月3日,深晚記者來到華僑城溼地公園。工作人員一邊指著溼地灘涂,一邊向深晚記者介紹,5月14日,工作人員在華僑城溼地公園灘涂發現,一隻白琵鷺的腿上帶著彩色的腳環。專業人士查詢腳環相關信息得知,這隻白琵鷺於去年年底因中毒被捕獲。經過醫治,白琵鷺於今年1月16日被放回野外。


「白琵鷺一般棲息於沼澤地、河灘,是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中的二類保護動物。」工作人員介紹,白琵鷺在深圳並不常見,目前已被列入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易危級。


「溼地迎來『稀客』白琵鷺,這意味深圳生態環境日漸向好。」華僑城溼地公園工作人員說,2018年,溼地還記錄到豹貓種群,這是全國首次在城市中心地帶發現豹貓活動,反映了華僑城溼地生態系統日趨穩定。

相關焦點

  • 細蟌現身白琵鷺安家 深圳生態資源「家底」喜人
    受訪單位供圖瀕危物種細蟌現身華僑城溼地公園。溼地環境向好迎來「稀客」白琵鷺「來了,它終於來了!」2020年5月14日下午,華僑城溼地公園工作人員發現,溼地灘涂上出現了一隻從未見過的白色鳥兒,只見它時而翩飛起舞,時而在溼地灘涂覓食。經專家觀察鑑別,最終確認其為白琵鷺。「這是溼地公園第一次記錄到這種鳥類,白琵鷺現身,令我們倍感興奮,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深圳生態環境改善的成效。」
  • 獨家|瀕危物種細蟌現身 珍稀鳥類白琵鷺安家
    溼地環境向好迎來"稀客"白琵鷺"來了,它終於來了!" 2020 年 5 月 14 日下午,華僑城溼地工作人員發現,溼地灘涂上出現了一隻從未見過的白色鳥兒。只見它時而翩飛起舞,時而在溼地灘涂覓食。經專家觀察鑑別,最終確認其為白琵鷺。"這是溼地第一次記錄到這種鳥類,白琵鷺現身,令我們倍感興奮,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深圳生態環境改善的成效。"
  • 我國首份城市陸域生態調查評估報告發布,深圳「曬出」生態家底
    陸域生態系統保持了282萬噸土壤,緩解了熱島效應1.99℃,減少了6.62億噸的暴雨徑流,固定了30萬噸二氧化氮,釋放22萬噸氧氣,減少了3萬噸空氣灰塵,保護了38%的海岸線……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深圳市環境科學研究院11月1日在北京公布了《深圳市陸域生態調查評估綜合報告》及系列專題報告,這是我國首份城市陸域生態調查評估報告,「曬出」了深圳市的生態家底,以及生態系統服務供給狀況。
  • 深圳華僑城溼地驚喜錄得世界瀕危野生昆蟲物種:四斑細蟌
    原標題:華僑城溼地驚喜錄得世界瀕危野生昆蟲物種見圳客戶端·深圳新聞網2020年5月1日訊(深圳特區報記者 秦綺蔚)記者5月1日從深圳華僑城溼地了解到,日前志願者在該溼地意外錄得一隻罕見瀕危野生昆蟲物種。
  • 圖視| 海南溼地資源家底知多少?
    海南島溼地總面積32萬公頃,自然溼地佔比超七成,呈現「東多西少」分布特點  海南溼地資源家底知多少?  海南日報海口11月22日訊(記者周曉夢)我省的溼地分布在哪?包括了哪些類型?有什麼特點?
  • 組圖丨嬉戲覓食、空中盤旋……生態南海引來鳥兒「扎堆安家」
    近日,有攝影愛好者在威海南海新區溼地公園拍攝到大勺鷸、斑尾塍鷸、白腰勺鷸、白鷺等鳥兒的身影,只見它們成群結隊,時而在水面嬉戲覓食,時而在空中盤旋徘徊,蔚為壯觀,構成了一幅美麗和諧的生態畫卷。大濱鷸白腰杓鷸鳥類是個敏感動物,對生存環境要求高,哪裡生態好,哪裡環境好,它們就遷徙到哪。
  • 深圳為何一口氣拿出土地「家底」?
    深圳總面積才1996.85平方公裡,而總面積是深圳三倍的上海,整個「十三五」的新增產業用地,也就是25-30平方公裡。這一次深圳拿出來的地,有人形容是把「家底」都拿出來了。 至於為什麼要拿出家底來布局產業,這裡面有城市的焦慮,亦有轉型的探索。
  • 深圳新發現5種陸生野生動物
    深圳特區報訊 (記者 林清容 通訊員 佟學文 文/圖)昨日,深圳市野生動植物保護管理處發布了一項歷時3年完成的「深圳市野生動物資源調查項目」的結果。該項目首次全面系統地開展了深圳市全境陸域(含海島)脊椎動物資源調查,基本摸清了深圳市陸生脊椎動物的區系狀況,共調查記錄了深圳市陸域脊椎動物總計498種(含亞種),其中鳥類最多,還發現了5個新物種、24個深圳新紀錄種。
  • 你知道深圳特有的野生動物麼? 2020國際生物多樣性日刷最新家底
    原標題:你知道深圳特有的野生動物麼? 2020國際生物多樣性日刷最新家底見圳客戶端·深圳新聞網2020年5月23日訊(深圳特區報記者 秦綺蔚 通訊員 劉靜靜)5月22日是2020年「國際生物多樣性日」。
  • 摸清森林資源家底!甘肅森林資源調查監測任務全面展開
    新甘肅客戶端蘭州訊(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薛硯 通訊員王鋒)近日,由自然資源部自然資源調查監測司、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森林資源管理司共同組織的全國森林資源調查項目全面展開。按照國家部署要求,甘肅省森林資源調查任務由中國地質調查局烏魯木齊自然資源綜合調查中心實施,調查任務預計將於今年6月完成。
  • 12隻白琵鷺現身徐州 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楊洪武 供圖◎徐報融媒記者 王漱玉10月13日早晨,我市鳥類攝影愛好者楊洪武在大龍湖情人灣觀景平臺附近,拍攝到12隻在徐州極為罕見的白琵鷺。這群白琵鷺是遷徙路過徐州,中午一點多飛離。專家介紹,白琵鷺為我國二級保護動物。
  • 12隻白琵鷺現身大龍湖 嘴巴扁如琵琶,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徐報融媒記者 王漱玉10月13日早晨,徐州市鳥類攝影愛好者楊洪武在大龍湖情人灣觀景平臺附近,拍攝到12隻在徐州極為罕見的白琵鷺。這群白琵鷺是遷徙路過徐州,中午一點多飛離。專家介紹,白琵鷺為我國二級保護動物。
  • 深圳:北極熊海洋世界安家
    CCTV.com消息(第一時間):北極熊喜歡冰天雪地的北方,不過最近有一隻北極熊在南方城市深圳安家落戶了,它能適應那兒的生活嗎?  這頭北極熊今年18歲, 站起來有3米高,兩歲的時候,就從冰天雪地的北極來到中國,先後在成都、北京、瀋陽、南京等地安家,這次南下深圳,是它來過的最熱的地方。為了迎接它,海洋世界特意修建了一棟臨時的空調房,溫度保持在15度以下,可想要把這個重約500公斤的大傢伙「請」進新家 ,工作人員還是費了一番周折。
  • 深圳自然孵化的聖䴉寶寶長勢喜人(圖)
    深圳自然孵化的聖䴉寶寶長勢喜人(圖) 聖䴉媽媽從胃裡反芻吐出半消化的食物餵給聖䴉寶寶李木生攝   中新網深圳3月11日電(鄭小紅 李木生 黃顯達)深圳野生動物園自然孵化的一隻小聖䴉,10多天來在父母共同的悉心照顧下,長勢喜人,由剛出生的40多克長到了250克左右。一個多月後小聖䴉就會離巢,跟隨父母學習尋找食物。
  • 深圳生態環境好轉引瀕危野生動物頻繁現身
    靈貓、唐魚、赤麂、蟒蛇......隨著深圳市的生態環境日益好轉,一些曾經「消失」的瀕危野生動物又頻繁現身在大眾視野中。在深圳市生態環境局日前公布的陸域生態調查評估項目成果中顯示,深圳2018-2020年共記錄脊椎動物共有41目146科566種(其中外來物種38種),新發現野生脊椎動物39種(含野生鳥類33種)。
  • 青海三江源資源「家底」公開
    三江源地處青藏高原腹地,是長江、黃河、瀾滄江的發源地,是我國淡水資源的重要補給地,是亞洲、北半球乃至全球氣候變化的敏感區和重要啟動區。三江源區水資源是其他生態系統賴以存在的基礎,也是青海省外向型生態服務的主要輸出表現形式。因此,開展上述地區水資源本底調查,對於保護冰川雪山、江源河流、湖泊溼地、高寒草甸等源頭地區的生態系統的原真性和完整性具有重要意義。
  • 麗水野生動植物資源再創歷史記錄新高
    浙江日報 12月25日,《麗水市野生動植物資源公報》正式對外發布,標誌著麗水市在全省率先完成野生動植物資源編目調查工作。經省內權威專家評審及省森林資源監測中心成果確認,麗水市野生動植物資源實現了全面增長,再創歷史記錄新高。山是江浙之巔,水是六江之源。
  • 錦州凌海:​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白琵鷺亮相大凌河
    初秋時節,在大凌河凌海城區段,白鷺、蒼鷺、牛背鷺、紅嘴鷗等多種候鳥在此棲息、嬉戲、覓食,生態畫卷充滿詩情畫意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白琵鷺也在這裡驚豔亮相,被拍攝記錄了下來。這是首次在大凌河城區段拍攝到白琵鷺美麗身影。
  • 福田生態公園來了一隻「虎」!藍喉蜂虎罕見現身深圳,疑為短暫過境候鳥
    來源:讀特這幾天,深圳福田紅樹林生態公園自然力樂園附近,不斷被人圍得裡三層外三層,各種"長槍短炮"密密匝匝好不嚇人!這是什麼情況?原來是"中國最美的小鳥"現身深圳,怪不得那麼多人跑去圍觀了。主角登場!蜂虎因善於捕捉蜂類而得名,是佛法僧目蜂虎科的鳥類。
  • 德州首次來訪珍稀白琵鷺「拖家帶口」潛灘忙覓食
    難能可貴的是,它們當中還有國家二級重點保護動物白琵鷺。其中白琵鷺最為珍稀,屬於國家二級重點保護動物,這是德州市區首次出現白琵鷺的身影,它們的棲息休養離不開生態良好的水泊和植被。  據德州市自然資源局的工作人員介紹,白鷺來訪的最大因素是德州良好的生態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