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8-20 來源:全國學生營養辦
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領導小組辦公室 2012年8月20日
學生營養健康狀況監測評估工作是學生營養改善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學生營養改善計劃方法科學性、構架嚴謹性和工作完整性的重要體現。為此,衛生部和教育部聯合印發了《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營養健康狀況監測評估工作方案(試行)》(以下簡稱《營養健康狀況評估方案》),重點對監測評估工作的監測對象、監測指標、評估方法、評估管理等提出規範性要求,為做好農村學生營養改善工作提供科學依據。
一、選擇監測對象,明確監測重點
《營養健康狀況評估方案》確定了常規監測縣和學校範圍,明確了重點監測縣和學校,即實施營養改善計劃的22個試點地區所有縣均為常規監測縣,分別從三種供餐模式學校中抽取30%小學和初中作為常規監測學校。從22個試點地區常規監測縣中分片隨機選取1-3個縣作為重點監測縣,共選取50個;在重點監測縣的常規監測學校中,分別從三種供餐模式中隨機選擇小學和中學各2所作為重點監測學校。
二、細化監測指標,明確監測時間
跟蹤監測的監測指標分為三個部分:一是監測縣和監測學校基本情況;二是常規監測指標,包括學生身高和體重、膳食攝入情況和因病缺課情況等;三是重點監測指標,包括學生的營養狀況生化指標、營養知識情況和學生學習成績。監測數據收集時間為每年3-4月。
三、確定評估內容,統一評估方法
通過不同地區、供餐模式、性別、年齡組的比較,當年監測指標與歷年指標比較以及與全國農村學生平均水平進行比較,綜合評價學生營養改善計劃對學生營養健康狀況的影響,提出工作建議。
四、採取六項措施,加強監測評估管理
一是職責分工。衛生部會同教育部負責監測工作的領導和協調。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食品安全所(以下簡稱中國疾控中心營養所)負責技術支持。省、市級衛生行政部門會同教育行政部門負責本省份監測工作的組織管理。縣級衛生行政部門會同教育行政部門負責根據監測方案,具體組織實施本地學生營養監測評估工作。監測點學校由校長及有關人員組成工作組,配合完成本校的監測任務。
二是數據上報與審核。建立學生營養監測數據管理系統,常規監測數據實行統計報表(食堂供餐情況每2月上報,學生因病缺課情況每月上報,其餘指標每年4月上報)直接報告制。縣級疾控中心對數據進行整理錄入,將監測基礎數據分別於每月20日和每年4月底前報省級疾控中心和中國疾控中心營養所。重點監測信息每年6月底前報省級疾控中心和中國疾控中心營養所。
三是報告形成。每年9月底前省級衛生行政部門負責匯總本省工作情況,結合省級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提交的技術報告,形成年度工作報告報衛生部和省級學生營養辦。11月中旬前中國疾控中心營養所匯總各省份工作報告及全國數據後形成國家級監測評估報告,報衛生部和全國學生營養辦。
四是資料管理。任何監測工作具體實施部門和個人未經主管衛生行政部門許可,不得擅自公布或發表監測信息資料。原始資料歸檔保存在縣級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備查。
五是工作隊伍。地方各級衛生行政部門指定專人,加強監測工作的管理。省、地市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加強營養科室建設,縣級衛生部門牽頭組織,教育等部門配合,共同組建監測隊,開展各項具體工作。
六是資金安排。按照《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實施細則》等有關規定,合理安排各級營養改善計劃營養健康狀況監測評估工作資金,確保各項工作落到實處。
(責任編輯:宋成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