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改善農村學生營養狀況,自2011年下學期起,國家開始實施對連片特困地區義務教育學生每人每天3元錢的營養改善計劃,這本是一件惠及民生的好事,在我國一部分地方卻走了樣。由此導致學生營養午餐質量縮水、國家資金浪費,以及校園食品安全事件,亟須引起相關政府部門的重視。
上千萬元營養餐補助變成商業利潤
漣源市是湖南省37個試點縣市之一,該市8萬多名農村孩子,於2012年上學期起享受到了膳食補助。開始時,大都由學校食堂向學生供餐,解決了偏遠山區孩子餓肚子的情況。可自2012年下學期起,學生們每天所享受的營養膳食變成了一盒調製乳、幾小片膨鬆餅乾或一些麵包。
據知情人士透露,企業如此供餐,出廠價不會超過2元。照此算來,該市8萬多個孩子一年就有超過1600萬元的「學生營養」補助變成商業利潤。以國家有關文件中「學生營養補助資金應足額用於為學生提供食品」的要求來衡量,即有1/3沒有進入學生口中。
筆者走訪了該市多個鄉鎮的農村學校。學校領導、老師、學生、家長都對已實施了一學期的學校食堂供餐改成企業供餐深感疑惑。他們認為,該市絕大多數學校是完全可以由學校食堂供餐的,可以讓孩子們中餐吃上熱飯熱菜。但不少村級小學或教學點因為當年為供應營養午餐而開辦的食堂停辦了。筆者所見的六畝塘鎮湴衝小學「學校食堂」的標牌猶在,但已租給別人開起了小超市。
過期食品危及學生健康
讓家長、老師們更為擔心的是這些食品的安全問題。去年10月,有數十名學生因食用變質學生奶,回家後又吐又瀉,全身發燒,身上長水痘,醫院檢驗報告單上標註「食物中毒」。家長們因恐慌而群情激憤,該校校長因此遭到圍攻和唾罵。家長們怕這些食品再次禍害孩子,便阻堵送貨車入校。
據漣源市第二人民醫院門診部負責人介紹,去年中秋節三天,忙得他頭昏腦脹,連續接診了快溪學校的六七十個嘔吐、腹瀉、肚子痛、發燒的學生,他們都疑似食物中毒。
一位校長說:「對企業所供的食品質量非常擔心,但又不能由我們掌控。」家長們更是提心弔膽。一位名叫梁承永的家長說,他家13歲的男孩彭湘東在漣源市三甲中學讀初二,學校曾一次發給孩子一周的「營養食品」。
他家境貧困,小孩也貪嘴,一次就喝了4瓶學生奶,其中一瓶變了味也捨不得丟,喝下去後,當晚腹痛如絞,又吐又瀉,發高燒,全身出現紅點,醫師說這是食物中毒引起的。他為此花了近萬元醫療費。他說,當時沒有保留食物樣品和嘔吐物,若去追究供貨商和學校責任缺乏證據,真是有冤無法申。
經了解,供貨商每個星期向學校分送一次食品。學校是否一次把食品分發給學生呢?筆者詢及有關學校的老師,確實有部分學校因「怕蟲傷鼠咬難保管」或稱「天天領領發發,老師們忙不過來」,就把這些食品一周一次發到學生手裡。
「過期麵包扔了可惜,只好餵豬」
孩子們說這些食品既不能填飽肚子,又吃厭了,不好吃。他們往往把調製乳喝幾口就隨手丟了,尤其是那些發硬的麵包丟得更多。
筆者在一所農村中學的垃圾堆旁遇到一位邱姓老婆婆,她一手拿火鉗,一手提一塑膠袋撿著麵包和餅乾。她說:「你看,國家花的錢真冤枉,浪費太可惜了,我撿回去餵豬……」
日復一日使用這些包裝食品,丟棄的包裝物處理也成了一個問題。飲料和食品的包裝垃圾堆積日久,惡臭難聞,蚊蠅麇集。一些學校雖建有焚化池,因天氣等多種原因不能天天焚燒,這些包裝物燒的時候也是火苗小煙霧多,氣味燻人。
貴州省教育廳學生資助辦主任周憶江表示,多數食物安全事件發生在由企業供餐的學校,這種定型食品不營養,添加了防腐劑,對學生的健康很不利。所以貴州省叫停了這種企業供餐。
漣源市教育局的一位負責人坦陳:「這種『一刀切』的企業供餐模式,不切合實際,並不能真正起到改善學生營養的作用,單一的牛奶、麵包吃久了,學生們很厭煩。」
國家相關文件中明確規定:供餐形式以完整的午餐為主;供餐食品以提供肉、蛋、牛奶、蔬菜、水果等食品為主,不得以保健品、含乳飲料等替代;供應模式以學校食堂供餐為主。在漣源市域為何視三個「為主」的規定於不顧,強制推行這種企業供餐,而讓孩子們應「足額」進口的3元錢膳食有所流失?筆者為此深感疑慮。(記者 何祥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