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孫嘉誠就是雍正派過去「釣」年羹堯的魚餌啊,孫嘉誠的死是雍正計算好的,孫嘉誠的死,會成為雍正對他曾經視為「恩人」的年羹堯動手的理由。
孫嘉誠,這其實是《雍正王朝》裡虛構的人物,在雍正朝真實歷史中,那個不顧生死而諫言的官員其實是孫嘉淦,但孫嘉淦可是沒有得罪年羹堯,一直到乾隆初年才壽終正寢。
年羹堯殺孫嘉誠,這個事件是虛構的,但是雍正和年羹堯的真實的歷史矛盾卻是存在的,孫嘉誠其實就是年羹堯與雍正之間矛盾形態的一個化身,一個引子,當年羹堯點燃了這個引子,他便走上了那不變的,如何都是一樣的結局:
被雍正處死。
年羹堯,康熙朝、雍正朝著名漢臣,比起在雍正朝才逐漸崛起的雍正心腹田文鏡、李衛兩人,年羹堯在康熙中後期便開始舉重若輕,當過封疆大吏,鎮壓過叛亂,防禦過西南西北。最重要的是,年羹堯在康熙六十一年的時候,因為其所在位置對十四阿哥胤禵起到了重要的牽製作用,讓雍正登基十分順利。
於是在雍正朝,雍正很快就重用了這個父親康熙一直都很重用的老臣。
因為父親年遐齡的緣故,年羹堯的仕途一直很順暢,一個漢人,在不到三十歲的年紀成為四川巡撫,這可謂是震驚朝野,年羹堯十分乾淨康熙皇帝,而年羹堯的根基也的確就從康熙四十八年起紮根西南,一直牢牢地拱衛著西南地區。雍正即位時,清王朝的情況並沒有那麼好,除了內憂以外,外患問題也是層出不窮。
作為左膀右臂,年羹堯是大清王朝西部穩定的保證,所以在雍正元年,雍正給了年羹堯極高的地位,高到什麼程度呢?
高到但凡是西部的官員,不管是什麼地方官員還是封疆大吏,都要受年羹堯管理,要配合年羹堯行事,若是放在漢代,這年羹堯就是很典型的諸侯王了,不過正是這樣的高度放權,讓年羹堯在後來變得得意忘形,最終被賜死埋下了伏筆。
和正史不同的是,在《雍正王朝》中,年羹堯是屬於雍正當皇子時府邸裡的「包衣奴才」,是隨著雍正的登基才崛起的。
包衣奴才就把年羹堯放在了一個更低的位置,這意味著年羹堯的功勞放到朝廷中就會減半,別人總會把他是雍正的家奴的身份更看重過於他是一方大員,有真材實料的身份。
經過幾次戰爭後,年羹堯鎮壓著西部,雍正對此很親近年羹堯,不僅讓年羹堯在西部「為所欲為」,而且還經常與年羹堯討論朝廷的問題,其中關於川陝地區的問題,雍正更是大度到讓年羹堯按自己的心意來解決。這個時候的年羹堯已經被雍正的「糖衣炮彈」炸暈了,已經失去了那種尊卑恐懼,變得得意忘形。
孫嘉誠是一個長得不怎麼樣的言官,給人一種忠心耿耿,魏徵在世的感覺。要知道,明清的言官和唐宋的言官完全不同,特別清朝的言官,大多數都是自己一口一個奴才,就這樣死諫的效果就很低了。不過孫嘉誠也有讓雍正欣賞的地方,後來讓張廷玉給他升到三品官,但這並不意味著雍正就真的喜歡孫嘉誠。
他曾經做過一件讓雍正反感的事情,那就是說京師乾旱,這是因為有奸臣在世,這個奸臣就是年羹堯,要雍正幹掉年羹堯來挽救天下。
其實明清統治者最厭惡用「玄學」來綁架他們行動的做法,明朝時,這一招往往都是對皇帝的殺手鐧,而在雍正看來,這件事嚴重不在於孫嘉誠在刻意攻擊年羹堯,而是孫嘉誠開了一個壞頭,以後大家都可以用這種方法來要挾皇帝啦,所以當孫嘉誠做出這樣的事情的時候,雍正就註定要處理他了。
因此孫嘉誠被派去年羹堯那送死。
再回到年羹堯的身上,除了對外戰爭以外,年羹堯被雍正寄予的厚望不僅是鎮壓疆域上,在正史中,雍正對年羹堯的評價非常之高,甚至說出了只要有十個年羹堯,這天下完全就不用操心了,而當時雍正正在進行「攤丁入畝」、「耗羨歸公」等一系列地方民政、政治制度的改革。
李衛和田文鏡負責中央地帶,而西北這個大疆域則是需要年羹堯來配合。
而且雍正請年羹堯吃了一頓飯,在吃飯的時候,雍正還提出了讓年羹堯換一些自己幫他物色好的人上位幹活,還讓年羹堯適當裁減一下軍隊,但是年羹堯拒絕了。其實這次拒絕就已經讓年羹堯和雍正幾乎走到了對立面了,因為對於雍正來講,你是個人才我可以容忍你犯錯,但是如果你不能為我所用,你即便沒做錯事,我也不能留你。
年羹堯在《雍正王朝》裡也重現了歷史上真實的那一幕,在來到皇宮之前,早就安排好了幾位朝廷勳貴在門口跪著接他,這裡面還有與他同級別的人物,但是年羹堯就是有底氣這麼做,而且面對雍正還不卑不亢,在劇裡,年羹堯可是雍正的奴才,這奴才看了主子都不跪,這可是要完蛋的節奏。
孫嘉誠這個人一去到年羹堯那,立馬就發揮了忠誠且胡鬧的本性。他是帶著雍正給予他的「正義」而去的,其實孫嘉誠來到年羹堯這的時候,雍正已經提醒過年羹堯,不要靠著功勞而製造過錯,不然咱們倆只會反目成仇,這其實就是在提醒,你不要殺了孫嘉誠,不然我就得收拾你了。
其實這就是陽謀,雍正知道年羹堯的脾氣。
首先,雍正大肆宣傳年羹堯是他的恩人,其次,對與年羹堯多次擅作主張都沒有懲罰,再者來說,對於滿朝文武,不管是什麼王爺還是貴族權臣,年羹堯都是用鼻孔看人,而且雍正還幫他說話,這一系列行為就是雍正的「捧殺」,讓年羹堯得意忘形。
果不其然,年羹堯還是把這個雍正派到他身邊的監視他幹活的朝廷命官給殺了,對於雍正來講,這年羹堯已經是甕中之鱉了,雍正提醒也提醒過了,年羹堯更是不佔理,所以,年羹堯的囂張歲月就要過去了。對於雍正來講,整治西北地方的民生以及政治是滿清的百年大計,不能因為年羹堯給破壞了。
反正孫嘉誠之死,年羹堯之死,這兩件事情是雍正的一箭雙鵰之策,這不是一場心血來潮的貫穿,而是有目的的清除。不管怎麼講,孫嘉誠這種類型的言官,是絕對不可能讓皇權高度集中的皇帝所喜歡的,雍正喜歡的,一直都是孫嘉誠那種自以為「守護了正義」的自豪感,因為這種自豪感,會讓他們無條件地奉獻生命,例如孫嘉誠死在了年羹堯手上,他自己本身是會覺得光榮的。
年羹堯,如果不是必要,雍正的確沒有必要殺了他,在正史上,年羹堯是個很厲害的地方大員,屢次戰爭平判都有很突出的才能。例如雍正九年和通泊之戰,如果年羹堯還尚在,那麼那場戰爭的結果又是未知之數,最起碼不會輸得那麼慘。
可惜順我者昌,這就是雍正的最基本的相處邏輯,信了他的「糖衣炮彈」,那才是禍端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