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借著吃火鍋的機會,請了孫嘉誠和年羹堯,在他們兩個人之間進行調解,從而使得年羹堯答應了派孫嘉誠前往西北,推行火耗歸公新政的要求。雍正內心也甚感欣慰,他希望自己看中的兩個人能夠精誠合作,好讓事情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是這麼多年過去了,他疏忽了年羹堯的變化。
於是他自以為是的合作,也就變成了孫嘉誠死去的噩耗。當時孫嘉誠受到雍正的親自委派,前往西北推行新政,而年羹堯是西北的大將軍王。之後在雍正前去河南和江蘇查看田文鏡和李衛的新政推行情況之時。這一天晚上他到了李衛處,在和李衛說話的期間,收到了一張急報,上面寫的正是孫嘉誠被年羹堯給謀害了。孫嘉誠可是雍正親自委派過去的大臣,年羹堯都敢殺?年羹堯是真的居功自傲了嗎?年羹堯是否居功自傲不敢說,但是孫嘉誠這個諍臣去了西北就註定了要被年羹堯所殺,這其中緣由現在就來告訴你!
一.見解不同
年羹堯為什麼拒絕在西北施行新政呢?從他吃飯之時拒絕雍正的三個請求就可以看出。首先行軍打仗需要錢糧。第二西北幾個省常年由於西北的戰事已經貧困不堪,相比其他省份它們是需要救助的。以此理由,年羹堯拒絕了雍正提出的三個要求,同時他也沒有答應去西北推行火耗歸公的新政,但是在雍正心裡新政還是要推行的。你不接受,那雍正大可以派其他人前去,那個人就是年羹堯的死對頭孫嘉誠。
孫嘉誠是一心為民眾謀取利益,況且在雍正向年羹堯介紹孫嘉誠的時候就說了,孫嘉誠是一個理財的能手,錢是年羹堯在乎的東西,從他寫寫江夏鎮一案就可以看出。因為他常年帶兵打仗,沒錢就沒有兵。但孫嘉誠不明白,孫嘉誠覺得有民眾才會有兵,所以兩個人的政見上會產生很大的分歧。況且年羹堯在常年的行兵作戰中,練就了殺人不眨眼的工夫,他之前在西北就是一個土皇帝,看誰不順眼就可以殺了誰。因此,孫嘉誠也不例外。
二.性格不合
早在兩人吃火鍋,這是雍正想要從中調解年羹堯和孫嘉誠的關係,孫嘉誠就哼的一聲拱手,算是對年羹堯行禮了。想想年羹堯剛進京的威風,百官對他朝迎,他都能視而不見。雍正讓將士們卸甲,年羹堯卻說,將士們只知軍令,不知皇上。他都做到如此過分的份上了,之前雍正還是對他一忍再忍,年羹堯心裡也很是得意,連當今皇上都對他作出讓步,何況你一個小小的孫嘉誠。
當今聖上,都稱我是他的恩人,都對我的要求言聽計從,可你一個小小的言官,先是上折參我,後又求雨讓我難堪。如今到了西北我的地盤上,你還想利用權力來管住我的錢財。這對於已經飄飄然的年羹堯,怎麼能忍受得了呢?年羹堯之前在西北,就相當於一個皇帝了,京城有一位皇帝,西北也有,他睡覺要翻牌子,吃菜只吃白菜心。現在忽然來了一個人管束著他,而且那個人的言語比他還強硬,他自然是受不了的,所以一怒之下就殺了孫嘉誠。
三.雍正給他的勇氣
要說他為什麼敢殺朝廷命官?其實他這也不是第一次殺了。之前雍正看到都沒有追究,這次想必雍正也會視而不見。但是他忘了孫嘉誠是去幹嘛的,孫嘉誠是被雍正派去執行任務的。雍正之所以在此前對年羹堯的行為選擇視而不見,就是因為在當時西北戰爭才是他心頭最重要的事情,他要極力安撫好年羹堯,從而使得他西北大捷,為雍正臉上爭光。但是如今西北已取得大捷,雍正心頭最重要的事業,從西北戰爭轉移到了推行新政上。所以如今的局面新政最大,因此推行新政的人也最大,至少在雍正的心裡是這樣的。雍正也希望年羹堯能有些許收斂,為他的新政作出讓步。
雍正為此雖沒有明說,但是他希望自己曾經的這個心腹,能理解他的所作所為。可是年羹堯經歷西北戰事後,雍正的每一封信都給了他很大的勇氣和飛把跋扈的資本。正如學壞容易學好難,年羹堯已經在雍正示意的勇氣之下越來越壞,回不了頭了。現雍正為了推行新政,希望年羹堯能夠體諒自己。但是年羹堯在西北胡作非為,他殺朝廷命官,還貪贓枉法,這些壞習慣一時之間都是改不了的。現在突然派去一個像楞頭青似的孫嘉誠前去和年羹堯共事,這不是給年羹堯添堵嗎?所以以年羹堯的習性,有人擋他的路,他自然要清除路障。而這個路障就是孫嘉誠,所以他一怒之下殺了孫嘉誠,無論是居功自傲有心為之或是無心為之。
只是可惜了孫嘉誠,一代忠臣淪為雍正和年羹堯之間權力的棋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