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皇帝收拾了年羹堯和隆科多,為何沒有除掉張廷玉?

2021-01-08 李家萬事興

年羹堯、隆科多、張廷玉都曾是雍正皇帝的心腹重臣,尤其年羹堯和隆科多,為雍正奪嫡立下汗馬功勞,雍正剛登基那會兒,這兩位都得到特殊寵遇,春風得意,意氣風發。

然而沒能笑到最後,年羹堯落得削官奪爵、賜令自盡的下場,隆科多則背著四十一條大罪,禁錮終身。反而張廷玉在雍正朝順風順水,官至保和殿大學士(內閣首輔)、首席軍機大臣等職,位極人臣。

為何雍正不除掉張廷玉呢?

這個問題咱們可以反問一下,為什麼要除掉張廷玉?他謹慎小心,忠心耿耿,體察上意,很能明白雍正的意思,還有治國之才。這樣的人都要殺,雍正怕不是大腦有問題,否則怎能做這種自毀長城的蠢事?

雖然年羹堯和隆科多下場悽慘,但雍正並非昏庸殘暴的君主,如此處置他們有著充分的理由。

就說這年羹堯,自恃功高,再加上雍正的寵愛,趾高氣揚、驕橫跋扈,發給總督、將軍的文書,本屬平行公文,卻擅稱「令諭」,把同官視為下屬,甚至蒙古扎薩克郡王額附阿寶見他也要行跪拜禮。

並且結黨營私、利用職務之便貪斂財富,最終惹怒了雍正。

再說隆科多,傳說中,就是他篡改了康熙的遺詔,雍正才得以繼位。雖然真實歷史裡他沒幹過這事兒,但對雍正的功勞還是很大的。雍正常叫他「舅舅」而不稱呼其名,他還能不經奏請,任意挑選官吏。因他出身佟佳氏,時稱「佟選」。

後來他跟年羹堯犯了一樣的毛病,自以為是功臣,卻忘了臣子的本分。雍正本就對他有意見,又因沙俄談判邊境問題不利,將其幽禁於暢春園附近,直至死去。

張廷玉和他們不同,在雍正繼位前對其並無大的功績,沒有過多的牽涉進奪嫡之事,算不上雍正的「潛邸舊人」,也就沒有放肆的資本。兢兢業業,謹小慎微。

雍正選中他為輔佐自己籌劃軍國大政的主要助手,一方面是因其出色的政治才幹,另一方面就是張廷玉很會處理與君主相處的關係,不遠不近,距離合適。

張廷玉的父親張英也曾官至文華殿大學士、禮部尚書,深得康熙帝的信任,還當過雍正的老師。也許是家學淵源,當官當出經驗來了。對了,《明史》也是由張廷玉主持編撰的。

大家都知道,雍正雖然行事嚴厲,但和喜歡的大臣們說話挺肉麻,他曾對張廷玉說「朕即位十一年來,朝廷之上近親大臣中,只和你一天也沒有分離過。我和你義固君臣,情同密友。如今相隔月餘,未免每每思念。」

由此可見張廷玉在雍正心中處於多麼高的位置。可以說有清一朝,張廷玉走到了漢臣在清廷的最高峰。

雖然清朝晚期曾國藩、李鴻章等漢臣也都受到清廷重用,但那是不得不用,實際上很防備,不像張廷玉那樣得到清帝的信任。

雍正臨終前,命張廷玉與莊親王允祿、大學士鄂爾泰等同為顧命大臣,遺詔他日配享太廟。這種待遇,就算在滿清權貴中也不多見。

可惜一朝天子一朝臣,乾隆也要培養自己的班底,而且總疑心老臣想要掣肘自己,慢慢的就疏遠了張廷玉,君臣生出嫌隙。但不管怎樣,總歸沒被抄家清算,得以善終,享年84歲。

乾隆後期對張廷玉很有意見,但還是遵循雍正遺詔,讓其配享太廟。

總之,雍正沒有除掉張廷玉的理由。自始至終,兩人都是君臣相得。當然了,這或許也是因為張廷玉根基不深,只是沒有兵權的漢人文臣,不具備對朝廷和皇位的威脅力。

相關焦點

  • 雍正皇帝除掉了年羹堯和隆科多,為什麼沒有收拾張廷玉呢?
    張廷玉與年羹堯和隆科多有本質上的區別,年羹堯和隆科多內外勾結,飛揚跋扈,視皇權如兒戲,二人被雍正帝收拾完全是咎由自取。可是張廷玉卻是雍正帝最為倚重的漢族官員,而且在整個雍正年間張廷玉都忠心耿耿,辦事得力,君臣之間相處融洽,雍正帝雖以冷血無情著稱,但也不至於無過殺人。
  • 乾隆收拾雍正重臣張廷玉鄂爾泰田文鏡,為何連忠臣李衛也不放過?
    清朝之所以能延續二三百年,跟雍正皇帝有關——雍正是個不錯的皇帝,要是沒有他勵精圖治一改康熙晚年怠政縱貪之頹勢,清朝跟元朝一樣,也挺不過一百年。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雍正的好幫手除了十三弟俠王胤祥,還有被他處置的隆科多和年羹堯。
  • 從「恩人」到「大老虎」——年羹堯和雍正的關係真有表面上那麼好嗎?
    青海平定之後,雍正在給年羹堯奏摺的硃批中寫道:「爾之真情朕實鑑之,朕亦甚想你,亦有些朝事和你商量。」 公元1724年(雍正二年)十月,年羹堯入京覲見,獲賜雙眼孔雀翎、四團龍補服、黃帶、紫轡及金幣等非常之物。年羹堯本人及其父年遐齡和一子年斌均已封爵,十一月,又以平定卓子山叛亂之功,賞加一等男世職,由年羹堯次子年富承襲。
  • 太后至死不知,皇帝為何一定要處死隆科多,只因童年他發現這件事
    當年太后設計了一切,她幫助自己的孩子奪得龍椅,全是因為當時交好的隆科多,當年隆科多手握兵權,並且她的姐姐並沒有皇子,所以只能把由孝懿皇后曾經撫養的四阿哥供出來,幫助他上位,他和年羹堯更是他上位的肱骨之臣。
  • 年羹堯殺孫嘉誠之後,為什麼雍正就開始動年羹堯了?
    因為父親年遐齡的緣故,年羹堯的仕途一直很順暢,一個漢人,在不到三十歲的年紀成為四川巡撫,這可謂是震驚朝野,年羹堯十分乾淨康熙皇帝,而年羹堯的根基也的確就從康熙四十八年起紮根西南,一直牢牢地拱衛著西南地區。雍正即位時,清王朝的情況並沒有那麼好,除了內憂以外,外患問題也是層出不窮。
  • 雍正王朝:帝王心術的最高境界——諾敏案,你看懂雍正的目的了嗎
    注意,康熙朝的胤禩曾經「監管戶部」,諾敏是有可能得罪;但後來的戶部可是胤禛在監管,如果諾敏是個理財能手,胤禛為何不重用之,為何還沉思片刻才想起來這樣一個人?更何況,隆科多就算再傻,也不至於如此直白地利用雍正皇帝和廉親王胤禩之間的矛盾,當成舉薦諾敏成功的砝碼吧?
  • 年羹堯驕縱狂傲,為什麼雍正能夠一直容忍他
    年羹堯,清代康熙和雍正年間著名的將軍。一生戎馬生涯,頗得康熙和雍正的賞識,不到30歲就升至四川巡撫。這可是堂堂二品官員,手握大權的封疆大吏。年少得志仕途順風順水,造就了個人狂妄不羈、驕縱狂傲的性格,這也是他最終身敗名裂、家破人亡的主要原因。
  • 雍正王朝:無私者無畏!張廷玉遇上孫嘉誠,也得「束手就擒」
    所謂「無私無畏」、「無欲則剛」,孫嘉誠最強大的武器就是他的心裡只有公理、只有正義、只有朝廷;再加上他「原本考得探花」的文學修為,再加上他在清流官員中間的至高地位和巨大影響,孫嘉誠才是雍正皇帝登基後收服的最恐怖的武器。孫嘉誠,到底有多牛?深受康熙、雍正兩代帝王信任和倚重的張廷玉,牛不牛?面對孫嘉誠,張廷玉也不得不「束手就擒」!
  • 雍正問:貪官怎麼辦?年羹堯只說了一個字,不久他便在獄中自殺了
    不管你是何等的驍勇善戰,還是戰功赫赫統領千軍,皇帝的一紙詔書,就可以隨時結束你的性命。不問以前的付出,不問以前的忠心,在詔書之下,只有那句「君讓臣死,臣不得不死」而已。清朝時期的年羹堯,就是這樣的一個人物。
  • 原創雍正王朝:張廷玉為何不去祭奠孫嘉誠,還解釋說「去的人太多」?
    不管是雍正還是張廷玉自己,有一個客觀事實兩個人都非常清楚,那就是張廷玉是雍正派系的人,康熙末年的皇位爭奪戰,張廷玉堅定不移的站在太子黨這邊,而隨著康熙的調整,張廷玉也堅定不移的遵循了康熙的布局——輔佐雍正繼承皇位!
  • 雍正為何將「鐵哥們」年羹堯賜死,是功高震主還是卸磨殺驢?
    年羹堯影視形象有人認為,年堯參與了雍正帝奪嫡的活動,雍正帝即位後,他反遭猜忌,以致被殺。年羹堯影視形象有的學者認為,年羹堯被殺是由於他恃功驕傲、專權跋扈、亂劾賢吏和苛待部下,引起朝野上下的公憤。更嚴重的是,他任人唯親,在軍中及川陝用人自專,稱為「年選」,形成龐大的年羹堯集團。
  • 雍正給年羹堯、嶽鍾琪、李衛、鄂爾泰批八字,推算他們壽命和升遷
    雍正皇帝可以說是清朝最奇葩的皇帝。他表面上是一位兢兢業業,事必躬親,很正派的皇帝,暗中卻通過官員的生辰八字來推測他們的壽命和升遷。鄂爾泰曾是雍正最寵幸的大臣,在雍正四年任職雲南時,身子出現不適。雍正知道後,很是關心,讓鄂爾泰把其生辰八字呈覽。
  • 康熙皇帝去世時,為何讓隆科多去接八爺黨,讓張五哥去接四阿哥?
    在滿清政權入關後,經歷了順治皇帝、康熙皇帝兩位皇帝的統治後,清朝國力開始走向富強。康熙皇帝六歲登基,在位六十一年,清朝盛世的情形開始顯露。康熙皇帝登基早期,勵精圖治,國家開始走向強大,他平等三藩,討伐準噶爾,大大拓寬了我國的疆域。
  • 年羹堯死在張廷玉的一句話上,三朝老臣就是厲害
    大家好十月今天接著給大家講述雍正王朝的故事,在上一回中我們說到年羹堯太過放肆。百官們上奏參劾年羹堯,那年羹堯接下來的命運是怎樣的呢?我們接著往下看。年羹堯是曾經名動天下的大將軍,怎麼能給那些芝麻小官下跪呢?他一身布衣昂首站在杭州縣衙大堂。
  • 雍正王朝:江夏鎮血案,年羹堯觸了雍正的底線
    年羹堯搶了百官行述,如果不殺人滅口,傳到了康熙或者八爺黨耳中,會給四爺帶來不小的麻煩。很顯然,年羹堯想要的是江夏鎮的巨額財富。「除了皇上,最富有的就是劉八女」這句話深深烙印在年羹堯的腦海之中,點燃了他心中罪惡的火花,早就種下了殺人劫財的心思了。年羹堯必然是知道雍正和十三爺當年在江夏鎮受辱之事,這便是他有恃無恐的理由。在他認為,即使屠了江夏鎮,四爺也不會真正怪罪他,反而是給四爺出了一口惡氣。
  • 張廷玉的兒子高中探花,雍正本想賞玉如意,張廷玉:一樁醜事!
    ,雍正甚至稱讚他:「爾一日所辦,在他人十日所不能也」;另一方面是張廷玉的性格使然,他正直清廉、緘默持重,所作所為都能展現出一個高級官僚應具備的品格和風範。、雍正皇帝都是十分勤奮的。張廷玉的表現,的確足以使高高在上的皇帝放心。皇帝越是誇讚他,他越自省;皇帝越是獎賞他,他越辭讓。雍正十一年,張廷玉的兒子參加科舉高中探花,這本是喜事,但張廷玉聽聞之後竟然十分驚慌,立刻面呈雍正皇帝。
  • 《雍正王朝》為何非要等年羹堯殺了孫嘉誠,雍正帝才動年羹堯呢?
    「孫嘉誠」只是一個導火索,即使沒有孫嘉誠這一事件,年羹堯的日子也到頭了!西北軍事結束後,年羹堯進京一共兩次,這兩次進京雖然得到了雍正皇帝的加官進爵,但是也把雍正皇帝氣的夠嗆,包括王公大臣都認為這不是養出來一個大爺嗎?
  • 年羹堯殺孫嘉誠後為何雍正就起了殺心?說出真相讓人萬萬沒想到!
    年羹堯是雍正在潛邸時候的奴才,在雍正繼位的過程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在雍正登基之後,欽命年羹堯為撫遠大將軍前去西北平叛,對清王朝的穩定和雍正登基初期都充當著重要的籌碼。然而,年羹堯因此也以清王朝和雍正的恩人自居。
  • 雍正王朝:鄔思道是被孫嘉誠處死的?這才是雍正帝的帝王心術
    雍正皇帝在孫嘉誠和年羹堯已經水火不容的前提下,還將孫嘉誠派往西北推行新政,這是雍正皇帝的帝王心術所在,更是雍正皇帝陰暗權謀的集中表現。剛剛登基,急需建立自身政治勢力的雍正皇帝,把敢於直言納諫、一片赤膽忠心、一心為公為國的孫嘉誠成為他刻意培養的對象。只是雍正皇帝太過心急,沒有納取張廷玉「稍加時日,加以磨鍊」的建議,就直接將其任命為正三品的都察院監察御史。
  • 《雍正王朝》年羹堯殺了孫嘉誠之後,為何沒有造反?真相太無奈
    和清朝有關的電視劇一直很多,比較多的就是關於後宮的愛恨情仇,不過小編更偏愛歷史劇,比如《康熙王朝》,而比它更早的《雍正王朝》,更為經典。《雍正王朝》描述了雍正如何在眾多皇子中笑到最後,登基後如何大力改革,劇中也描述大量黨派的博弈,讓人大呼過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