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忠臣孫嘉誠被年羹堯殺害,雍正密令副帥嶽鍾琪趁年羹堯和蒙古王公宴會之際接管了軍權。
當年羹堯回到軍營後,才發現帥旗上的「年」字已換成了「嶽」字。年羹堯進入軍帳,嶽鍾琪早已坐上大將軍的位置,將領們兩排並立。年羹堯發現自己的親信都在,原來都被調走了,這下他徹底失勢了!雍正的貼身侍衛作為欽差大臣從後帳出來宣讀聖旨,將年羹堯貶為杭州將軍,而且即刻啟程杭州赴任。
話說孫嘉誠被年羹堯殺害,京城的大小官員都在
給孫嘉誠設置靈堂,為孫嘉誠討公道。年羹堯雖然被為杭州將軍,但是仍然是一品大臣作威作福,大臣都覺得像孫嘉誠這樣的忠臣死得太冤了。古人云: 小人道長,君子道消。如果不能秉公處理年羹堯,群臣又怎麼能獨善其身!眾臣於是聯名寫參年羹堯的摺子,為孫嘉誠討回公道。
京城的大小官員都到孫嘉誠靈堂上香了,而王公貝勒、軍機大臣和六部九卿一個也沒去。眾臣們都認為一個被降了職的年羹堯仍然是炎威赫赫,孫嘉誠死得卻是輕於鴻毛!因此,眾臣們認為事情不能這麼算了,否則孫大人就白死了。
眾臣為孫嘉誠憤憤不平,廉親王(八爺)突然到了。八爺進入靈堂給孫嘉誠上了香,還跪下給孫嘉誠磕了頭。眾臣見八爺此舉,個個都跪下了。緊接著,十三爺和張廷玉等大臣也到了靈堂給孫嘉誠上香。眾臣將聯名參劾年羹堯的摺子遞給了十三爺,請他把摺子轉呈皇上。十三爺見眾臣如此執著地為孫大人鳴不平,只好照辦!
為了平息此事,雍正又把年羹堯從一品杭州將軍貶但四品參將。但眾怒難平,眾臣楊言年羹堯一天不殺孫嘉誠的靈堂一天不撤,這把雍正搞得有點騎虎難下了。
大臣們為什麼敢在雍正的眼皮子底下一直糾著這件事不放呢?況且年羹堯一直都是受雍正寵信的,只不過是這次倒了黴而已。顯然眾臣也是知道雍正不想殺了年羹堯的,那麼他們為什麼敢鬧著「逼」雍正殺年羹堯呢?
其實有一個人給了眾臣一直鬧下去的膽量,而這個人就是在孫嘉誠靈堂前下跪的廉親王八爺。八爺這一跪等於將年羹堯判了死刑,至於什麼時候執行那只是時間的問題。
孫嘉誠的靈堂要是王公貝勒不去,眾臣肯定搞不了多久就罷了。王公貝勒要是不去給孫嘉誠上香,那麼軍機大臣這樣的一等一的大臣自然也是不會去的。那麼眾臣給孫嘉誠設的靈堂沒有一個王公貝勒和一品大臣的支持恐怕鬧一陣也就收攤了!因為上面的大佬都在看雍正的面子行事,下面的眾臣就算想鬧也是有心無力。
八爺首先去給孫嘉誠上香,這已經讓眾臣覺得八爺能為他們撐腰、鼓氣;而八爺在孫嘉誠靈堂當眾下跪,這更令眾臣覺得孫嘉誠死得太冤屈。自古忠臣被害,有的君王都對其行叩首之禮!八爺此舉正是有意告訴眾臣孫嘉誠這樣的朝廷忠臣被奸臣年羹堯所害,而年羹堯依然逍遙法外,孫嘉誠怎能得以安息,忠臣怎麼能視而不見!
八爺這一舉動,其實也是給雍正上難題。因為他知道雍正不想殺年羹堯,他也未必真的要雍正殺了年羹堯,其實雍正殺不殺年羹堯對他不重要。他真正的目的是把雍正搞得眾叛親離,然後他就可以有議政、攝政、甚至扳倒雍正的機會。
八爺的算盤也算打得叮噹響了,但他這個舉動也確實是給了眾臣一個天大的膽子,正是因為有了他的一跪,眾臣才敢一直鬧下去。雍正處於了兩難的領地,如果不殺年羹堯就得罪了眾臣,到時候眾臣都傾向八爺那邊,八爺的陰謀豈不是得逞了;如果殺了年羹堯,又怕有人給他安個誅殺功臣的罪名!但是雍正最怕的還是八爺的陰謀得逞,為了徹底平息此事,只好硬著頭皮把年羹堯正法了……
(圖片動圖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