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22 16: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原創 顧海燕 泰州發布
水生生物
是水生態環境中
最重要的指示性物種
保護水生生物資源
是長江生態修復中的
重要一環
近日,國家級長江中下遊水生生物資源養護研究基地魚塘修復一期工程在靖江完工,63畝水面建設了21口標準塘,養殖了黃顙魚、花鱸、長蛇鮈等20多種長江裡收集到的野生魚類。該工程將對保護長江水生生物資源,發揮積極作用。
這是個怎樣的項目?
國家級長江中下遊水生生物資源養護研究基地(以下簡稱「靖江基地」),由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淡水漁業研究中心 與靖江合作建設。
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淡水漁業研究中心是國家農業部所屬綜合性淡水漁業研究機構,2002年11月,進入國家科技創新體系。中心設有7個研究室、5個實驗基地。
靖江基地位於孤山鎮通太村,佔地204畝,其中水域面積超150畝,總投資約1億元,去年5月開建。該項目計劃建成為集原種供應、資源增殖、科學研究、技術研發、信息交流等功能於一體的水生生物資源養護中心,為長江水生生物資源保護和高水平開發利用奠定基礎,為漁業可持續發展提供技術支撐。
收集了哪些水生生物?
長江靖江段特色魚類種質資源比較豐富,有135種野生魚類。
靖江基地計劃護存100餘種長江特色及土著水生生物,同時開展水生生物生境修復、涉水工程對漁業水域的影響等生態模擬研究。
目前,基地已收集到20多種長江水生生物,包括常見的青、草、鰱、鱅、鯉、鯽、鯿等。
為什麼要收集常見生物?
「基地的一個重要功能就是進行水生生物原種保護,所以我們收集品種並不局限於稀有品種。」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淡水漁業研究中心水生生物資源室副研究員周彥鋒介紹。就像長江鰣魚,那麼鮮美的魚說沒就沒了,太遺憾了。
針對收集回來的魚類,基地會有選擇地進行繁殖試驗,擴大種群數量,為後期增殖放流提供魚苗,這樣可以保證長江魚類資源的多樣性、豐富性,對長江生態也能起到積極的保護作用。
基地裡的生物之最
最常見——餐條
基地從長江僅收集了幾十尾,現在繁殖到幾萬尾。這是江豚最愛吃的食物,如果長期在固定區域放流,形成餐條聚集地的話,就有更多機會吸引來江豚。
最珍稀——橄欖蟶蚌
長相酷似海產品中的蟶子,但大小是其近10倍。橄欖蟶蚌是我國特有淡水經濟貝類,也是我國蟶蚌屬僅有的三個現生種之一,由於殼薄肉嫩,味道鮮美,素有「淮河鮑魚」之美譽。
橄欖蟶蚌曾廣泛分布於中國五大淡水湖、長江支流、淮河及相通的河流。近40年以來,由於受到水質汙染、棲息地破壞、過度捕撈及寄主魚資源衰退等影響,橄欖蟶蚌自然資源急劇衰退,已處於受威脅或接近瀕危狀態。基地從阜陽橄欖蟶蚌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引進了400多隻,現在通過人工繁殖到了數千隻。放養到長江後,有淨化水質的作用。
基地裡的這些魚
你能叫出幾個學名?
▼▼▼
長蛇鮈
銀鮈
紅鰭鮊
蒙古鮊
翹嘴鮊
花䱻魚
花鱸魚
黃顙魚
刺鰍
……
原標題:《這是個什麼基地?收藏了這麼多種長江野生魚類……》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