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是中國第一、世界第三長河,橫穿整個中國,與黃河齊名,是中國兩大「母親河」之一。長江的水流量位居世界第三,如此龐大的水資源,自然有數不勝數的魚類資源。但是由於社會的不斷發展,環境汙染加劇,長江裡的眾多魚類瀕臨滅絕,如果在長江遇到這幾種魚一定要加以保護,為我們的母親盡綿薄之力。
鰣魚,古稱「魱」。形秀而扁,似魴而長,長約70釐米,銀白色,腹部具稜鱗。一般三四齡成熟,春夏之交,溯江而上,主要產於南通的長江入海口到南京燕子磯一帶的下遊地段。其味極為鮮美,更宜不刮鱗清燉,為長江魚類中的極品。可惜近年已瀕臨絕跡。現在人們已很難目睹到被蘇東坡、鄭板橋等詩人贊為「南國絕色之佳」、「水中西施」的鰣魚。據統計,1968年至1977年的10年間,長江鰣魚年平均產量為49.2萬公斤。從1984年開始,產量開始急劇下降,1986年僅為1.2萬公斤。
刀魚,因此魚其狀似刀形,俗稱刀魚。刀魚「狹薄而長頭」,與鳳鱭有相似之處,但比鳳鱭個大,也稱江鱭。個大者有一尺來長。此魚特點是肉質細膩鮮嫩,入口即化,但絲毛骨較多,食之須小心。清明前大量上市。一過清明,其絲毛骨即變硬,價錢就開始下跌。(江蘇靖江被稱為刀魚之鄉,但由於近年來過度捕殺及環境問題,野生刀魚已十分少見,現在市面上大多為養殖刀魚)。「如果不珍惜,也許過不了幾年,我們只能到博物館去看它了。」中國科學院水生物研究所研究員、魚類學專家曹文宣院士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長江刀魚現在已經處於一個瀕危的境地,數量正在逐年減少,20世紀80、90年代,僅鄱陽湖刀魚的捕獲量就達幾百噸,而這些年由於水資源汙染破壞嚴重、漁民保護魚類意識不強、過度捕撈等多種原因導致刀魚急劇減少。
河豚,學名河魨,古名肺魚,俗稱氣鼓魚、氣泡魚、吹肚魚、雞泡魚、青郎君、刺豚魚等,一般泛指魨形目中二齒魨科、三齒魨科、四齒魨科以及箱魨科所屬的魚類。河豚魚味道極為鮮美,與鰣魚、刀魚並稱為「長江三鮮」。「長江裡已經很久沒有見到野生河豚了。」長江三鮮養殖基地負責人鄭金良感慨地告訴記者,上世紀90年代,長江鰣魚從人們視線中消失,而此時,作為河豚魚烹製食材的暗紋東方魨也已岌岌可危。
近年來我國制定了許多保護長江魚類的法律法規,但是最重要的是需要我們共同參與到保護長江魚類的行動中去,保護我們的母親,為我們的子孫後代謀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