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衛方:1990-2010年間發表論文與評論目錄

2021-01-11 搜狐網

(來源:賀衛方的博嘮閣)

  一直覺得自己不是一個勤於寫作的學者。最近的事情正好讓我回溯和整理一下過去發表在學術刊物和一些文集上的篇什。二十年間,只有下面這些。依據最近看到的上海交通大學兩位學者何淵、徐劍的研究,其中有三篇論文列為中國法理學界最具影響力論文五十篇內(http://heyuan1979.fyfz.cn/art/722296.htm)。記得「司法與傳媒三題」一文還是新聞傳媒學界引用最多的前三篇論文之一。另外,自己兩篇最重要的論文編號5和23,字數均在四萬以上並沒有發表在學術期刊上,因而無法從一些期刊網上檢索。這裡也把著作和譯作列舉一下,雖然跡近無聊,姑且作為自己還算不上尸位素餐者的證據而已。

  另外,一個教授的重要使命是教學。在1995年調入北大之前,我個人在中國政法大學比較法研究所工作,主持《比較法研究》季刊的編輯,沒有多少教學歷練。在北大講課第一學年後即獲得法律學系惟一的一個教學一等獎。後來北大法學院設立了由學生投票產生的十佳教師獎,共評了四年,我四年蟬聯此獎。2000年還獲得全校學生代表評選的北京大學十佳教師獎並排名文科第一。從1996年起帶碩士生(2005年停招,2011年因考試模式恢復如舊,我也重新開始招生),2000年起帶博士生至今。捫心自問,我無愧於這個教授的稱號。

  說起來,所謂學術也沒有多神秘,只不過是針對真實的問題,運用人類已經積累的資源,結合自家獨到的觀察和體悟,提出具有理論和實踐意義的論證和解決而已。就此而言,那種把形式要件看得很神聖,把學術成果等同於賣白菜要論斤稱兩,無疑是很荒唐的。柏拉圖的成果都是對話體;加繆的一篇隨筆(「關於斷頭臺的思考」)成為刑罰思想史上的經典;胡適的演講和日記本身就具有相當的學術貢獻;論「學術論文」的數量,錢鍾書先生一輩子不過七篇(其中的一篇還是文學教授懇談會上的講稿,七篇文章都經過修訂再發表,總字數不過十三萬言)。這些卻是真正的學術巨製。相形之下,篇幅云乎哉,文體云乎哉,核心期刊非核心期刊云云乎哉!

  我跟富於盛名的萬聖書園是近鄰,登門瀏覽那裡的書是我平常的一大樂趣。但是,望著架子上卷帙浩繁,滿眼繽紛,有時竟不免悲從心來。想起了那個好像古代波斯君主薛西斯的故事。看著那些獲勝歸來、生龍活虎的年輕士兵,薛西斯忽然淚流滿面:百年之後他們都將化為枯骨!是啊,這些書裡,有多少可以依舊站立在百年之後的書架上?想到這些,不免感到學界中的某些明爭暗鬥真是無趣的很。

  1. 「中國古代司法判決的風格與精神以宋代為基本依據兼與英國比較」,《中國社會科學》1990年第6期,第203-219頁。

  本文英文全譯載Social Sciencesin China, No.3, 1991,pp.74-95。獲第一屆全國青年優秀社會科學成果獎優秀論文獎,司法部直屬院校七五期間優秀論文獎。

  2. 「契約與合同的辨析」,《法學研究》,1992年第2期。

  3. 「比較法律文化的方法論問題」,《中外法學》,1992年第1期。收入沈宗靈、王晨光編《比較法學的新動向》,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The Methodology of Comparative Study of Legal Cultures,」Asia Pacific Law Review,Special Issue, No.1 (1994), pp.37-44.(本文系前揭論文之英譯)

  本文獲「《中外法學》創刊十周年優秀論文獎(1998年)。

  4. 「《牛津法律大辭典》誤譯舉例」,《比較法研究》1993年第3期,105-109。

  5. 「通過司法實現社會正義:對中國法官現狀的一個透視」,載《走向權利的時代》第209-284頁。

  6. 「對抗制與中國法官」,《法學研究》,1995年第4期,第85-92頁。

  7. 「培養高素質的法律家:日本司法研修所訪問記」,《南京大學法律評論》,1995年冬季號,第155-162頁。

  8. 「法律教育散論」,《湘江法律評論》創刊號(1996年11月),第5-20頁。

  9. 「關於司法改革的對話」(與朱蘇力、張志銘),載劉軍寧、王焱、賀衛方編《公共論叢》,三聯書店1996年,第149-182頁。

  10. 「異哉所謂檢察官起立問題者」,《法學》1997年第5期,第58-60頁。

  11. 「 中國司法管理制度的兩個問題」,《中國社會科學》1997年第6期,第117-130頁。

  《新華文摘》1998年第3期轉載;《讀書》1998年2月號「文事近錄」欄收入;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訴訟法學司法制度》1998年第1期轉載;《高等學校文科學報文摘》98年第1期「高校學者論壇」欄目收入。

  12. 「新聞自由、名人隱私權及其他」,《天涯》1997年第6期第45-47頁。

  13. 「二十年法制建設的美與不足」,《中外法學》1998年第5期,頁8-11。

  14. 「司法改革中的上下級法院關係」,《法學》1998年第9期,頁42-44(41)。

  15. 「關於司法實踐中的執行難問題」,《淮海學刊》1998年第3期,頁4-6。

  16. 「司法與傳媒三題」,《法學研究》1998年第6期,頁21-26。

  17. 「關於審判委員會的幾點評論」,《北大法律評論》卷一輯二(1999.5.),頁365-374。

  18. 「評王利明《司法改革研究》」,《中外法學》2000年第2期。

  19. 「法治與法律家之治」,《北京大學研究生學志》2000年第2期,頁12-17。

  20. 「從程序的角度看:評『長江讀書獎』事件」,《學術界》2000年第6期,並收入《學術權力與民主》一書,鷺江出版社00年9月版。

  21. 「司改:四組矛盾,八項課題」,《中外法學》00年第6期。

  22. 「中國司法傳統的再解釋」,《南京大學法律評論》2000年秋季號,頁199-205。

  23. 「中國司法傳統及其近代化」,載蘇力、賀衛方(主編),《二十世紀的中國:學術與社會法學卷》,山東人民出版社2001年1月版,頁172-213。

  24. 「統一司法考試二題」,《法律科學》2001年第5期。

  25. 「ThreeKey Issues in the Reform of the Judicial System in China,」Social Sciences inChina, Vol. XXIII, No.2, Summer 2002, pp116-122.

  26. 「改造權力:法律職業階層在中國的興起」(與魏甫華),《法制與社會發展》2002年第6期,pp.24-32。

  27. 「統一之道」,《河南社會科學》2003年第1期,頁21-24。

  28. 「憲政三章」,《法學論壇》,2003年第2期。

  29. 「中國的法院改革與司法獨立:一個參與者的觀察與反思」,《浙江社會科學》2003年第2期。

  30. 「司法考試、司法研修及法律職業化」,《月旦法學》2003年4月號(總95號),219-225。

  31. 「中國的法律職業化」(阿部昌樹日譯),載阿部昌樹等編:《全球化時代的法與法律家》,日本評論社2004年版,pp.291-309.

  32. 「中國律師制度存在和發展中的幾個問題」,《律師與法制》2004年第8期,pp.14-18。

  33. 「憲政的趨勢」,《社會科學論壇》2005年第3期。

  34. 「中國古代司法的三大傳統及其對當代的影響」,《河南省政法管理幹部學院學報》,2005年第3期。

  35. 「中國法律職業:遲到的興起和早來的危急」,《社會科學》(滬)2005年第9期,頁83-90。

  36. 「China’sLegal Profession: the Nascence and Growing Pains of aProfessionalized Legal Class,」19 Columbia Journalof Asian Law 1,pp.138-151.(此文為上文擴展修訂後之英文本)

  37. 「 周葉中教授事件及其他」,《社會科學論壇》2006年第2期,頁46-55。

  38. 「1949年以來中國的法律翻譯」,《中國政法大學學報》2007年第1期(創刊號,9月出版),頁119-122。

  39. ThePolice and the Rule of Law: Commentary on 「Principals and SecretAgents,」 The China Quarterly (2007),191: 671-674

  40. 「關於法律教育改革的對話」(與呂亞萍),《求索》(貴州大學法學院編,貴州大學出版社出版)2008年春季號,頁57-90.

  41. 「中國司法改革的困境與出路」(吉川剛、西田真之譯),《中國21》(愛知大學現代中國學會編),Vol.30,2009年第1期,pp.77-92。

  42. 「司法如何獲得國民的信賴:評孫偉銘案」,《西部法學評論》2010年第3期,pp.1-4。

  附:主要著作(含文集、教科書、雜文隨筆集、主編)和譯作

  1. 《外國法制史》(與由嶸、張學仁、高鴻鈞、楊聯華合著),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年;臺灣版由五南圖書出版公司於1993年印行。

  2. 《美國學者論中國法律傳統》,與美國漢學家Karen Turner和高鴻鈞合編,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4年。

  3. 《走向權利的時代》(副主編),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5年,1999年修訂版。

  4. 《法邊餘墨》,法律出版社1998年;2003年第2版。

  5. 《中國法律教育之路》(編),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7年。

  6. 《司法的理念與制度》(司法文叢之一),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8年,302pp.

  7. 《美國法律辭典》,美國Peter G. Renstrom編,主譯,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8年,pp.380.

  8. 《法律與革命西方法律傳統的形成》,美國Harold J.Berman著,與高鴻鈞、張志銘、夏勇合譯,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3年。

  本書獲北京市高等學校第三屆哲學社會科學中青年優秀成果獎;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優秀譯著獎。

  9. 《比較法律傳統》,美國M.A.Glendon, M. W.Gorden and C.Osakwe合著,與米健、高鴻鈞合譯,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3年。

  10. 《比較法總論》,德國K. Zweigert & H. Koetz合著,與潘漢典、高鴻鈞、米健合譯,貴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修訂版,法律出版社2003年1月。

  11. 《比較法律文化》,美國Henry W. Ehrmann著,與高鴻鈞合譯,三聯書店1990年。修訂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2年。

  12. 《二十世紀的中國:學術與社會法學卷》,與蘇力合編,山東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3. 《具體法治》,法律出版社2002年1月版。

  14. 《英國法和法國法》,法國R. David著,與潘華仿、高鴻鈞合譯,清華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15. 《運送正義的方式》,上海三聯書店2002年12月版。

  16. 《超越庇里牛斯山》,法律出版社2003年9月版。

  17. 《四手聯彈》,與章詒和合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年4月版;牛津大學出版社2010年3月版。

  18. 《法律文化三人談》(與何勤華、田濤合著),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4月版。

(責任編輯:沈燕妮)

相關焦點

  • 論文發表:istp論文標題一定要英文的嗎
    istp論文標題一定要英文的嗎?發表istp論文不僅僅是標題需要英文,istp論文發表整體都是需要英文寫作的,並且整個發表過程也是英文狀態,所以發表istp論文需要作者具備一定的英文基礎,istp論文發表畢竟是國際學術論文的發表,英文寫作發表無可厚非。
  • 嶽陽自然科學職稱論文發表需要多長時間
    嶽陽自然科學職稱論文發表需要多長時間  論文著作主要應該回答3個問題:為什麼做?怎樣做?結果怎樣?要求寫作思路清晰、文章層次分明。層次的劃分一般不宜超過4節。若4節不夠時,可將層次再細劃分。數字編號左起頂格書寫,有標題時,在編號後空一字位置再寫標題,另起行寫具體內容;沒有標題時,在編號後空一字位置寫具體內容。若內容參照或是依據已公開發表的文獻,請直接列出引用文獻即可,無需重複闡述。
  • 撤稿199篇中國論文的國際期刊 被質疑是文章灌水重災區
    近日,199篇中國學者論文遭遇一國際期刊「撤稿」,將學術界一直存在的論文造假問題再度推至風口浪尖。這一醫藥領域的SCI期刊為《歐洲醫學藥理學評論》(European Review for Medical and Pharmacological Sciences)。在其最新發布的 24 卷上批量撤稿 199 篇(含重複37篇)中國學者的論文。
  • CSSCI | 三種法學C刊的最新目錄及稿約
    ②[美]拉裡·哈裡斯主編《監管下的交易所:經濟增長的強勁助推器》,上海證券交易所譯,中信出版社,2010,第14頁。(三)中文期刊、報紙①謝懷栻:《論民事權利體系》,《法學研究》1996年第2期。論文以2萬~3萬字為宜,案例評析、書評及譯文不受此限;附中英文摘要、關鍵詞及目錄。另附作者信息及通訊方式。來稿兩個月內未接到刊用通知者,敬請自行處理。來稿請以電子版發送至編輯部收稿郵箱:rqyj2001@163.com,稿件請勿投寄個人。刊物實行每頁重新編號的腳註注釋體例。引用性注釋必須真實、必要。
  • 2020年中國高校在「自然」「科學」雜誌發表論文排行榜
    2020年剛剛結束,中國大學就傳來捷報,2020年,中國大學在《自然》和《科學》雜誌發表論文的高校和發表論文的數量,較2019年有不同程度的增加。(1)2020年,中國高校在《自然》《科學》雜誌發表論文的高校,由2019年的53所,增長到了63所。
  • 美教授《自然》論文因違反動物福利引科學家爭議—新聞—科學網
    據《自然》報導,麻省總醫院-哈佛醫學院Sam Lee教授一篇《自然》論文因實驗小鼠腫瘤直徑過大而發布修改通知。
  • 2020年CLSCI法理學論文發表情況(218篇)
    近日,中國法學創新網對2020年22種CLSCI來源期刊上發表的論文進行了統計並根據學科分類。自今日起,本網將陸續推出相應學科發文統計,並向法學法律界同仁公開徵求意見。如對論文分類有異議,請致電或發郵件至中國法學創新網。
  • 那個選擇休學創業的清華博士,被人質疑從未發表過高質量論文……
    話說,今年 2 月份科技部已經專門下文,要求破除科技評價中的「唯論文」不良導向了,竟然到現在還有人追問什麼「發表過高質量論文」? 圖片來源:知乎截圖 這個問題引發了很多討論,問題的落腳點在於,發表高水平論文,是否應成為搞科普的充要條件。 畢導目前處於休學創業階段,是活躍於各大媒體平臺的科普網紅。
  • 生態中心發表納米材料環境行為與生物積累研究綜述論文
    日前,《化學評論》(Chemical Reviews)發表了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環境化學與生態毒理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劉景富研究組撰寫的綜述論文Isotope Tracers To Study the Environmental Fate and Bioaccumulation of Metal-Containing Engineered Nanoparticles:
  • 快訊:山東大學在《Nature》發表論文!
    1月7日,山東大學基礎醫學院孫金鵬教授研究團隊與浙江大學張巖教授團隊、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徐華強研究員團隊精誠合作,全力攻關,在山東大學易凡教授團隊和於曉教授團隊的協助下,在Nature在線發表了題為「Structures of glucocorticoid-bound adhesion
  • 105萬篇博士論文數據,勾畫學術界30年的知識變遷
    在近日的一篇預印本論文中,來自谷歌的研究員對 1980-2010 年間美國 157 所高校的 105 萬篇博士畢業論文進行了文本分析,構建了這 30 年間的學科交流網絡,量化了學科間的交流和各學科的發展趨勢。
  • 齊魯理工學院教師張德亮在國際頂級期刊發表學術論文
    大眾網教育·海報新聞訊 近期,齊魯理工學院化學與生物工程學院教師張德亮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國際頂級期刊《Small》上發表題為 《Polymeric Carbon Nitride-Derived Photocatalysts for Water Splitting and Nitrogen Fixation
  • 《自然》:全球至少有54篇關於新型冠狀病毒的英文論文發表
    隨著世界各地的研究人員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做出反應,在世界範圍內,相關研究論文每天都在不斷出現。據《自然》雜誌統計,在過去的20天裡,全球至少已有54篇關於新型冠狀病毒的英文研究論文發表,科學家們正急於了解這種病原體及其傳播方式。
  • 攻讀博士學位:出自美國博士的研究論文26條心經
    然後,在文檔的開頭插入自動目錄。這個自動目錄本質上是你的手稿的概要。現在,你可以輕鬆地看到你的各種文本參數與結構,並且你可以立即更新它,或添加或更改子標題。使用自動目錄 /大綱檢查文本的整體結構、每節的字數等等。(7)別為文檔格式化花費太多時間不要讓文檔格式化成為耗費時間的吸血鬼。通過聘請編輯或文件處理專家,這項工作非常容易外包。
  • 什麼是論文?應該怎麼寫
    什麼是論文?應該是什麼?「論文」一詞具有兩種含義,這兩種含義都適用於您的寫作。首先,這個詞指的是碩士論文或博士學位論文(論文)。此外,「論文」一詞表示您的論文必須是有說服力的論證的事實。首先,您要聲明一個定義研究重點的語句(需要解決的問題/問題/問題),並用信號告知您的結果。然後,通過證據和推理,您可以說服您的委員會研究的有效性。
  • 與室友合作發表論文,發現作者排名比對方低,他嫉恨之下給室友投毒......
    如果不想錯過或漏掉我們的重要內容,請點擊本文末尾的「在看」,或者點擊右上角「…」界面設置我們為「星標」,也可以多給我們的文章評論留言,用這三種方式共赴我們的經管之約吧!經管之家長期徵稿!一場因為論文排名引起的悲劇近些年,高校學生投毒並不罕見,原因形形色色,五花八門,比如論文的作者排名。
  • 【中國新聞網】中科院生物資源目錄發布 逾735萬份數據形成完整...
    此外,2020年,各個資源類型的相關資源及數據累計支撐發表2795篇科技論文,發表118部科研專著,支撐2336項相關科技項目,網絡瀏覽量超過2500萬次。  該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9月,中國研究人員在生物資源相關領域共發表論文567417篇,位列全球第二;在全球ESI(基本科學指標資料庫)學科排名前1%的研究機構中,中國共有220家機構入選,佔全球入選機構總數的10.10%,居全球第二位。
  • ...你應該著急救人而不是發表論文」的說法:這不是一個二選一問題
    【#柳葉刀總編回應你應該著急救人而不是發表論文的說法#】《柳葉刀》總編霍頓:這不是一個二選一的問題,在過去的三個月中,中國的醫生和科學家實際上二者兼顧,在一線治病救人的同時總結經驗。他們在科學期刊上發表的經驗之談,不應該只被看作是一篇期刊上的論文,而是一種與世界交流的方式。
  • 論文被頂刊拒絕後,他們的研究最終得了諾貝爾獎
    摘要:在本文發表的前十年間碳水化合物的厭氧發酵分析已經取得了很大的進展,但當時人們對碳水化合物的氧化分解的中間階段仍知之甚少。Hans Krebs稱,他的論文在五天後就被《自然》退稿了,還附了一封當時很正式的拒絕信。這是他發表了五十多篇論文之後,職業生涯中第一次被拒。在《酶學》發表克雷布斯論文的前一年,《自然》發表了對《酶學》的歡迎語,稱《酶學》正是其當下非常關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