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記者金鑫)上海人民出版社和上海市文史研究館近日聯合舉辦《成語裡的中國通史》出版座談會。
《成語裡的中國通史》由成語綴集而成,有媒體評價該書首創了中國通史「成語體」。這一創意出自作者之一郭志坤。
郭志坤在長期的中國古代歷史研究和歷史學普及工作中,意識到大量的中國成語是弘揚中華文化的最好形式。10年前,從上海人民出版社總編輯崗位上退下來後,郭志坤便尋上老搭檔、歷史學家陳雪良一起著手創作。
中國成語數以萬計,如何選擇?如何將它們有機地編串起來?兩位作者選擇了歷史這根線。書中所選取的成語皆與中國歷史發展的脈絡密切相關,全書的編排也以朝代更迭為時間線。
書中,每個歷史時期都被成語繪畫成有特色的歷史拼圖。讀「烽火戲諸侯」「問鼎中原」「胡服騎射」「圍魏救趙」「紙上談兵」等成語,相當於領略春秋戰國500年,其中有戰場上的兵戎相見、軍營中的運籌帷幄、外交場合的謀略交鋒;讀「竹林七賢」「不知有漢,何論魏晉」「不為五鬥米折腰」等成語,就會知道魏晉時期,一批文人風骨峭峻;讀「兼聽則明,偏信則暗」「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貞觀遺風」等成語,就能感知大唐盛世,詩的王朝。
與會專家學者認為,該書用通俗易懂的文字把蘊含了中華傳統精髓的一個個成語串聯起來,形成一部豐富翔實而又充滿現場感的中國通史。
「用大家所熟悉的成語來講中國歷史故事,用大家喜聞樂見的辦法把中國歷史、中國文化講到年輕人心裡,講到小孩心裡,講到最普遍的大眾心裡,這是一個時代的使命。從這個角度看,本書的編輯和出版是非常有意義的。」復旦大學資深特聘教授姜義華說。
《成語裡的中國通史》也是一部生動的史學普及讀物。復旦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張海英說,在戲說歷史曾經成風的情況下,嚴謹、系統、雅俗共賞的史學著作尤為難能可貴。
該書責編郭立群告訴記者,兩位作者做了大量準備工作,僅查閱的相關資料就堆積有半牆高。書中每引述一個成語,或考之於典籍,或引之於神話,或徵之於考古材料,絕沒有隨意虛構的。出版社在嚴格執行三審三校中,又逐條核對原著、核對原文。
「現在『十年磨一劍』的圖書還是太少。」會上,上海市出版協會原主席江曾培對兩位作者表達了欽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