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道白塞病的影像學表現和鑑別

2020-12-05 騰訊網

投稿發送至DDP@high-med.com

應聘全職及兼職編輯,發送簡歷至

chenlf@high-med.com

特別聲明: 本文屬於醫學專業文章,僅供醫療專業人員學術交流。不適合作為非專業人士疾病教育或科普用途。

既往的觀點與實踐:

白塞病(Behcet’s disease,BD)是一種病因不明的系統性血管炎,特點是復發性口腔潰瘍、生殖器潰瘍、眼部炎症,也可累及消化道、神經、關節、肺、腎、附睪等器官。

隨著膠囊內鏡、醫學影像檢查的發展,腸白塞病在臨床中不斷被發現,腸白塞病是臨床少見的特殊白塞病類型,佔BD患者的10%~50%,病變主要位於迴腸及回盲部,形成局灶或彌散性潰瘍,易穿孔、出血,常引起致命後果。

腸白塞病與其他類型的炎症性腸病存在相似的消化道症狀及發病部位,尤其以末端迴腸及回盲部好發,最常見的是克羅恩病(Crohn’s Disease,CD)、腸結核等。

內鏡下各型炎症性腸病均可發生各種形態的潰瘍,極易引起誤診,腸道病變的影像學檢查為腸道炎症性疾病的鑑別診斷提供了更多線索。

本文從腸白塞病的發病部位、腸壁厚度、潰瘍形態、強化情況、周邊繫膜及血管反應情況進行影像學統計和分析,以期為提高對該病的認識和與其他炎症性腸病的影像學鑑別診斷提供幫助。

這項研究有什麼新發現:

研究者搜集2009年1月-2018年12月在上海瑞金醫院經臨床、腸鏡或病理證實的26例腸白塞病患者。所有患者均行小腸CT造影雙期增強檢查,影像資料完整。

所有患者中,19例病變位於末端迴腸及回盲瓣,2例累及迴腸中段,4例累及盲升腸,1例累及降結腸,2例累及乙狀結腸,1例累及全結腸。其中多部位累及9例。

26例患者中,18例存在深大潰瘍,2例存在環形潰瘍,橢圓形淺潰瘍3例,瀰漫性潰瘍3例,潰瘍伴穿孔2例,潰瘍伴腸道內瘻1例。

觀察到病變段的腸壁厚度大於正常腸壁,靜脈期的強化絕對值高於動脈期,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

26例患者中,病變周圍腸繫膜脂肪間隙清晰18例,模糊8例,3例可見梳狀徵,3例並發下肢深靜脈血栓,9例伴發輕度增大淋巴結及明顯強化。

總之,這項研究顯示,腸白塞病患者的小腸MSCT造影多表現為深大潰瘍及腸壁環形增厚,靜脈期強化程度高於動脈期,回盲部好發且回盲瓣口多變形擴大。

因此,多層螺旋 CT(MSCT)結合典型的臨床特徵及內鏡檢查,有助於該病的明確診斷。

啟示和影響:

腸白塞病是於1937年命名的全身血管炎性疾病。腸白塞病患者的消化道症狀多表現為功能障礙、腹部隱痛、腹脹、納差等。本組患者絕大部分以腹痛伴發熱就診,與其他消化道疾病的症狀並無明顯差異,給臨床診斷帶來困難。

內鏡檢查結合典型的臨床特徵及免疫學檢查,仍然是腸白塞病檢出的主要方法,但隨著CT 和MRI技術的進步,小腸CT和MRI造影檢查越來越多地應用於臨床消化道檢查。一次腸道CT 造影檢查可了解小腸、結腸及腸壁、鄰近繫膜、鄰近血管及腹腔內部情況,其強大的診斷效能也越來越得到臨床醫師的認可。

腸白塞病可累及全消化道,回盲部高發,本組26 例腸白塞病患者中累及回盲部達19例,可能與回盲部血管網豐富有關,而結腸或多部位受累的腸白塞病多見於反覆發作的患者。

本組腸白塞病表現為腸壁增厚及中等程度持續強化,且靜脈期強化高於動脈期,符合炎症性腸病的強化特點。

近年來相關研究顯示腸白塞病免疫性血管炎主要導致腸壁血管壁炎症和壞死,從而導致腸壁水腫、壞死、潰瘍形成,病理改變主要為潰瘍伴淋巴細胞、中性粒細胞碎屑性小血管炎,局灶呈壞死性小血管炎,間質大量淋巴細胞、漿細胞浸潤,黏膜下層增厚,部分潰瘍周圍黏膜下淋巴組織增生、水腫等。

本組腸白塞病病變段腸壁明顯增厚及深大潰瘍,符合其病理改變特徵,尤其以深大潰瘍表現突出,可能是腸白塞病的特徵性徵象之一。

腸白塞病主要需與克羅恩病及腸結核進行鑑別診斷。

從發病部位來說,腸白塞病患者以回盲部較為多發,本組患者回盲部病變佔比達79%,而CD患者除回盲部好發外,還具有其他多部位發病的特點。

由於腸白塞病是系統性血管炎在腸道的反應,所以多表現為腸壁潰瘍形成,多為深大潰瘍或圓形、卵圓形潰瘍,而CD是腸道非特異性肉芽腫性炎症,也可形成潰瘍,但大多表現為縱行潰瘍,所以從潰瘍形態上兩者有一定差異。

CD也可表現為腸壁增厚,且多表現為繫膜緣腸壁非對稱增厚。本組腸白塞病也表現為腸壁明顯增厚改變,但增厚的部位並未體現出繫膜緣佔優的特點。

腸白塞病和CD均可累及回盲瓣,CD累及回盲瓣多表現為回盲瓣增厚或合併瓣口閉塞,而本組腸白塞病累及回盲瓣多表現為回盲瓣僵硬伴瓣口變形開放為主。

相關研究提示,CD小腸繫膜緣增粗血管強化表現出的「梳狀徵」,出現率可達40%~95%,而腸白塞病出現的概率較低,本組僅為11.5%。

腸白塞病與腸結核都為回盲部好發,腸結核可表現為回盲瓣的僵硬及瓣口的固定開放,與本組腸白塞病表現類似,病變周圍梳狀徵的出現概率兩者均較低,鑑別診斷意義不大。但腸結核出現潰瘍的概率偏低,且多表現為環形或表淺鼠咬狀潰瘍。腸白塞病主要以潰瘍為突出表現,潰瘍較大且深,部分可形成穿孔及膿腫,與腸結核有明顯區別,可作為鑑別點之一。

雖然總體上兩者影像學鑑別困難,但臨床表現差異較大,腸結核實驗室檢查T-SPOT陽性,而腸白塞病有著典型的臨床表現,可予鑑別診斷。

綜上所述,腸白塞病表現為深大潰瘍、腸壁環形增厚、靜脈期強化高於動脈期、回盲瓣口多變形擴大等特徵,結合內鏡及典型的臨床特徵多能正確診斷。

(本文僅供個人學習)

文獻來源: 放射學實踐, 2020年9月第35卷第9期

作者:Dr. X 來源:IBD學術情報官

相關焦點

  • 2019安徽醫學影像學:肺良惡性腫瘤鑑別
    2019安徽醫學影像學:肺良惡性腫瘤鑑別 一、考情介紹在事業單位考試當中,肺良惡性腫瘤是呼吸系統中比較重要的兩個疾病,主要選擇的影像學檢查方式是CT與X線,在事業單位考試當中對於這兩個疾病的備考應該掌握基本的檢查方式和影像學表現以及對於兩者鑑別。
  • 白塞病100%會口腔潰瘍?這些臨床表現也千萬要注意
    根據CT和3D造影,此例患者也是白塞病導致的腹主動脈瘤破裂。圖1:腹主動脈瘤3D造影白塞病又稱白塞症候群,主要表現為復發性口腔潰瘍、生殖器潰瘍、眼炎及皮膚損害,也可累及血管、神經系統、消化道、關節、肺、腎、附睪等器官,大部分患者預後良好,眼、中樞神經系統及大血管受累者預後不佳。
  • 反覆口腔潰瘍 小心得白塞病
    她認為,口腔潰瘍只是白塞病的一個臨床表現,頑固的口腔潰瘍是白塞病最常見的臨床表現與首發症狀。這種潰瘍底部多為白色或黃色,周圍環繞紅暈,單發或者成批出現在舌、頰、唇、上顎、咽部等,俗稱「口瘡」,疼痛劇烈,嚴重者影響進食。彭翔介紹說,由於沒有進行大規模的流行病學調查,因此缺乏該病的流行病學資料,可能實際患病率更高。
  • 潰瘍在特殊部位,這種類型的白塞病如何診斷? | 指南時間
    白塞病是一種頑固性全身炎症性疾病,主要表現為口腔和生殖器潰瘍及眼部和皮膚受累。日本白塞病診斷標準將腸白塞歸類為特定的疾病類型。回盲腸的火山樣潰瘍是腸白塞病的一個典型特點,此外在腸或食管也可以觀察到穿孔潰瘍。腫瘤壞死因子抑制劑在日本首次被批准用於治療腸白塞病,並已被用作標準治療。2007年和2014年,日本發表了腸白塞的診斷和管理共識聲明。
  • 母女同患罕見病「白塞病」 反覆口腔潰瘍警惕白塞病
    據報導,仙桃人許德枝和女兒曉慧(化名)患上罕見「白塞病」,許德枝放棄治療,將希望留給年僅9歲的女兒。2014年,曉慧反覆口腔潰瘍,很難癒合,身現紅斑,關節疼痛,不能走路,視力下降。去年4月,母女倆來到上海仁濟醫院求醫,專家確診母女倆同時患上世界罕見病「白塞病」。鑑於孩子身體狀況,醫生建議使用生物製劑,控制病情。可費用高昂,一針需7000多元,一月需4針。
  • 反覆口腔潰瘍,白塞病如何治療?| 你「藥」知道
    原創 格地章 醫學界風溼與腎病頻道 來自專輯你「藥」知道白塞病怎麼治?一文讀懂!白塞病(BD)是一種以血管炎為基本病理表現的慢性、復發性、全身性疾病,以反覆發作的口腔和生殖器潰瘍、眼炎及皮膚損害為主要臨床特徵,並可累及關節、血管、消化道、神經等全身多個系統。
  • 口腔出現的是潰瘍還是白塞病?或許可以用這幾招識別
    那麼,對於我們所熟知的「口腔潰瘍」,就是一種經常會被人們混淆的疾病,因為與它類似的疾病,還有一種被稱作「白塞病」,這兩者外觀非常的相似。所以,當這兩者出現以後,首先要做的就是正確的區分它們,其實要鑑別也不是很難,從這3招去識別,也能夠很好的分清楚它們真假。
  • 基礎|專家筆談:缺血性腦卒中的影像學診斷
    ,必要的影像學檢查結合具體的臨床表現有利於提高腦卒中的診斷水平。本文擬就缺血性腦卒中的影像學表現在臨床診斷中的應用進行簡要介紹。腦卒中被認為是人類致殘和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在發達國家及發展中國家均位於死亡原因的前五位。在我國,每年有近200萬新發腦卒中病例,缺血性腦血管病已成為我國人口致殘和致死原因的首位。
  • 白塞病能活多少歲 這些偏方治療白塞病
    白塞病是一種常見的疾病,有不少人得過白塞病,不過白塞病雖然常見,卻有許多人對白塞病不了解,那麼請問白塞病能活多少歲?白塞病吃什麼好?治療白塞病的偏方是什麼?下面小編為大家講解。白塞病能活多少歲白塞病是一種全身性、慢性、血管炎症性疾病,主要臨床表現為復發性口腔潰瘍、生殖器潰瘍、眼炎及皮膚損害,也可累及血管、神經系統、消化道、關節、肺、腎、附睪等器官,很多白塞氏病的患者接受了很多種治療方法之後,病情依然沒有起色,不禁生出這樣的疑問,白塞氏病能活多久?
  • 白塞病對身體的危害很大
    白塞病是臨床上比較常見的多系統疾病,其發病原因還不是很明確,不過與病毒和遺傳因素有關。嚴重患者生命安全可能受到威脅,不過由於前期症狀不是太嚴重,所以很多患者對此不重視。那麼白塞病的危害到底有多大呢?專家介紹:白塞病對身體的危害很大,下面就為您做詳細介紹。一、胃腸道:白塞病最主要的特點就是反覆發作。胃腸道的危害也是如此。
  • 反覆口腔潰瘍,一查竟是白塞病
    反覆口腔潰瘍,一查竟是白塞病 專家提醒,反覆口腔潰瘍應警惕白塞病 華聲在線11月17日訊(通訊員 吳靖 記者 李傳新)口腔潰瘍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一般都覺得是「上火」了,不會特別在意。
  • 白塞病相關性眼病的研究進展
    其發病機制不明,考慮與遺傳、免疫、感染和炎症介質等多種因素有關。根據其內臟系統損害不同可分為血管型、神經型、胃腸型。血管型指大、中、動脈和(或)靜脈受累;神經型指中樞或周圍神經受累;胃腸型指胃腸道潰瘍、出血、穿孔等。白塞病患者除少數因內臟受損死亡外,大部分預後良好,眼部受累者預後不佳。
  • 抗MOG抗體相關腦炎模仿神經白塞病丨臨床必備
    本研究報導了兩例臨床特徵與神經白塞病(NBD)相似的抗MOG抗體相關腦炎患者。此外,口服潰瘍、皮損和HLAB51,作為BD的典型表現,可能在抗MOG抗體相關腦炎中非特異性地觀察到。BD在古代絲綢之路沿線居民中更為普遍,包括遠東,中東和地中海盆地的居民,並且與主要的組織相容性複合體HLAB51相關。
  • 山東大學醫學院2002年影像學(博士)
    山東大學醫學院2002年影像學(博士)答案以陳熾賢主編的《實用放射學》(第二版)為參考一、名詞解釋(2分×10)1、電離效應 2、物質密度 3、analog
  • 腸結核與克羅恩病的鑑別進展
    1、診斷標準1.1 CD診斷標準  世界衛生組織(WHO)結合臨床、影像學、內鏡和病理學表現推薦的6個診斷要點為:①非連續性或節段性病變;②鋪路石樣表現和縱行潰瘍;③全壁性炎性反應改變;④非乾酪樣肉芽腫;⑤裂溝,瘻管;⑥肛門部病變。
  • 克羅恩病需要和哪些疾病鑑別?
    克羅恩病以腹痛、腹瀉、體重下降為主要表現,是一種慢性炎性肉芽腫性疾病常見於末端迴腸和鄰近結腸,但是從口腔到肛門各段消化道也可以出現病變,呈階段性分布。 對於起病慢、反覆腹痛腹瀉、體重下降,特別是帶有腸梗阻、腹部壓痛、腸瘻、腹部包塊、肛周病變以及發熱等表現的患者應該高度懷疑為克羅恩病,克羅恩病需要與各種腸道感染性和非感染性炎症疾病以及腸道腫瘤相鑑別,急性發作時需除外闌尾炎,慢性過程中需要與腸結核和腸淋巴瘤進行鑑別。
  • 纖維肉瘤的影像學研究進展
    目前國內對於纖維肉瘤的影像學報導不多,本文就纖維肉瘤的影像學研究進展做一綜述。 國內有文獻報導,成人型纖維肉瘤CT的表現並無特徵性,儘管CT能顯示腫瘤的惡性徵象,但其與其他類型的軟組織腫瘤在CT影像表現上很難鑑別。國外有研究表明,增強CT與CTA,可以清楚顯示腫瘤與鄰近骨骼和主要血管之間的關係。
  • 白塞病醫生排名2.0
    劉曉明 紅斑狼瘡、皮肌炎等結締組織病、水皰病、血管炎、白塞病和疑難重症皮膚病、銀屑病的中西醫結合治療國內名醫 【所在醫院】香港大學深圳醫院 【醫生概述】香港大學深圳醫院皮膚科專家,曾任連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皮膚科主任。
  • 反覆口腔潰瘍不簡單 | 白塞病—中樞系統血管炎
    原創 武玉軍 章悅 常笑健康有人說,神經內科,是最容易收到疑難雜病和奇葩病人的科室。於我而言,科室所遇之人、之事往往不僅如此,這裡也是最容易看清,疾病的本源的地方。《小竹醫記》,聚焦神經內科眾多病例,從病例透析事件,追溯病因,探索病例背後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