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的一首古詩,風格平淡,卻洗盡鉛華,從容自然

2021-01-14 品詩賞詞

詩歌創作是一種高級的精神活動,不僅需要博古通今、見解深刻,而且還要善於細心觀察、捕捉靈感,並在詩行中融入真情。

而個人經歷不同、地位各異,風格也會變幻多姿。比如李白的浪漫、杜甫的沉鬱,白居易的樸實、王維的禪意,還有李賀的瑰麗奇峭、李商隱的纏綿悱惻,等等。

而晉代陶淵明的詩歌卻更顯平淡,閱讀他的作品,感覺就像是詩人在拉家常,又如一杯清淡的白水,可以一眼看穿,但細細品味,又覺得有滋有味。下面介紹陶淵明的一首古詩,風格平淡,卻卻洗盡鉛華,從容自然。

移居

晉代:陶淵明

春秋多佳日,登高賦新詩。

過門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農務各自歸,閒暇輒相思。

相思則披衣,言笑無厭時。

此理將不勝?無為忽去茲。

衣食當須紀,力耕不吾欺。

有些詩歌熱情似火,而有些作品卻平淡如水。不過平淡其實是一種不易達到的風格,詩人們為此需要花費很多工夫。

平淡並非淺薄,也不是沒有深文大義。平中有奇,淡中有濃,才是詩人們苦心孤詣的深衷,正所謂舍皮毛而得真髓,透表相而知神韻。

陶淵明本來是彭澤縣令,可是他只幹了不到三個月就掛印離去,理由是不為五鬥米折腰。當時詩人已過不惑之年,之前也做過各種小吏和幕府,但最終選擇歸隱,當然不完全是因為喜歡恬淡悠閒的生活。

不過回家之後,他立刻就面臨著生存的問題。好在詩人身子骨硬朗,而且願意披星戴月、起早摸晚,所以養活一家老小應該沒問題;甚至還可以通過種植農副產品,置換一些布帛和美酒。

田園生活並非想像中那樣美好,時間不長,詩人就曬得黢黑,手上也很快就磨出了水泡。詩人希望做一個徹底的農夫,他和其他鄉親們一起肩並肩地到農田裡幹活,也學他們那樣嬉笑打鬧,雖然很快就融入了其中。

但陶淵明骨子裡依舊是詩人,於是他將自己的所見所聞和所想,都加以記錄並整理,後世的讀者才有幸了解那個時代的田園生活。

這首詩其實主要就講了兩件事情,一是閒暇時大家經常在一起喝酒聊天,關係親密到可以過門相呼。只要有人先在門前大聲吆喝一下,大家就紛紛走出家門,然後立刻就開啟了一種有點原始、但又非常快樂的詩酒生活。

第二件事是說,如果大家都很忙,就互不打攪、各自安好。如果彼此想念對方了,則披衣言笑,毫不拘束。他們之間無須士大夫的繁縟禮節,來往都很隨便,說話也是口無遮攔,但更顯得彼此之間的無限信任和一腔真情。

詩人感懷於此,每遇風和日麗的春天,或是天高雲淡的秋日,他都會登高賦詩,一快胸襟,只不過陶淵明必須等到閒暇時光。全詩雖無一字描繪景物,但讀者盡可想像出鄉村的美景、以及鄉親們的閒情雅致,而詩人的超曠神情更讓人羨慕。

最後四句表達詩人的感懷,這種飲酒言笑的生活非常美好,拋棄這種生活方式實在毫無道理。吃穿住用都需要自力更生;躬耕的生活,永遠也不會將我欺騙。詩人仿佛是自言自語,又似乎是在總結自己的前半生,雖然並非警句妙言,卻值得細讀。

縱覽陶淵明的這首詩,語言樸實,敘述平淡,但字裡行間卻充滿了曠達和恬靜。作者任運隨緣、自得其樂,更與鄉親們親密無間、如同親人,再也沒有宦途的煩惱和憂慮。

詩人一邊勤於耕作,一邊悠然地欣賞美好的田園風光,享受農家的純真情誼,更領悟了為人處世之道。全文看似平淡舒緩,其實只有詩壇高手,才能達到如此的渾然天成。 

相關焦點

  • 無錫「崇安寺」——洗盡鉛華的吳會聖剎
    無錫「崇安寺」——洗盡鉛華的吳會聖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一千六百多年的歷史,洗盡鉛華,極盡華美,這個古樸而又莊嚴的崇安寺在無錫市建立之時就已經是梁溪首剎,吳會地區的最繁華最著名的聖寺。走出洞虛宮的大門,我看到的是步行街上熙熙攘攘的人群和喧鬧繁華的商鋪,這是今日的無錫市,是從一千六百多年前一步步走來的無錫市,崇安寺就如同一位無言的守護者和見證者,在這個風雲激蕩的年代洗盡鉛華,歷經千般艱難險阻,經歷了多少沉浮往事,終於在這個新的時代見證了美好生活的到來。崇安寺這個千年聖剎與無錫市繁華富麗的景觀,共同奏出了美好的新時代的和旋。
  • 袁姍姍洗盡鉛華,白襯衣配牛仔褲宛如大學生,大家覺得如何?
    有時尚感的前提是找到自己的長處和短處,並注意發揮自己的長處,避免自己的短處,從而找到自己的風格。而袁姍姍在新劇中的一套造型就達到了這樣的效果,袁姍姍本身的長相接近於清秀,特別是在美女如雲的娛樂圈中,她的長相不算出挑,自然在時尚感一方面,她也很難擁有立足之處,但是在清純這方面她卻有話語權。正是因為她本身長相偏清秀,簡單的衣服更能襯託她的整體氣質。
  • 毛不易:在囈語中感慨人生,在消愁中淹沒愁緒,在不染中洗盡鉛華
    如果在《囈語》中我們感慨人生;如果我們在《消愁》中淹沒了愁緒;那麼在《不染》中,洗盡鉛華。這首歌是電視劇《香蜜沉沉燼如霜》的主題曲,由薩頂頂製作、簡弘亦作曲、海雷作詞、毛不易演唱。雖然不是毛毛自己作詞作曲,但整首歌的風格,簡直為他量身打造。
  • 電影《桃姐》,「洗盡鉛華」的劉德華,拿影帝實至名歸
    這部電影,許鞍華沒有炫技,就連配樂都很少,只有少許的節奏舒緩的鋼琴伴奏,簡簡單單地用鏡頭語言,通過主角之間桃姐(葉德嫻)與羅傑(劉德華)的對話,從柴米油鹽,到中風住院,再到住在老人院,桃姐就像燃燒許久的蠟燭,接近油盡燈枯之際,卻不願意拖累主人家。
  • 酒詩第一人之陶淵明
    陶淵明(365-427)字元亮,名潛,字淵明,諡號靖節先生,自稱五柳先生,東晉著名詩人。陶淵明是以飲酒為題材,大量創作酒詩的第一人。他的詩,可謂篇篇有酒,寄酒為跡。詩風平淡自然,極受後人推崇,影響深遠。《飲酒·疇昔苦長飢》:「疇昔苦長飢,投耒去學仕。將養不得節,凍餒固纏己。
  • 古詩賞析第十八首:陶淵明:飲酒(其五)
    陶淵明的曾祖陶侃是東晉著名的開國元勳,也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流人物,時人稱其「機神明鑑似魏武,忠順勤勞似孔明。」陶淵明的祖父作過太守,父親早死,母親是東晉名士孟嘉的女兒。陶淵明由於父親早死,所以從小家道中落,少年時代生活即處於貧困之中。從29歲至41歲,陶淵明為生活所迫,幾度出仕,擔任小官。但因為「飢凍雖切,違己交病。嘗從人事,皆口腹自役。
  • 白居易7首古詩,通望驛臺俗易懂,平淡至極卻充滿哲理!
    白居易7首古詩,通俗易懂,平淡至極卻充滿哲理。1、《望驛臺》靖安宅裡當窗柳,望驛臺前撲地花。兩處春光同日盡,居人思客客思家。這是作者揣測好友元稹對於家鄉的思念之意時所作。4、《大林寺桃花》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我經常為了春天的逝去,而四處尋你,十分憂傷。這次重新遇到春景之後,十分愉悅,才發現春天竟然在這裡。
  • 于謙路過陶淵明的故居,看到了剛剛盛開的菊花,寫下一首唯美的詩
    于謙,字廷益,號節庵,官至少保,明朝著名的政治家,另外他在文學上也是有著很高的造詣,一些經典的作品,那也是膾炙人口,尤其是七歲的時候寫下一首《石灰吟》,讓世人見識到了他過人的才華,還有獨特的才情。
  • 宋朝書法字體有什麼獨特性——崇尚自然
    我們總結前代書法尚自然的審美理想,可以看出,魏晉時期書法尚自然思想追求的是一種瀟灑脫俗的自然風格,而到了隋唐時期,這種自然審美理想則成了一種狂放任情,懷素和張旭的狂草書中我們能清晰地感覺到這種特點。到了宋朝,尚自然思想的審美理想則轉而成為對平淡質樸風格的追求。宋人對平淡質樸的自然風格崇尚,我們可以從當時文人對謝靈運和陶淵明的態度上一窺究竟。
  •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玄學家」陶淵明的「得意忘言」
    在這種空氣中,陶淵明「質性自然,非矯厲所得」的詩風不合潮流,那是可想而知的事。陶淵明在藝術風格和藝術表現方法上,自成一格,創造了一種既有別於傳統,又與時流大異其趣的詩歌藝術美。這種美,主要不靠外在的塗抹雕琢,而是詩人對事物本身的美的揭示和攝取。這種美蘊藏於現實生活之中,但又要憑詩人的審美修養去發現,並恰當地表達出來,因此它是主觀與客觀的辯證統一。這種美,就是自然本色之美。
  • 依湖而居,你的生活從容得像首詩
    每一池湖水,都有一個性格,從容如湖,各自不同。威尼斯湖有世上獨一無二的溫柔,古典的高雅,藝術的內涵;貝加爾湖有全世界最深、蓄水量最大的水域,也蘊藏著生命奇蹟,給海洋生物新的棲息所……人的從容如湖多樣,有的優雅、有的包容。喧囂大北京,擁一湖之靜從燕都到北京,三千載變遷成就今世繁榮;從乾涸到煙波浩淼,三年修建得京西蓮石湖之靜。在長安街觀燈火輝煌,居瀧悅長安享鳥語花香,目之所及、身之所往皆是從容。
  • 古詩十九首之《涉江採芙蓉》:愁腸百結,無盡相思
    《涉江採芙蓉》是《古詩十九首》中的一首詩。古詩十九首大家都知道,作品風格都是樸素直白,感情真摯動人。這首《涉江採芙蓉》雖然不是《古詩十九首》中最著名的一篇,但是它的整體情感感染力與文氣才情絕不遜色於其餘諸篇。《涉江採芙蓉》涉江採芙蓉,蘭澤多芳草。
  • 身在『樊籠』,心在『自然』,陶淵明的一生給我們的啟示
    說到陶淵明,就能想到他是一個田園詩人,能想到他的田園詩歌。想到田園生活,給人的印象就是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久在樊籠裡,復得返自然。這句話算是對他前半生生活的一個總結。陶淵明四十歲辭官歸鄉,過上了悠然自得的田園生活。
  • 《田園之秋》:回歸自然,晴耕雨讀,「現代陶淵明」如何守護心靈
    富有質感的生動細節,在書中鋪天蓋地,這是人與天地相往來的精神憑證,令我格外迷戀:小斑鳩在老楊桃樹上抖雨,褐毛野兔坐在路上洗臉,青苔鳥在澆過水的桂花樹上洗香澡,銀合歡的熟莢發出清脆的迸裂聲……作者還寫了不少意外的收穫,給讀者帶來陌生化的審美衝擊。比如,他看到斑鳩在小溪邊飲水,嚇了一跳,因這樣美麗的鳥,竟是牛飲,「就像雲端上伸下條龍捲,將海水向上吸般」。
  • 李煜很牛的一首詞,僅27個字共有3個千古名句,其中一句家喻戶曉
    李煜晚年的詞作,可以用4個字來形容:洗盡鉛華。他後期的詞作最大的特點是:極少用典、極少用生僻字、極少寫長詞、極少湊字數。所以當年上學時,筆者最愛的便是背他的詞。他的詞就像白開水,但讀來卻讓我們懂得,真正的好水是比加了上好的茶還要香醇的。
  • 曹雪芹:陶淵明的一個異代知音
    陶淵明的文學作品在當時並不受重視,因為那個時代是一個崇尚華美文風的時代,陶淵明的文學作品,風格平淡,因此,陶淵明的作品就不符合當時的主流審美。再加上陶淵明辭官歸隱,躬耕于田園,他在生前幾乎不存在什麼影響力。甚至可以說,陶淵明生前很貧窮。可是,陶淵明卻在後世成為了士大夫的一個精神標杆,他的文學作品也得到了很高的讚譽。尤其是那些在仕途上遭受打擊的人,更是能夠從陶淵明的作品裡找到精神共鳴。
  • 細雨如織煙雨朦,洗盡鉛華才是春
    06一場春雨,柳樹綻放了新芽,迎春綴滿雨滴,桃花枝頭待放,綠色青青,洗去了一冬的鉛華,顯露出春天的氣息。[唐] 孟郊《春雨後》昨夜一霎雨,天意蘇群物。何物最先知,虛庭草爭出。
  • 陶淵明《歸去來兮辭》:高唱入雲歸去來,有許多膾炙人口的名句
    關於陶淵明辭官歸田的原因,學術界向有分歧。一是赴妹喪說。此說據本文作者自序:「尋程氏妹喪於武昌,情在駿奔,自免去職。」另一種說法是因不滿官場生活憤而辭歸。《宋書·陶潛傳》和蕭統的《陶淵明傳》皆持是說,二者只在文字上略有出入,後者寫道:歲終,會郡遣督郵至縣,吏請曰:「應束帶見之。」淵明嘆曰:「我豈能為五鬥米折腰向鄉裡小兒!」即日解綬去職,賦《歸去來》。
  • 10首奇妙古詩,感受古人的超凡才華!
    我們古人在詩詞方面,經常不拘泥於形式,大膽創新,所以也在文學史上留下了許多堪稱」奇妙「的古詩。這些古詩整體新穎,結構獨特,充滿審美情趣,而且,其藝術上更是能達到一種令人眼前一亮的效果。詩以全篇對仗的五言古體寫成,具有典型的南朝地名詩風格。
  • 陶淵明醉酒後寫下這首詩,開篇10個字,彰顯自己孤高潔淨的人格
    陶淵明(365或372或376- -427) ,東晉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一名潛,字元亮,是名將陶侃的曾孫。魏晉時期戰亂災害頻繁,政權更迭不斷,士人內心潛藏深沉的苦惱和恐懼,想要尋求人生存在的價值和意義,獲得生命的寧靜與安頓。陶淵明早年雖然期望在政治、仕途上有所作為,但時代動蕩,壯志難伸。曾數次出任官職,終因不滿政治黑暗和官場虛偽,從而辭職歸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