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詩第一人之陶淵明

2021-01-10 菲哥帶你聊聊酒文化

陶淵明(365-427)字元亮,名潛,字淵明,諡號靖節先生,自稱五柳先生,東晉著名詩人。陶淵明是以飲酒為題材,大量創作酒詩的第一人。他的詩,可謂篇篇有酒,寄酒為跡。詩風平淡自然,極受後人推崇,影響深遠。

《飲酒·疇昔苦長飢》:「疇昔苦長飢,投耒去學仕。將養不得節,凍餒固纏己。是時向立年,志意多所恥。遂盡介然分,拂衣歸田裡,冉冉星氣流,亭亭復一紀。世路廓悠悠,楊朱所以止。雖無揮金事,濁酒聊可恃。」

【翻譯】昔日苦於長飢餓,拋開農具去為官。休息調養不得法,飢餓嚴寒將我纏。那時年近三十歲,內心為之甚羞慚。堅貞氣節當保全,歸去終老在田園。日月運轉光陰逝,歸來己整十二年。世道空曠且遼遠,楊朱臨歧哭不前。家貧雖無揮金樂,濁酒足慰我心田。

《歸去來兮辭》:「乃瞻衡宇,載欣載奔。僮僕歡迎,稚子候門。三徑就荒,松菊猶存。攜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壺觴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顏。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園日涉以成趣,門雖設而常關。策扶老以流憩,時矯首而遐觀。雲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景翳翳以將入,撫孤松而盤桓。」

【翻譯】

剛剛看到自己簡陋的家門,我心中欣喜,奔跑過去。孩子們歡快地迎接,孩子們守候在門前或院子裡。院子裡的小路快要荒蕪了,松樹菊花還長在那裡;帶著孩子們進了屋,美酒已經盛滿了酒樽。我端起酒壺酒杯自斟自飲,觀賞著庭樹(使我)露出愉快的神色;倚著南窗寄託我的傲世之情,深知這狹小之地容易使我心安。每天(獨自)在園中散步,成為樂趣,小園的門經常地關閉著;拄著拐杖走走歇歇,不時地抬頭望著遠方(的天空)。白雲自然而然地從山峰飄浮而出,倦飛的小鳥也知道飛回巢中;日光暗淡,即將落山,我流連不忍離去,手撫著孤松徘徊不已。

《飲酒·其四》:「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泛此忘憂物,遠我遺世情。一觴雖獨盡,杯盡壺自傾。日入群動息,歸鳥趨林鳴。嘯傲東軒下,聊復得此生。」

【翻譯】

秋菊花盛正鮮豔,含露潤澤採花英。菊泡酒中味更美,避俗之情更深濃。一揮而盡杯中酒,再執酒壺注杯中。日落眾生皆息止,歸鳥向林歡快鳴。縱情歡歌東窗下,姑且逍遙度此生。

《己酉歲九月九日》:「靡靡秋已夕,悽悽風露交。蔓草不復榮,園木空自凋。清氣澄餘滓,杳然天界高。哀蟬無留響,叢雁鳴雲霄。萬化相尋繹,人生豈不勞?從古皆有沒,念之中心焦。何以稱我情?濁酒且自陶。千載非所知,聊以永今朝。」

【翻譯】

衰頹零落秋已晚,寒露悽風相繚繞。蔓草稀疏漸枯萎,園中林木空自凋。清澄空氣無塵埃,天宇茫茫愈顯高。悲切蟬鳴已絕響,成行大雁啼雲霄。萬物更替常變化,人生怎能不辛勞!自古有生即有死,念此心中似煎熬。如何方可舒心意,飲酒自能樂陶陶。千年之事無需知,姑且行樂盡今朝。

從詩中不難看出陶淵明對酒可謂是如閃電一樣,稍縱即逝,就應該坦蕩從容,無憂無慮地度過。心能感受超塵絕俗的真趣,也只有陶淵明了......

相關焦點

  • 無酒不成宴一一魏晉公宴中的酒詩
    這都說明酒仍然是禮的重要媒介,但我們也可以從中看出酒作為祭祀之用的角色開始逐漸暗淡,更加注重的是其作為行樂飲用的現實作用。尤其是在宮廷之中,宴會的舉辦日益頻繁,公宴中酒詩的創作也隨之增加,公宴詩是以宴會為主要表現內容,酒自然是宴會的象徵。"漢魏六朝文學集團自身兼具的政治和文化功能及其活動方式,決定了他們把公宴詩作為較重要的寫作方式」。「酒」的加入,更成為公宴詩的標誌。
  • 陶淵明「與子疏」,「真氣盎然」,於如今子女教育亦有可借鑑之處
    關於作者陶淵明(365-427),字元亮;一說名潛,字淵明,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人。卒後顏廷之等友朋私諡「靖節」。陶淵明出身於沒落貴族家庭,其曾祖據說是晉大司馬陶侃,其祖父和父親均做過太守一類的官。至陶淵明時,家道已經衰落。他早年懷有建功立業之志,後曾任江州祭酒、鎮軍參軍、建威參軍、彭澤令等職。
  • 有一種勸人惜時之作叫陶淵明的雜詩(上)
    古詩詞中,有一種勸人惜時之作叫陶淵明的雜詩世界上最難以捉摸的就是時間,想抓抓不住,想留留不住,金錢萬貫都買不到,這才最令人抓狂。存於世間,生而為人,總有追求,但無論什麼樣的追求,又都不得不藉助世間。今天小編要介紹的是在中國古詩詞中,勸勉世人惜時的作品——陶淵明《雜詩》陶淵明的《雜詩》共有十二首,我們主要介紹的是其一和其五。「人生無根蒂,飄如陌上塵」,植物的根部,深藏於泥土,除了吸取養分外,還有一個作用就是緊緊抓住地面,在狂風中不至於東倒西歪,甚至隨風飄零。「蒂」是連接植物花果與枝莖的地方,相當於一個樞紐,不可或缺。
  • 陶淵明田園詩的三重境界
    《孟子·萬章下》:「在國曰市井之臣,在野曰草莽之臣,皆謂庶人。」此「在野」即與「在朝」「在位」相對,也就是不當官從政之人。這也與中國古代農業社會的大背景相適應。而這種現實的生存環境,在陶淵明田園詩中有著清晰的描繪。首先,陶淵明田園詩中的居住環境是現實的。「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後簷,桃李羅堂前。」
  • 古詩賞析第十八首:陶淵明:飲酒(其五)
    陶淵明的曾祖陶侃是東晉著名的開國元勳,也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流人物,時人稱其「機神明鑑似魏武,忠順勤勞似孔明。」陶淵明的祖父作過太守,父親早死,母親是東晉名士孟嘉的女兒。陶淵明由於父親早死,所以從小家道中落,少年時代生活即處於貧困之中。從29歲至41歲,陶淵明為生活所迫,幾度出仕,擔任小官。但因為「飢凍雖切,違己交病。嘗從人事,皆口腹自役。
  • 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修辭藝術的魅力
    本文使用映襯的句子有四處:1、悟「已往」之諫,知「者」之可追。2、覺「今是」而「昨非」3、「世」與「我」而相違4、善「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休」。以上四句都是對兩種不同的人、事、物,從兩種不同的觀點加以描述,形成強烈對比的修辭手法,這種映襯稱作對襯。
  • 曹雪芹:陶淵明的一個異代知音
    陶淵明的文學作品在當時並不受重視,因為那個時代是一個崇尚華美文風的時代,陶淵明的文學作品,風格平淡,因此,陶淵明的作品就不符合當時的主流審美。再加上陶淵明辭官歸隱,躬耕于田園,他在生前幾乎不存在什麼影響力。甚至可以說,陶淵明生前很貧窮。可是,陶淵明卻在後世成為了士大夫的一個精神標杆,他的文學作品也得到了很高的讚譽。尤其是那些在仕途上遭受打擊的人,更是能夠從陶淵明的作品裡找到精神共鳴。
  • 山東男子學陶淵明隱居,被父親痛批:沒錢,別想隱居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是陶淵明晚年的生活。為了追求這種田園生活,他不惜辭去彭澤縣令一職,歸隱山林,每天過著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生活。期間,陶淵明寫了很多田園詩。因此,他被世人稱為「隱逸詩人之宗」、「田園詩派之鼻祖」。據了解,陶淵明是我國歷史上第一位田園詩人,另外也是江西第一位文學巨匠。
  • 是不是對陶淵明的影響最深?
    無論是對國政 民生的憂慮還是獨醒之人的苦悶,都與詩人起伏的政治遭遇息息相關。陶淵明身處動亂 不願流俗又回天無力,個人榮辱與國家命運相系的結果就是矛盾終生相隨,這孤絕壓抑 的情感體驗較百姓隨波離亂的痛苦更甚。陶淵明在《閒情賦序》中認同了蔡邕《靜情賦》、張衡《定情賦》的創作原則,認為要「始則蕩以思慮,而終歸閒正。將以抑流宕之邪心,諒有助於諷諫」,這體現了詩人對創作中寄寓諷諫的認可。
  • 《田園之秋》:回歸自然,晴耕雨讀,「現代陶淵明」如何守護心靈
    80年代初,年屆不惑的他,回到老家(臺灣屏東縣新埤鄉農村),隱居田園,晴耕雨讀,亦農亦儒,自食其力,竟達30年,常人莫及,故被譽為「現代陶淵明」。《田園之秋》,寫於他回歸田園兩年後的秋季,分初秋、仲秋、晚秋三大篇章,於1983-1984年初版,2006年引進大陸,書名曾為《大地的事》。在臺灣,《田園之秋》具有熠熠生輝的光環,是臺灣各級學校國文教本選錄,曾獲中國時報散文推薦獎、吳三連文藝獎散文獎。
  • 唐代山水田園詩第一人,「興象」詩歌創作先行者孟浩然
    唐代山水田園詩第一人,「興象」詩歌創作先行者孟浩然談起「山水田園詩」相信大家都不陌生,這種寄情於山水的詩歌描寫方法,是由東晉時期的「隱士」陶淵明首創。經過不斷發展逐漸形成了山水田園詩派,這個詩歌派別中除了陶淵明之外,還有被譽為「二謝」的謝靈運和謝朓。「山水田園詩」多以描寫,山水田園風光以及隱逸生活為主題。這類詩歌的主要風格就是閒適自然。
  • 古琴逸事-陶淵明彈無弦琴,琴聲出自哪裡?
    陶淵明的鼎鼎大名,大家應該都知道。被譽為隱逸詩人之宗的陶淵明,一生厭惡仕途,只喜歡山山水水,種種菊花。雖然陶淵明歸隱田園,但他也不是真的與朋友再無來往。君子之交淡如水,對於純粹,沒有俗利糾葛的朋友,陶淵明還是很歡迎的。
  • 陶淵明《飲酒》詩中的「田父」,指的是誰?
    張野為陶淵明鄉親,擅屬文,很可能還有躬耕的經歷,符合「田父」身份,但他歸心釋氏,嚮往西天淨土,不曾仕宦,不太會那麼迫切地勸陶淵明出仕。龐遵,一名龐通之,為陶淵明故人,王弘曾因其得與陶淵明相識。陶淵明寫有《怨詩楚調示龐主簿鄧治中》一詩,歷敘生平之艱辛,末聯「慷慨獨悲歌,鍾期信為賢」,以伯牙自比,以龐遵比鍾子期,視其為生平知己。
  • 陶淵明的底色和他的五次出仕
    二十九歲這年,陶淵明入仕為官,出任江州祭酒。他懷抱著「奉上天之成命,師聖人之遺書;發忠孝於君親,生信義於鄉閭」的美好願景,秉持著「大濟於蒼生」的理想,開始實現其濟世的猛志。然而,官場不同于田園,初涉官場的體驗給他的美好理想潑了一身涼水,於時急轉身退。《宋書》等記載的原因是「不堪吏職」,只得「少日自解歸」,他受不了官場的種種束縛和折磨。而其中緣故,陶淵明也曾略有提及。
  • 《歸去來兮辭》:陶淵明辭職前後的一場內心獨白、一次人生斷舍離
    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這一段是不是就像我們自己每一次工作幹得不開心的時候的內心活動?原本背井離鄉只是為了追逐夢想,但眼下似乎越來越背離自己的本心,每天勞心勞力,掙得也不多,還不如回家種地,家裡那一畝三分地,好好耕種,還不至於會餓死!越想越覺得有道理,自己當初腦子被驢踢了嗎?來受這份委屈?
  • 《愛樂之城》《爆裂鼓手》《登月第一人》都咋剪的?
    》《登月第一人》的奧斯卡獲獎剪輯指導湯姆·克洛斯(Tom Cross)在北京電影學院舉行了講座。這種方法在後來的《愛樂之城》《登月第一人》裡也用到了。但在《愛樂之城》裡,他想要另一種風格,不再是緊張的粗劣感覺,而是舒緩浪漫、帶有夢幻氣質。導演老是說《愛樂之城》是寫給洛杉磯、好萊塢的一封情書,而我和導演也把它看作一部寫給剪輯的情書。
  • 陶淵明醉酒後寫下這首詩,開篇10個字,彰顯自己孤高潔淨的人格
    陶淵明的飲酒詩共有二十首,都是在醉酒之後所寫,借酒抒懷。本詩是其中的第七首,描寫詩人秋日採菊飲酒、遺忘世俗之情,雖然看似悠然自得,卻又蘊含個人深層的感慨。今天我們來欣賞一首陶淵明的酒後佳作——《飲酒 其七》。《飲酒 其七》 [魏晉] 陶淵明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汎此忘憂物,遠我遺世情。一觴雖獨進,杯盡壺自傾。日入群動息,歸鳥趨林鳴。
  • 成語溫故丨不求甚解:被誤解了的陶淵明的會意和真意
    不求甚解,語出陶淵明的《五柳先生傳》:「不慕利,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欣然忘食。」這個「甚」字,是指過分的、偏執的意思。古人常會用「甚矣」做口頭禪,其意思大概等同於臺灣人很喜歡用的「太超過了」。今天我們常用的「甚至」一詞,也是取這個意思。
  • 陶淵明愛菊花,他卻寫詩諷刺菊花,愛陶詩的人看了卻無憤懣之意
    在這首詩的首聯和頷聯,詩人大加讚賞了這野菊的魅力,其用詞之高實在是把這野菊當成了一個完美的人來描寫的。你看,和那些家養的菊花比起來,這野菊是多麼的孤傲自由。它並沒有去給那些喜好風雅的文人墨客們作為觀賞或者是佩戴的飾品,而那些每年一度的重陽節,滿上遍野的菊花,這簡直就是菊花們附庸風雅的場所啊,這些野菊又怎麼會效仿呢?
  • 身在『樊籠』,心在『自然』,陶淵明的一生給我們的啟示
    說到陶淵明,就能想到他是一個田園詩人,能想到他的田園詩歌。想到田園生活,給人的印象就是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久在樊籠裡,復得返自然。這句話算是對他前半生生活的一個總結。陶淵明四十歲辭官歸鄉,過上了悠然自得的田園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