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無冕財經
作者:趙小天
「我一打開拼多多,發現老大正邀請我開通拼小圈?」小薇最近遭遇了一場「驚嚇」。
看到邀請頁面的一瞬間,她沉浸在「一向不苟言笑的領導居然也用拼多多」和「他怎麼還會邀請我那我答應還是不答應」的雙重震驚裡,三秒後,宕機的理智重新上線:應該是平臺冒用!
小薇發現,在開通的瞬間,拼多多就自動幫自己加上了一圈好友,一起砍過價、附近xx公裡的人、可能認識的人……同時,也默認同步最近15條拼單及評價動態。而在拼單成功後,就算點了右上角的X,也會默認分享到拼小圈,也許在拼多多的邏輯裡「關閉」=「默認你可以幫我做分享決定」。想要真正取消,得特意點擊右下角的「點擊取消」。
多位受訪者對全現在表示,自己根本沒意識到自己曾經「授權」給拼多多,讓平臺「代替」自己發出「好友邀請」。經過提醒後,才發現自己常會一不小心,點擊關閉按鈕後把自己的購買信息「自動」分享到拼小圈。
北京律師鍾蘭安對全現在表示,拼小圈未經用戶的同意,以用戶的名義發出所謂的好友邀請,侵害了用戶的隱私權和其他合法權益,在這種情況下,可能會造成非常嚴重的安全隱患。「(這種行為)會讓用戶好友誤以為邀請者就是用戶本人,從而開通拼小圈,去分享相關信息,建立信任,在這種情況下,有可能為違法犯罪提供便利。」
你的購物朋友圈2020年2月,拼多多上線拼小圈,並在首頁顯著位置推薦。拼小圈和微信朋友圈的功能不能說毫無關係,幾乎就是一模一樣:用戶可以發布狀態,每條狀態下也有點讚和評論功能。
只不過在拼小圈裡,你分享的不再是自己的吃喝玩樂動態,而是在拼多多上購買過的商品,但完全不需要自己操心,只要拼單成功,系統會自動幫你分享到拼小圈,享受「全自動」服務。
如果說,朋友圈是讓用戶展現「理想中的自我形象」,那拼小圈則是陽光背後的影子,用實打實的消費商品來構建一個ID的購物畫像。
當然,拼小圈同樣也「貼心」地引入了權限功能,用戶可自主選擇「不讓Ta看我的拼小圈」或「不看Ta的拼小圈」。用戶也可以直接發布描述自己想買的東西,並@好友進行種草推薦。
如果只是出於自願分享的「好物推薦」社區,多一個小紅書式的種草圈子也無可厚非。但對於系統代替「我」做決定?以用戶的名義,向微信好友發送「開通申請」,鍾蘭安律師認為不妥。
▲上圖第一個頭像用戶表示「我從沒發送過好友申請」
「用戶是授權平臺去收集自己信息,但並沒有授權拼多多去收集(他的)微信好友相關的信息,這顯然超過了用戶許可的範圍。而且,用戶也沒有權利授權拼多多收集他好友的這種信息,(拼多多)這種行為性質算是比較惡劣的。」鍾蘭安說。
據鍾蘭安介紹,《民法典》第1037條第2款規定:「自然人發現信息處理者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或者雙方的約定處理其個人信息的,有權請求信息處理者及時刪除。」
2020年3月,就有匿名用戶在黑貓投訴上投訴拼小圈洩露個人信息,誘導消費者開通。
中國政法大學智慧財產權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趙佔領曾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拼多多的行為是否侵權關鍵看兩點,一是讀取用戶的手機通訊錄有沒有經過用戶同意,二是收集用戶通訊錄等個人信息時是否明確告知了收集的目的。「具體怎麼判斷這兩點,主要看拼多多隱私政策是否有前述內容。」
全現在查看拼多多「隱私政策」發現,在「用戶信息的收集和使用」一項中,拼多多的確表明了用途:如果用第三方信息登陸(比如微信),拼多多「可能」會將從第三方信息獲取的信息結合起來,提供更為「個性化服務」;也「可能」會幫助用戶判斷聯繫人是否為拼多多用戶,為用戶間的交流建立聯繫。
▲「隱私政策」的入口非常隱蔽。
鍾蘭安表示,網際網路企業不應該這樣模糊處理用戶的權益。「用戶的聯繫方式顯然是用戶的隱私,對用戶隱私的收集不應過度。」
但在法律上,是否「過度」的判斷較為模糊,還沒有法定標準,這也是很難判斷巨頭是否侵犯用戶隱私的一個關鍵問題。
該投訴問題最終也不了了之。多位受訪者還向全現在反應一個問題:拼小圈裡的好友,有的甚至不是自己的微信好友,搜索後發現,只是和對方同處於一個微信群。「這就很可怕了。」
鍾蘭安也表示,用戶儲存在手機中的其他聯繫人聯繫方式,不僅對用戶而言屬於隱私,對於這個特定聯繫人也屬於隱私。「從法律的角度而言,用戶是無權將他存在手機中他人聯繫方式給別人的,因為這涉及處分他人的合法權益,用戶沒有權利這樣做。」
巨頭盯上社交圈「非常羞恥,老底被人掀了的感覺。」多位受訪者都表示,回翻了自己的購買記錄後,心有餘悸。令用戶尤為憤怒的是,自己是在毫不知情的情況下,誘導性被迫開設了拼小圈,並自動讀取和關聯上了微信好友。
▲「每次打開,都會收到一堆認識的不認識的人邀請通過好友,一不小心就點通過了。」
事實上,類似「拼小圈「的模式,其他平臺也在做。早在2015年,京東就上線了「購物圈」功能。2019年,微信曾上線」好物圈「,是基於社交關係的好物推薦圈。而淘寶內,用戶購買的商品評價也會以「買家秀」形式出現「淘友動態」中,好友會看到相關訂單及評價,同時還在商品評價下方有專屬展示位。
隨著iPhone、AirPods、SK-II等高價商品的入駐,用戶數已超過7億的拼多多,在「五環內」年輕群體中獲得過一波「真香」的口碑逆轉。
但薅羊毛紀錄實際上也能暴露很多個人信息。阿桔就是在好奇心驅動下,去翻看了自己的拼小圈。她心酸地發現,堂哥幾乎天天都會在拼多多上購買商品,小到零食、紙巾、拖鞋,大到小家具,「他買的頻率高到,我有點驚訝,連仙貝都得在拼多多上買了」。
阿桔發來一張堂哥拼小圈的截圖,18.8元,兩大包袋裝旺旺仙貝,配文是掩飾不住的快樂:拼多多牛逼!下一條連結則是3.43元24個蛋黃酥。「他應該一直是那種吃軒媽蛋黃酥,進口餅乾的人啊……」
在阿桔心裡,堂哥從小是出了名的「嘴刁」,很講究生活品質,會知道怎麼搭配點餐,如何調飲料才最好喝。上高中就擁有PSV和PS4,家裡擺滿了動漫手辦的那個少年,最終在拼小圈裡失去「往日榮耀」光環。「今年疫情影響下,堂哥被裁員了,一直沉浸在艱難的求職期,這也許是他不得不『下沉』的深層原因。」
「這種功能就是利用大眾的窺私慾啊,知道大家會好奇,但除非主動分享,沒有人想被別人看到自己買了什麼。」事實上,今年以來,阿桔也一直頻繁地在拼多多上購買各種日用品:幾塊錢的襪子和紅薯幹、24塊錢一箱的AD鈣奶、三十塊錢的褲子。大城市高昂的生活成本,讓他們這樣的打工人轉身投向拼多多的懷抱,但拼小圈的自動發布,卻沒能為艱難的社畜們保留最後的體面。
說到底,渴求吃到「社交紅利」的電商平臺,是不是也該考慮一下,如何給用戶留下體面?在這個尤為寒冷的2020,相信被揭開「底褲」的五環內外的消費者,屁股和心都更涼了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