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小圈涉嫌洩露用戶隱私:買條內褲朋友都能看到,「非常羞恥」|關注

2021-01-11 新浪財經

來源:無冕財經

作者:趙小天

「我一打開拼多多,發現老大正邀請我開通拼小圈?」小薇最近遭遇了一場「驚嚇」。

看到邀請頁面的一瞬間,她沉浸在「一向不苟言笑的領導居然也用拼多多」和「他怎麼還會邀請我那我答應還是不答應」的雙重震驚裡,三秒後,宕機的理智重新上線:應該是平臺冒用!

小薇發現,在開通的瞬間,拼多多就自動幫自己加上了一圈好友,一起砍過價、附近xx公裡的人、可能認識的人……同時,也默認同步最近15條拼單及評價動態。而在拼單成功後,就算點了右上角的X,也會默認分享到拼小圈,也許在拼多多的邏輯裡「關閉」=「默認你可以幫我做分享決定」。想要真正取消,得特意點擊右下角的「點擊取消」。

多位受訪者對全現在表示,自己根本沒意識到自己曾經「授權」給拼多多,讓平臺「代替」自己發出「好友邀請」。經過提醒後,才發現自己常會一不小心,點擊關閉按鈕後把自己的購買信息「自動」分享到拼小圈。

北京律師鍾蘭安對全現在表示,拼小圈未經用戶的同意,以用戶的名義發出所謂的好友邀請,侵害了用戶的隱私權和其他合法權益,在這種情況下,可能會造成非常嚴重的安全隱患。「(這種行為)會讓用戶好友誤以為邀請者就是用戶本人,從而開通拼小圈,去分享相關信息,建立信任,在這種情況下,有可能為違法犯罪提供便利。」

你的購物朋友圈2020年2月,拼多多上線拼小圈,並在首頁顯著位置推薦。拼小圈和微信朋友圈的功能不能說毫無關係,幾乎就是一模一樣:用戶可以發布狀態,每條狀態下也有點讚和評論功能。

只不過在拼小圈裡,你分享的不再是自己的吃喝玩樂動態,而是在拼多多上購買過的商品,但完全不需要自己操心,只要拼單成功,系統會自動幫你分享到拼小圈,享受「全自動」服務。

如果說,朋友圈是讓用戶展現「理想中的自我形象」,那拼小圈則是陽光背後的影子,用實打實的消費商品來構建一個ID的購物畫像。

當然,拼小圈同樣也「貼心」地引入了權限功能,用戶可自主選擇「不讓Ta看我的拼小圈」或「不看Ta的拼小圈」。用戶也可以直接發布描述自己想買的東西,並@好友進行種草推薦。

如果只是出於自願分享的「好物推薦」社區,多一個小紅書式的種草圈子也無可厚非。但對於系統代替「我」做決定?以用戶的名義,向微信好友發送「開通申請」,鍾蘭安律師認為不妥。

▲上圖第一個頭像用戶表示「我從沒發送過好友申請」

「用戶是授權平臺去收集自己信息,但並沒有授權拼多多去收集(他的)微信好友相關的信息,這顯然超過了用戶許可的範圍。而且,用戶也沒有權利授權拼多多收集他好友的這種信息,(拼多多)這種行為性質算是比較惡劣的。」鍾蘭安說。

據鍾蘭安介紹,《民法典》第1037條第2款規定:「自然人發現信息處理者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或者雙方的約定處理其個人信息的,有權請求信息處理者及時刪除。」

2020年3月,就有匿名用戶在黑貓投訴上投訴拼小圈洩露個人信息,誘導消費者開通。

中國政法大學智慧財產權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趙佔領曾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拼多多的行為是否侵權關鍵看兩點,一是讀取用戶的手機通訊錄有沒有經過用戶同意,二是收集用戶通訊錄等個人信息時是否明確告知了收集的目的。「具體怎麼判斷這兩點,主要看拼多多隱私政策是否有前述內容。」

全現在查看拼多多「隱私政策」發現,在「用戶信息的收集和使用」一項中,拼多多的確表明了用途:如果用第三方信息登陸(比如微信),拼多多「可能」會將從第三方信息獲取的信息結合起來,提供更為「個性化服務」;也「可能」會幫助用戶判斷聯繫人是否為拼多多用戶,為用戶間的交流建立聯繫。

▲「隱私政策」的入口非常隱蔽。

鍾蘭安表示,網際網路企業不應該這樣模糊處理用戶的權益。「用戶的聯繫方式顯然是用戶的隱私,對用戶隱私的收集不應過度。」

但在法律上,是否「過度」的判斷較為模糊,還沒有法定標準,這也是很難判斷巨頭是否侵犯用戶隱私的一個關鍵問題。

該投訴問題最終也不了了之。多位受訪者還向全現在反應一個問題:拼小圈裡的好友,有的甚至不是自己的微信好友,搜索後發現,只是和對方同處於一個微信群。「這就很可怕了。」

鍾蘭安也表示,用戶儲存在手機中的其他聯繫人聯繫方式,不僅對用戶而言屬於隱私,對於這個特定聯繫人也屬於隱私。「從法律的角度而言,用戶是無權將他存在手機中他人聯繫方式給別人的,因為這涉及處分他人的合法權益,用戶沒有權利這樣做。」

巨頭盯上社交圈「非常羞恥,老底被人掀了的感覺。」多位受訪者都表示,回翻了自己的購買記錄後,心有餘悸。令用戶尤為憤怒的是,自己是在毫不知情的情況下,誘導性被迫開設了拼小圈,並自動讀取和關聯上了微信好友。

▲「每次打開,都會收到一堆認識的不認識的人邀請通過好友,一不小心就點通過了。」

事實上,類似「拼小圈「的模式,其他平臺也在做。早在2015年,京東就上線了「購物圈」功能。2019年,微信曾上線」好物圈「,是基於社交關係的好物推薦圈。而淘寶內,用戶購買的商品評價也會以「買家秀」形式出現「淘友動態」中,好友會看到相關訂單及評價,同時還在商品評價下方有專屬展示位。

隨著iPhone、AirPods、SK-II等高價商品的入駐,用戶數已超過7億的拼多多,在「五環內」年輕群體中獲得過一波「真香」的口碑逆轉。

但薅羊毛紀錄實際上也能暴露很多個人信息。阿桔就是在好奇心驅動下,去翻看了自己的拼小圈。她心酸地發現,堂哥幾乎天天都會在拼多多上購買商品,小到零食、紙巾、拖鞋,大到小家具,「他買的頻率高到,我有點驚訝,連仙貝都得在拼多多上買了」。

阿桔發來一張堂哥拼小圈的截圖,18.8元,兩大包袋裝旺旺仙貝,配文是掩飾不住的快樂:拼多多牛逼!下一條連結則是3.43元24個蛋黃酥。「他應該一直是那種吃軒媽蛋黃酥,進口餅乾的人啊……」

在阿桔心裡,堂哥從小是出了名的「嘴刁」,很講究生活品質,會知道怎麼搭配點餐,如何調飲料才最好喝。上高中就擁有PSV和PS4,家裡擺滿了動漫手辦的那個少年,最終在拼小圈裡失去「往日榮耀」光環。「今年疫情影響下,堂哥被裁員了,一直沉浸在艱難的求職期,這也許是他不得不『下沉』的深層原因。」

「這種功能就是利用大眾的窺私慾啊,知道大家會好奇,但除非主動分享,沒有人想被別人看到自己買了什麼。」事實上,今年以來,阿桔也一直頻繁地在拼多多上購買各種日用品:幾塊錢的襪子和紅薯幹、24塊錢一箱的AD鈣奶、三十塊錢的褲子。大城市高昂的生活成本,讓他們這樣的打工人轉身投向拼多多的懷抱,但拼小圈的自動發布,卻沒能為艱難的社畜們保留最後的體面。

說到底,渴求吃到「社交紅利」的電商平臺,是不是也該考慮一下,如何給用戶留下體面?在這個尤為寒冷的2020,相信被揭開「底褲」的五環內外的消費者,屁股和心都更涼了一些。

相關焦點

  • 拼多多的拼小圈,不經同意直接發送好友申請,你敢用嗎?
    想做社交的拼小圈,把更多朋友推離了拼多多 也許有人會覺得,看到朋友的真實評論,明明就很好啊,可以避免踩雷,為什麼會被吐槽呢? 那看一下這張圖
  • 拼夕夕是如何「套路」你的隱私的?
    按照朋友的描述,我的購買記錄出現在了「拼小圈」裡,不僅我過去幫忙砍一刀的人能看到,就連我朋友的朋友也能看到,等於我買了一件什麼東西,已經廣而告之了。這種騷操作,讓我嚇出一身冷汗。結合這幾天看到的一些東西,閒來無事,我決定換一個微信號登陸,繼續體驗一下這個「神奇」的功能,直到最後,它簡直毀了我對這個公司唯一的一點好印象。
  • 著急的拼多多,「真實」的拼小圈
    這個好友功能是拼多多最近推出的「拼小圈」,加入拼小圈後,它會向你的通訊錄好友發出好友申請,在成為「拼小圈」好友後,可以看到對方買了什麼東西,評價如何。當前,拼多多無疑仍然是中國發展最快的電商平臺,而且通過去年開始的「百億補貼」,它也從五環外市場逐漸走向五環內,實現了「破圈」。
  • 拼多多的拼小圈功能,電商的發展的一個新方向
    拼多多用戶應該都發現或在使用,拼多多的自己的朋友圈——「拼小圈」。拼多多團隊曾表示:拼小圈意在鼓勵消費者與好友共享自己的真實購物體驗,將有助於從消費側完成「去偽存真」的鑑別環節,降低用戶的決策成本,「跟著好友的真實評價再下單,就能減少決策失誤」。
  • 拼多多社交進化論:拼小圈,五環人看不懂的另類社交
    大廠永遠不缺新聞,公司走的每一步都格外引人關注。拼多多原始用戶積累主要是通過農產品和拼團玩法,繼而發展「0佣金」、「低成本」的平臺模式吸引產業帶商家,將性價比商品擴充到全品類;後以「百億補貼」為跳板,引入品牌商品吸引「五環內」人群,實現農村包圍城市的晉級。就在今年2月拼多多低調上線了拼小圈功能,但該功能沒有放在金剛位而是列出獨立一個功能欄可見對其重視程度。
  • 拼多多專門做了個「拼小圈」
    想知道你放進收藏夾的不粘鍋到底會不會糊底,點開商品評價卻只看到清一色好評?這個問題可能有解了。36氪近日發現,拼多多正在邀請用戶開啟一個名叫「拼小圈」的拼單分享社交功能,去「看看好友都在買什麼」。該入口位於拼多多App首頁Banner正下方,拼多多會自動向授權讀取聯繫人信息的用戶推薦添加通訊錄好友。
  • 微信發送原圖洩露位置信息引關注 專家支招保護隱私
    微信發送原圖洩露位置信息引關注 專家支招保護隱私 2019-12-19 16:02:36 來源:法制日報  |  作者:韓丹東 | 字號:A+ | A- 近日,微信發原圖或洩露位置信息的話題引起公眾關注和熱議
  • 卡片日記APP別人能看到嗎 卡片日記會不會洩露隱私介紹
    卡片日記APP隱私的保密性是大家最感興趣的,在這款軟體上記錄日記,經常會有人擔心被別人看見,那麼卡片日記上的內容會被其他人看到嗎?下面會詳細介紹卡片日記的隱私性,讓大家都能知道卡片日記的隱私是否會被洩露。卡片日記別人能看到麼?
  • 百度網盤洩露隱私?千萬別點「公開分享」
    原標題:百度網盤洩露隱私?千萬別點「公開分享」   百度雲作為市場上較為流行的雲存儲服務,其註冊用戶已超一億人。但近日,有網友發文提醒,使用百度網盤分享的文件連結,有可能被第三方網盤搜尋引擎抓取,從而導致用戶的私密文件遭洩露。
  • 共享充電寶陷洩露個人隱私旋渦 消費者隱私已被洩露怎麼辦
    因此,首先要求立法機關、司法機關以及行政機關關注科技動態,在處理相關問題時,靈活掌握,參照法律原則進行處理,並不斷完善立法及監管措施;其次要求消費者在使用新生事物時,增強防範意識,確認安全後再使用;再次,供應商應注意保護消費者的隱私不被洩露。
  • 手機攝像頭和話筒成隱私洩露「重災區」
    日前,騰訊社會研究中心和DCCI網際網路數據研究中心聯合發布《網絡隱私安全及網絡欺詐行為研究分析報告(2018年上半年)》(以下簡稱《報告》),通過對1144款手機APP獲取用戶隱私權限情況的統計顯示,目前幾乎所有手機APP都在獲取用戶隱私信息,但大多數都能遵循「合法、正當、必要」的原則進行獲取,越界獲取用戶隱私比例持續大幅降低,2018年上半年安卓APP越界獲取比例降低到5.1%。
  • 從3個方面出發,解析「拼小圈」的體驗設計
    拼多多團隊表示,拼小圈意在鼓勵消費者與好友共享自己的真實購物體驗,將有助於從消費側完成「去偽存真」的鑑別環節,降低用戶的決策成本,「跟著好友的真實評價再下單,就能減少決策失誤」。但是自上線以來,用戶的吐槽也是引起了大家的廣泛關注。今天我們就看看拼小圈的體驗設計~一、外部環境變化憑藉下沉市場和微信的關係鏈,近年來拼多多迅速崛起,成為不容小覷的電商巨頭。
  • 發送原圖洩露隱私?微信:地理位置信息洩露與微信無關
    【觀察者網TMT報導】針對「微信發送原圖會洩露隱私」的說法,8月31日,微信方面發表《說明》回應稱,所謂的地理位置信息洩露,與微信無關。 微信稱,任何智慧型手機拍攝的照片,都含有Exif參數,可以調用GPS全球定位系統數據,在照片中記錄下位置、時間等信息。當用戶把原始圖片發送給其他人時,所附帶的信息也一併發出去了。
  • SNS屏蔽搜尋引擎為哪般 用戶隱私大過天
    大多數SNS網站都採用實名制,並要求填寫手機號碼、郵箱、QQ、MSN、性別、出生日期等多項個人信息,在掌握了大量用戶隱私的同時,也遭到了許多不法分子的覬覦。現在的隱私洩露已經不僅限於木馬病毒的竊取,而更多的是來至於出於商業目的的數據搜集。搜尋引擎作為最常用、最直接獲取網站信息的工具,雖然方便了用戶,但也常被某些人利用,非法搜集用戶私人信息,然後賣給商家。
  • 40元可買超十萬智聯簡歷,圓通洩露40萬條個人信息,還有隱私嗎?
    網際網路時代,隱私信息安全是一個繞不過去的話題。但是,身邊卻隱私洩露的事情卻一再發生。服務態度差,圓通對客戶信息安全保護也不夠?國內的這些快遞,除了京東和順豐,民營快遞的「四通一達」送貨快不快不說,那服務態度是真的一言難盡。這裡面,圓通尤其如此。
  • 外賣騎手直播「送內褲」,兩平臺:拉黑騎手帳號,禁播15天
    涉事騎手直播戴口罩接受平臺人臉識別核驗 本文圖均為 視頻截圖 日前,一段騎手深夜開車送外賣時涉嫌在線直播騷擾女客戶的視頻引發關注。 視頻中,一名疑為美團外賣騎手的男子在3月7日凌晨連續為兩名女性客戶送出外賣訂單,並在虎牙直播平臺上全程直播了與女客戶電話溝通及採購、配送的過程,拍攝畫面還洩露了用戶地址等隱私信息。
  • 微信發原圖洩露隱私是啥道理?談談Exif那點事
    最近「微信發送原圖會洩露位置信息」的相關新聞,引起了很多人的關注。不少媒體都報導了此時,包括電視臺、報紙等官媒也證實、擴散了這一消息。很多朋友都對此感到擔憂,但實際上這其實是一個老生常談的常識——圖片所包含的信息,本來就不僅僅是視覺元素,其附帶的Exif信息,往往能挖出很多頗具價值的信息。
  • 個人隱私洩露誰負責?
    對此,用戶十分牴觸——洩露隱私怎麼辦?不過,代收點態度十分強硬,一些人拗不過只好妥協。接受《法治日報》記者採訪的專家認為,快遞行業不該罔顧消費者的合法權益,把風險完全轉嫁給消費者負擔,而應權衡消費者權益和業務效率,在維護個人隱私安全的同時,確保快遞安全準確送達。
  • 拼多多需要謹慎涉足社交圈,小心畫虎不成反類犬
    拼多多對用戶的大量優惠政策,可以說是所有的電商平臺中誠意最大的,這也是拼多多最大的優勢。正是這份不計成本地對用戶投資,才能讓拼多多迅速的發展成現在的規模,正在衝擊6億人都在用的拼多多。用利益束縛住的用戶是最可靠的,但是當失去利益束縛的用戶也可能是最不可靠的。
  • 中消協:網易彩票App涉嫌過度收集或使用用戶信息
    所有被測評App都是在9月1-3日期間從App Store、安卓市場下載的,同時對App的用戶協議、隱私政策進行錄屏取證。測評活動邀請了消費維權志願者進行現場體驗,邀請相關專家對App的用戶協議、隱私政策進行審核,綜合反映App個人信息保護中存在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