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來源:螳螂財經
前幾天,突然收到一條好朋友的消息:「哥,這幾天在股市虧到混拼多多了?」
這不廢話嘛,大盤都已經跌成狗了,差點就奔著2600點去了,巴菲特來了都得虧——不過,他為何知道我用拼多多了?
一番追問,我萬萬沒想到——原來,我也被拼夕夕套路了。
一切還得從幾天前說起。
前陣子,拼多多發了財報,偶感興趣,於是決定安裝APP體驗了一下,遺憾的是,上面的絕大部分東西,如果你不邀請朋友拼單和砍一刀,實際上是得不到什麼優惠的。就這,你還得避開各種18.8元就能買到的LV這樣一看就是山寨貨的商品。
一番搗鼓,最後隨手下單了一個手機殼。
問題隨之而來。
按照朋友的描述,我的購買記錄出現在了「拼小圈」裡,不僅我過去幫忙砍一刀的人能看到,就連我朋友的朋友也能看到,等於我買了一件什麼東西,已經廣而告之了。
這種騷操作,讓我嚇出一身冷汗。
結合這幾天看到的一些東西,閒來無事,我決定換一個微信號登陸,繼續體驗一下這個「神奇」的功能,直到最後,它簡直毀了我對這個公司唯一的一點好印象。
一、神奇的拼小圈,帶你進入新世界
1、你的「朋友」邀請你開啟
打開APP,「拼小圈」功能直接出現在app的首頁,並且是以好友請求添加的方式誘導開通。
也就是說,拼多多會給我們營造一種周圍朋友都在用拼多多,然後還都在邀請我們開啟,但如果我們和朋友核對,會發現壓根沒有邀請這回事。
開通之前,會有「我已閱讀並同意拼小圈保護說明」,但是大家平時基本上都不會點進去看,而是默認填寫了「繼續使用拼小圈」。
好了,從這個地方開始,它的誘導開啟過程就完成了,你就正式入圈了。
2、測完「含拼率」,留下小秘密
第一步,打開拼小圈,App會提示「拼多多想訪問您的通訊錄」,當你還沒反應過來讀取的是哪個通訊錄,點了「好」以後,它會識別你所有聯繫人的信息。
這個聯繫人信息一旦打開,會給你展示兩類信息。一波人有頭像,也就是手機通訊錄裡已經用手機號註冊了拼多多的人;另一波人沒頭像,是你手機通訊錄裡沒註冊過拼多多的人。
然後,你可以隨意地添加有拼多多的人為好友,或者邀請沒拼多多的人下載拼多多。
如果說,前面只是打擦邊球,誘導用戶開通,那麼到這裡就簡單粗暴了,換句話講,這是一個大型的朋友圈「含拼量」測試。
去年「咪矇事件」爆發,網上誕生了一個詞叫做「含咪率」,通過查看自己朋友圈有多少人關注咪蒙,就大概知道一個人的圈子處於一個什麼樣的層次,受精神毒害的程度有多深。因為,關注什麼樣的公眾號,大概率與一個人的思想層次是掛鈎的。
只不過,微信公眾號只會顯示好友關注人數,不會具體到個人,讓人無須擔心隱私洩漏,但是拼多多不行,它直接展示出誰註冊了拼多多誰沒註冊,而且還會把一個人的生活習慣、消費能力、偏愛種類、購物時間、購物頻次……等等東西,一股腦全部公示了。
每個人對隱私的需求都是不同的,就以我自己為例,假使我不是買一個手機殼,而是購買其他帶有一些隱私性的東西,豈不是很尷尬?這個記錄如果被客戶知道,是否會認為我炒股返拼,懷疑我資金鍊短缺,影響到後續的商業合作?
這不是杞人憂天,而是現實中真正的商業邏輯,你開著寶馬和五菱宏光去談生意,給客戶的合作信心是完全不一樣的。
在網上逛了一下,發現有不少人投訴,比如:
從網友投訴來看,拼小圈不只識別你的朋友,還會把你推薦給你朋友的朋友。
更有趣的來了,拼多多客服自己也承認了(滑稽)。
這就相當於,別人未經我同意在門口倒了一堆垃圾,然後告訴我,「如果你介意的話,可以自己叫人來把它拉走哦,親~祝您生活愉快。」
翻了一下微博,一群網友的大型翻車現場,幾乎讓人笑岔氣。
有人說,她能通過拼小圈看到前男友和前男友媽媽的動態,甚至能根據他們的購物,推算出前男友生的是男孩還是女孩。
還有網友自己是個老師,非常尷尬地被動添加了工作場合裡學生家長的信息,會讓人誤以為她是個在線徵友的奇怪老師。
儘管拼多多在隱私條款裡提到,會屏蔽敏感商品的信息到拼小圈,但是每個人的情況不同,對敏感信息的界定也不同,這種神不知鬼不覺的信息洩漏,我是服氣的。
3、半自動分享,和你捉迷藏
當然,除了誘導開啟和擅自暴露隱私,還有一個讓人大呼「內行」的操作,它會「半自動」分享你的訂單信息。
為什麼說半自動?先看看下面一個界面。
它也不是不通知你,而是當你買完東西付完錢,頁面會顯示一行小字:「拼單即將同步到拼小圈,右邊灰體字『點擊取消』」。
正常人壓根不會多想,因為這都是一些常規的彈窗,很多軟體都會有,所以直接右上角點了X,把對話框關閉。
這時候你並沒有意識到,右上角那個X,其實不是取消,而是同意!
如果你立即去自己的拼小圈頁面查看,也不會看到商品的分享信息,因為它的分享有延遲,大概3分鐘左右——也就是說,等你回過神來,才發現自己買的東西已經「半自動」分享出去了。
當你氣憤不過去問客服,,她們也會賤賤地說:「親親,您這邊已經同意過了哦,您看,不點取消就是同意哦。」
所以有一位用戶不無擔心地說:雖然你說了不會分享敏感商品,但我還是選擇關閉這個功能。
二、我走過最長的路,就是老司機拼夕夕的套路
拼多多這麼做,當然是有「成功經驗」的。
有人被它的100元優惠券誘惑,把「砍一刀」的信息推給微信的七大姑八大姨,好不容易拉人頭搞到了99.47元優惠券,卻發現紅包金額越長越慢,每次好友點擊卻只能增加一分錢。
騷擾50位好友,人脈耗盡後終於拿到100元紅包,提現後卻發現,得到的是「現金券」,使用條件是滿1000元減50。
也有一番操作,領了個假紅包,幹到一半放棄了,等於白給拼多多做了一番推廣:
簡單來說,拼多多其實就是利用人性的弱點,以近乎「流氓」的病毒式傳播,才有了今天的規模。
一般來說,別的APP在用戶推廣的時候,都是明碼標價貼出激勵手段,給推廣人和新人一些報酬,有償互惠,寫得明明白白。
但是拼多多不會,就比如拼小圈這個產品,霸王硬上弓式式的白嫖,省時又省錢。
拿用戶的隱私來獲客,這已經不是慷他人之慨的問題了。
拼多多也很無奈,畢竟下沉市場的用戶對價格是十分敏感的,一旦補貼退坡,棄用率將十分高。再加上去年微信出臺新規,限制了誘導或誤導下載/跳轉類內容,禁止好友助力、砍價、任務收集等違規活動,拼多多一下子就喘不過氣來。
於是黃崢心生一計:「拼小圈」。
原本我一直認為,大家都叫它「拼夕夕」帶有一定的偏見和調侃色彩,覺得公眾應該給創業者更多的機會和理解。
鈦媒體曝出拼小圈的隱私問題,在網上引起熱議的時候,我仍然認為這種低成本高收益的產品策略,是拼多多需要的。
但是這次事件之後,我覺得拼多多的步子邁得有點太大了。心理學中有一個「超限效應」,指刺激過多、過強或作用時間過久,就會引起逆反心理,它的根本原因是違背客觀規律,不注意「度」的把握。
放眼中外百年商業史,任何一個長青的大企業,哪怕最初只是崛起於草莽,但只要是攤子越鋪越大,就越是要進行企業文化和精神建設。
現在大家對隱私權的關注空前高漲,拼多多這種惡意誘導、各種擦邊球、先野蠻發展再治理的路子,怕是走不通了。
畢竟,你想把我們當韭菜,也得適可而止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