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一陰生。至此白晝漸短,黑夜變長,高緯度地區尤為明顯。在我國東北部,夏天經常是凌晨三點左右天就大亮了,而到了七八點鐘還沒黑透。
我想起《易經》中的十二闢卦。十二闢卦又叫十二消息卦。「消」即陽爻消減而陰爻增長,「息」則剛好相反。一年可分作陰、陽兩半,隨著時間流逝,此消彼長、此長彼消。
「闢」 為何義?
有人說 「闢」 為君主之意,在此解釋為「主宰」。因而把十二個月分別以不同卦象表示,每卦為一月之主。但十二闢卦中「闢」字的發音約定俗成為「pì」,而以君主之意解此字時發音應為「bì」,例如「復闢[bì]」。故此我認為「闢」字,也可以理解為開闢、開始的之意。
學習《易經》由十二闢卦入門,很容易引發興趣。因為十二種卦象,就是一個陰陽消長的變化過程。恰好說明易學中「一陰一陽之謂道」的辯證觀點。
借東風
看懂《易經》的卦象其實非常簡單,每條線代表一爻,實線為陽爻,斷線為陰爻,反映的是古人最樸素的辯證思維。
十二闢卦可以用來說明一年中氣候變化過程。我們現在說氣候,其實「氣」是氣,「候」是候,大致五天為一候,三候為一氣。也就是說按照地球公轉周期,五天左右,溫度、風力甚至風向等就可能發生細微的變化。《三國演義》中諸葛亮能借東風,不是說他真有多神,而是因為他通曉了這種變化的道理。
一陽來復
一個月差不多兩個節氣,氣候則會產生較明顯變化。例如冬至這天,陰極陽生。就是說最冷的時候到頭了,開始往另一個方向發展,大地逐漸復甦。所以說「冬至一陽生」,用復卦表示,復卦的卦象是一條陽爻,因而我們又說「一陽來復」。對應的月份為農曆十一月,節氣是大雪和冬至。
三陽開泰
接下來的十二月用臨卦代表,兩條陽爻。而到了農曆正月,立春時節,對應的是泰卦。泰卦的卦象為三條陽爻在下,三條陰爻在上。其實就是三爻卦的乾卦和坤卦相疊,而代表天空的乾卦在下,代表大地的坤卦反而在上,這就是「天地交泰」;泰卦已經出現三條陽爻,所以立春時節我們會說「三陽開泰」。
對與錯是一回事?
以此類推,直至四月立夏,卦象為乾,即全部都是陽爻。那麼接下來怎麼辦?陽極陰生。所以到了農曆五月的夏至時節,卦象為「姤」,一條陰爻在下,因而說「夏至一陰生」。
夏至的姤卦與冬至復卦一正一反,這種情況叫做「錯卦」。「錯卦」就是六爻相對互為反向的卦,因而又叫「對卦」。什麼?錯和對竟是一回事?不可思議吧!
當然,此處的「錯」是交錯之意,但辯證地看,未嘗不可理解為正確與錯誤的博弈。
否極泰來
其實呢,十二闢卦除以二,本來就是六對「對卦」。分別為乾與坤、姤與復、遁與臨、否與泰、觀與大壯、剝與夬。其中農曆七月立秋時節的否卦,與前文我們講過的立春時節的泰卦,二者的對應關係還有一句被我們熟知的成語,叫做「否極泰來」。
乾坤大挪移
如此縱觀整個十二闢卦,從乾卦的全陽到坤卦的全陰,就是經歷一年十二個月的「乾坤大挪移」。而《易經》可不僅僅是其表面上昭示的意思這麼簡單。在應用方面,小到每天十二個時辰,大到從古至今的不同時期,無不遵循此中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