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麻雀。
生物學家早已達成共識,近親繁殖是有害的。它會導致較少的遺傳變異,使物種對環境變化的適應能力下降。
挪威科技大學生物系教授Henrik Jensen說:「近親繁殖的危害其實與環境無關。」他與同事們以家麻雀為模型,深入研究了近親繁殖的危害。相關結果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中。
研究人員對來自諾爾蘭郡海格蘭德海岸8個島嶼的3100隻家麻雀進行了研究,以了解近親繁殖對它們的影響。近30年來,科學家們一直在研究這些島上的麻雀,對其種群數量了如指掌。此外,研究人員能夠追蹤麻雀從孵化到死亡的一生。這意味著研究人員知道哪些個體能存活到下一年,以及每年參與繁殖的親鳥中有多少活到了下一個繁殖季節,繼續繁衍後代。結果很明顯,近親繁殖導致了嚴重的不良後果。遺傳分析表明,高度近親繁殖的個體比非近親繁殖的個體壽命更短,繁殖能力更差。
正如預期的那樣,在家麻雀各種染色體上分布的成千上萬個基因中,近親繁殖的個體具有較少的遺傳變異。
近親繁殖意味著麻雀的壽命較短,產下的幼仔也較少,這與它們棲息的島嶼及出生時間無關。
似乎是近親繁殖的程度本身,而不是鳥類所處的環境,決定了近親繁殖對個體的危害程度。「近親繁殖程度越高的個體,壽命越短,繁殖後代的成功率也越低。對於家麻雀而言,近親繁殖的嚴重程度看似與種群數量大小無關。」Jensen說。
令人驚訝的是,環境在近親繁殖的危害中所起的作用很小,這一發現與當前大多數生物學家的看法完全相反。這項研究結果可能會對人類保護瀕危物種的方式產生影響。Jensen說:「許多瀕臨滅絕的物種正艱難應對近親交配和近交衰退。」
專家推測,小群體比大群體更容易受近親繁殖的影響。因為它們繁殖個體本身就很少,而且多數個體間可能還具有親緣關係,小群體最初的遺傳變異就比大群體的要小。對於這些群體來說,規模太小且沒有外來的遺傳變異,是極為不利的。
「我們的研究顯示,小種群的近親繁殖程度高於大種群。一定程度的近親繁殖對不同種群的影響是相同的,因此近親繁殖對小種群的影響程度高於對大種群的影響。」Jensen說。
動物管理人員需要注意的是,隨著時間的推移,無法與其他種群接觸的小種群可能難以生存,它們可能更容易受到疾病和環境變化的影響。
編譯:燈絲 審稿:西莫 責編:雷鑫宇
期刊來源:《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
期刊編號:0027-8424
原文連結:https://www.eurekalert.org/pub_releases/2020-07/nuos-idf073120.php
中文內容僅供參考,一切內容以英文原版為準。轉載請註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