梭羅思考自己跟自然的關係堅持了二十四年之久

2021-01-07 澎湃新聞
【編者按】

《四季之歌:梭羅日記選》由譯者仲澤先生獨家編選,此前從未出版過。譯者從梭羅數卷日記手稿中,擇取精華篇章,按照春、夏、秋、冬四時更迭,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日夜流轉的順序編排,是梭羅的自然與心靈記錄。該書為新近出版的「梭羅文集」(木刻插圖本)之一種,本文為梭羅學者維吉尼亞聯邦大學的安妮·伍德麗芙教授為該書所撰寫的導讀,澎湃新聞經譯林出版社授權發布。標題為編者所擬。

梭羅

一八三七年,二十歲的梭羅已經從哈佛大學畢業,十月二十二日,他翻開筆記本寫下了一段文字,第一句話是這麼說的:「『最近在忙什麼呢?』他問我,『你寫日記嗎?』——那好,就從今天開始吧。」文中提到的「他」是拉爾夫·沃爾多·愛默生,此人是梭羅在麻薩諸塞州康科德鎮的鄉鄰,他寫過一本名為《論自然》的作品,這本小書梭羅在春天就認真讀過。

寫日記對新英格蘭人而言不足為奇。從第一撥清教徒在一六二〇年定居該地以來,認真寫日記成了一樁虔誠的宗教活動,因為這些清教徒相信天命,因此在熱忱的生活中搜尋自己身為上帝選民的諸種跡象。日記的旨趣到了十九世紀有所變化,愛默生等人開始通過日記表達對自然、宗教和哲學作品的體驗和感悟。日記已經成了沉思默想和思想創造的記錄,這些思緒一經完善便會成為布道和隨筆之類的文字,甚至會演繹成書籍那樣的長篇經典。

寫下那段文字之後,梭羅便開始了畢生以之的探索。他在思考自己跟自然的關係,這是一種獨一無二的文學嘗試,堅持了二十四年之久,最終留下了四十七卷之多的手稿。梭羅的這一思考不僅源於童蒙時代在康科德池沼和森林的探索,也跟《論自然》一書中剔發的超驗哲理有關,該書以質疑發端:人與天地的聯繫始自太古,我們何以不享受這一關聯?愛默生在書中表達了自己的信念,自然是「聖靈在當刻的顯現」,為人類的藝術和心智成長提供了喻象,「某種自然現象是與之相應的精神現象的反映,自然是精神的呈現,是人類心靈的顯影和投射」。

梭羅對此欣然認同,兩個月之後的文字便是明證:「若要正確地認識自然,領會其真意何等重要。這種領悟終有一天會綻放出真理的花朵,終會成熟,結出果實。」他已經成了當世科學家中的一枝獨秀:「那種單純匯聚信息的人是在替大匠收集素材,好似植物生於密林,『有葉無花』。」

梭羅清楚,就稟賦和追求而言,他能生在當時的康科德真可謂既得天時,又獲地利。當時的康科德堪稱獨具一格,雖然這座鎮子早已有人居住,但是對一位遊遨的詩人,或梭羅筆下的「漫遊者」而言,每天還能找到些尚未喪失野性的天地打發光陰。池沼、溼地、森林、平緩的河流以及荒草叢生的原野,無不在召喚人們漫步徜徉,逐流而泛。梭羅有好幾年做土地丈量,所以當地業主都很熟悉他,他們也知道梭羅對自己的產業構不成任何威脅。梭羅極為清楚,大片的荒野已然泯滅了野性,而現狀昭示著未來的開發將毀掉大自然中他所珍愛的一切,所以,他跟自然契合無間的關係顯得彌足珍貴。這是多麼富有諷刺意味的對照。來日無多,刻不容緩了。

康科德及鄰近的波士頓在當時成了人文薈萃的勝地,坐落在劍橋的哈佛學院吸引了大量學者。因為這裡距康科德不遠,所以愛默生會邀請名流前來造訪,他們常常也會滯留數周。愛默生又是名為超驗主義運動的核心人物,超驗主義者頻頻聚會,就社會、教育、藝術、文學和思想問題展開討論,並接連四年(一八四〇—一八四四)刊行了季刊《日晷》。他們的主張紛繁複雜又常常扞格不諧,對於青年思想家梭羅而言,這成了哺育他成長的一片沃土。

「梭羅文集」(木刻插圖本)部分內頁插圖

新英格蘭四季分明。這裡夏季乾熱,秋天五彩繽紛,尤以楓樹的富麗色彩知名,冬季酷寒(因有「小冰河時代」之稱),河流湖泊為層冰所封,連暮春的氣候都一日多變。既然如此,梭羅在學生時代寫就《四季》便不足為奇了,這也是他現存最早的作品。翻開他的日記,我們就會看到四季在林間、池沼及河流的遞變(卻沒有關於農田和草坪的文字),得以發現他為節候的轉換滿懷期待,放聲喝彩,終生嗜之不厭。他寫到了初放的花蕾,冰層的薄厚,候鳥的造訪,林林總總的節候特徵,以及氣候轉暖這一令人不安的訊息。這些記載詳盡如許,連今人在研究當地氣候變遷的時候都能從其中獲得啟示。

梭羅日記或可視為他對節候轉換的敏感心得,這也成了他描畫自然必不可少、源源不斷的淵藪。可是,對普通讀者而言,要閱讀如此卷帙浩繁的作品,卻需要一番選編輯錄。由於梭羅對四季轉換及其意蘊興趣如一,所以,除了涉及他的探索和記錄,選取那些凸顯季節特徵的篇什,自然也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不過,要想理解這些篇章的意義,對他的日記全文做一番簡要的梳理也十分必要。

梭羅的日記嘗試始於一八三七年,翻閱他自此以訖一八四五年移居瓦爾登湖畔的文字,可以看出一位教養良好的藝文之士執著的自我塑造,以及他與大自然在康科德天地的真切交流。他跟兄長約翰曾經苦心孤詣地辦過幾年學校,不過很快就放棄了這番拼搏,而他從此做起了田野的丈量,這份工作跟他喜歡戶外活動的秉性十分契合。所以,這段時期的日記旨趣多變,零散駁雜,也充滿探索意味,並且包含數量相當的詩作,以及後來敷衍成論文和演說的素材。這是記錄了觀察、思索和質詢的文字,也是怡悅情性的篇什。看似隨意寫就,他卻常常能夠從中披沙揀金,發現寶藏,雖然這些內容在數月或數年前就出現在他自命為「諸神日札」的文稿之中。

這時期日記的開篇總是他在田野中記下的短箋和小札,以及文學作品的摘錄,這都是有待加工成日記的材料,有時在幾天甚至數月之後才著手處理。他幾乎每天午後都要在康科德漫步,跟該地居民談上一番,談話對象則從樵夫、農民到文學同仁,不一而足,尤其是跟對他獎掖有加的導師愛默生。上述內容便得益於這些活動。此外,他還會在摘錄簿中寫下札記,這些文字是他泛觀博覽時的思緒和片段摘抄。他在寫作的時候大量援引此時期的日記,所以,這些手稿常常會有亡佚的篇頁。

雖然這些日記記錄了一己之我所做的真理探尋和深刻的自我反省,可是,它們有普泛的價值和意義。他摯愛的兄長在一八四二年元月因破傷風而猝然離世,他本人也幾乎因此罹受了性命之憂,可是,如是遭際並沒有見諸日記,他卻因此連續六個星期輟筆不作,日記文字也從四月到十月付諸闕如。他的首部作品是《河上一周》,創作靈感便源於兄弟兩人一八四一年的泛舟遊歷,可是,就連在這樣的作品中,他也不曾直接提及兄長的亡故。不過,細心的讀者會發現這是一部懷戀之作,也可藉此理解《瓦爾登湖》何以要注目於「真切的生活」,並明白其中的深切思考源自這致命的創痛。

《日晷》曾在一八四〇年到一八四四年間出版,這是一份超驗主義期刊,成了梭羅發表作品的園地,尤其在愛默生於一八四二年充任編輯之後。這些作品都是他由日記改寫而成的散文和詩歌,諸如《麻薩諸塞自然史》、《冬日漫步》、《店家》、《復樂園》,以及譯作和文藝評論,為了擬寫這些作品,好多片段直接從日記本文中摘出。一八四三年一月,他在《波士頓雜談》上發表了《華楚塞特山漫步》一文,還以「瓦爾特·羅利」為題發表演講。這些手稿已經亡佚,而且他曾在一八四一年打算謄錄前兩本日記近乎九百頁的篇幅(今已亡佚),所有這些都成了後世編輯的難題,尤其是在一九八一年著手於普林斯頓版《全集》的那批編輯。普林斯頓版雖非全帙,卻為世所重,享有盛名。

梭羅移居湖畔主要是為了完成《河上一周》,這部作品大多源於日記中關於那次遊歷的記述,不過,他在《瓦爾登湖》中並沒有提及這番緣由。彼時的日記也記載了他在湖畔為期兩年的生活實驗。一八四二年到一八四九年之間的日記還是他勤勉筆耕的園地,他希望這番勞作能讓這段歲月豐腴充實。可是,《河上一周》在一八四八年出版後卻遭到了冷遇,加之他又被愛默生疏遠,所以,他不得不重新審視未來,對自己的日記再次定位,很大程度上,那是一份文學練筆。到了一八五〇年,他清楚自己的下一部作品,亦即《瓦爾登湖》,也會面臨相同的局面,所以他沒有急於出版,而是反覆做了修改(該書直到一八五四年才得以問世)。這時最大的收穫則是,他注目於取之不盡的靈感之源——大自然,尤其是四季的變遷。這種轉向見於《瓦爾登湖》以季節輪替為其結構模式的經營。而且,通過日記,他記錄了對大自然日漸深入、愈益豐富的感悟,也促使他對記憶的庫藏不斷豐富和挖掘。如下文字便是明證:「我很想有本日記,用來儲存各種思緒和印象,因為我常健忘,而日記會使這看似遙不可及的一切顯得親近無比。」這是一八五一年的記錄,在一八五二年七月十三日他又寫道:「日記將會再現你的欣悅,甚至會讓你再度狂喜。」

本書所選篇章大多採自一八五一年到一八五四年間的文字。他堅持日記是為了「能在每個季節來臨時活在其中」(一八五三年八月二十三日),這的確是他的生活寫照,縱是離開湖畔之後也是如此。《瓦爾登湖》中描繪了冬日的層冰和春日的復甦,這成了他重生主題的典型意象,他還呈示了自己浸淫於自然的日常生活,呼籲讀者借鑑這種死而復生的生活方式。季節的輪迴不只是作品的結構模式,還成了他賴以生活的方式和日記記述的主線。他擺脫了取悅讀者的修辭藩籬,而在日記中喁喁獨語,他的筆端不只是思想的徵象,更是讓自然顯身道白的不懈努力。他將自己視為大自然的平等談伴,禮讚它怡悅身心的快樂,為它神秘的淵奧放歌。他期待隱微難察的節候遞嬗,也融身其中,得到了莫大的樂趣。他不再從中提煉寓意,不再類推歸納,無意於題旨中心,也忘卻了自己。他活在當下,不時而至的困擾也對他了無影響。

梭羅在後來將自己的日記視為文學傑作,「這是一部關於四季的作品」(一八五一年六月十一日),它確實獨一無二,無與倫比。就算大自然看似遙遠且了無人情,他卻做了一番嘗試,通過自身讓大自然顯身道白。讓大自然傾訴是沒有可能的事情,不過,誰能找到更為可行的方式?他對各種植物做了單純的記述,就此而言,他的日記別無其他意旨,當然,這很有可能會讓讀者掩卷而去。甚至在生命的後期,他還做了名為「日誌」的記載工作,那是對季節輪替時各種自然現象的圖文記錄。

他關注的對象是自然而非社會,大自然也融入了他的生命,當然,這取決於讀者的理解。儘管他摯愛科學名物和現象,但是,面對大自然,他是個詩人,是個畫師,寒暑易節讓他心醉神迷。節候的輪替整飭有序,亙古如一,他從中讀出了生命的律動,享受著生命的樂趣。

梭羅清楚自己年壽不永(他於一八六二年辭世,終年四十四歲),所以寫下了若干關於自然的篇什,其中尤以《秋色》和《漫步》飲譽文壇。他在日記和札記中為幾本著作搜羅了豐富的素材,一本是關於印第安人的題材,另外兩本問世不久,是《種子的傳播》和《野果》。他在故世前好幾個月臥床不起,只好跟自己的日記揮手作別,可是,我們未嘗不可以說,他並沒有輟筆不作,讓他停下來也沒有可能。他間或隱隱流露出自己的作品能在身後出版的心願,並期望有朝一日有人能夠翻開它,與他一道探究大自然的律動,領略大自然的美景,徜徉其中,分享他那芳馨馥鬱、異彩紛呈、令人陶醉的探索之旅。

《四季之歌:梭羅日記選(木刻插圖本)》,[美國]亨利·戴維·梭羅著,仲澤譯,譯林出版社2020年10月。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思想:被誤讀的梭羅
    瓦爾登不僅是他的隱居之地、林中的小居,同時也是他的思想作坊、社會實驗場、多樣性的課堂、蘊藏豐富的書房、特異的大學、自然博物館、祈禱的教會,還是身心放縱的荒野、怪異的夢鄉、生存的角鬥場、強壯體魄的運動場、療養身體的醫院、世俗建構的監獄、心靈懺悔幽暗之地和靈魂神聖的祭壇。」
  • 2019年梭羅年會側記:梭羅的門徒和遺產
    這本書第一次將梭羅定位為一位科學家,也促使人們重新界定梭羅的成就,以及科學在美國文化中的地位。圖書館中的愛默生雕像2005年,沃爾斯又寫了一本關於愛默生和科學關係的書,《愛默生的科學生活:關於真理的文化》(Emerson's Life in Science: The Culture of Truth)。
  • 讀懂了瓦爾登湖,你就讀懂了梭羅
    簡單說「超驗主義」是一種唯心論,就像愛默生說的「相信你自己,相信你內心認為對你適合的東西對於一切人都適合」而梭羅更側重於「超驗主義」中人的自助精神,主張人們回歸自然,保持純真的人性。《瓦爾登湖》就是他這種思想的體現,書中詳細地描寫了人與自然的關係,以及他在此期間的所思所想。
  • 重新認識梭羅的關鍵詞:自我,多語言學霸,關註失落,不卑不亢
    提起亨利·戴維·梭羅,大家自然而然就能想起《瓦爾登湖》以及提倡回歸本心,親近自然的主張。梭羅是著名的美國作家、哲學家,超驗主義代表人物。1845年,在距離康科德兩英裡的瓦爾登湖畔隱居兩年,自耕自食,體驗簡樸和接近自然的生活,以此為題材寫成的長篇散文《瓦爾登湖》成為超驗主義經典作品。
  • 梭羅的《寂寞》不寂寞
    亨利·戴維·梭羅(Henry David Thoreau 1817-1862),19世紀美國最具有世界影響力的作家、哲學家。梭羅在生前只出版過兩本書。第一本是1849年出版的《康科德河和梅裡麥克河上的一星期》,第二本是1854年出版《瓦爾登湖》。
  • 梭羅《瓦爾登湖》:離開繁世,獨自生活的真實體驗
    1838至1841年,梭羅和哥哥約翰共同管理康科德的一所私立學校。但在此期間,二人遇到了一位讓人傷心的姑娘。1839年7月,17歲的艾倫·西華爾搬遷到了康科德鎮,在那個人數不足萬人的小鎮裡,艾倫結識了梭羅一家。兄弟倆都處在情竇初開的青年時期,二人都被艾倫所迷住了。梭羅好在二人性子平和且關係很好,並沒有發生衝突。
  • 瓦爾登湖:梭羅的哲學觀
    對於讀到一半不到就寫讀書感悟也是即興所發,畢竟我已深深地被梭羅折服了。這也是讀書所不好的,很容易把自己的經歷和感受結合作者的想法形成認可和服從的意志。說得有道理,講得動人心。我又怎麼不捨得獻上我的膝蓋呢。「平平無奇」的梭羅偉大的思想家總不是靠驚人的言語來震撼世人的。他們喜歡用平實質樸的言語說出一些深刻有內涵的事實,梭羅就是其中一位。
  • 梭羅:生態環保主義的先驅——從《瓦爾登湖》看200年前的環保思想
    自然的邊界處於一種模糊的狀態,而非完全與人類社會對立,梭羅在《瓦爾登湖》中描繪了一派和諧的人與自然的關係,以尊重與珍視的視角看待自然,其意涵豐富的自然思想為如何深入理解人與自然的關係提供了新的啟示,也為後來的環境保護運動提供了理論支撐和精神指導。自然常常被描繪為與人類社會涇渭分明,這種對立關係的構想與社會的發展離不開關係。
  • 錢報讀書會|也許生命中的某些時刻,我們人人都是梭羅
    這一年,如果世間種種所經歷,更多地讓你透過芸芸眾生,去關注大自然的一切生息,也喚起了你嚮往自然的靈魂,探索心靈世界的心,你不妨,再一次與梭羅談心。10月31日晚上7點,單向空間杭州樂堤港店,錢報讀書會等你來。讓我們以梭羅的名義,來談談生活,談談自然,談談心靈。我們無法將百年前的梭羅請到現場,但梭羅其實就活在我們每一個人的身體裡。
  • 梭羅在瓦爾登湖到底領悟了什麼?
    梭羅這樣總結自己的荒野生存之道:人生存的必需品應該主要考慮食物、住所、衣服和燃料這四大類。2015 年,上海譯文出版社重出了翻譯家潘慶舲所譯的《瓦爾登湖》精裝本。重譯該版,據說譯者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和心思。用潘慶舲的話說, 《瓦爾登湖》是一部純粹的長篇散文,甚至可以說是用詩化語言寫成的散文詩。那種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細膩描寫,是書的精華所在。的確,譯者用清新、優雅的文字,努力還原了作者筆下的盎然詩意。讓我們回到書中,走進梭羅的瓦爾登湖。
  • 梭羅《瓦爾登湖》|寧願和孤獨同行,也不願招搖地活著
    ——梭羅《瓦爾登湖》今早,我用1小時10分,完成了亨利·戴維·梭羅的經典——《瓦爾登湖》的閱讀,重新洗滌了一下自己那顆被俗事困擾的小心靈。《瓦爾登湖》,我並不是第一次讀。十幾年前讀,不能體會,因為自己的心態太焦躁,就像我當時讀馬塞爾·普魯斯特的《追憶似水年華》一樣,只覺得作者這些夢囈般的自言自語,太囉嗦。如今芳華逝去,再讀此書,才解出其中真味。
  • 書摘|梭羅的帳單:瓦爾登湖畔,美國人嚮往何物?
    在此情景下,梭羅當然是大大地不合時宜了。爭先恐後的人流在奔向市場的路上,在攀登社會階梯的途中,是不會放慢他們的腳步來理會小湖邊孤獨的梭羅的。1849年,梭羅自費出版了一千本《康科德河和梅裡麥克河上的一周》,四年後收回未售的七百零六本。為此他寫道:「我現在的藏書約九百冊,其中七百多冊是我自己寫的。」
  • 梭羅《瓦爾登湖》的逃離與朝聖:唯有我們覺醒之際,天才會破曉
    《瓦爾登湖》由18篇散文組成,在四季交替的景色變化中,展現梭羅的心路歷程:渴望、衝突、失望和自我調整。這是梭羅對社會的逃離與自我的朝聖,在探尋與大自然的相處之道中,感悟人生。閱讀《瓦爾登湖》,會讓你不自覺地拋開雜念,靜心思考。本文精選《瓦爾登湖》富有哲理的10句經典語錄,與梭羅一起共賞美景、感悟人生吧。
  • 綠窗:當梭羅遇到普裡什文
    梭羅1817年生於美國,與兄約翰同做鄉村教師,同愛一個女孩,女孩卻嫁給牧師了。沮喪的約翰受傷去世,梭羅遭受雙重打擊,愛默生把他接近了莊園。梭羅得遇導師,愛默生孤獨的下午充滿了和煦的陽光。1845年愉快的春日,梭羅拎著斧頭到瓦爾登湖邊,砍伐第一棵白松,搭建木屋,那兒是愛默生的一塊地。恰在美國獨立日那天梭羅住進來,種豆,觀察,傾聽,沉思。
  • 我們所嚮往的生活,梭羅在《瓦爾登湖》親身驗證過
    最傑出的藝術作品表達的是人類如何從這種情形中掙扎出來,解放自己。——亨利·戴維·梭羅最傑出的藝術作品之一要屬梭羅的《瓦爾登湖》,這本書是美國作家梭羅獨居瓦爾登湖畔時的一本散文集,其中包括18篇散文。《瓦爾登湖》是梭羅在瓦爾登湖畔時所見,所聞和所想的文字集合,表達他崇尚簡樸生活,熱愛自然風光的主題思想,令人讀來心生嚮往,感觸頗深。
  • 梭羅回答了12個字,值得學習!
    在沒有讀梭羅的語錄前,我記得巴菲特說過,「如果你不打算長期持有一隻股票,那麼你就連十分鐘都不要持有。」可見投資者,首先要思考的是這項投資能不能長期持有,如果只能持有一段時間,就不能持有了,這樣的投資,就不要投資的好。就好比現實中人選擇了一份工作,如果這份工作自己不能做長久,只能趁著年輕時候做一做,那麼這樣的工作,也不要去做的為好,因為不會成功。
  • 久年:源自深海 貴在自然
    久年海參作為一家集海參生產、加工、銷售一條龍服務的專業化海參品牌,其海參產品的質量與品牌服務在業界都以高品質、高質量為廣大業內外人士所稱讚。20年的海參加工經驗在現在的頗重經驗海參市場可以說是一面屹立的旗幟;自有天然海域生產的海參,保證了久年海參的生長環境與同類的產品相比更為穩定、可靠,而自產自銷經營模式,使得海參的品質有了長足的保證,不是所有的海參的生長都能實現久年的九年!
  • 二十四節氣:從天時到日用之時
    二十四節氣:從天時到日用之時 2016-12-09 12:37 作者:艾江濤來源:三聯生活周刊 2016年第50期
  • 國際生物多樣性日,一起來閱讀自然
    [美]亨利·戴維·梭羅;曹飛/譯;中信出版集團;2019-11-1在很多年裡,梭羅給自己的任務便是漫遊他的家鄉康科德地區的林地、草甸和溼地,觀察那裡的植物、動物、天氣和他的鄰居們,然後在他的《梭羅日記》裡記錄下觀察所得
  • 求索|人類真的是地球之「癌」嗎?
    然而,近幾百年來,人類社會超速發展,已使人類活動成了影響地球上各圈層自然環境穩定的主導負面因子。最明顯的就是,溫室效應和臭氧層空洞,以及對野生動物生存環境的破壞,許多物種已到瀕臨滅絕的境地…人類真的是地球之「癌」嗎?了解生態心理學,了解人類「再度進化」的秘密,你會打開一個新世界的大門!首先讓我們走近一本書——大衛·梭羅的《瓦爾登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