梭羅《瓦爾登湖》:離開繁世,獨自生活的真實體驗

2021-01-07 清竹雅韻history

梭羅

自由,是人類至死都在追求的珍寶,為此我們模仿夸父逐日,整日奔波,妄想抓到自由。但是否我們擁有的財富越多,就意味著我們離自由更近一步?沒人知道。

但是,《瓦爾登湖》可以給你答案,只要你靜心去翻閱它,每個人都能在梭羅的指導下找到屬於自己的答案。這個答案或許簡單到令人難以置信,但它確實就只有兩個字:簡單。

追尋自由前的生活

1817年7月12日,亨利·戴維·梭羅降生於美國新罕布夏州的康科德鎮。梭羅是個法國血統的美國人,出生於一個中產階級家庭,家庭條件良好,在康科德專校畢業後,他就讀於世界名校哈佛大學的工商管理專業。

梭羅

1837年在哈佛大學畢業後,身邊的同學都在謀求高薪職業,而梭羅也像一個普通人一樣開始找工作。

但他並沒有在大城市裡尋找一份高薪工作,也沒有回家繼承父親的家業,而是成為了公立康科德中央中學的一名教員。

或許他生來就與眾不同,追求自由的靈魂在這時就已經顯現出來了。在那時,他可以自由地創作詩歌散文,儼然是個自由的人。1838至1841年,梭羅和哥哥約翰共同管理康科德的一所私立學校。

但在此期間,二人遇到了一位讓人傷心的姑娘。1839年7月,17歲的艾倫·西華爾搬遷到了康科德鎮,在那個人數不足萬人的小鎮裡,艾倫結識了梭羅一家。兄弟倆都處在情竇初開的青年時期,二人都被艾倫所迷住了。

梭羅

好在二人性子平和且關係很好,並沒有發生衝突。這聽上去像是沈從文先生所寫的《邊城》,故事情節雖不完全相同,但結局都帶有悲劇色彩。

1840年哥哥約翰向艾倫告白被拒絕後,梭羅滿懷愛意地寫了一封告白信,結果也遭到了冷待。兄弟倆人心心念念的艾倫,最終嫁給了一名牧師。自此之後,梭羅再也沒有愛上任何人。

不幸的事仿佛都怕孤獨,總愛一起來臨。1842年,約翰在一條皮子上磨剃刀片時不慎將左手中指劃破,病菌蔓延後發展成破傷風,在醫療技術並不發達的19世紀,約翰在十天後不幸逝世。這讓梭羅幾近崩潰,一連三個月閉門不出。

繁世裡獨自自由思考

在人人都在外瘋狂追求物質享受的19世紀,梭羅卻獨自一人在屋子裡深思,而獨處給予了他思想自由。或許他的肉體困於一間小屋,但他的精神已經雲遊四方,去到了任何人都難以到達的無盡遠方。

梭羅的小木屋

叔本華曾說過這樣一句話:人們聚會的場面越大,越容易變得枯燥乏味,只有當一個人獨處的時候,他才可以完全成為自己,誰要不熱愛獨處,那他也就是不熱愛自由。只有當一個人獨處的時候,他才是自由的。

而梭羅,或許就是在這三個月的獨處裡,感悟到了獨處的真諦,真正達到了思想自由。而外界的世人卻只當他頭腦有問題。在那個紙醉金迷的年代裡,仿佛不追求財富和物質,本身就是一種罪。

三個月過去,也帶走了梭羅對哥哥離世的大部分悲痛,在此之後,他為自己的摯友愛默生做了兩年助理。

實驗尋找答案

或許這個想法由來已久,又或許是梭羅突然之間受到瓦爾登湖的感召,在簡單的準備過後,梭羅計劃孤身一人住到瓦爾登湖邊的山林之中。終於,1845年7月4日,梭羅帶著向《小婦人》的作者露意莎·梅·奧爾科特借的一柄斧頭,開始了自己的隱居生活。

油畫:《瓦爾登湖》

在機械化生產帶來社會高速發展的19世紀商品化時代,人人都忙於追求資本主義的物質滿足,梭羅的選擇顯得格格不入。

他想弄清楚,是否資本主義的商品化社會就是人類所追求的理想家園?精神需求能否抵擋住物質社會的衝擊?而人類又是否真的需要這麼多財富來滿足自己的需求。

帶著這些疑問,他做了一個偉大的實驗,向瓦爾登湖請教答案,而這個實驗,一做就是兩年多。

發現真諦 自由即簡單

"但是人類竟然到了這樣的境地,他們經常挨餓,不是因為缺少必需品,而是因為缺少奢侈品。"

梭羅的小屋

生活在瓦爾登湖邊的梭羅深刻地明白了這個道理,悲哀的是只有他和一少部分人清楚,頗有些"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的意味。

在那裡,他靠一己之力蓋了一所再簡單不過的小木屋,在房屋旁種植瓜果蔬菜。

一個人住的生活顯得有些冷清,起碼在鎮上其他人看來是這樣,但他們不知道,在他們看不見的地方,會有地上跑的野兔,天上飛的小鳥,以及常常來偷吃的松鼠來拜訪這間簡陋的小木屋,裡面的人會拿出自己收穫的玉米粒來好好招待它們,就像對待尊貴的客人。事實上,他們比人類客人更加可貴。

梭羅每天都要記帳,自己的收入和支出在本子上一清二楚,數據是不會騙人的,他在別人眼裡活得像個小氣鬼,甚至連稅也不肯交,為此蹲了一夜的監獄,但他仍樂此不疲。

通過親身實驗,他深知人類並不需要很多錢財,過多的物質反而成了累贅,要想追求自由的生活,我們唯一能懇求的就是"簡單"。聽來再容易不過,卻很難有人真正實踐。

木刻畫《瓦爾登湖》

"多餘的財富只能購買多餘的東西,人的靈魂必需的東西,是不需要花錢買的。"

他看人們放養牛群,牛在自在地吃草玩鬧,而人卻需要一刻也不放鬆地盯著牛,生怕哪只不小心走丟了,上帝才知道每一頭牛對他們來說意味著什麼。

"君子使物,不為物役",但人卻成了牛群的奴隸,悲哀的是,大多數放牛人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他們只當自己過得比牛要好的多,也就成為了梭羅所謂的"他們的工具的工具"。

從某些意義上來說,梭羅和聖埃克蘇佩裡筆下的小王子有些相似之處,儘管大多數人覺得他們八竿子打不著。

小王子面對製造不用喝水的藥丸以節省時間的商販說,我更願意用這五十三分鐘,自在愜意地走向一口清泉。而梭羅也是這樣,他們都想在簡單的生活裡尋找並走向那一口靈魂的清泉。

瓦爾登湖實景

融入自然,觸碰自由

因為梭羅在瓦爾登湖邊居住的這段經歷,梭羅還被一些人稱為第一個環境保護主義者。這倒也不為過,他的確對大自然愛得深沉,他甚至將瓦爾登湖視為自己神聖的繆斯女神。在那裡,他觀察草木花樹,動物和昆蟲,他可以花上一整天的功夫看兩隻螞蟻熱戰,並為此大為感動。

他愛旅行,卻從沒去過很遠的地方,但那沒關係,他可以從一顆小草看到這個山林的春夏秋冬,在一隻奔跑跳躍的野兔上看到大自然的健美。

他可以自由地思考,隨便想些什麼都不會有人幹預。當然這也並不是浪費時間。炎炎夏日,他躺在小船上在河裡漂流,並不划槳,只美美地睡上一覺,任憑命運將他帶到任何一個地方。他是自然之子,享受著自然饋給他的自由。

不提倡模仿隱居

1847年9月6日,梭羅離開了瓦爾登湖,但他帶有自由思想的生活並沒有結束,他把它永遠記錄在了書本上,以供世人參考玩味。1854年,《瓦爾登湖》出世了,即使它當時並未引起世人的注意。

瓦爾登湖實景

多年以後,困在物質牢籠裡的人們才留意到這本書,許多人"東施效顰",打算搬到瓦爾登湖邊的山林。但梭羅本人並不是要提倡人們隱居,他甚至反對人們這一做法,他注重的是生活自由,而不是一種特定的生活方式。

他想要的是每一個人都絕對自主,成為獨一無二的自己。追求自由並不固定在山林裡,都市小鎮到處皆可,正如一位作家所言,"身在無間,心在桃園"。

結語

《瓦爾登湖》是梭羅思想的結晶,他給後人留下了太多啟示,馬丁路德金就從中有所感悟,一生都在為自由而奮鬥。而作為普通人的我們,也應該靜下心來翻開這本書,找到自己的自由的生活。最後,要切記,自由,永遠與簡單相伴。

相關焦點

  • 瓦爾登湖:梭羅的哲學觀
    #讀書筆記#第6篇讀到此書的由來《瓦爾登湖》是早已聽聞的作品了,梭羅也是早有所聞。可到了現在才拜讀其著作,實在有些慚愧。在讀完《哲學家們都幹了些什麼》時已經把《瓦爾登湖》列入了讀書清單。但遲遲沒有行動,最終是海子觸發我翻開這一本書的。
  • 梭羅在瓦爾登湖到底領悟了什麼?
    這正是他所倡導的簡樸、獨立、寬宏和信任的生活。傳說,古時候,印第安人曾在這兒一座小山上舉行一次帕瓦儀式,那座小山一下子升高,聳入蒼穹,……這座小山東搖西晃起來,突然下沉,只有一個上了年紀的女人逃了出來,她的名字叫瓦爾登……——亨利·戴維·梭羅(Henry David Thoreau)在前述的這個故事中,梭羅詮釋了瓦爾登湖由來的神話傳說。
  • 《瓦爾登湖》:為生活做減法,梭羅的極簡生活
    1845年他搬到瓦爾登湖的再生林裡,這段時間他自食其力,通過自己的勞動維持生活。而後,他在1854年出版了散文集《瓦爾登湖》,詳細記載了他住在這裡的這段日子。這本書自出版後,得到很多名人極高的評價。美國著名詩人羅伯特.佛洛斯特說:僅憑這一本書……梭羅就超越了我們所擁有的一切。
  • 我們所嚮往的生活,梭羅在《瓦爾登湖》親身驗證過
    ——亨利·戴維·梭羅最傑出的藝術作品之一要屬梭羅的《瓦爾登湖》,這本書是美國作家梭羅獨居瓦爾登湖畔時的一本散文集,其中包括18篇散文。《瓦爾登湖》是梭羅在瓦爾登湖畔時所見,所聞和所想的文字集合,表達他崇尚簡樸生活,熱愛自然風光的主題思想,令人讀來心生嚮往,感觸頗深。
  • 梭羅《瓦爾登湖》|寧願和孤獨同行,也不願招搖地活著
    文 / 杜豆豆「我寧願獨自走我的路,或者可以的話,和宇宙的建設者結伴同行,也不願混在盛裝打扮的人群中招搖過市;我不願生活在這躁動不安的、神經兮兮的、熱鬧喧囂的、雞零狗碎的19世紀,我寧可站著或者坐著思考,任由它悄然流逝。」
  • 梭羅在什麼情況下寫的《瓦爾登湖》,讀者是哪些人,作者如是說
    下面這些文字,是瓦爾登湖第一章經濟篇(Economy)的開篇內容。主要是梭羅本人對於此書的一些概述和想法。包括了創作背景、緣由、寫作風格和讀者分析的內容。 《瓦爾登湖》的創作背景原文:我寫的這些文字,大多完成於我獨自住在樹林裡的時候,麻省的康科德地區,瓦爾登湖畔,在我自己建的房子裡,最近的鄰居也有一英裡。我靠自己的勞動謀生。我在那裡住了2年零2個月。
  • 讀懂了瓦爾登湖,你就讀懂了梭羅
    導語:《瓦爾登湖》這本書是19世紀美國散文學家梭羅寫的,19世紀的美國正處於第二次工業革命,物質飛速發展,人的思想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最有代表意義的就是「超驗主義」的出現,它的核心觀點是人能超越感覺和理性而直接認識真理,認為人類世界的一切都是宇宙的一個縮影。
  • 梭羅:生態環保主義的先驅——從《瓦爾登湖》看200年前的環保思想
    《瓦爾登湖》是美國作家亨利·戴維·梭羅創作的散文集,共有18篇散文,記載了梭羅獨居瓦爾登湖畔兩年多的所思所感。其中梭羅對自然的熱愛和尊敬,對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努力,以及對所處時代冷漠的物質主義的批判,都為後來的現代環境保護運動提供了靈感源泉與理論基礎。
  • 梭羅《瓦爾登湖》的逃離與朝聖:唯有我們覺醒之際,天才會破曉
    而梭羅便是這個不願被束縛的人。學霸梭羅考進哈佛大學,畢業後與哥哥一同教書,隨後與父親學做鉛筆,並獲得了當時最權威的認證。每一次當你以為他會安於現世安穩的時候,他就會打你個措手不及。就在28歲那年,梭羅借了一柄斧頭,孤身一人,走進了瓦爾登湖邊的山林,搭起了小木屋,開荒種地,閱讀寫作,開始了兩年多的獨居生活。
  • 嶽麓書院講壇第432期:回歸寧靜——梭羅《瓦爾登湖》的歷史啟示
    紅網時刻12月16日訊(通訊員 陳永豪)12月18日(周五)下午14:30,湖南大學嶽麓書院邀請華中師範大學資深教授馬敏先生主講嶽麓書院講壇第432期,主題為「回歸寧靜——梭羅《瓦爾登湖》的歷史啟示」,講述梭羅與瓦爾登湖、梭羅的自然主義思想及其影響、挑戰、啟示等問題。屆時講座將由鳳凰網風直播平臺現場直播。
  • 「我願深深扎入生活」 梭羅在木屋裡感悟到了什麼?
    ——摘自《瓦爾登湖》沒有木屋,就不會有梭羅的《瓦爾登湖》。沒有《瓦爾登湖》,這個世界將缺少一種通透的顏色。我們經常忍不住想,如果梭羅居住的地方是板樓、富人區、茅草房,抑或什麼學區房之類的,他還能不能寫出內容豐厚、意義深遠的《瓦爾登湖》。
  • 梭羅《瓦爾登湖》:越是簡單的生活,越是接近幸福
    正如他對別人說的那樣,他並不願意有人採取他的生活方式,他希望這個世界上不盡相同的人越多越好,每個人都能尋找到自己的生活方式。每個人都應該遵從自己的心意,而不是參照自己家人的,或者鄰居的,而是真正屬於自己的。生活越是簡單,越容易靠近自由自在的幸福梭羅生活的年代,正是工業蓬勃發展的時期,人們不用再忍飢挨餓,一門心思的只想著如何填飽肚子。
  • 清華校長力薦「必讀經典」,《瓦爾登湖》有何魅力?看完10句明白
    梭羅生前是美國人心目中的異端,但是異端出異才,1985年美國評選「十本構成美國人性格的書」,梭羅的《瓦爾登湖》名列第一。梭羅是美國的文化偶像,這本書有200多個版本,被譯成多國文字。他的好友、自然文學作家艾默生在葬禮上說:「美國還沒有知道—至少絕大多數人還不知道,它失去了多麼偉大的一位國民」。
  • 思想:被誤讀的梭羅
    但《瓦爾登湖》並不好讀,因為「梭羅的寫作是多層次的,而且他經常用雙關語或文字遊戲」。再者,「梭羅是一個博覽群書的人,他還能廣泛吸收。他閱讀和理解別處發現的思想,然後把它們帶進他自己的作品」。從表面上看,《瓦爾登湖》是梭羅在瓦爾登湖邊的森林生活經歷的記載,但仔細閱讀文本,並考察其語境,讀者可能會發現,梭羅其實是在以他特有的方式探索和回答了不僅是他自己當時所面臨的一些困惑與問題,也是人類所面臨的許多基本問題。
  • 我讀《瓦爾登湖》這本書、這個湖,跨越了好多年
    我讀《瓦爾登湖》跨越了好多年1.我讀梭羅的《瓦爾登湖》這本書跨越了好多年。而從閱讀書上的湖到實地的湖,從仰慕「梭羅」人名到親身拜謁其「人」,倒是來得很快的一萬個沒料到的驚喜。湖門口的松林裡,有一位小個子(銅像),伴一間帶煙囪淺灰色三角尖頂簡易棚屋獨自靜守,原來它就是當年梭羅及其小屋的仿製品,大小模樣並未改變。耶,看見了我的偶像——小巧卻帥氣的梭羅!他眉宇間充滿睿智清朗,舉手投足間目光深沉專注,思想者的氣質一目了然。我情不自禁地連鞠三躬,胸中湧起一股暖流。
  • 《瓦爾登湖》:這一生,至少敢於換一種活法,只為取悅自己
    再後來,他突發其想,借了把斧子,孤身跑到瓦爾登湖畔的山林中,搭起了小木屋,過起了另一種生活。方圓一英裡(約1.6公裡)內沒有鄰居,梭羅獨自在那裡住了兩年兩個月。在那片靠湖的森林中,他自食其力,完全靠自己的雙手養活自己。而後,又回到了滾滾紅塵之中。
  • 梭羅的《寂寞》不寂寞
    亨利·戴維·梭羅(Henry David Thoreau 1817-1862),19世紀美國最具有世界影響力的作家、哲學家。梭羅在生前只出版過兩本書。第一本是1849年出版的《康科德河和梅裡麥克河上的一星期》,第二本是1854年出版《瓦爾登湖》。
  • 2019年梭羅年會側記:梭羅的門徒和遺產
    我在為《得到》上劉蘇裡主持的《名家大課》準備《瓦爾登湖》講稿時,仔仔細細地閱讀了《梭羅一生》全書,對她更加肅然起敬。今年的梭羅年會主題「設計梭羅:自然、技術和相互關聯的生命」,就和她的研究領域和成果很有聯繫,因為她雖然是文學博士,卻一直對科學感興趣,她研究愛默生和梭羅,就專門寫過他們與科學的密切聯繫。
  • 學點美國歷史,再讀《瓦爾登湖》,才理解梭羅所言句句非虛
    我最早讀《瓦爾登湖》的初衷完全是欣賞散文,可是發現僅僅用散文來理解梭羅,確實容易陷入誤區,而且完全無法理解梭羅描述的糟糕時代。梭羅所在的是工業大發展時代,歷史上的工業革命代表了生產力的發展,實現了農業向現代工業社會的重要變革。梭羅只是因為工業革命,才離群索居的嗎?他看到了什麼?
  • 重新認識梭羅的關鍵詞:自我,多語言學霸,關註失落,不卑不亢
    提起亨利·戴維·梭羅,大家自然而然就能想起《瓦爾登湖》以及提倡回歸本心,親近自然的主張。梭羅是著名的美國作家、哲學家,超驗主義代表人物。1845年,在距離康科德兩英裡的瓦爾登湖畔隱居兩年,自耕自食,體驗簡樸和接近自然的生活,以此為題材寫成的長篇散文《瓦爾登湖》成為超驗主義經典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