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願深深扎入生活」 梭羅在木屋裡感悟到了什麼?

2021-01-07 康養木屋

唯有我們覺醒之際,天才會破曉。破曉的,不止是黎明。太陽只不過是一顆晨星。——摘自《瓦爾登湖》

沒有木屋,就不會有梭羅的《瓦爾登湖》。沒有《瓦爾登湖》,這個世界將缺少一種通透的顏色。

我們經常忍不住想,如果梭羅居住的地方是板樓、富人區、茅草房,抑或什麼學區房之類的,他還能不能寫出內容豐厚、意義深遠的《瓦爾登湖》。

梭羅所居住過的木屋

我們實在無法想像,除了木屋,還有什麼樣的居所,能配得上這樣偉大的作品。

「我有自己的太陽、月亮和星星、我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小小世界。」

梭羅並不是在木屋裡隱居,事實上他的居所常有人造訪。附近的鐵路工人、伐木工人經常來此小憩。愛默生等很多知名作家、名人等常來做客。

有人說,只要世界上多一個人讀了《瓦爾登湖》,這個世界就多了一份心靈的自由。

是的,也許最配得上木屋的氣質的,便是這種自由的感覺。

梭羅舊居內景

城市生活事實上是一種矛盾。

無數人以為城市生活讓人遠離了內心,可是,真的離開城市,人類的生活質量會大大下降。

我們別無選擇,成為了科技快速發展期的現代人;我們仍有選擇,在光怪陸離的世界找回內心的自由。

梭羅也許正是這樣的榜樣,木屋也許正是邁向星辰大海的徵途的開始。

我步入叢林  因為我希望生活得有意義  我希望活得深刻  吸取生命中所有的精華  把非生命的一切都擊潰  以免當我生命終結  發現自己從沒有活過

也許只有在木屋裡,你能找得到融入社會並且找回內心的正確打開方式。

在濟南,有個地方,這裡也有湖,這裡也有叢林,這裡也有木屋。

而且,這裡的木屋,在伴隨著春天一起成長。

濟南市歷城區柏樹崖村,一個有山、有湖、有樹、有木屋,更有自由夢想的地方。

為這裡建造木屋的,正是山東得楨實業有限公司的團隊。

俄羅斯的木材來了,帶著異域的生命味道,與濟南的水土相容。

俄羅斯的木屋匠人來了,帶著戰鬥民族的執著精神,精細打磨著自己的作品,與濟南的春天相遇。

這裡,會不會有比肩《瓦爾登湖》的偉大哲思誕生呢?

期待你來看看。

相關焦點

  • 梭羅《瓦爾登湖》的逃離與朝聖:唯有我們覺醒之際,天才會破曉
    而梭羅便是這個不願被束縛的人。學霸梭羅考進哈佛大學,畢業後與哥哥一同教書,隨後與父親學做鉛筆,並獲得了當時最權威的認證。每一次當你以為他會安於現世安穩的時候,他就會打你個措手不及。就在28歲那年,梭羅借了一柄斧頭,孤身一人,走進了瓦爾登湖邊的山林,搭起了小木屋,開荒種地,閱讀寫作,開始了兩年多的獨居生活。
  • 瓦爾登湖:梭羅的哲學觀
    #讀書筆記#第6篇讀到此書的由來《瓦爾登湖》是早已聽聞的作品了,梭羅也是早有所聞。可到了現在才拜讀其著作,實在有些慚愧。在讀完《哲學家們都幹了些什麼》時已經把《瓦爾登湖》列入了讀書清單。但遲遲沒有行動,最終是海子觸發我翻開這一本書的。
  • 梭羅《瓦爾登湖》:離開繁世,獨自生活的真實體驗
    繁世裡獨自自由思考在人人都在外瘋狂追求物質享受的19世紀,梭羅卻獨自一人在屋子裡深思,而獨處給予了他思想自由。或許他的肉體困於一間小屋,但他的精神已經雲遊四方,去到了任何人都難以到達的無盡遠方。梭羅的小木屋叔本華曾說過這樣一句話:人們聚會的場面越大,越容易變得枯燥乏味,只有當一個人獨處的時候,他才可以完全成為自己,誰要不熱愛獨處,那他也就是不熱愛自由。只有當一個人獨處的時候,他才是自由的。而梭羅,或許就是在這三個月的獨處裡,感悟到了獨處的真諦,真正達到了思想自由。而外界的世人卻只當他頭腦有問題。
  • 梭羅《瓦爾登湖》:越是簡單的生活,越是接近幸福
    梭羅生於美國的一個商人家庭,20歲的時候從哈佛大學畢業後,回到自己的家鄉做教師。後來,受到忘年交愛默生的影響,開始嘗試寫作。28歲的時候突發其想,借了把斧子孤身一個人跑到了瓦爾登湖邊的山林中生活。他一個人搭建了小木屋,在那裡自食其力,住了兩年兩個月的時間,全靠自己的雙手養活自己。
  • 梭羅在瓦爾登湖到底領悟了什麼?
    我手頭現有的徐遲譯本購自臺北,由(臺灣)遠足文化公司出版,書名被改為《湖濱散記:樹林中的生活》 。在我收藏的版本中,新經典公司的王家湘譯本,簡潔明快,重印了二十餘次,持續暢銷。還有,英屬維京臺灣分公司出版,許崇信、林本椿翻譯的《湖濱散記》 ,是一個「最用心、最完整」的譯本,而且該書還收錄了李偉文《來自梭羅的啟示》 、葦岸《我與梭羅》以及愛默生《梭羅小傳》等幾篇導讀文章,書末則附錄了梭羅生平年表。
  • 《瓦爾登湖》:為生活做減法,梭羅的極簡生活
    這個人就是美國著名學者、極具世界影響力的美國思想家梭羅,1845年,他只帶了一把斧頭,來到麻薩諸塞州的康科德城,在瓦爾登湖邊建了一間小木屋,獨居了2年零2個月零2天,以驗證他所悟出的人生真諦:「如果一個人,能滿足於基本生活所需,便可以更從容、更充實地享受人生。」亨利.戴維.梭羅,1817年7月12日出生於麻薩諸塞州的康科德,1837年畢業於哈佛大學,是美國作家、哲學家。
  • 人人都愛小木屋 避居迷你「桃花源」
    我總覺得,古人最初時,都住在洞穴裡,或者樹上,後來他們被大地吸引,才下來地面蓋房子,一住就是許多個世紀。後來,木屋逐漸被拆掉,城市的鋼筋水泥代替了它,直到現在。如今,我們大多數人住在這樣的房屋裡。旅行時也住在這樣的旅館裡,鋼筋水泥、大理石。我們不禁要問,小木屋還有他存在的價值嗎?
  • 綠窗:當梭羅遇到普裡什文
    少時的《紅樓夢》一定只是「蝴蝶穿樹補花紅」的美;少時的《三個火槍手》就是村裡幾個歪少拿著彈弓蕩遊在林間;少時的《瓦爾登湖》哪有什麼特別,梭羅不過是個喜愛孤獨的酸秀才,心血來潮在村莊的邊緣種了兩年大豆。而我鄉鄰這樣的鰥寡孤獨一生都在深山裡揮鋤,有時呆呆地聽大樹洞裡動物繁殖的聲響,想不出雲朵升天的秘密。
  • 我們所嚮往的生活,梭羅在《瓦爾登湖》親身驗證過
    從1845年7月到1847年9月,梭羅獨居瓦爾登湖邊,通過自己的親生經歷,向人們驗證簡單生活同樣可以讓人類生活下去,大自然是與人類是平等、和諧共處的關係,倡導人們感受自然氛圍,珍惜自然資源帶給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梭羅所倡導的簡樸生活梭羅在瓦爾登湖邊親手搭建一個小屋,裡面有床、椅子和桌子等簡單生活用具。他說,所謂房屋,只不過是洞穴的某種入口。
  • 梭羅在什麼情況下寫的《瓦爾登湖》,讀者是哪些人,作者如是說
    《瓦爾登湖》的創作背景原文:我寫的這些文字,大多完成於我獨自住在樹林裡的時候,麻省的康科德地區,瓦爾登湖畔,在我自己建的房子裡,最近的鄰居也有一英裡。我靠自己的勞動謀生。我在那裡住了2年零2個月。現在我是文明生活的過客。
  • 梭羅《瓦爾登湖》|寧願和孤獨同行,也不願招搖地活著
    但他始終都還存著對生活的熱愛,一心希望自己能過自己想過的生活——簡樸但內心富足。梭羅的創作,據說最早是受了沃爾多.愛默生的影響。梭羅是愛默生的哈佛學弟,愛默生1844年出版了散文集《自然》而聲名鵲起,曾鼓勵梭羅創作,並給他很多啟發。梭羅選擇在瓦爾登湖邊體驗隱居生活,一方面是因為哥哥亡故,另一方面也是因為愛默生購買了包括瓦爾登湖在內的林區。
  • 李冀:梭羅在瓦爾登湖邊的小木屋,在都市仍能實現
    我們原以為酒吧和鄉村生活格格不入,但是有一天我們在酒吧裡坐著,村中的人來敲門問「為什麼不讓我們來消費?」在這裡,外鄉遊客和鄉村可以碰撞出一些火花。 現在公路已經成為城市名片,每到節假日市裡的居民就會沿著公路去各村落旅行。
  • 思想:被誤讀的梭羅
    擺脫絕望《瓦爾登湖》的註疏作者傑夫裡·克萊默說,梭羅的《瓦爾登湖》是美國從中學到大學的必讀書,銷路很好。
  • 重新認識梭羅的關鍵詞:自我,多語言學霸,關註失落,不卑不亢
    《梭羅傳》提到,他早就發現:大多數人都過著一種平靜而絕望的生活。我的年紀已經足夠大,足夠讓我認識到,在這種生存狀態下,少年時代的夢想是絕不可能實現的。當我撥開時光的眼皮,與它無比沉穩的目光相對視時,我清楚地意識到,我的夢想化作了泡影。不過對我而言,這番體悟也是一種極大的快樂。用現在通俗且時髦的雞湯體,就是——接受不能改變的,做好力所能及的。
  • 2019年梭羅年會側記:梭羅的門徒和遺產
    我帶小朋友去REI買過童子軍野營衣裝用品,知道回歸大自然的每一件衣服、每一隻用具,看似隨意,其實都價格不菲,像高檔時尚店一樣,也有各種名牌崇拜和勢利。不過,這樣簡單地劃分學人、野人,到了蘿拉·沃爾斯這裡卻完全不適用。她是這群人裡學術成就最高的,起碼在梭羅研究這個領域是大姐大,穩居「學人」之首,會議上倒也有幾位哈佛教授前來站臺或助威,可他們的專業不完全是梭羅。
  • 讀懂了瓦爾登湖,你就讀懂了梭羅
    在瓦爾登湖畔獨居的2年裡,梭羅內心曾有過的衝突與憤懣,曾經瀕臨崩潰的內心,在經過大自然的洗滌之後自我調整最終化為對未來生活的期望。在這裡他找到了人類群體社會生活方式的另一種可能:拋棄掉生活裡可有可無的東西,讓自己的生活變得精簡,從而獲得內心的平靜。梭羅就是這樣在極簡的生活中,在大自然的薰陶下,實現了內心的重建,也找到了如何去面對未來的方法。
  • 梭羅的《寂寞》不寂寞
    亨利·戴維·梭羅(Henry David Thoreau 1817-1862),19世紀美國最具有世界影響力的作家、哲學家。梭羅在生前只出版過兩本書。第一本是1849年出版的《康科德河和梅裡麥克河上的一星期》,第二本是1854年出版《瓦爾登湖》。
  • 梭羅思考自己跟自然的關係堅持了二十四年之久
    梭羅一八三七年,二十歲的梭羅已經從哈佛大學畢業,十月二十二日,他翻開筆記本寫下了一段文字,第一句話是這麼說的:「『最近在忙什麼呢?』他問我,『你寫日記嗎?』——那好,就從今天開始吧。」日記的旨趣到了十九世紀有所變化,愛默生等人開始通過日記表達對自然、宗教和哲學作品的體驗和感悟。日記已經成了沉思默想和思想創造的記錄,這些思緒一經完善便會成為布道和隨筆之類的文字,甚至會演繹成書籍那樣的長篇經典。寫下那段文字之後,梭羅便開始了畢生以之的探索。他在思考自己跟自然的關係,這是一種獨一無二的文學嘗試,堅持了二十四年之久,最終留下了四十七卷之多的手稿。
  • 喜歡買奢侈品、生活便利品的女人,讀下梭羅的語錄,就不會再買了
    說到這裡,如果大家對以上的回答和分析不是很滿意,也是喜歡買奢侈品、生活便利品的女人,讀下梭羅的語錄,就不會再買了!文字如下: 讀完梭羅這段語錄,可以說能讀懂的女人,以後真的不會再去買奢侈品了,為何呢?因為這些看似奢侈品、所謂的生活便利品,很多時候,真的是人類進步的一種阻礙,會讓女人越來越虛榮,越來越懶惰。 今天有幸跟大家一起讀到了梭羅這樣的語錄,我們不妨借著這段語錄,更深入來分析一下,探討一下,反省一下。
  • 錢報讀書會|也許生命中的某些時刻,我們人人都是梭羅
    讓我們來重溫一下梭羅的語錄——「我幽居在森林中,是因為我希望生活得從容淡定,只面對生活的基本現實,看看是否能夠學到生活教給我的一切,而不是等到彌留之際才發現自己從未真正生活過。「我不想過一種不是生活的生活,人生在世如此珍貴;我也不想與世隔絕,除非勢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