梭羅在什麼情況下寫的《瓦爾登湖》,讀者是哪些人,作者如是說

2021-01-07 李秀筆記

我將自己讀的英文原版做了口語化的翻譯,並記錄了讀書筆記。下面這些文字,是瓦爾登湖第一章經濟篇(Economy)的開篇內容。主要是梭羅本人對於此書的一些概述和想法。包括了創作背景、緣由、寫作風格和讀者分析的內容。

《瓦爾登湖》的創作背景

原文:

我寫的這些文字,大多完成於我獨自住在樹林裡的時候,麻省的康科德地區,瓦爾登湖畔,在我自己建的房子裡,最近的鄰居也有一英裡。我靠自己的勞動謀生。我在那裡住了2年零2個月。現在我是文明生活的過客。

筆記:

《瓦爾登湖》主要寫的是梭羅獨居時的所思所感所想,一個人獨自住到樹林裡這種事,確實是吸引人,尤其是吸引有田園情結的人,應該每個人都嚮往自由,嚮往純自然的美好生活。麻薩諸塞州的簡稱是麻省,是的,就是麻省理工學院(MIT)那個「麻省」,哈佛大學也在那兒,就在美國的教育中心波士頓附近。梭羅稱自己是過客,英文單詞用的sojourner:中文意思是暫居者,旅居者。站在人生的角度看,由出生到死,不過百年,又有哪個不是過客?

《瓦爾登湖》的創作緣由

原文:

如果不是鄉親們特別關注我的生活方式,我是不會用這些閒事吸引讀者注意的。詢問隱私這樣的事兒,通常被人們認為沒有禮貌,在我看來卻無所謂。考慮到當時的環境,我認為這樣的詢問,自然而合理。有人問我都吃些什麼?我是否感到孤獨?我是否害怕?諸如此類。還有一些人好奇我的收入,其中多少捐贈了慈善事業;也有些大家庭關注我撫養了幾個窮孩子。如果我回答了上述問題,請真正的讀者原諒。

筆記:

梭羅用了affairs這個詞,被我翻譯成閒事。英文原意是「私事」的意思。通常印象中,西方人很少談論隱私,梭羅倒是毫不客氣,知道普通人關注什麼,興趣點在哪兒。由此看來,東西方人們的生活,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大。

在當地,梭羅應該算是個名人,哈佛畢業,友人是愛默生。但卻不去正經工作,反而一個人住到瓦爾登湖。據說,當時梭羅會到處演講,人們問他這些私事,確實情理其中。初讀本書,這幾個問題,我也很關心哪!

「真正的讀者」是被我篡改的,原文用的是my readers who feel no particular interest in me,意思是「對我沒有特殊興趣」的讀者。梭羅本句還用了pardon,意思是寬恕,原諒的意思。翻譯成真正的讀者應該更貼近作者本意。

《瓦爾登湖》的寫作風格

原文:

一般的書中,「我」這個第一人稱,都被省略了。本書中,言必稱「我」。這是對自我的尊重,也是最大區別。

我們通常不會意識到「我」的存在,畢竟,說話的人正是第一人稱。其實我不應該只暢談自己,如果還有別人和我一樣的話。可惜了,我只能受限於我自己有限的經驗來解讀。

此外,「我」,在我的理解中,要求每位作家,從始至終,都要簡單而真誠的敘述自己的生活,而不是那些道聽途說的故事,內容要像寫給遠方親友的信那樣。如果他是真誠地生活的,那一定是在遙遠的地方。

筆記:

梭羅用了很多的我,每句都有「我」。返回第一句讀一下,果真如此。生活中,我們真的意識不到「我」。梭羅好傲氣,也許他認為當時的時代沒人能超越他。Unfortunately在此被我翻譯成「可惜了」,這樣在漢語裡的前後文才能對上。

簡單而真誠,應該是梭羅的座右銘吧。

確實有人更願意傳播那些道聽途說的故事,尤其是身邊的人,哈哈。

通過梭羅的這段,我讀出了「詩和遠方」的感覺。

《瓦爾登湖》的讀者群

原文:

這書也許是專門寫給窮學生讀的。剩下的讀者,他們得到了對他們適用的內容。我相信沒人會穿撐開縫的大衣,合身的衣服才好穿。

筆記:

梭羅認為,他的大部分讀者是學生。而且用了窮這個詞來定義。我覺得,他是特指不被金錢所染汙的意思吧。畢竟,《瓦爾登湖》中,幾乎沒任何賺錢的門路。而其他的讀者,肯定也是從中學到了東西。鞋子合不合適,腳知道。人們只會穿合適的鞋。

▲《瓦爾登湖》原文部分由作者直接譯自英文原版。

相關焦點

  • 梭羅在瓦爾登湖到底領悟了什麼?
    還有,英屬維京臺灣分公司出版,許崇信、林本椿翻譯的《湖濱散記》 ,是一個「最用心、最完整」的譯本,而且該書還收錄了李偉文《來自梭羅的啟示》 、葦岸《我與梭羅》以及愛默生《梭羅小傳》等幾篇導讀文章,書末則附錄了梭羅生平年表。不過,如果讀者真要搞清楚《瓦爾登湖》中的那些「隱晦」 ,那麼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的由美國梭羅研究學者傑弗裡·S. 克萊默撰寫的全註疏本便是一個好選擇。
  • 瓦爾登湖:梭羅的哲學觀
    #讀書筆記#第6篇讀到此書的由來《瓦爾登湖》是早已聽聞的作品了,梭羅也是早有所聞。可到了現在才拜讀其著作,實在有些慚愧。在讀完《哲學家們都幹了些什麼》時已經把《瓦爾登湖》列入了讀書清單。但遲遲沒有行動,最終是海子觸發我翻開這一本書的。
  • 梭羅《瓦爾登湖》:離開繁世,獨自生活的真實體驗
    梭羅自由,是人類至死都在追求的珍寶,為此我們模仿夸父逐日,整日奔波,妄想抓到自由。但是否我們擁有的財富越多,就意味著我們離自由更近一步?沒人知道。但是,《瓦爾登湖》可以給你答案,只要你靜心去翻閱它,每個人都能在梭羅的指導下找到屬於自己的答案。這個答案或許簡單到令人難以置信,但它確實就只有兩個字:簡單。
  • 讀懂了瓦爾登湖,你就讀懂了梭羅
    導語:《瓦爾登湖》這本書是19世紀美國散文學家梭羅寫的,19世紀的美國正處於第二次工業革命,物質飛速發展,人的思想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最有代表意義的就是「超驗主義」的出現,它的核心觀點是人能超越感覺和理性而直接認識真理,認為人類世界的一切都是宇宙的一個縮影。
  • 學點美國歷史,再讀《瓦爾登湖》,才理解梭羅所言句句非虛
    我最早讀《瓦爾登湖》的初衷完全是欣賞散文,可是發現僅僅用散文來理解梭羅,確實容易陷入誤區,而且完全無法理解梭羅描述的糟糕時代。梭羅所在的是工業大發展時代,歷史上的工業革命代表了生產力的發展,實現了農業向現代工業社會的重要變革。梭羅只是因為工業革命,才離群索居的嗎?他看到了什麼?
  • 《瓦爾登湖》:為生活做減法,梭羅的極簡生活
    1845年他搬到瓦爾登湖的再生林裡,這段時間他自食其力,通過自己的勞動維持生活。而後,他在1854年出版了散文集《瓦爾登湖》,詳細記載了他住在這裡的這段日子。這本書自出版後,得到很多名人極高的評價。美國著名詩人羅伯特.佛洛斯特說:僅憑這一本書……梭羅就超越了我們所擁有的一切。
  • 梭羅《瓦爾登湖》|寧願和孤獨同行,也不願招搖地活著
    ——梭羅《瓦爾登湖》今早,我用1小時10分,完成了亨利·戴維·梭羅的經典——《瓦爾登湖》的閱讀,重新洗滌了一下自己那顆被俗事困擾的小心靈。《瓦爾登湖》,我並不是第一次讀。十幾年前讀,不能體會,因為自己的心態太焦躁,就像我當時讀馬塞爾·普魯斯特的《追憶似水年華》一樣,只覺得作者這些夢囈般的自言自語,太囉嗦。如今芳華逝去,再讀此書,才解出其中真味。
  • 梭羅《瓦爾登湖》的逃離與朝聖:唯有我們覺醒之際,天才會破曉
    而梭羅便是這個不願被束縛的人。學霸梭羅考進哈佛大學,畢業後與哥哥一同教書,隨後與父親學做鉛筆,並獲得了當時最權威的認證。每一次當你以為他會安於現世安穩的時候,他就會打你個措手不及。就在28歲那年,梭羅借了一柄斧頭,孤身一人,走進了瓦爾登湖邊的山林,搭起了小木屋,開荒種地,閱讀寫作,開始了兩年多的獨居生活。
  • 思想:被誤讀的梭羅
    但《瓦爾登湖》並不好讀,因為「梭羅的寫作是多層次的,而且他經常用雙關語或文字遊戲」。再者,「梭羅是一個博覽群書的人,他還能廣泛吸收。他閱讀和理解別處發現的思想,然後把它們帶進他自己的作品」。《瓦爾登湖》在中國也十分暢銷,編輯何家煒說,從2003到2012年,10年間《瓦爾登湖》出版了30個中譯本,希望《瓦爾登湖》全註疏本是讀者真正能讀懂的譯本。
  • 嶽麓書院講壇第432期:回歸寧靜——梭羅《瓦爾登湖》的歷史啟示
    紅網時刻12月16日訊(通訊員 陳永豪)12月18日(周五)下午14:30,湖南大學嶽麓書院邀請華中師範大學資深教授馬敏先生主講嶽麓書院講壇第432期,主題為「回歸寧靜——梭羅《瓦爾登湖》的歷史啟示」,講述梭羅與瓦爾登湖、梭羅的自然主義思想及其影響、挑戰、啟示等問題。屆時講座將由鳳凰網風直播平臺現場直播。
  • 2019年梭羅年會側記:梭羅的門徒和遺產
    我在為《得到》上劉蘇裡主持的《名家大課》準備《瓦爾登湖》講稿時,仔仔細細地閱讀了《梭羅一生》全書,對她更加肅然起敬。今年的梭羅年會主題「設計梭羅:自然、技術和相互關聯的生命」,就和她的研究領域和成果很有聯繫,因為她雖然是文學博士,卻一直對科學感興趣,她研究愛默生和梭羅,就專門寫過他們與科學的密切聯繫。
  • 我們所嚮往的生活,梭羅在《瓦爾登湖》親身驗證過
    ——亨利·戴維·梭羅最傑出的藝術作品之一要屬梭羅的《瓦爾登湖》,這本書是美國作家梭羅獨居瓦爾登湖畔時的一本散文集,其中包括18篇散文。《瓦爾登湖》是梭羅在瓦爾登湖畔時所見,所聞和所想的文字集合,表達他崇尚簡樸生活,熱愛自然風光的主題思想,令人讀來心生嚮往,感觸頗深。
  • 梭羅:他一生好像都在自說自話,這些話卻有千百萬人傾聽
    203年前的今天,1817年7月12日,美國作家、哲學家,《瓦爾登湖》作者,亨利·戴維·梭羅誕生。 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對馬丁·路德·金有影響)以及英國工黨過去的政治主張,都可以找到梭羅思想的痕跡。雖然他已經去世一百多年了,從他的年代到我們所在的今天,《瓦爾登湖》(《和平抗爭》也是同一類型的)都是最有影響力的著作之一。在現在這個不斷技術化的社會中,《瓦爾登湖》向世俗社會挑戰的呼聲顯得更為急切。《瓦爾登湖》和《哈克貝裡·費恩歷險記》可以稱為美國兩大「核心」宣言。
  • 清華校長力薦「必讀經典」,《瓦爾登湖》有何魅力?看完10句明白
    梭羅生前是美國人心目中的異端,但是異端出異才,1985年美國評選「十本構成美國人性格的書」,梭羅的《瓦爾登湖》名列第一。梭羅是美國的文化偶像,這本書有200多個版本,被譯成多國文字。他的好友、自然文學作家艾默生在葬禮上說:「美國還沒有知道—至少絕大多數人還不知道,它失去了多麼偉大的一位國民」。
  • 梭羅的《寂寞》不寂寞
    亨利·戴維·梭羅(Henry David Thoreau 1817-1862),19世紀美國最具有世界影響力的作家、哲學家。梭羅在生前只出版過兩本書。第一本是1849年出版的《康科德河和梅裡麥克河上的一星期》,第二本是1854年出版《瓦爾登湖》。
  • 梭羅:生態環保主義的先驅——從《瓦爾登湖》看200年前的環保思想
    《瓦爾登湖》是美國作家亨利·戴維·梭羅創作的散文集,共有18篇散文,記載了梭羅獨居瓦爾登湖畔兩年多的所思所感。其中梭羅對自然的熱愛和尊敬,對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努力,以及對所處時代冷漠的物質主義的批判,都為後來的現代環境保護運動提供了靈感源泉與理論基礎。
  • 《瓦爾登湖》:這一生,至少敢於換一種活法,只為取悅自己
    換一種活法,並不是逃離《瓦爾登湖》是美國作家梭羅創作的散文集,書描繪了他兩年多獨居瓦爾登湖畔的日常與見聞。去瓦爾登湖畔之前,梭羅也和我們大多數人一樣,努力地求學,工作,然後投身到日復一日的勞作與賺與報酬之中。後來,梭羅與作家及思想家愛默生成了忘年交,在這位朋友的影響下,他開始嘗試寫作。
  • 梭羅思考自己跟自然的關係堅持了二十四年之久
    梭羅一八三七年,二十歲的梭羅已經從哈佛大學畢業,十月二十二日,他翻開筆記本寫下了一段文字,第一句話是這麼說的:「『最近在忙什麼呢?』他問我,『你寫日記嗎?』——那好,就從今天開始吧。」文中提到的「他」是拉爾夫·沃爾多·愛默生,此人是梭羅在麻薩諸塞州康科德鎮的鄉鄰,他寫過一本名為《論自然》的作品,這本小書梭羅在春天就認真讀過。寫日記對新英格蘭人而言不足為奇。從第一撥清教徒在一六二〇年定居該地以來,認真寫日記成了一樁虔誠的宗教活動,因為這些清教徒相信天命,因此在熱忱的生活中搜尋自己身為上帝選民的諸種跡象。
  • 「我願深深扎入生活」 梭羅在木屋裡感悟到了什麼?
    ——摘自《瓦爾登湖》沒有木屋,就不會有梭羅的《瓦爾登湖》。沒有《瓦爾登湖》,這個世界將缺少一種通透的顏色。我們經常忍不住想,如果梭羅居住的地方是板樓、富人區、茅草房,抑或什麼學區房之類的,他還能不能寫出內容豐厚、意義深遠的《瓦爾登湖》。
  • 綠窗:當梭羅遇到普裡什文
    作者簡介:綠窗,本名宋利萍,滿族,北方某醫學院校教授。魯院第22屆學員,曾獲首屆豐子愷散文獎,出版個人散文集《綠窗人靜》,《讀者》籤約作家,閱讀專欄作者。01好書是等人的,所以不必抱怨那麼晚才遇到它。少時的《紅樓夢》一定只是「蝴蝶穿樹補花紅」的美;少時的《三個火槍手》就是村裡幾個歪少拿著彈弓蕩遊在林間;少時的《瓦爾登湖》哪有什麼特別,梭羅不過是個喜愛孤獨的酸秀才,心血來潮在村莊的邊緣種了兩年大豆。而我鄉鄰這樣的鰥寡孤獨一生都在深山裡揮鋤,有時呆呆地聽大樹洞裡動物繁殖的聲響,想不出雲朵升天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