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故宮畫貓名品集錦

2021-01-17 書畫新風景


唐 刁光胤 寫生花卉冊 灌木遊蜂山貓出谷


本幅選自「刁光胤寫生花卉」冊第六幅。一隻優遊在坡林湍泉間,身上帶著分布別緻黑斑的白貓,正前腳微蹲,狀似警戒的圓睜雙眼,瞪著面前飛舞的一隻蜜蜂。像這樣的姿勢,相信每個養貓人都不會覺得陌生。


刁光胤是晚唐(十世紀)著名的花鳥畫家。此冊的每幅畫上均有用泥金書寫的畫家籤名,感覺分外搶眼。全幅的筆法工緻,雖然沿襲了唐畫的古樸與厚重,但推測應該是後人仿作。


五代南唐 周文矩 仕女圖


這隻陪著女主人在梧桐樹蔭下讀書的貓兒,整張臉從左耳到右耳幾乎長了一整圈雄獅似的長毛,這可能就是古代傳說中來自西洋的名種「獅貓」了。


畫家以細線勾畫毛順走向,彰顯伴讀貓咪背上長毛對半中分的整齊,並以白粉塗敷背脊後腿關節處以營造身軀實體感,貓眼黃色部分由淡漸濃的渲染方式成功表達了球面反光的立體,天光下縮成線狀的貓瞳以粗細深淺不一,表現側目斜視的樣態。俗稱貓咪這種全身皆白,尾巴純黑或純黃,頭上一團同色斑點的花樣作「掛印拖槍」,又名「鞭打繡球」。


周文矩(西元十世紀),所作人物,線條率皆細勁曲折,圓潤流暢,間作顫動之勢,飄逸自若,尤工人物仕女。圖中並無名款,觀其衣紋,轉折剛健,與文矩風格相去甚遠,當屬後世收藏者擅自附名。


宋 李迪 秋葵山石 冊頁


一隻黃黑白三色的花貓和小黑狗在彩蝶飛舞,秋葵盛開的庭園一角相持不下。受驚跳上湖石居高臨下的貓咪弓背豎尾,瞪眼露齒好像發出警告﹕「下面那個吐著舌頭甩尾巴跳來蹦去的傢伙!你要是再靠近,我就不客氣了喔!」這場令人緊張的貓狗對峙後來到底怎麼了?畫家賣了個關子,留給大家自己去猜想了。


本幅為「宋人集繪」冊的其中一開。用筆細緻而佳趣活現,染繪皆極清奇婉麗。畫幅右下石間有活動於西元十二世紀的名畫家「李迪」之款,但是筆調風貌已晚,可能是後人仿作。


宋 李迪 狸奴小影 冊頁


古人稱貓為「狸奴」,深受文人雅士所鍾愛,也是歷代畫家喜好描繪的題材之一。本幅選自「宋元名繪」冊第十幅。這隻黃白相間的小貓似乎突然受到前方的不明驚擾,瞠目舉足,狀欲退縮。樣子十分敏捷可愛。


畫家不厭其煩的一筆筆畫出小貓全身纖細的毫毛,並在小貓胸前用粗筆染以白粉,做出長毛結縷的立體視覺效果。染繪斑紋亦頗具功夫。畫幅右上角有「甲午歲李迪筆」之款,其下方則有塊長方形之接痕,該處或原有款印,被割去而重新填補者。


宋 無款 狸奴 冊頁


一隻白底夾雜灰褐斑紋的小貓在畫中回頭張望。畫家用淡墨暈染頭、耳、頰、上唇、背毛、尾巴及後腳跟;以白粉淺絛點出面部表情及四肢動態;再用濃墨畫出身上的斑紋。貓的眼瞳用淡、中、濃三種墨色,表現貓眼隨光影閃爍的特性。


畫家筆觸寫實細微,根根分明的畫出貓毛,呈梅花形按在地上的小爪看起來也很柔軟可愛。據說後唐時代的瓊花公主也有一隻像這樣嘴上有花斑的貓咪,因為樣子看起來很像嘴裡銜著一隻知了,所以命名為「銜蟬奴」,因此後來的詩人也以「銜蟬」作為貓的別稱。


宋人 富貴花狸 軸


一隻黑白花的貓兒伏在牡丹花叢下,頸後露著短短兩截紅色的緞帶,加上身後那條長毛整整齊齊呈平行線的貓尾巴,顯示這隻貓咪有專人梳理打扮,被照顧得很好。唯一的美中不足,可能是被繩子栓在石鈴上,行動不得自由吧。


從本幅沉穩厚重的著色、充滿細節與變化,立體感十足的寫生技巧推斷,應是十一世紀左右北宋宮廷畫家所畫的作品。


宋人 冬日嬰戲圖 軸


古本幅畫梅花、山茶,雜以蘭花、竹子。兩個像是姐弟的小朋友在花下遊戲:姊姊手持一面彩色小旗子,弟弟則拿著一支用紅線綁著的孔雀羽毛,逗引小貓。小貓雖與兩人隔有一段距離,可是眼瞳望向姐弟倆手裡的玩具,舉爪欲撲。不知道是不是好玩的玩具引得貓咪野性大發,弟弟看起來有點害怕的躲在姊姊身後。


這幅畫的筆墨和故宮所藏的另一幅作品《宋蘇漢臣秋庭戲嬰圖》很相似,山石的皴法,孩童的開臉,衣紋的描法,都很神似,尺寸大小也相仿。很可能這兩幅畫是同一人的作品,也可能原來是四景屏風中的冬景。


宋人 戲貓圖 軸


本幅傳為宋人所畫,在庭園一角嬉戲的大小貓咪一共八隻。畫欄圍繞,錦障高下相連,使園中彷彿別有洞天。


群貓嬉戲於湖石、竹叢、桃樹、牡丹之間,或靜或動,生態盎然。畫家觀察入微,以瞳孔縮成線狀的貓眼,點出了這場貓戲的時序,應該是日光強烈的日間。


宋 易元吉 猴貓圖 卷

宋 易元吉 猴貓圖 卷


此畫傳為北宋畫猿名家易元吉所作,充分表現了動物互動的神態趣味。


一隻頑性大發的猴子突然一把抱起經過身邊的小貓,另外一隻嚇了一跳的貓兒在閃避之際,回頭對著猴子怒目吼叫,好像想要救牠的同伴。而猴子根本不管懷裡的貓咪願意不願意,旁邊的貓咪抗議不抗議,看他那歪著腦袋逍遙自在的神氣樣子,好像對自己這場惡作劇得意極了。


圖中動物的毫毛都以細線一筆一筆畫成後暈染上色,營造有層次而又毛茸茸的質感。這兩隻小貓頸繫紅色絲帶的打扮,和《富貴花狸》和《冬日嬰戲》兩畫類似,應該是宋代富貴人家飼養寵物的習尚。


宋 龔開 鍾進士移居圖 卷

宋 龔開 鍾進士移居圖 卷


龔開(1222-1037),江蘇淮陰人。他最喜愛畫鬼怪和鍾馗,風格奇特,可惜存世作品很少。


本幅雖然舊傳是龔開的作品,但是風格並不相同,很可能是明代以後畫家假託他的名字所畫的。


本卷描寫鍾馗騎著梅花鹿,率領各種形容古怪的大鬼小鬼拉車挑擔送妹出嫁的場景,嫁妝中很多具有吉祥意義的物品,比方元寶、魁星、蝙蝠、風燈等等,情節非常熱鬧有趣。


宋 龔開 鍾進士移居圖(局部)


隊伍後方由兩鬼合挑桌案上,蹲著一隻被繩子栓在抽屜把手上的黑鼻黑尾大白貓,虎視眈眈的瞪著擔子後方的鬼,想來亦在陪嫁的嫁妝之中。


元 王淵 花卉卷


元 王淵 花卉卷


在和人類共同生活以前,野外的貓咪一直都是靈巧敏捷的獵手。


本幅卷首的貓兒嘴裡叼著一隻剛剛捕獲的鳥雀,卷末的貓兒則好像飽餐鳥肉,睡在在一片鳥羽狼籍前面。中間的三隻貓咪,黑尾巴的白貓壓低前身,仰頭豎尾預備蓄勢撲躍;中間一隻躺在地上,爪口並用的拉著小灌木垂下的枝條玩耍;身上有虎紋的那隻,舔著爪子在整理儀容,表現了貓咪愛乾淨的天性。


本卷同時集繪了貓兒的野性、機敏、頑皮、整潔與慵懶於一畫之中。


元人畫同胞一氣圖 軸


堂前立起了屏風,孩童三人圍爐打算熱包子來吃,一人在旁玩耍,看這群小朋友頭戴皮帽,身穿厚襖的衣服裝束,當時應是冬日光景。


爐上的包子冒出熱氣,象徵「同胞一氣」之意。包子的香味把貓咪也引來了,仰頭等在爐邊的小花貓,一臉好希望旁邊哪位小朋友能夠分一點包子給牠嚐嚐的樣子。


元人 聽琴圖 軸


古本古代文人常為了保護書籍免於鼠害而養貓。本幅屬白描墨畫,寫高桐蔭竹,曲檻臨池的庭園中,一名文人據床撫幾彈琴,其他三位文士圍坐傾聽,另有童僕四人,或侍立,或添香,或碾茶,或煮酒。


畫面一角,兩隻不改其頑皮天性的貓兒卻忍不住在一片抒情氣氛中繞著簍子跳上跳下的比畫了起來,為安詳恬雅的畫面添加了幾許熱鬧活潑。明清時期有較廣泛的陳設家具概念,此圖反映上層社會的宅院,排場非常講究。從圖中所繪家具形式來看,此圖應繪於明代晚期。


明 陶成 狸奴芳草 卷


明 陶成 狸奴芳草 卷


長卷上一共畫著二十四隻大大小小花色不同的長毛波斯貓,在草地上各自戲耍休憩。畫中好幾隻大貓身邊都有小貓依偎,這群陣容浩大的貓咪們可能包含了好幾個貓家庭的成員。


畫卷中段一大兩小三隻黃色虎紋貓頭前尾後的空中,還飛舞著好幾隻蝴蝶---貓、蝶與長壽的同義辭「耄耋」諧音,具有祝人長壽的吉祥意涵。


明 宣宗 五狸奴圖卷


明 宣宗 五狸奴圖卷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此圖與臺北故宮所藏元代畫家王淵花卉卷完全相同,區別只是名款,可見為仿摹品。


明 沈周 寫生冊


本幅是沈周六十八歲時所作十六幅動植物寫生中的貓。不知道畫家作畫的那天是不是很冷,畫中的貓咪縮成球狀捲成一團,兩顆在灰黑毛皮襯託下顯得特別明亮的眼睛,卻還是警覺的瞪圓了斜斜的瞄著四周的環境變化。


貓的身體柔軟度極好,可以做出很多類似瑜珈的高難度動作,這幅構圖別出心裁的作品便是根據貓兒的此項「特技」而畫出的。


明 仇英 漢宮春曉卷(局部)


愛乾淨又不吵鬧的貓咪是很受閨中女性喜愛的寵物,很多仕女圖中都常伴隨著貓兒的身影。


本卷以春日晨曦中的漢代宮廷為題,描繪後宮佳麗百態,構景繁複,用筆清勁而賦色研雅,林木奇石與華麗的宮闕穿插掩映,舖陳出宛如仙境般的瑰麗景象。


畫卷中段部分,描繪眾宮人在堂前歌舞吹彈的熱鬧場景,平日在深宮陪伴主人的貓兒正好得空,懶洋洋的蜷臥在宮闕後方廳堂的鼓形凳上。


明宣宗 花下狸奴圖 軸


明朝的第五位皇帝明宣宗朱瞻基(1399-1435)擅長書畫,此圖描繪兩隻在文石、野菊下面舔爪歇息的貓兒。


畫家先填染底色,再鉤染斑紋並畫出貓毛。太湖石先以筆勾勒輪廓,再以乾筆皴擦石面,畫菊則以細筆勾勒敷彩。此幅畫貓頗有追仿宣和畫院畫家李迪的風貌,具有清新優雅的氣息。


明宣宗 壺中富貴圖 軸


根據題跋,這幅畫是明宣宗畫來賞賜大臣楊士奇的,畫中貓咪好奇的仰望頭頂上插著牡丹花的懸吊銅壺,好像正在打算要跳上去看個明白。


貓諧音為耄,祝頌長壽,並以牡丹寓富貴。畫貓用筆精細,纖毫畢至。銅壺花器虛懸,置花三朵,中間綠葉漸層而上,蓋過壺把,極富輕盈之趣。


明 商喜 戲貓圖 軸


樹蔭下,一大群螞蟻正忙著搬家,不巧遇上兩隻來搗蛋的頑皮貓,興致勃勃的探爪撥弄螞蟻扛出來的蟋蟀、蝴蝶、螻蛄、蜜蜂等各色家當,把原本整齊的螞蟻大隊搞得陣腳大亂。看這一黑一黃兩張眉飛色舞,好像玩得不亦樂乎的貓臉,十分傳神的表現了貓咪惡作劇的促狹淘氣。



清 沈振麟 貓竹 軸


沈振麟(西元十九世紀),字鳳池,吳縣人(今江蘇蘇州)。於鹹豐、同治年間(西元一八五一-一八七四年)供奉內廷畫院,擅長人物寫照,又兼工花鳥寫生、山水等,畫名甚高,慈喜太后(西元一八三五-一九O八年)曾頒賜親筆手書「傳神妙手」匾額。


圖中三隻暹羅貓,大貓蹲在竹叢旁的湖石高處,望著下面草地上黃、白各一的兩隻小貓相撲戲耍。白色小貓一爪上翻,好像正要對一旁的小黃貓出招。三隻貓兒都掛著串有大紅穗子和金色鈴鐺的項圈,風格寫實,神情栩栩如生。


清 沈振麟 耄耋同春 卷


清 沈振麟 耄耋同春 卷


古人以貓、蝶諧音「耄耋」,寓有祝賀長壽之意。本作共分上、下兩冊,各自於墨箋上以金粉等礦物性色料描繪戲耍飛舞的貓、蝶與不同的應時花卉。本次全展上冊「耄」部十二幅,以及下冊「耋」部四幅。精緻富麗的圖繪在深暗底色的反襯之下,顯得分外活潑討喜,照人眼明。

相關焦點

  • 春節觀展之臺北|「鳥譜」、花香、古玉,臺北故宮年味濃
    農曆新年之際,臺北故宮博物院於華表廊道階梯,以院藏「鳥譜」為主題設置了春節應景的地貼,期待觀眾於年節期間走春遊臺北故宮時,能感受到鳥語花香的氣息。同時,新年之際,正在臺北故宮北部院區展出的「來禽圖—翎毛與花果的和諧奏鳴」、「亞洲探險記—十七世紀東西交流傳奇」等,臺中院區的「新媒體藝術展」都值得期待。
  • 臺北故宮裡的怪畫,老虎被畫成了病貓,放大10倍看出其中奧秘
    但是在臺北故宮博物院就有這麼一幅畫,看起來十分的奇怪,畫面上是一隻老虎,可是從形態上看更像是一隻病貓,究竟是怎麼回事呢?02去過臺北故宮博物院的人都看過這麼一副畫,名字叫做《蜂虎圖》,這幅畫之所以比較奇怪是因為畫面中的老虎一點沒有王者之氣,畏畏縮縮還非常恐懼的感覺
  • 故宮怪畫:畫中老虎被嚇成「慫貓」!作者表示:我的「自畫像」
    但是,在臺北的故宮裡,卻收藏著這樣一幅畫:只見畫中的老虎不但瘦骨嶙峋、就連臉上的深情都是楚楚可憐。這樣一幅「慫貓」的樣子,簡直是有些丟老虎的臉。可就是這樣一幅畫,卻引來了不少爭議:不少初看畫的人都不明白,就這樣一幅沒啥特色的老虎圖,為何就值得收藏在故宮裡呢?難道是因為它的作者名氣大麼?如果你要是這麼想,那可就錯了。
  • 到臺北故宮博物院看黃筌黃居寀崔白崔愨筆下的「來禽圖」
    「澎湃新聞·古代藝術」(www.thepaper.cn)從今天的臺北故宮博物院發布會獲悉,在2019年元旦假期開始之際,臺北故宮博物院將推出包括「來禽圖——翎毛與花果的和諧奏鳴」,「筆墨見真章—歷代書法選萃」、「看畫.讀畫—歷代名跡選萃」、「受贈名品展——廣東繪畫選萃」四個展覽。
  • 一周觀展指南|臺北故宮將推巨幅書畫,敦煌呈現吐蕃藝術珍品
    7月1日起,臺北故宮博物院將推出包括《明太祖坐像》等在內的「巨幅書畫」以及「筆墨見真章—歷代書法選萃」「受贈名品展—現代書畫選萃」和「故宮動物園」4場特展,其中「臺北故宮動物園」是首次為兒童專門策劃的展覽。7月2日起,百餘件講述絲路文明的吐蕃時期藝術珍品將在敦煌莫高窟與觀眾見面。此外,在東京、京都、倫敦、巴黎、紐約等城市,近期都有精彩展覽推出。
  • 瀋陽故宮、北京故宮、臺北故宮三個故宮各有什麼特色?
    故宮指的是皇帝住的地方,也叫皇宮,可臺北皇宮並不是皇帝的居所,它比較特殊,臺北故宮確切地講應該是叫博物館,裡面收藏了大量的稀世珍寶。大家最熟悉的故宮應該是北京故宮,它位於北京城內,位於北京中軸線的中心,居於世界五大宮之首,至今已經580多年的歷史,多數人都去領略過它的風採。
  • 臺北博物館有幅怪畫,老虎畫成病貓網友不解,放大5倍終於懂了!
    文 / 小七各位繪畫愛好者的朋友大家好,我是你們的老朋友小七,當我們談到中國的繪畫文化時,每一位網友都非常的感興趣,說到名貴的畫作,大家肯定會想到宋朝畫家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還有徐悲鴻的《馬》,再有就是齊白石的《蝦》,這些畫家都非常的有名,所以他們的繪畫作品也是非常的值錢,那可都是無價之寶,今天小七給大家介紹的這幅古畫被珍藏在我國臺北故宮博物館
  • 〖臺北故宮博物院古畫珍品欣賞〗元代部分二(原圖免費發放)
    元 盛懋 畫雪景151cmX56.9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元 顏輝 畫猿131.8cmX67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擅長詩文書畫,尤其提出書法用筆入畫的觀念,更深深地影響了其後的繪畫風格。元 趙孟俯 萬柳堂圖95.1cmX26.1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 大陸遊客激增 臺北故宮為翠玉白菜肉形石闢專區
    中新社發 董會峰 攝  中新網5月1日電 據臺灣中時電子報報導,翠玉白菜和肉形石是臺北故宮最知名的展品,翠玉白菜所在的三樓展區原本就是觀光客必到之處,近來由於陸客人數激增,更是旺上加旺,常見觀眾在展場外大排長龍,就是為了看白菜一眼。為了改善擁擠問題,臺北故宮擬定在半年內另闢一處專放翠玉白菜和肉形石這兩件明星展品的展區。
  • 來臺北必遊景點,素有「北京故宮看建築,臺北故宮看文物」的說法
    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各類文物珍寶約65萬件,素有「北京故宮看建築,臺北故宮看文物」的說法。文物來源於抗日戰爭時期,當時將北京故宮博物院、古物陳列所、頤和園和國子監的重要文物南遷與此。來到故宮博物院,映入眼帘的「天下為公」很有氣勢。
  • 臺北故宮裡的「麗人行」,唐宋仕女畫作10月集結「她」特展
    傳唐   周昉   《內人雙陸圖》卷 (局部)據臺北故宮公布的資料介紹,女性在文化發展的歷史進程中,擁有不容忽視的地位與貢獻。臺北故宮典藏以女性為對象,或者由女性所創作的作品,數量豐富,且藝術價值極高。
  • 臺北故宮博物院降格是臺灣文化失格
    若說臺北故宮博物院改名的政策目的是為區隔「北京故宮」,或是「去中國化」,那就更令人大惑不解了!臺北故宮博物院與「北京故宮」雖然原都屬於「故宮博物院」,但是藏品各異,臺北故宮博物院的藏品在數量上雖僅佔原「故宮博物院」的五分之一,但是許多珍品卻是精中之精的重寶。如今一個亮晃晃的金字招牌卻要白白讓給大陸獨享,有何可昭告天下的道理呢?
  • 見證故宮國寶流離山洞的往事,臺北故宮展「北溝傳奇」
    澎湃新聞獲悉,2020年是故宮博物院部分文物運存臺中北溝七十周年,10月9日,「北溝傳奇」在臺北故宮博物院展出,展覽分「文物遷臺」、「典守維護」、「清查點驗」等六大單元,以臺北故宮博物院院史資料室集藏的檔案文獻及歷史影像為主要內容,輔以當時文物被運的舊照史料,呈現故宮文物流離中被運到臺灣地區初期的歷史經緯與往事記憶。
  • 臺北故宮新展放大招,清三代「最奢侈藝術品」,乾隆為何偏愛它?
    藝直通,讓藝術走進生活臺北故宮2021年度大展之一「風格故事:乾隆年制琺瑯彩瓷」近日已於北部院區開幕,展覽分為「雙彩聯乘」、「集錦新樣」、「收納典藏」三個單元,分別呈現乾隆並重洋彩和琺瑯彩瓷、自乾隆朝開始出現的新式紋樣、當時盤整清宮舊藏的經過等內容,完整且系統地呈現乾隆時期琺瑯彩瓷的發展與特色。
  • 看張大千當年捐出了哪些書畫與自用印,臺北故宮將辦紀念大展
    看張大千當年捐出了哪些書畫與自用印,臺北故宮將辦紀念大展 澎湃新聞記者 陳若茜 2019-03-13 08:08 來源:澎湃新聞
  • 有人說「北京故宮只剩空殼,真正的精品在臺北故宮」,是真的嗎?
    經過幾十年的發展,現在的臺北故宮博物院共有文物696344件,然而日常對外展出的文物僅有2000餘件,未展出的大量文物在哪裡呢?答案就是臺北故宮後面的那座山,建造時工匠將山掏空,展出的文物在館內,普通的文物放在庫房,而精品中的精品則嚴密保護在山洞中,裡面各個角落都裝滿了監控和紅外報警設備,想從山洞裡盜寶是不可能的事情。
  • 故宮「御貓」與明清帝王
    明代朱瞻基繪《唐苑嬉春圖》(局部)近日,故宮神武門外宮牆上幾隻憨態可掬的巨型「御貓」雕像,吸引了眾人的視線。其實,故宮裡還真有不少的貓,而且是祖祖輩輩都生活在深宮裡的,被稱為「御貓」。故宮博物院成立後,工作人員觀察發現,這些貓有不少是當年帝後嬪妃們所養貓的後代,便決定將它們留下來,並一一登記造冊,還給它們取了名字,從此這些貓便成了故宮的守護者。至今,故宮內尚有「御貓」百餘只。明代喜歡養貓的皇帝是宣宗朱瞻基和世宗朱厚熜。宣德皇帝不但養貓,還喜歡畫貓。
  • 臺北故宮博物院——原名中山博物院,後改為「國立故宮博物院」
    位於臺灣省臺北市郊陽明山腳下雙溪至善路2段221號,始建於1962年,是仿照北京故宮樣式設計建築的宮殿式建築,1965年落成,1966年啟用,原名中山博物院,後改為「國立故宮博物院」。 臺北故宮博物院是中國著名的歷史與文化藝術史博物館。
  • 蔡英文對臺北故宮「下手」,「臺獨心」昭然若揭
    而蔡英文試圖對臺北故宮博物院進行改名,也遭到大部分民眾反對。最近有一名網友在社交平臺上上傳一組圖片,圖片中拍攝了在美國華盛頓州機場,一架與以前有所不同的「華航」波音777F客機的塗裝。飛機上「CHINA AIRLINES」的塗裝被刻意縮小,並且從機首部位改動到機尾部位,在機身中央留下大面積的空白,日後可能會利用這些大面積的空白進行其他的彩繪。
  • 臺北故宮博物院:整座建築莊重典雅,富有民族特色!
    臺北故宮博物院是中國著名的歷史與文化藝術史博物館。坐落在臺北市基隆同北岸士林鎮外雙溪,始建於1962年,1965年夏落成,佔地面積1.03萬平方米。中國宮殿式建築,共4層,白牆綠瓦。院前廣場聳立由6根石柱組成的牌坊,氣勢宏偉,整座建築莊重典雅,富有民族特色。院內設有20餘間展覽室,現代化的空氣調節、防火、防潮、防盜等設施,以維護珍貴的文化瑰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