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爐鈞釉瓷的燒造工藝特徵與裝飾藝術特色

2021-01-10 藝術精品導航

爐鈞釉,又稱爐均釉,是清代雍正年間景德鎮官窯在仿燒鈞釉過程中出現的一個低溫窯變花釉新品種。歷經雍正、乾隆、嘉慶、道光、清末及民國時期的發展,無論燒造工藝還是裝飾藝術均不斷承古開新,呈現出一個又一個鮮明的時代特徵。下面即以博物館藏品為例,詳細解析如下:

▌雍正時期

雍正時期是爐鈞釉瓷發展的初創階段。燒造工藝較為複雜,需要兩次燒成:先是在高溫窯爐中第一次燒成素坯,然後掛釉,再入800℃低溫彩爐中進行第二次焙燒。釉中含有粉劑,釉厚而不透明,呈現深淺不一的窯變紅與窯變藍等色。清(佚名)《南窯筆記》載:「爐均(鈞)一種,乃爐中所燒,顏色流淌中有紅點者為佳,青點次之。」因此,由「爐中所燒」而得爐鈞釉之名。《陶成紀事碑記》載:「爐均釉,色在廣東窯與宜興掛釉之間,而花紋流淌過之」。

【清·雍正】爐鈞釉鼓釘紋三足爐 北京藝術博物館藏

雍正時期爐鈞釉瓷器的造型較為豐富,傳世品中即見有紙槌瓶、三孔花插、雙耳簋式爐、三足爐等各種花器或陳設用品。其中,北京故宮博物院藏三孔花插、遼寧省博物館藏雙耳簋式爐和膽瓶、北京藝術博物館藏鼓釘紋三足爐等均為典型代表。釉色以紅藍為主,條斑交融,自然垂流,極富動感。藍色斑暈似綠松石,藍中泛綠。紅色斑點似剛成熟的高粱穗,紅中泛紫,故有「高粱紅」之稱,又名「紅爐鈞」「葷爐鈞」。以北京藝術博物館藏這件清雍正爐鈞釉鼓釘紋三足爐為例,高5.7釐米,口徑11.4釐米,腹徑16.2釐米。洗口內斂,腹部扁圓,下承三個獸首形足,圜底。外腹部上下各裝飾一圈凸起的鼓釘紋。外底部暗刻「雍正年制」四字雙行篆書款。製作規整,造型端莊古雅。爐的內外通體施爐鈞釉,釉面滋潤,如縷如絲的松石綠條紋與高梁穗般紫紅斑點相互交融,蜿蜒流淌,給人以變化莫測之感。

▌乾隆時期

乾隆時期是爐鈞釉瓷發展的繁盛階段。早期承襲雍正工藝與藝術傳統,釉厚而不透,釉中夾雜著明顯的「高梁紅」斑點。乾隆中期以後,爐鈞釉瓷的燒造工藝與裝飾藝術逐漸演變,開始形成了新的時代風尚。

首先是造型工藝上創新,出現了方尊、象耳瓶、燈籠瓶等陳設用器。典型如燈籠瓶,文獻中也稱「二酉壯罐」,它是乾隆時期創燒的新造型,作為大運品種之一,在嘉慶、道光兩朝都有燒造。

【清·乾隆】爐鈞釉燈籠瓶 景德鎮中國陶瓷博物館藏

其次是釉色裝飾上創新,出現了以藍色為主的色澤。色調較深的青金藍色與淺淡的松石綠色彼此相融,釉面形成藍綠相間的絲絮狀紋理,不見雍正時的垂流之勢。這種流行於清代中期的無紅色斑點的爐鈞釉,也稱「藍爐鈞」「素爐鈞」。

【清·乾隆】爐鈞釉象首耳瓶 北京藝術博物館藏

以北京藝術博物館藏這件清乾隆爐鈞釉象首耳瓶為例,高15.5釐米,口徑5.4釐米,底徑7.2釐米,腹徑11.3釐米。瓶為圓唇,粗頸,溜肩,鼓腹,圈足外撇。肩頸交接處飾凸起弦紋一周,兩側貼塑象首形耳。製作規整,造型雅致。通體內外均施爐鈞釉,釉面流動性較小,藍、綠二色相互滲透浸潤,呈條狀垂流,展現出獨特的裝飾趣味。

▌嘉慶時期

嘉慶時期爐鈞釉瓷承襲乾隆燒造工藝與裝飾藝術繼續發展,並帶有鮮明的本朝特徵。釉面又出現了藍、紅二色相融的色澤,但藍色為深淺不一的松石綠色,夾雜其中的紅色小斑點,面積較小,色調雖紅中泛紫,但缺乏明快亮澤之感。

【清·嘉慶】爐鈞釉燈籠瓶 北京藝術博物館藏

以北京藝術博物館藏這件清嘉慶爐鈞釉燈籠瓶為例,高24.1釐米,口徑7.8釐米,底徑8.5釐米,腹徑14釐米。瓶為撇口,粗頸,圓肩,長筒形腹,腹下內收,圈足外撇。上腹部兩側貼飾雙扁瓶式耳。外底足內陰刻「大清嘉慶年制」六字三行篆書款。通體內外均施爐鈞釉,釉面流動性小。與乾隆時期相比,造型整體線條不夠優美流暢。釉面欠勻淨溫潤,呈現出技術下滑的趨勢。

▌道光時期

道光時期爐鈞釉瓷繼續燒造,並形成了與前期截然不同的藝術風格。釉面變得較為稀薄,釉色仍以深淺不一的藍色為主,但多為深藍釉地上密布淺藍色或月白色的油滴狀圓形斑點。

【清·道光】爐鈞釉塑螭虎紋瓜稜水盂 北京藝術博物館藏

典型如北京藝術博物館藏這件清道光爐鈞釉塑螭虎紋瓜稜水盂,高4.5釐米,口徑2釐米,底徑4.5釐米。水盂為小口,鼓腹,平底。腹部為瓜稜式,口部堆塑一條螭虎。水盂通體內外施爐鈞釉,螭虎身上飾醬釉,四爪為白釉,色調對比強烈而又相得益彰,顯得格外玲瓏可愛,雅致宜人。

▌清代末期

清代末期爐鈞釉瓷又頗具特色,分素爐鈞與葷爐鈞兩種。素爐鈞即不帶紅色的爐鈞釉。其釉面的色澤仍是以深淺不一的藍色為主,獨特之處在於:其深色藍釉地上密布著淺藍色的斑點,不僅小如魚籽,且布局綿密。

【清末】爐鈞釉印盒 北京藝術博物館藏

【清末】爐鈞釉碗 北京藝術博物館藏

葷爐鈞即帶有紅色的爐鈞釉。其釉面特徵為:在淺藍釉或月白釉地子上密布著紫紅色的斑點,斑點亦小如魚籽,且布局綿密,形成細密而規則的時代特徵。

▌民國時期

民國時期爐鈞釉瓷既承接清代傳統,又在工藝技術上繼續取得新的進步。民國時期爐鈞釉仍分為素爐鈞、葷爐鈞兩類。素爐鈞是在藍色釉地上裝飾月白色魚籽狀斑點;葷爐鈞則是在藍色釉地上裝飾紅色魚籽狀斑點。藍白或是藍紅兩種色調均搭配協調,彼此交相輝映。但因釉質較比清末更為稀薄,使得藍色地子上的白色或紅色小圓點紋,外形輪廓更加清晰規整,給人以圖案畫上去的感覺。

【民國】爐鈞釉洗 北京藝術博物館藏

此外,民國時期盛行以爐鈞釉為色地進行各種釉上彩繪裝飾。典型如北京藝術博物館藏這件民國時期爐鈞釉描金佛像,其以爐鈞釉為地烘託釉上金彩裝飾,既新穎別致,又增添了富麗堂皇的裝飾藝術效果。

【民國】爐鈞釉描金佛像 北京藝術博物館藏

綜上所述,清代民國時期爐鈞釉,雖非景德鎮窯瓷器裝飾藝術的主流,產品燒造數量也不多,但卻憑藉著仿古出新的藝術精神,取得了一個又一個的工藝技術進步與裝飾藝術新成就,因此,對於古瓷研究與鑑定具有重要意義。

本文根據古瓷品鑑專欄《歷代爐鈞釉瓷的燒造工藝特徵與裝飾藝術特色》一文編輯整理,原文刊載於2019年《收藏》04月刊

相關焦點

  • 鈞瓷研究院:鈞釉、汝釉、官釉的工藝和藝術特徵分析
    1.鈞釉的工藝特徵鈞釉神、奇、絕、妙的藝術效果是靠嚴格控制瓷胎和釉的化學成分以及燒成溫度的升溫曲線、還原氣氛的轉變、冷卻制度的調整而形成的。分相、乳 光是構成鈞瓷神秘屬性的兩個基本特徵。(1)鈞釉的分相鈞釉是液-液分相釉,釉色絢麗多姿,富於變化,青、藍、紅、紫交錯掩映,給人以自然純樸之美。
  • 吉州窯瓷器特色之處
    吉州窯瓷器從器形、胎釉、品種、裝飾、歷史等多方面均有其特色之處。紫色百合香帶領您認識吉州窯瓷器,品鑑其獨特的藝術魅力。一、吉州窯瓷器-基本概述吉州窯,又稱之為永和窯、東昌窯,其窯址位於我國江西省吉安永和鎮一帶。
  • 唐宋元時期的孔雀紋有什麼特徵?
    晚唐時期長沙窯瓷器中的孔雀紋裝飾(圖1),採用了青釉褐綠二彩繪製工藝,按照《長沙窯》書中所繪的圖案,為單只孔雀。孔雀頭朝下,尾朝上,做覓食狀。構圖簡潔,筆法簡練,畫面精美,自然灑脫,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與地域特色。這種彩繪技法雖然還較為稚拙,但卻極大拓展了瓷器裝飾的審美視野,豐富了瓷器裝飾的文化內涵,開啟了瓷器裝飾藝術的新道路。
  • 只知道福建建窯建盞,其他省份都有多少古代窯口競相模仿黑釉瓷?
    雖然黑瓷到明代又遭冷遇,但其獨特的藝術風格與宋代茶史的關鍵地位,令它在當代又吸引茶人藏家的目光。除建窯之外,還有哪些歷代瓷窯燒制黑釉瓷?分別是什麼藝術風格?[注1]. 冕服為中國古代最高禮服,上衣為玄色,即黑色;下裳為纁色,即淺紅色。兩晉南北朝與唐朝的釉瓷黑瓷與青瓷幾乎都是在釉瓷技術誕生之初就能燒制的,有技術壁壘的是白瓷。
  • 文化發現|釉上釉,是鈞瓷自然窯變「鈞花釉」的前世今生
    為什麼說「釉上釉」,是鈞瓷自然窯變「鈞花釉」的前世今生呢?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得先弄清楚什麼是鈞花釉?什麼是釉上釉?這一變化再次啟迪陶瓷藝人,可以在陶瓷上通體施釉上釉,甚至多層施釉。這一創意,看似不經意,卻完成了制瓷藝人意想不到的偉大創舉,不僅使青瓷種類中增添了青花瓷,而且受點滴釉上釉的啟發,創製出了全新的鈞花釉。
  • 定窯,黑釉瓷稀有價高 黑定,白定一現即天價!
    觀其釉色內部 閃爍如星空,結晶深黃褐色,遠觀不顯山露水,深藏黑釉之中,胎壁薄而堅緻,釉不及底,足平切,刀口利落不拖泥帶水,為宋代黑定典型特徵。無論從其釉色、胎質、造型、藝術水準、科學價值而言,此花口匜都屬獨一無二、珍稀無比,成為今春瓷器拍賣的一大熱點。
  • 「雜交」而成的青花釉裡紅憑什麼能價值高達千萬?
    真正結合一致、發色完美的青花釉裡紅是在清康熙時期開始燒製成功的,在雍正、乾隆兩朝達到工藝水準的高峰。在當前的拍賣市場上,青花釉裡紅最為我國瓷器中的名貴品種,其價值一直很高,不論是元明稀見之物,還是康熙到乾隆三朝的青花釉裡紅瓷器,都是風頭倍出。青花釉裡紅,是我國古代瓷器中的一種裝飾手法,也是釉下彩瓷器中的一個名貴品類。
  • 宋瓷成為市場「俏貨」勢不可擋!
    官窯、哥窯:且拍且珍惜  官窯和哥窯是宋代五大名窯中具有南方青瓷風韻的佼佼者,  它們以溫厚含蓄的釉色、古樸敦厚的造型、清幽淡雅的意境為歷代藏家所推崇,更被皇家視為珍藏。  官窯和哥窯都將釉的藝術表現到了極致,極少以人工紋飾作為裝飾,但釉面開片極富韻味。
  • 「葛明祥」款宜均器:鈞釉為表 紫砂為裡
    二、宜興宜均器溯源江蘇省宜興地區有著悠久的陶瓷燒造歷史。從已有的考古材料看,宜興地區發現過十餘處漢代釉陶窯址和六朝時期青瓷窯址,唐五代時期窯址多達數十座,僅宜興張渚一地就發現宋代龍窯遺址四五十座,這些充分說明宜興陶瓷業發展脈絡清晰,窯火不斷。
  • 德清窯鑑定要如何鑑識德清窯黑釉瓷?
    窯址在德清縣境內已發現有幾十處,黑瓷與青瓷兼燒,並以青瓷為主,而以黑瓷聞名的古窯場,是浙江地區最早發現黑瓷產地之一。燒造歷史較長,上溯商周,歷經漢、六朝直至唐宋才停燒,影響很大。德清窯黑釉瓷胎多呈磚紅、紫色或淺褐色,因採用了紅色黏土作坯料或在瓷土中引入了適量的紫金土;黑瓷釉層,釉面滋潤,色黑如漆,釉色閃閃,可與漆器相媲美,這種烏黑髮亮的釉其主要著色劑是氧化鐵,含量高達8%左右。
  • 爐鈞窯與知更鳥的蛋有什麼淵源,一起來了解
    就因為喜愛文物,在清代瓷器中發覺一種藍綠斑點釉色,十分奇特,將其歸類於單色釉,並不恰當,蓋其藍綠中滿布斑斑點點,作不規則的恣意擴散及垂流,甚至演進成帶紫灰褐紅的眩目暈暉,美得好似可以理解的抽象畫。也許來自宋代鈞窯,鈞窯特色乃窯變,爐鈞窯也形成於窯變。再查看洋文:Robin's Egg,知更鳥蛋,知更鳥產於歐美,鳥蛋為藍綠色,也就成為此釉命名來由。
  • 白色作為一種時尚,德化瓷的古與今
    首先,從制瓷歷史的連續性上,德化瓷從創燒至今,從未斷燒,這一點連專為皇家特供的景德鎮御窯廠都無法相比。德化的制瓷歷史一般概括為「始於唐,發展於宋元,聞名於明清,衰落於清末,復興於改革開放」。2014年初,由福建博物院考古研究所與泉州市博物館組成的考古隊在系統發掘了位於永春與德化交界處的遼田尖遺址後,甚至發現德化地區早在商周時期便開始燒造原始瓷。
  • 美瓷鑑賞—孔雀綠釉黑彩罐
    早在漢代的時候就已經有了綠釉瓷的出現,及至明清二朝,綠釉瓷器的發展逐漸成熟,出現了釉色深淺、濃淡的變化,紋路也常常創新,甚至達到了瓷器發展的小高峰。綠釉瓷器在中國傳統瓷器中算得小眾,燒造的窯口不算很多,傳世者更少。但綠釉瓷器或翠色清瑩或墨綠深沉,或優雅端莊或通透明瑩,是極具美感的,所以藝術價值與收藏價值一樣是較高的。而其中有一品類的綠釉瓷器,典雅秀逸,美如孔雀,被稱之為「孔雀綠釉」瓷器。